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年与往年颇有些不同,总感觉似乎已经来过了,又似乎不曾来过。有人说,这是物质条件大大改善的必然结果,人们已经失去了对年夜大餐的期待。也有人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很显然是把看得见摸得着的节日喜庆气氛给一并封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家庭微信群突然又活跃了起来,因为又到了老家的小年。等明天元宵节一过,这年就算是真正过完了。而关于元宵节的记忆,就这样在一阵阵红包提示音中再次被唤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元宵节应该是汤圆,是游园猜灯谜。而在我的记忆里,元宵节则是村后茶山上先祖们坟前的一盏盏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到底打何时起开始兴起为逝去老人送灯的习俗,我没有考证过。送灯的仪式跟清明节扫墓差不多,只是多了一只白灯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小时候每个正月十五的早晨,母亲便会一大早起来包汤圆,全家人起床吃完汤圆后,便开始砍竹子糊白灯笼。严格来说,这只能算是一个白色的灯罩,没有灯笼穗,能保护内部的光源不被山风吹灭即可。我们家每年糊这样的白灯笼约十几只,离家近的已逝老人坟前各准备一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初,灯笼的光源是采用简易煤油灯,找来些空墨水瓶装上煤油,弄些牙膏皮或小金属管作灯管,再以棉线为灯芯。后来考虑到制作煤油灯较为费事,便都改为蜡烛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竟灯笼是纸糊的,若赶上野外风大且天干物燥,易引发山火。小时候,我们兄弟几个便试图用啤酒瓶代替灯笼罩子,以便提升安全性。先用棉线在接近瓶底处缠绕一圈,再在棉线上滴些煤油,点火烧掉棉线后趁热将啤酒瓶往凉水里一激,瓶底便自动脱落了。我曾纳闷过为何这种方法未得到广泛推广,后来得出的原因有二,一是懒,二是煤油已逐渐淡出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第一次带妻子和孩子回老家过年,有一天陪妻子在野外拔野生苦蒜来烧豆腐,路过爷爷的坟墓时顺便向妻子介绍了一番爷爷的生平。第二天,妻子被肩胛骨处传来的一阵阵剧痛痛哭了。长辈们一至认为,是因为我们在未带礼信的情况下打扰了爷爷,才导致妻子肩胛痛,而且据说爷爷的去世也正是因为肩胛处受了枪伤。后来大姐夫帮忙用香烛纸钱一番祭拜后,妻子的肩胛剧痛才得以缓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在这个元宵节,妻子和孩子第一次参加我们家的元宵节送灯活动,我和妻子在祭拜仪式时都格外虔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伙送灯回到家,已是黄昏时分。抬头往村后望去,一盏盏灯如夜空里的繁星,装点着渐墨的整座茶山;又如老人们慈祥的眼睛,关注并庇佑着子孙们新年升起的一个个希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因工作的缘故,每次回老家过年都往往等不到元宵节便得返琼,无法再参与送灯活动,我们家到野外祭拜先祖的仪式便选择在过年这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无论身在何处,心中的那两盏灯始终是亮着的,一盏是对祖先的敬畏,另一盏是对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