记忆中的元宵节

清秋

<p class="ql-block">  “叮咚”一串来自朋友元宵节快乐的消息蹦入了我的眼帘。蓦然回首,哦,今天是十五了,确切地说,是元宵节!思绪中,我将笔尖拉成一条长线,弹出对从前的怀念……</p><p class="ql-block"> 身处宝鸡地区,在我幼年的记忆中,这一天是被称作“正月十五”的。也从没听过大人称其为元宵节。这一天倒是有“小初一,大十五”这一说。大伙儿这一天的庆祝方式就如同正月初一过大年一样的正式和隆重!妇女们列成方队扭着秧歌,男子在街上耍社火,老年人在庙宇前敲锣打鼓,以自古流传下来的独特的喜庆方式庆祝大十五。</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家凡是大节小令必吃臊子面。豆腐切成方薄片炸干,再切成细丝,木耳,黄花温水泡发开切好炒熟,再备上一大搪瓷碗的热菜籽油。木案最里面的黑瓷盆里是腊月二十几就炒好的肉臊子。我得令,脚下抹油,一阵风似的跑去在场院的土堆里拔出4,5根大葱,剥干净切成葱花,抖散装入盘中。在两个铁锅里倒满水,灶膛里架上柴禾,水烧开了,一个锅准备调汤,另一个锅准备煮面条。母亲先在开水中放入臊子,盐,醋,五香粉,生姜沫子,再放入黄花,木耳和豆腐丝,淋上熟菜籽油,最后撒上葱花。待薄如纸,吃起来既爽滑又筋道的细面被浇上油汪汪的酸臊子汤,那岂是一个香字了得!</p><p class="ql-block"> 五个大炮,一串鞭炮响过后,母亲端饭先敬家宅六神,然后一家人就开始吃饭。父亲匆匆吃上几碗面就去大队院子里敲锣鼓去了。他是个喜欢热闹的人!饭后我在扫帚上折下一截竹子,用红头绳将纸做的红灯笼固定在竹子一头,再点上一根红蜡烛,就和村里同样打着灯笼的小伙伴一会儿在村里东家进西家出的溜达着,一会儿又穿梭在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参加工作了。记得在卢家小学任教的笫一年,新上任的刘校长在元宵节的前一天给每人发了一套黑色的西装,一套洗漱用品,当然还有第一次见到的元宵了。那时我年龄小,且爱臭美,记得我还专门骑自行车跑到街上花几十块钱给自已的西服配了一条红色的领带。当时那个装束还在学校里被别人跟风了一阵呢!但在家里竟被我妈叨叨了半天,一是嫌花钱,二是说一个女孩子穿西装打领带,男不男,女不女的……此后那条领带就一直挂在宿舍的墙上了,偶尔闲了瓢上几眼作罢!西装倒是得体,穿了几年!</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慢慢地,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每到元宵节前夕,父母会买来汤圆,学校发的汤圆,水晶的,芝麻味的,花生味的……种类真是繁多。可我还是希望顿顿都吃母亲做的臊子面,我忘不了那熟悉的味道,也忘不了儿时在元宵节对年最后的留恋!如今,母亲年事已高,我也不忍心让她在厨房里一忙活就得花掉半天的时间,更多的是想和母亲坐一起多聊聊天,拉拉家常。汤圆一跃而上,便在餐桌上占据主位了。</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吃了汤圆,年也就过完了。整装待发,该上学的上学,该上班的上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劳动去创造人生价值。</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在想,倘若所有的日子都没有讲究和仪式感,那生活岂不是像白开水般的索然无味!让我不由得从心里佩服集聪明、智慧和才干与一身的前辈们!</p><p class="ql-block"> 值此文末,虎年里我祝福大家福禄寿喜财五福临门,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心想事成好运连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