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井陉,“太行八陉”之一。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以地形而得名。《太平寰宇记》说:“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12日,正月十二,随大漠户外深入井陉,探访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说到井陉古村落,大约你最先想到的就是“大梁江”拟或“于家石头村”吧,可是,作为全国首批千年古县的井陉,古村古镇又岂止一两座,今天就让我带你走进井陉,品一品不一样的井陉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位于冀晋交接处的井陉县南峪镇地都村。地都村原名“帝渡”,中国千年传统古村落。因汉光武帝刘秀在此渡河而得名,后演变为“地都”。村落依山临河,古有“襟山带河”之称。</p> <p class="ql-block">地都村是我以前未曾听闻的地方,大约是这里地处偏远,古建筑保存相对完好,据说村内有三阁、八庙、二祠堂、晋阳街古驿道、地都长城等。我们是从三阁之一的“临流阁”进村的。附带一句,我看到的当地的“阁”多为二层架空建筑,上层为庙宇,供奉的神祇各有不同,下层是通道,通常为村镇的出入口。</p> <p class="ql-block">临流阁,即真武阁,坐落于地都村十字街旧街北口。阁上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和观世音菩萨。阁前影壁上的图案很特别,看着像道家的阴阳太极图。</p> <p class="ql-block">进入村内,街道上彩旗飘飘,依旧是节日的气氛,喜庆祥和。</p> <p class="ql-block">段和俭旧居,这是一所坐北朝南五进三阶的明清建筑。只是后院封闭不能进入,据看门的老人讲里面还大的很呢。</p> <p class="ql-block">地都晋阳街是秦皇古驿道的辅道,有千年古槐和段氏祠堂,以及多所明清古建筑,一眼望过去,街道两旁石围石阶,尖脊灰瓦,飞檐斗拱,古朴别致。</p> <p class="ql-block">段氏祠堂位于村旧街南部,坐南向北的两进四合院,由主房、过厅、倒座、东西厢房组成,主房为特殊的二层小楼,下层为三间窑洞。上层可以俯瞰地都村景,远眺福寿山。</p> <p class="ql-block">联峰阁(财神阁),位于村西口,阁上的庙供奉的是比干关帝、文武财神。阁的两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两侧过洞上有石匾,分别是“晋阳分沠(pai,去声)”、“环桥观望”。</p> <p class="ql-block">我们算着时间从联峰阁折返,寻找第三座“阁”。临流阁往东还有座“武举院”——李氏祠堂,这座明朝民居为坐北向南的一套四合院,由主房、东西厢房、倒座、二门组成。走在地都村你会发现,是院皆有“雕”,砖雕、木雕、浮雕透雕,阴阳兼刻,细腻逼真,惟妙惟肖,极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山关阁,建于大清康熙丙子(1696年)小春,坐落在村东,坐南朝北。罕见的这是座三层“阁”。阁的两面及过洞用青条石砌筑,两侧过洞上有石匾,分别书“襟山滞河”、“会心”,三层为三官庙,供奉天地人三官。据说“内面阁上是戏台,80年代之前村里唱戏、看戏还都在这里,已被村小学占用”。因为时间关系只拍了两张照片,从照片上却看不出戏台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另外,没时间寻找地都长城和八庙了,只能留待下次再来。</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乏驴岭,“张果老骑驴困乏于此,因此得名”。这是我相对比较熟悉的一个地方,曾经来过三四次,距离第一次来已经过去六七年了,想想那时的我更像是“中国大妈”(虽然现在也没升级,好赖也算是知道“追流溯源”了),呵呵!</p> <p class="ql-block">乏驴岭最著名的便是这座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的“正太铁路乏驴岭铁桥”。这座1905年由法国人设计建造的铁路桥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使用的是同一种技术——19世纪流行的锻铁(puddle iron)技术。铁桥的构建全部由铆钉固定,全桥没有一处焊接。石太线建成后,乏驴岭铁桥作为通向乏驴岭村的唯一通道被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乏驴岭地处冀晋险要,是娘子关下第一门户,“欲夺娘子关,必占乏驴岭”。对日作战中,这里曾发生过惨烈的乏驴岭之战,看看桥体上的累累弹孔,那便是“血战乏驴岭”的铁证。</p> <p class="ql-block">乏驴岭大桥下,蜿蜒曲折的绵河水清澈碧蓝,如同缎带般环绕着乏驴岭村。</p> <p class="ql-block">铁桥的承建公司及年代:DAYDE&PILLE1905。</p> <p class="ql-block">穿过铁桥就是正太铁路乏驴岭隧道遗址。如今的铁轨已经拆除,只留下黑漆漆的洞口,诉说着它半个世纪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穿过隧道便可以看到石太线闪亮的钢轨向前延伸开去,有巨龙般的列车呼啸而过……</p> <p class="ql-block">从隧道返回,听说通向“日军碉堡”的路封了,我们只能转向乏驴岭老村。</p> <p class="ql-block">换一个角度看大铁桥,是不是不一样的感觉?是不是少了些苍桑感呢……</p> <p class="ql-block">乏驴岭给我留下印象的还有村里的这几棵老槐树,枝柯交错,虬然问天……</p> <p class="ql-block">38军17师指挥部,大门紧锁,不得其门而入。</p> <p class="ql-block">明潞安王府教授李崇故居,进去看到的只是普通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沿村中古道一直向上,路两侧还存有一些当年的骡马大店、骆驼场的建筑。村东岭口位置曾建有岭口关阁。坐西朝东的关阁,左侧是好汉寨,右侧古炮台,背靠乏驴岭,面对岭东坡,卡在岭口古道上,是井陉西路的一处险关要隘,关阁修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日军占领乏驴岭后,将关阁拆毁,石料运走修了炮楼。(资料来源网络)如今这里重新修建了关阁。</p> <p class="ql-block">绵右渠,据说绵右渠比红旗渠还要早,而且红旗渠还曾来绵右渠学习过建渠经验。我们只找到了绵右渠乏驴岭分水站。回来从网上查到:从桃花栈(阎锡山演讲处西面)再向前行,就能看到有“太行第一渠”之称的绵右渠。实际上,整个桃花栈古道,就在位于百花山半山腰的绵右渠下方。</p> <p class="ql-block">在村西口的路南,有一座面向绵河的古戏台,据说阎锡山曾在这里发表过慷慨激越的讲话。从戏台再向西就是古道上一段名为桃花栈的地方。这段古道上有张果老庙和北宋摩崖石刻,只可惜时间不够,走到半途我和潘只能放弃了。村里也还有很多没有转到的地方,看来还真是没有不留遗憾的旅途啊。</p> <p class="ql-block">在村中吃过午饭,下午一点准时出发,继续向下一站进发。下图是在车上拍到的乏驴岭的日军碉堡(桥头的左侧)。</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龙窝寺石窟。石窟位于小龙窝村西 0.5 公里处的石崖之上。虽然在行程里这只是附带的一处景点,可却是我此行的主要目标。</p> <p class="ql-block">龙窝寺旧有寺院,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寺院于解放后扩建石太公路及文革中拆毁无存,今惟余崖壁上的摩崖石刻。(资料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仰望,细观,佛像面部端庄慈祥,衣着朴实无华。只是身体比例不够准确,造型稍欠精美。</p> <p class="ql-block">龙窝寺石窟在规模及雕刻艺术水平上虽远不及我看过的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但其有着浓厚的地方风格,自具特色,还是不容小视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隶属井陉县天长镇的核桃园村。</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大慈阁下是青石铺砌的古驿道,深深的车辙印记录的是悠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据说核桃园村共有四座古阁,除了我们看到的大悲阁,还有三官阁、培振阁和始建于万历年间的层霄阁。有机会再去时我会找一找其他三阁。</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旁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美好说,核桃园村最值得看的就是“吴家大院”,据说砌院子的墙砖一个银元一块呢。</p> <p class="ql-block">吴广治上院,铁将军把门,我从门缝里勉强拍了一张。墙砖我没看出来有啥特别值钱的,只是大门要比别家的精致的多。</p> <p class="ql-block">吴家大院外的场地宽阔,碾磨俱全。</p> <p class="ql-block">我和潘跟着领队红金龙寻到龙王庙所在,最先吸引我们的就是这棵拿云攫石、盘虬卧龙的古柏了。</p> <p class="ql-block">沿古柏旁边的石阶向上可达龙王庙。你看这树根像什么?</p> <p class="ql-block">龙王庙,很小,院落看起来似乎是颓败荒芜的,透过庙门上的玻璃却隐约能看到里面的彩灯是亮着的。</p> <p class="ql-block">从龙王庙下来,再次欣赏这棵古柏。裸露的树根顽强的支撑着庞大的身躯,遮天蔽日。在上面看着是三棵大树的树干,却原来都只是它的分枝。</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小龙窝村。清时,井陉县搞三川、九岭、十八峪、七十二个对子村,为了凑数,将核桃园村村东一个自然村(隶属于核桃园村)命名为大龙窝,原龙窝村命名为小龙窝。据《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图录》记载:小龙窝村周围群山环绕,从山势走向上看,极似九龙簇拥之地,因而山得名“龙山”,村得名“龙窝”。</p> <p class="ql-block">走进小龙窝,古老的气息迎面扑来。</p> <p class="ql-block">龙窝石楼群,这大约就是小龙窝的标志性建筑了。石楼居高8到10米,宽窄不一,石墙、石柱、石门墩、石碹面街而建。石楼就地取材依山就坡,坚固而且冬暖夏凉,是北方山区的特色建筑。</p> <p class="ql-block">小龙窝村戏楼建于明代,于清乾隆年间重修,与樊氏宗祠相对而建,中间为开阔的广场,是历代村民的娱乐中心。</p> <p class="ql-block">礼堂里,村民们正在排演正月十六的演出节目(据村民讲,他们村是过正月十六的)。</p> <p class="ql-block">樊氏祠堂。</p> <p class="ql-block">爬上戏楼后的高坡,可以看到对面依势而建、错落有致的村舍。感觉上有些碛口李家山的味道呢。</p> <p class="ql-block">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给古老的村庄添上一抹重彩。</p> <p class="ql-block">忍不住走进那片古老的村舍。小径曲折深幽,屋舍参差错落,建筑古拙质朴,古树、古碾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桥头品字院,为一门三合院落,建于清代。具体里面是个什么结构?关门上锁的我也不知道呀,呵呵。</p> <p class="ql-block">礓礤顶大院。建于明末,因二十三蹬台阶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一直走到槐岭巷,似乎家家都是关门闭户的,只有门口的大红灯笼和牌匾对联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终于有同伴推开了一户人家的大门,我也就不客气的“登堂入室”了,只是我的第一感觉咋是:我这是走进了“聊斋”吗:残垣断壁,荒草萋萋……我委实是难以把这种破败的画面与门前的牌匾、对联、红灯笼联系到一起。</p> <p class="ql-block">从古宅出来,看着门口的大槐树、石碾、石桌,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夏日的傍晚,老树下,石桌旁,家人围坐,树叶轻摇,微风习习,一壶清酒,三两碟小菜,闲话“人情冷暖”、“柴米几何”……当然呼朋唤友亦可,只不要太多,二三人足矣……</p> <p class="ql-block">槐岭尚武院始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村内西边巷与槐岭巷之间,因村内居民先祖尚武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村南的石烂坡。(有黑狗拦路我没敢上去拍简介,嘿嘿)</p> <p class="ql-block">时间不由人,只能边看边往回走,又回到龙泉街,登上枣园巷,看到一座三联院,这座小院始建于明代,窑顶建院,上下通高9米构成石楼,是三个四合小院组成三元一体的三联院。</p> <p class="ql-block">井陉的古村落数不胜数,一天两天自然是转不完的,今天就到这里吧,且待下回分说!</p> <p class="ql-block">后记:一天的古村落转下来,我最喜欢的还是小龙窝,原汁原味的太行小山村,无论布局还是建筑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虽然也有些人为的装饰点缀,却并没有破坏它原始的形态,呈现给我们的是真实的传统的古村风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