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融水过大年(一)

问候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颗骚动的心,总在特定的环境及时间内被激发,所以,2021年冬月我们又上路了。</p><p class="ql-block"> 广西柳州,对于我们来讲,最上脑的就是柳州有我们牵肠挂肚的孩子,因为孩子,我们对柳州也产生了割舍不下的情结。</p><p class="ql-block"> 柳州算是在广西被桂林、北海两个地方名气盖过及被低估的地方。喀斯特地貌不缺,九万大山中有多个少数民族及各种优美民俗。</p><p class="ql-block"> 本次来到柳州,春节期间我们选择了到柳州的融水呆几天,在融水领略一下苗家过大年的民族风情。</p><p class="ql-block"> 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一个苗族自治县,邻近云贵高原,蜿蜒起伏的群山永远是这里的主角。大山孕育了依山而居的少数民族,也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自然风景,山的深邃和神秘千百年来吸引着游人的到访。</p> <p class="ql-block">  融水苗寨,位于融水香粉雨卜村,融水苗寨历史悠久,是融水旅游上的一颗闪烁明珠。</p><p class="ql-block"> 苗寨的风景旖旎如画,苍茫的林海、飞瀑、深潭和幽洞构成了这里如画风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清澈见底的贝江从苗寨脚下缓缓而过。</p><p class="ql-block"> 在苗寨里游玩,还可以参与到当地人的民俗活动之中,吹笙踩堂、斗马、跳竹芊、苗族风俗,分分秒秒让你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芦笙会</b></p><p class="ql-block"> 芦笙会是苗族每年春节必然要举行的活动之一,据考古资料称,芦笙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吹芦笙是每个苗寨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融水每个苗寨都有一堂芦笙。苗族同胞逢年过节以及红白喜事、谈情说爱都吹奏芦笙,并伴以踩堂舞。</p><p class="ql-block"> 苗家有句俗话:“芦笙不吹响、谷子不发秧;芦笙一吹响,脚痒手也痒”。可见,芦笙对苗家人的重要。在当地,上至耄耋老翁,下至懵懂少年,无人不爱芦笙,无人不吹芦笙。苗族同胞往往会通过芦笙来表达喜怒哀乐、儿女情长。因此芦笙被誉为打开苗族心灵的钥匙,是苗族精神文化的主心骨。</p> <p class="ql-block">  融水芦笙队是苗、瑶、侗、壮等近千名喜爱芦笙文化的各族同胞组成。通过每年举行苗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把苗山的芦笙吹满苗乡、吹到城市,动听的芦笙乐既满足了各民族同胞对乡音的眷恋,也让城里的居民近距离感受到原生态苗族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各族群众的交流,更是构建起了民族团结的友谊桥梁。</p> <p class="ql-block">  芦笙是苗族精神之魂。从节日坡会、村寨交往,到红白喜事、婚姻恋爱,苗族人都要吹芦笙。芦笙也是苗族一年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乐器。苗族人家家户户都吹芦笙,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芦笙已融入到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踩堂舞</b></p><p class="ql-block"> 芦笙起、踩堂舞,高山流水唱苗歌。柳州融水苗寨的芦笙伴着头戴银饰、盛装打扮的苗妹们的踩堂舞;远处,高山流水,吊脚楼下红红火火、油茶飘香……</p><p class="ql-block"> 踩堂舞、打油茶,苗家这套深具特色的节日氛围,已经重复了几千年。融水苗家传统节日的坡会,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同胞会聚在一超载歌载舞,小伙子芦笙队吹奏芦笙,头戴银饰、身穿百褶裙的苗家姑娘围着芦笙队跳起踩堂舞,表达对生活的喜悦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在苗族青年男女中,最常见也是他们最喜爱的集体舞蹈叫《踩堂》,每逢年节举行《踩堂》时,由英俊男子组成的芦笙队,人人手把芦笙边吹边晃动着躯体绕坪而来。高昂而清脆的芦笙调,在发自坪中心雄芦笙柱下的低音“芒筒”与当当作响的铜鼓声中,乐曲更显雄厚、和谐。紧接芦笙手之后,一队不曾粉黛的二八妙龄,在霓彩绣衣衬托下,佩戴于头、身之上重达十几斤、精工细作、熠熠生辉的银帽、银簪、银项圈、挂牌、银手镯等饰物,随走动而叮叮作响,使她们个个宛如仙子下凡、龙女遨游。她们各自凝聚着心头的美好的夙愿,含情默默、款款而来。</p> <p class="ql-block">  在芦笙头的带领下,乐曲由《踩堂调》等多种乐曲终于转入了激动人心的《讨花带》曲调。顿时,小伙子们的心情即刻激动和紧张起来。因为,是否能赢得意中人的芳心,在下一步的舞蹈中即可见分晓。欢乐的舞蹈在继续着,青年后生们倾尽心思地在自己心上人面前吹奏着《讨花带》,跳着模仿飞鸟频频点头的舞步企图求得姑娘表达爱慕之情的“绣带”。每逢这时,许多戏剧性的场面总后呈现在人们面前:舞蹈中的姑娘们,有的低头不语微笑着继续作舞,对绕转在身旁“讨花带”的芦笙手视而不见,似乎在说:小伙子,找别人去吧,在我这里你是讨不到任何东西的;有的姑娘却是喜上眉稍,还不等心上人舞到自己身旁,就早已乐滋滋地从怀中掏出了精心绣制好的花带,盼切着把花带缚在心上人的芦笙管上,借此向众人宣布自己内心的秘密。这无声胜有声的爱情表达,充满了人间爱慕的无限浪漫。更有意思的是,一些男青年的芦笙上虽已系有绣带,但这既不影响其他姑娘对这个青年男子爱慕之情的表达;又不妨碍他再去追求自己心上人的任何举动。在一个芦笙上能同时飘扬多条绣带,对于每位芦笙手来说,是引起无限自豪而求之不得的事。</p> <p class="ql-block">  每年春节的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这段时间内,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县各乡镇村屯的节日活动。这期间,每天一个坡会,排列成序,连续不断,是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烈、禳灾祈福、鼓舞斗志、交流感情、集体聚会娱乐的盛大民间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苗族坡会作为一个独特的节日,给当地群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聚会活动的契机,更让山民们在互相赶坡中实现展现才华、谈情说爱、交友叙旧、传递信息、交流技术、交易商贸等不同的愿望,展现出这个地区以苗族为主的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特征、风俗习惯、民族审美情趣,它凝聚了民族的共同情感,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显现出非常鲜明的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未完 待续 —————</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