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舜华‖陈氏家庙,宗祠奇葩

夏之莲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陈氏家庙,宗祠奇葩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潘舜华</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庙,即古溪祠堂,坐落在仙桥永东涂库村,创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现存概貌及主体结构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建时的建筑体系。“古溪祠堂潮临宫,城隍水棉(水杉)北滘榕。”这句流传在揭阳民间的顺口溜,道出了古溪祠堂在旧揭阳传统建筑中的独特地位。两百多年过去了,古溪祠堂还保存完整的建筑结构,更难得的是那些金漆木雕、庙堂匾额历尽岁月沧桑,依旧绽放异彩。2002年被批准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它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令人赞叹不已。因多次陪同影友采风,让我也一点点地感受这座潮汕宗祠建筑奇葩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坐北朝南的陈氏家庙,乍一看好像并不起眼,跟其他宗祠并无二致,但当你站在门前灰埕向远处望时,你会觉得特别开阔,碧野无垠,青山环抱,一派安逸祥和。埕前溪流收纳揭阳、普宁、潮阳三地山神之水,九曲十八弯之后绕堂而过。“家庙最美是水神!”懂风水的族亲都这样说。我不懂什么水神,只知道陈氏一族确实人丁壮旺,后裔子孙现居本地的就有六万多人,还有很多侨居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陈氏家庙也成了这浓烈乡情的凝结点,每年九月初七,族人就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祖大典,这天是古溪六世祖陈光烈己三公的诞辰纪念日,远在海外的一些宗亲也前来参加。这几天家庙前戏台高搭,鼓乐喧天,看戏的、祭拜的族亲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古声尚在,溪水长流”这副对联也会重新粘贴。</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庙属灰、石、木结构,三进式,俗称“三厅二天井”,左右有二条火巷和从厝拱卫。山脊嵌瓷“双凤朝牡丹”以及仙人寿翁无不栩栩如生,朴实中带着典雅。</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庙一直以木雕精美和数量繁多而冠绝揭阳宗祠。走进家庙,抬眼望,所有梁柱、楣枋上都有镂空的木雕工艺品,除了一般祠堂屋架的“三载五木瓜,五脏内十八块花胚”的传统装饰如博古静物、花果草虫、祥禽瑞兽外,还有造型各异的人物故事木雕。传统装饰木雕构图丰满、布局匀称、形式多样,刀法明丽流畅,雕工精致传神,而故事人物木雕则玲珑剔透,层层叠叠,繁复细致,工艺十分精细,每一件雕刻都值得细细玩味。</p><p class="ql-block"> 我最感兴趣的拜亭中那两尊人物木雕,它们在檐柱上对称的东西两梁间正进行一场“挑大梁”的比赛。只见一个侧身屈膝而坐,肩挑手托,抿嘴瞪眼,筋暴肉胀,奋力无遗;一个则展膝而坐,左手抚膝,右手扶肩,背顶横梁,歪头斜视,悠闲自得。这两个神态迥然不同的木雕洋人居然成了传统祠堂上的雕塑形象,不能不叫人称奇。细细探寻之后,才知道这原来是一场“劳动竞赛”的结果。原来当时建祠堂的时候,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工匠的能力,族里请来师徒两班工匠分头进行装饰。在施工时他们各自用布和竹篾隔开,互不窥视,竣工之日才由族人公开评判,胜者将夺得丰厚彩金,名利双收。我们看到的那“悠然者”据说是徒弟的杰作,因为人物形象轻松调皮得到好评而胜出。而师傅的“奋力”形象稍逊一筹落败后负气从此不带徒弟。其实现在看来,两尊木雕各有各的精致,各有各的俏皮,实在是不分伯仲,师徒俩都是木雕的佼佼者。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已无法考究,但因此可知当时木雕技艺的空前发展是跟这种劳动竞赛分不开的。胜出的是徒弟而不是师傅,不正说明木雕艺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庙的另一个看点就是屏门金漆。位于中厅和后天井竖柱间金漆屏门和后厅中并排的七座的神龛龛门,都有金描人物画像,工艺精湛,形神毕肖,富丽堂皇。你看那屏门金漆,按时代次序排位为:商汤聘伊尹(商)、渭水求贤(西周)、齐桓公相管仲(春秋)、孙膑下山、将相和(战国)等,内容丰富,题旨深邃,为古代史商周至宋代的史政文佳话,展现了名宦贤士对中华文明史的伟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庙中收藏的匾额更是珍贵的文物。拜亭梁上正中挂有“鹗荐重光”牌匾,是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为古溪乾隆三十六年新科第四十一名举人陈诗正所题,字体雄浑苍劲,极富神韵。“鹗”义为奋,“荐”义同进,意思是“奋进可再得光宠也”。靠左边有“文魁”牌匾,是兵部尚书李煜龙为陈诗正所题。靠右边是清广东布政使魏元煜为邑庠生陈凤生题写的“硕德修龄”匾。“硕”义为大,“修”义为长,意思是“大德长寿”。后厅正中悬挂堂匾“思成堂”,墨底金字,笔韵饱满,给人以庄严富丽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庙还蕴含着一个建筑秘密。这个秘密是正门背面那“见位闻声”题匾暗示的,可惜一直以来鲜为人知。我们知道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是主席台的发言不用借助传声设备,可以清楚地传到每个角落;古溪祠堂的神奇之处却是,如果有人站在大门口大声唤叫,后厅的人能看到门口的人却听不到声音。这种建筑设计,使后厅的祖宗静享清幽而不受叨扰。</p><p class="ql-block"> 陈氏家庙,历经岁月沧桑而安然屹立。当烁金的夕阳映照着剥落的琉璃瓦脊时,那魔术般的色彩似乎唤起曾经流光溢彩的过去,叫人静默无语而胸壑万千。人文,是在积淀中蕴香的;人类,是在传承中发展的。我想,不仅陈氏家庙,还有很多的古老建筑、历史遗存,留待我们去挖掘,去保护,去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写于2010年3月,入编《作家笔下的揭阳》 一书。 </p> <p class="ql-block">本文写于2010年3月,入编《作家笔下的揭阳》 一书,收录于《夏之莲》第二辑“眼中风景”。</p> <p class="ql-block">栏目主编简介</p><p class="ql-block"> 潘舜华 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兼职教授,粤东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群首席专家组成员。揭阳市首批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开创榕城区青少年宫品牌项目——创新作文班,主持过趣味识字教学、作文教学等科研课题若干个。揭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论文、教育随笔、散文等五百多篇,出版个人散文集《夏之莲》。编写《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特级教师教你写小学获奖作文》《小学生起步作文》等读写丛书和《仙桥志》《南国天山古寺》等地方志书。</p><p class="ql-block"> 坚持教书育人,倡导“学作文即学做人”,教学愿景是“以乐启智,以文化人”,让学生“因乐得趣,因文发慧”。近年来,指导学生报刊发文两百多篇,获得区级各类以上各类征文奖几十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