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孤独意境</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比较喜欢读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渐渐不再是爱好。学期初领导提出要组建读书学习小组时,我深知这是好事,应该全力的支持并参与,可内心却非常抵触,除了恐惧写作外,认为这个活动会给大家本就繁忙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事儿、更多的压力。究其原因就是太忙,哪有时间读书,总觉得时间都用在工作、学生和家庭琐事上都不够。而且不知何时起一读书就困,书本简直成了催眠曲。我认为读书就是要学以致用的。就算心血来潮偶尔拿起书来,有些大家的散文和作品,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内涵,好多读过的内容不一会儿就如过眼云烟,记不住了,所以就觉得读了也没大用。</p> <p class="ql-block">我是怀着应付、纠结的心情硬被拉进了漫读轩读书兴趣小组,校长向我们推荐了李镇西、王维审等几位教育专家的作品。读着读着我就喜欢上了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破除不读书的‘理由’》,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老师不读书的理由根本就不成立,让我茅塞顿开,真是说进了我的心坎里——我们要把读书当成内在需要,养成读书习惯;读书不仅要学以致用,更要用读书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读书不一定要记住内容,但是所读内容可以化作你的精神、你的灵魂,还可以潜移默化的从中受到启发。</p> <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魅力就是在课堂上展现。要想让学生信服,你就必须有学识魅力,而这种魅力就来源于阅读。上语文课时有时需要旁征博引一些课外知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经常说:老师,我们最愿意听你上语文课了。因为语文课上你会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是我却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因为有好多内容,当我要课内外相互链接的时候,有时会模棱两可,有的却记不起来,每当捉襟见肘的时候才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半学期的读书活动,让我感受到这个集体就是大家成长的平台,几次分享各自的读书成果和见解,发现大家都已经渐进佳境,每个人都在集体的肩膀上快速攀升,在专业成长方面俨然走了捷径。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好多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教育技巧、教育情感的教育故事,名师们将深刻的教育道理用朴素的方式娓娓道来,既是享受,也是触动,令人折服。其实好些故事那么贴近我们的日常活动,都有我们的影子,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只是我没想过很好的整理记录。</p> <p class="ql-block">我渐渐觉得读书是个人的需要,而不应该是盲从和强迫;读书活动虽然紧张,但是大家过得很充实;虽然很忙碌,但是我们都在成长,更受益匪浅。书籍带领着我们不断的亲近大师、走向先哲,让我们知道反思与理性的重要性,懂得了教育就是找到自我生命本真的幸福感;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对学生要始终付出童心、爱心、耐心、真心……全身心的融入到孩子的世界,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现美,最终让学生因为老师的纯情和真诚而感到幸福。</p> <p class="ql-block">书非借不能读也。虽然我知道阅读对促进成绩不会立竿见影,是个漫长、枯燥、隐形的过程,但是肯定不会使成绩倒退,只会有所帮助,有利无害的事我们一定要做。</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从三年级起就经常到学校图书馆给学生借各种书籍,要求他们紧迫而认真的定期读完,有时候还硬气霸道地从赵老师那抢来他钟爱的小画本读上面的故事,其实有好多故事和内容是我遗忘或记混淆甚至不知道的内容,我真切的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说说而已。最后让学生独立或者师生一起写几句简短的感悟,不要求长篇大论,故意降低难度就为了让他们感到读课外书很轻松,别有负担。有时间了就在课堂上讲述一段或说说主要内容,有时让共读一本书的孩子分别介绍自己喜欢的不同内容,让更多的孩子在有效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内容,增长见闻,相互促进。</p><p class="ql-block">但是我做的并不好,六年级下学期时因为学习任务重、活动多,就没有给他们借太多的书了。虽然最终也没看到读书给孩子们带来多大惊喜和成效,但是我想他们读过的那些书以及读书的过程,会成为他们精神方面的美好熏陶,今后能在知识积累、阅读分析、写作能力、记忆、心态、眼界、体验等某个方面有所促进和收获,我觉得都是值得的。</p> <p class="ql-block">不读书,无以教,无以活,更不能提高教师素质。虽然老生常谈但不得不认同这句话,可是真的去做并做到位是很难的,就我本身的惰性来说是相当的难。但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课堂魅力和学识水平以应对越来越成熟、聪明的学生,为了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为了震撼学生的心灵、打开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拿起书来上下求索吧,相信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 只要行动,就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p><p class="ql-block">以前我比较喜欢读书,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渐渐不再是爱好。学期初领导提出要组建读书学习小组时,我深知这是好事,应该全力的支持并参与,可内心却非常抵触,除了恐惧写作外,认为这个活动会给大家本就繁忙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事儿、更多的压力。究其原因就是太忙,哪有时间读书,总觉得时间都用在工作、学生和家庭琐事上都不够。而且不知何时起一读书就困,书本简直成了催眠曲。我认为读书就是要学以致用的。就算心血来潮偶尔拿起书来,有些大家的散文和作品,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内涵,好多读过的内容不一会儿就如过眼云烟,记不住了,所以就觉得读了也没大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怀着应付、纠结的心情硬被拉进了漫读轩读书兴趣小组,校长向我们推荐了李镇西、王维审等几位教育专家的作品。读着读着我就喜欢上了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本书,其中有一篇文章《破除不读书的‘理由’》,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老师不读书的理由根本就不成立,让我茅塞顿开,真是说进了我的心坎里——我们要把读书当成内在需要,养成读书习惯;读书不仅要学以致用,更要用读书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读书不一定要记住内容,但是所读内容可以化作你的精神、你的灵魂,还可以潜移默化的从中受到启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魅力就是在课堂上展现。要想让学生信服,你就必须有学识魅力,而这种魅力就来源于阅读。上语文课时有时需要旁征博引一些课外知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学生经常说:老师,我们最愿意听你上语文课了。因为语文课上你会给我们讲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但是我却大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因为有好多内容,当我要课内外相互链接的时候,有时会模棱两可,有的却记不起来,每当捉襟见肘的时候才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半学期的读书活动,让我感受到这个集体就是大家成长的平台,几次分享各自的读书成果和见解,发现大家都已经渐进佳境,每个人都在集体的肩膀上快速攀升,在专业成长方面俨然走了捷径。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好多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教育技巧、教育情感的教育故事,名师们将深刻的教育道理用朴素的方式娓娓道来,既是享受,也是触动,令人折服。其实好些故事那么贴近我们的日常活动,都有我们的影子,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只是我没想过很好的整理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渐渐觉得读书是个人的需要,而不应该是盲从和强迫;读书活动虽然紧张,但是大家过得很充实;虽然很忙碌,但是我们都在成长,更受益匪浅。书籍带领着我们不断的亲近大师、走向先哲,让我们知道反思与理性的重要性,懂得了教育就是找到自我生命本真的幸福感;让我们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对学生要始终付出童心、爱心、耐心、真心……全身心的融入到孩子的世界,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展现美,最终让学生因为老师的纯情和真诚而感到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非借不能读也。虽然我知道阅读对促进成绩不会立竿见影,是个漫长、枯燥、隐形的过程,但是肯定不会使成绩倒退,只会有所帮助,有利无害的事我们一定要做。所以我从三年级起就经常到学校图书馆给学生借各种书籍,要求他们紧迫而认真的定期读完,有时候还硬气霸道地从赵老师那抢来他钟爱的小画本读上面的故事,其实有好多故事和内容是我遗忘或记混淆甚至不知道的内容,我真切的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不是说说而已。最后让学生独立或者师生一起写几句简短的感悟,不要求长篇大论,故意降低难度就为了让他们感到读课外书很轻松,别有负担。有时间了就在课堂上讲述一段或说说主要内容,有时让共读一本书的孩子分别介绍自己喜欢的不同内容让更多的孩子在有效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内容,增长见闻,相互促进。但是我做的并不好,六年级下学期时因为学习任务重、活动多,就没有给他们借太多的书了。虽然最终也没看到读书给孩子们带来多大惊喜和成效,但是我想他们读过的那些书以及读书的过程,会成为他们精神方面的美好熏陶,今后能在知识积累、阅读分析、写作能力、记忆、心态、眼界、体验等某个方面有所促进和收获,我觉得都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读书,无以教,无以活,更不能提高教师素质。虽然老生常谈但不得不认同这句话,可是真的去做并做到位是很难的,就我本身的惰性来说是相当的难。但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课堂魅力和学识水平以应对越来越成熟、聪明的学生,为了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为了震撼学生的心灵、打开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拿起书来上下求索吧,相信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2019.8.16-更新于2022.2.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