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荣立三等功的志愿军老兵邓仕金</font></b></h1><div><b> </b>段远洪 整理</div> <p class="ql-block">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年,无数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唱着这首激扬的战歌,冒着联合国军的狂轰滥炸,跨过了举世瞩目的鸭绿江大桥,入朝参加著名的“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甚至宝贵的生命。<br> 在290多万入朝参战的将士中,有一个普通的战士,他叫邓仕金,来自沐川县五区凤鸣乡石界村(现底堡乡茑歌村3组)。在一次偷袭**军的战斗中,他英勇冲锋陷阵,被手榴弹炸伤了腹部。但他不顾自身伤情,一直冲锋在前,直到全歼敌军,荣立三等功一次,既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也为家乡沐川县和底堡乡争得了荣誉。<br> 出身贫寒家庭<br> 1932年,因家庭贫寒,饱受磨难,还在母亲肚子里的邓仕金,就随母亲被卖到屏山县龙华镇和商州镇交界处的大山里,诞生在一户也很贫苦的农户人家,从小体弱多病。<br>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7岁时,邓仕金养父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努力用自己孱弱的身体为母亲分担着家务。屋漏偏逢连夜雨,邓仕金9岁那年,母子二人的栖身之地也被付之一炬,为了生存,母亲平时去帮地主家缝缝洗洗,以此求得微薄的收入来维持二人的生活。邓仕金看到母亲整日劳累奔波的身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分担母亲的负担。于是,他也去了一户地主家,帮地主家割猪草、放牛羊,一有机会,就在山上采集一些柴禾,背回去烧成钢炭,背到龙华镇上的大户人家去卖掉,换取娘俩的生活必须品。<br> 一心当兵报国<br> 这样的状况一直维持到了1950年,刘邓大军30师90团解放了沐(川)屏(山)两县,邓仕金在龙华的街上见到解放军正在招兵,想到自己从小到大吃不饱穿不暖,萌生了当兵解决吃穿问题的念头,一往无前报名参军。当时的邓仕金,虽然已有18岁了,可因为缺少营养,长得矮小,任由他好说歹说,直到后来解放军撤离龙华镇,招兵处的同志也没同意他的当兵请求。<br> 再后来,耳闻目睹解放军一心一意为民翻身作主得解放的伟大壮举,邓仕金思想渐渐被感染,他积极谋求进步,参加了当地的农会组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br>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全国各地广招志愿军战士,邓仕金的亲生父亲得到消息后,找到邓仕金的母亲,动员他回底堡报名当兵。于是,他和母亲一道于1951年4月返回了底堡乡石界村,在底堡乡报了名,先后到大楠、沐川通过了体检。当年5月,邓仕金和全县200多名青年一道应征入伍,6月份在泸州换了志愿军军装,被编入西南补训9师43团1营1连,然后到重庆坐船到武汉,转乘列车到了东北吉林,经过短暂的集训,9月份被编入0161部队1支队3分队7连任战士。<br>入朝修建机场<br> 1952年2月,部队奉命入朝修建机场,邓仕金随战友们一道从丹东跨过了鸭绿江,冒着敌机的轰炸,圆满完成了修建任务,于4月份返回吉林延边,在延边修建他亲历的第二座机场。同年5月,因前线战事需要,邓仕金所在部队被整编入志愿军第47军141师421团。<br> 第47军是一支光荣的队伍,前身是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组建的红五军老底子,肖克、王震曾担任过指挥官,抗战时改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抗战胜利后挺进东北,编入林彪指挥的第10纵队,参加了黑山、大虎山阻击战。后按中央军委统一命令,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辖139、140、141三个师。1949年11月,配属刘邓二野大军进攻重庆。这支英雄部队在军长曹里怀、政委周赤萍率领下,从湘西攻入渝东南,先后解放黔江、彭水、武隆、涪陵、重庆、广安、邻水等地。1951年2月,第47军入朝作战,先后在金城、临津、开城、西海岸等地与美军王牌骑兵第1师、陆军第3师和英联邦师等厮杀,歼敌2.2万余人,全军涌现出郝志新、净成恩、马一钧等战斗英雄及舍身救儿童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1963年,47军又出了一位勇拦惊马的英雄欧阳海。<br> 再度入朝参战<br> 1952年7月,邓仕金随47军再度入朝,所在连队奉命开拔三八线一带的7号高地驻守。在渡临津江的时候,他见到了沐川老乡、曾任过新兵排副排长的戴大全,戴大全是工兵连战士,专为部队过河架桥。二人来不及说上一两句话,敌机便来轰炸了。当时,桥梁还有一小段便大功告成,正在专心搭桥的戴大全没来得及撤离,在敌机的轰炸下倒在了血泊中……<br> 看着战友在自己眼前倒下,鲜活的生命停止了呼吸,战争的残酷让渡江的战士们咬牙切齿,却又拿敌机毫无办法。同乡战友的牺牲,唤起了邓仕金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心中暗暗发誓,要为戴大全多杀几个鬼子兵报仇。<br> <br></p> 夜袭**军队<br> 在7号阵地驻守期间,敌我双方都派出小股部队深入各自腹地展开搔扰袭击。邓仕金所在连队侦察到不远处一个小镇上住有**军队的一个班,决定对其歼灭,任务落实到邓仕金这个排。排里有3个步兵班,1个机枪班,吃掉韩军这个班没有问题。邓仕金排经过战前规划,设定夜间出击,先用手榴弹招呼,随后机枪班和一、二班冲锋,三班为预备队,负责掩护。<br> 当夜,趁着月黑风高,邓仕金排的战士们悄无声息摸到**军队驻地,人人掏出手榴弹,一声令下后齐齐投出。“冲啊!”还未等排长下达冲锋命令,机枪班的战士们就杀敌心切,按捺不住地向前发起了冲锋,邓仕金也端着半自动步枪,跃出掩体往前射击突击,在他前面是同班战友、湖南湘西籍的张远敖。混战中,突然一枚手榴弹在不远处爆炸开来,冲在前面张远敖的臀部受伤,弹片飞起划破邓仕金的棉衣棉裤,在他肚皮上留下一道长约6公分、深约1公分的伤口。但他根本没有感觉,战事没有结束,他还想着全歼顽敌呢!<br> 这时,机枪班的一名大高个端着机枪冲到韩军阵地上,对着下方一通猛烈扫射,邓仕金也不甘落后,端着“八发机”(一次装8发子弹的半自动步枪)对敌进攻扫射,直到一个弹夹打完,在换好弹夹准备第二轮扫射时,韩军完全没了动静,耗时5分钟左右便全歼了敌军。这时,邓仕金才感觉腹部隐隐作痛,低头一看,棉衣棉裤已被鲜血染红,他赶紧招呼战友帮他把伤口扎了起来。<br> 整个战斗进行得很顺利,除了他和张远敖受了轻伤以外,其他战友都安然无恙。为了表彰战士们的英勇顽强精神,连部向团部为邓仕金申请了一个三等功,以示鼓励。负了伤的邓仕金和张远敖,被送到后方医院治疗,邓仕金休养了两个星期左右回到部队。 轮战老秃山和西海岸<br> 老秃山是汉城的“大门”之一,是通往汉城的要塞,位于朔宁以东十余公里,距志愿军前沿300米,西北与222.9高地相连,为缓冲区内敌我双方多次争夺的制高点。美军在老秃山上构筑了100多个明暗堡和大量的铁丝网,与坦克配合,形成了以15、16、17号高地为支撑点的火力密集、易守难攻的环形防御体系,志愿军曾五次攻打老秃山均被敌人反扑夺回。战况激烈程度仅次于上甘岭,山上草木皆无,有的地方战后焦土厚达1米,整个山岭就是一个光秃秃的山头,老秃山的名字由此得来。<br> 1953年2月,志愿军第47军准备投入141师421团进攻老秃山。全体指战员接此任务后,邓仕金及其战友们情绪十分高涨,纷纷表决心,留遗言,誓言一定不怕牺牲,排除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就在着手反攻前一个星期,141师部根据全盘考虑,将主攻任务交给了423团,421团改为第二梯队,这让渴望打大仗的421团将士们有些失落感。 1953年3月22日至23日,志愿军炮兵对敌工事进行间断的破坏轰击,摧毁敌地堡20多个,坦克1辆,毙敌50余人。24日,423团攻击分队隐藏进入老秃山下,夜晚开始火力急袭,将敌前沿地堡大部摧毁。炮火转移压制敌纵深目标后,突破美军前沿,炸毁敌地堡,全歼守敌一个加强连250余人,攻占了老秃山。战斗间隙,战士们争分夺秒,抢修工事,挖战壕和坑道,渴了嚼口雪,饿了吃把炒米。很快,一座座防御坑道由山前挖通到山后。美军乘志愿军立足未稳,在一天时间里发起了数十次进攻。敌人狂轰乱炸,炮弹铺天盖地,一个小小的山头,落下了敌人成百上千颗重磅炸弹和上万发炮弹。423团的战士们,待敌密集炮火过后,从坑道爬出来,端着冲锋枪,握着手榴弹,沉着大胆迎战,待敌人离阵地仅四五十米的时候,先是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接着是冲锋枪扫射,他们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残兵败将夹着尾巴逃跑了。<br> 此时,中美两国的停战谈判也进入关键阶段,美国已无心再付出惨重代价来收复老秃山。几天后,邓仕金所在的421团接替423团防守老秃山。两个月后,实施部队换防,421团被安排到西海岸驻守海防线,主要任务是防御美军再次从西海岸登陆。随着战事的深入持久,此时的美国已无心恋战,敌我双方只派出少数兵力侦察搔扰。白天,隔三差五会有敌机来侦察,因为志愿军有坑道掩护,听到敌机轰鸣声便躲进掩体里,敌人往往无功而返。晚上,西海岸比较安宁。一直守护到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br> 1954年9月,第47军141师从朝鲜战场撤回中国,邓仕金随421团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驻地休养。这期间,邓仕金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被部队送到湖南169陆军医院治疗了1个月左右。1955年5月,病愈出院的邓仕金返回湖南衡阳连部,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割舍不下家乡情节,邓仕金先后向连部写了两次退役申请,11月6日获得批准退役,回到底堡乡茑歌村3组务农。<br> 邓仕金现已90岁高龄,享受国家对志愿军老兵的优抚政策颐养天年,回忆起参加抗美援朝那段经历时总是精神抖擞、无限自豪。<br>(本文根据邓仕金口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