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懂红楼者,必爱黛玉。</p><p class="ql-block">她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有西子之貌,也有咏絮之才。</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对黛玉的了解都局限于小性子。可是真正了解她之后,会发现她的这种忧郁病态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她真正的魅力绝不是尖酸刻薄小性子,而是灵魂高洁、灵性诗意,待人真诚,宽宏大量。她对世事不像宝玉那般懵懂,不像宝钗那样入世俗气,她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看透不说透,知世故而不世故。她有自己的一套完整世界观:坚持以自己的原则处事生活,坚持追求自己认为值得去追求的东西。她活出了很多人不敢活出的真我,喜欢就理,不喜欢就绝不假笑逢迎。</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黛玉家世好、容貌美、才华横溢、样样优秀,就是心性太敏感,多思多虑且口角刻薄。其实不然!如果仔细多读几遍红楼,我们不难发现,她的无理取闹仅仅表现在和宝玉单独相处的时候,那是因为对宝玉的爱不确定而导致的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觉得黛玉情商低是对红楼梦最大的误解。说她孤僻,她与宝钗金兰互契,就连大大咧咧的湘云都能和她成为诗友连对荷塘;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所表现的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几乎是高情商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她俏皮幽默,并不是世人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的那样小性儿,她时常表现出风趣、雅谑,让原本尴尬、枯燥的气氛因她的伶牙俐齿而妙趣横生。第22回中,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宝钗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并不喜欢这出热闹的戏,宝钗就告诉他这戏怎么怎么好,宝玉听了称赞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这时候林黛玉有点吃醋,就说:“安静些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如果不看原著,这话听起来有点摸不着头脑,其实是黛玉巧妙运用了双关语与幽默,戏文的巧妙连用恰如其分的透露出黛玉的幽默可爱,既直接表达了她心底的那份醋意,也反映出她深厚的文化素养,更彰显出她的聪颖。</p> <p class="ql-block">第42回,惜春因为画大观园要请假,于是黛玉就用阴阳怪气的语调,慢条斯理、摇头晃脑地说“论理一年也不多,这园子盖才盖了一年,如今要画,自然得二年工夫呢,又要研墨,又要蘸笔,又要铺纸,又要着颜色,又要……”后来她自己也忍不住笑道“又要照这样慢慢地画,可不得二年的工夫。”一个调皮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然而黛玉这样说并不偏颇,她聪敏善于观察,早已摸透惜春孤僻超脱、漫不经心的秉性,所以才编出这一幕活灵活现、文情并茂的情景剧。</p> <p class="ql-block">她尊重爱人。对待爱情,黛玉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息息相通。她爱宝玉,相比较于世俗中的功名利禄,黛玉更关心着宝玉的喜怒哀乐。对于黛玉而言,宝玉早就成为她生命的一份子,他的快乐烦恼一清二楚。宝玉面对须眉浊物应酬往来时表现出来的厌恶黛玉都懂,她怎么忍心让心爱的人忍受这种煎熬呢?。</p> <p class="ql-block">宝玉雨夜探望,黛玉怕不安全,说服他用玻璃绣球灯照路;宝玉挨打,疼在皮肉上却甜在心里,因为黛玉为他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以至于“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说明她的心疼是掩饰不住的。宝钗、湘云、袭人都爱宝玉,她们希望他有一个光辉锦绣的远大前程,拥有身份地位、荣华富贵,而黛玉爱宝玉,则是接受他的存在方式,希望他无拘无束、自由快乐,这也就不能怪贾宝玉独爱林黛玉了。所以宝玉才会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也表明了黛玉在他心里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在宝玉和黛玉的眼中,他们觉得功名利禄学问是利欲熏心,是接纳世道的肮脏和被污染,对洁的追求是他们二人心照不宣、心灵相通的连接点。</p> <p class="ql-block">黛玉葬花最能提现她的高洁——质本洁来还洁去。黛玉的洁是不着一点尘埃、出淤泥而不染的自我洁净,也是对世俗名利的超离、对清白自身的执拗。看到落花,她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遭遇,也会把落花当成自己,然后会轻轻扫起来,放入葬花冢,她觉得落花埋在土里才干净,自己同样也是。</p> <p class="ql-block">黛玉得知了宝玉和宝钗结婚,选择了焚稿断痴情,然后如花般凋零,这也是黛玉对高洁纯净的的终极坚持。</p> <p class="ql-block">林黛玉,一个超凡脱俗的女子!她虽然过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却依旧充满着诗意;她虽然“孤标傲世”、虽然“清高自许,目无下沉”,却也懂得宽容体恤别人,也有幽默俏皮的一面。生命中给了她许多悲伤,依旧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不爱林黛玉,就白读了红楼,也辜负了曹公的一片苦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