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盛行于唐代唐经幢石刻。莱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唐朝景龙三年四月八日)最完整的唐经石刻,亦是全国唐经幢落款时间最早的经幢石刻,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二十多年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是官方(唐朝景龙年间宁陵县令贾思玄)命当时莱芜县令 贾璞 正式建造的宏大工程,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著名经幢石刻之一。文物研究价值位列山东省第一位,书法以唐前期小楷为主,有钟繇小楷笔意,又有魏碑笔法,极具书法研究价值,在研究唐代经刻以及书法发展史上,极具收藏价值与欣赏价值。居考为唐代泰安州主簿赵太眘所书,居莱芜省级石刻文物第一位,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响水湾三元宫孟游亭石刻拓片 </p><p class="ql-block">《孟子·公孙丑下》载:“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这是当年孟子路过嬴国时在莱芜留下的见证:孟游亭碑石刻。你说珍贵吧?!</p> <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年间莱芜知县福建莆田人进士出身 陈甘雨留下的“过此者圣”石刻珍迹。陈甘雨,字应时,号少渠。福建莆田人。公元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中进士。公元1545~1547年任莱芜县知县。上任后“修蔽茸颓,率有成效”。“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著名戏剧家、文学家李开先称其“青年博学,有规措之才,警敏之智,临政略无难色而绰有能声,刑清事简”。</p><p class="ql-block"> “过此者圣”石刻书法潇洒俊拔,灵逸飞动,结体苍劲,稳重大方,枯笔清晰入石,磅礴有大气。此石刻内容出自王阳明《拔本塞源论》“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揭示了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此乃“嬴牟大汗 ” 庆昌所考</p> <p class="ql-block">刻于明代的莱芜名士刘元瀚所书的龙字碑石刻珍迹。上面的小字草书灵异飞动,潇洒飘逸;下面的大字草书“龙”字,一挥而就,苍劲有力,龙头蛇身,活灵活现!你可感觉到了腾云驾雾的龙正飞奔而来,呼啸而去?</p> <p class="ql-block">明代莱芜知县傅国璧手书的“孔子观礼”,是孔子游学莱芜的见证。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齐国,返回途中长子亡,葬于嬴博之间,孔子前往观看葬礼。明代穆宗隆庆二年莱芜县知事傅国璧于口镇东南立“孔子观礼处”碑并书丹,正楷阴刻,字迹清晰,笔力雄健。并在此建立“垂杨书院”,旨在弘扬儒家学说,宣传孔子思想</p> <p class="ql-block">待月 石刻:此石刻乃明朝进士齐党领袖亓诗教之弟亓鲁教所书,“待月”二字出自唐朝诗人元稹《月明三五夜》,诗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后北宋词人赵令畤在其词《蝶恋花•五夜》中又引用此诗句。书丹者晚餐后散步于石林丛中,听着苍峡雷鸣,或与友人谈古论今,或独自坐于巨石之上,轻摇芭蕉扇,待月而出,玉人徐来,抒情遐想,颇具情怀! 原山子 张全利 谨识</p> <p class="ql-block">瑶池古雪石刻拓片 </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间辛酉科拔贡充国子监正黄旗教习云和县知县 魏鹏展所书,楷中有行,敦厚古朴。魏鹏展,今济南市莱芜区口镇东街村人,是明清一门三进士之后人,其先人有爱民如子魏似韩,断案如神魏锡祚,一身正气魏照藜。宋代词人苏易简有《越江吟.非云非烟谣池宴》一词。词曰:“非云非烟瑶池宴。片片。碧桃零乱黄金殿。虾须半卷天香散。春云和,孤竹清婉。入霄汉。红颜醉态烂漫。金舆转。霓旌影乱。箫声远。 ”此石刻表彰的主人乃李母王孺人,寡居大半生,上孝公婆,下礼叔侄,理当立碑颂扬,正面以彰贞节,反面以儆效尤。所谓“朝如青丝暮如雪,伊人往生赴瑶池”,实乃众望所归也。</p> <p class="ql-block">清代辛酉科拔贡乐陵县教谕韩恺书丹的藏于口镇南街文昌庙的纪事石刻</p> <p class="ql-block">汉代车马图石刻珍迹</p> <p class="ql-block">大榆山房遗址石刻</p><p class="ql-block">张四教:被称为“帝师之师”,清代莱芜第一位进士, 原山张氏 八世祖 道一(名四教,号芹沚)(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就是 道一 祖名和字的由来)陕西榆林道副使(正四品)的读书处。此石刻由 道一 祖九世孙 晚清莱芜最后一名进士及第户部侍郎(正四品)梅亭 公撰文,由道一祖十世孙 晚清 附生 应奎 书丹(附生:明清府、州、县学中生员名目之一。全称“附学生员”。始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于廪生、增广生名额之外,又增加生员附于诸生之末,不限员额,是生员中资历最低者。如遇廪生、增生缺员,要经过岁考,以成绩优者依次补充。清沿明制。附生要通过岁考,按“六等黜陟法”来递补廪生、增生的缺额。又,清代文童初入学者均可称为“附生”。)</p> <p class="ql-block">原山张氏 道一祖为朱包蒙撰写的墓志。朱包蒙 号函吾。莱芜朱家庄人。明代名医。公元1576年(明万历四年)四月出生。庠生出身。性格“宽和与人,敬慎持己”“纯俭笃厚、仁恕谦退”。年轻时因其继母有病久治不愈,遂从儒就医。后因其兄朱同蒙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之功,1628年(明崇祯元年)被朝廷荫授为肥城所镇抚,继升迁为守备。但他酷爱医学,不乐仕进,无心为官,淡泊名利,潜心行医。少年常读《内经》《素问》等,过目不忘。他重视临床辩证施治,“医疾奇中之法,多出人意表之外”,治愈众多疑难杂症,成为一代名医。他重视药饵服法与炮制,认为“一丸一剂虽微,关人性命甚重”。当时找包蒙看病者车马不绝,溢路盈门,他不分贵贱亲疏,热心诊治。一生治理奇疴,挽救大危,周济大欠,活到八十多岁,仍耳聪目明,灯下能写蝇头小字,他还时常跳跃呼喊,以此自娱自乐。公元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突然发病而卒。此乃顺治年间莱芜第一位进士 道一 为社会名流朱包蒙写的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云岩”石刻</p><p class="ql-block">原山张氏 道一祖(八世、桓台楼子庄张氏十二世)云游四方时题刻在奇石的象形字:云岩,落款:张四教题。“云”字飘渺洒脱,极具象形,给人虚无缥缈之感,“岩”字规范敦厚,犹如磐石一般。此石刻现藏于曲阜市一藏家手中。</p> <p class="ql-block">张梅亭手书墓表石刻:清代莱芜最后一位进士,原山张氏 梅亭公(号雪庵,户部侍郎,正四品)书丹的墓表,其小楷笔力雄厚,结构严谨,刚正而不失法度,见证了古代中进士者书法艺术的超绝,不为虚谈!</p> <p class="ql-block">“寿”字石刻拓片</p><p class="ql-block">藏于莱芜境内的道家传承者陈抟老祖的“寿”字石刻珍迹,巨龙缠绕,笔画刚正,实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清代官槐石刻</p> <p class="ql-block">汶淄限(即“文字现”庄,今济南市莱芜苗山镇北文字村)晚清宫廷御医(电影喜来乐原型之一)、广东连平州、钦州直隶州州官 张卿云(正三品)故居“公益堂”门镇石石狮石刻,动态轻盈,美轮美奂,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张卿云,原籍莱芜县北文字现庄(现莱芜区苗山镇北文字村人),原山张氏十六世孙。清末地方官吏,著名中医。张卿云幼年聪慧,成年后,工书画,善诗文,曾游历淄博、沂蒙地区,遍交名士,入国学。因其精通医学,入京应诊,受到朝贵的热情迎接,尤其治好了皇室成员的疑难病症,一时名震京师。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赴广东,当时海南省黎族百姓起义,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派冯子材率军入海南,张卿云随军入琼办理各军营务。当时,军士染上温疫,在张卿云救治下得到保全,平叛之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奏保,补以知州,赏戴花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直隶闹饥荒,张卿云捐资助赈,受到表彰,授赠光绪帝御笔“乐善好施”匾,允许他为亡故父母建牌坊,张卿云开始在家乡北文字建造“公益堂”和“行益堂”。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又在钦廉地区立功,两广总督李瀚章、广西提督冯子材奏保,以钦州直隶州知州补用,赏加三品衔,诰赠两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张卿云为冯子材编辑《军牍集要》(三册)和《征南辑略》,安徽学政李端遇为书作序。张卿云在广东20年,除供差平柜、江门,厘金矿务各局外,历任防城、灵山、合浦三县知县,实授连平、钦州直隶州二州知州。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广东百姓曾献“万民衣”、“清正扇”。</p> <p class="ql-block">北文字村原山张氏十六世 晚清从名医至名吏的 张卿云(正三品)在任时与名流们的往来书信真迹</p> <p class="ql-block">苍龙、仙鹤、阴阳鱼组成的五福捧寿图。那仙鹤是不是有飞起来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太阳🌞、月亮🌙、元宝组成的福,构思巧妙,别出心裁!</p> <p class="ql-block">刻于济南市莱芜历史文化古村的汶淄限(即“文字现”庄,今济南市莱芜区苗山镇北文字村)的红色文化石刻,下面文字纯正的舒同体书法精品,谁能想到这是出自北文字村的纯农民之手?足见济南莱芜苗山镇北文字村,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历史文化古村不为虚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