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葛建国</p><p class="ql-block"> 读了几十年的书, 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已不会读书了。</p><p class="ql-block"> 不会读书表现在,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偶尔拿起一本书,心绪也会莫名的浮躁,心神不宁,纵使勉强读完了一本书,也如坠雾里,不知所云......。</p><p class="ql-block"> 这种状态,一度让我异常的惊讶和困惑。</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一直憧憬着“独享满屋清寂,手捧半盏香茗”的读书环境,觉得自已如果能够在这样的意境下读书,那是多么奢望和幸福快乐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渐渐,我终于明白,不是我不会读书了,而是我厌倦读书了,不想读书了!</p><p class="ql-block"> 不想读书,这多可怕!想起以前爱读书的少年时光,问父母要钱买着读,图书馆里借着读,小书滩上租来读,朋友之间交换读。我还清晰记得那个时候流传的炙手可热的手抄本(像小说《第二次握手》等),都是偷偷摸摸地争相摘抄和传阅,那个时候,对于读书,我们如饥似渴、心无旁骛、有滋有味,至今仍记忆犹新、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这样美好的读书时光,大概在我工作以后被切断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终日为工作生计奔波忙碌。在世网尘劳、名缰利锁的困厄中,在巨大的生存与竞争压力下,再也无暇顾及读书了,纵使自已空闲下来,想去读一点书,亦无半点心思和心情了。</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碌碌无为几十年,一晃自已慢慢变老了,而这种与读书绝缘的状态一直延续着,似乎从未改变过。</p><p class="ql-block"> 前年,我步入了花甲之年,生活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一切变得悠闲自在。这时,沉睡在意识深处几十年的某种欲望忽然被点燃了。</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代纵情读书的甜蜜时代呀,你,离去已经多久了!</p><p class="ql-block"> 被荒芜了的读书之光重新点亮后,我又重新开始了阅读。慢慢,当读书渐成一种习惯后,我忽然发现,其实读书是一种本能,一种类似于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的本能。</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乐趣究竟在哪里?它的内核又是什么?在沉思和审视后,我把它归纳为两个字:相信。</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需要信念的,这种信念,具体说来,就是两个字:相信。我们相信,生活中的一切困惑、烦恼,绝大多数都是可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的。我们生活在世界里,认知有限,知识贫瘠,因此,需要补充充分的养料,这个养料就是书籍。每一本书都有一个灵魂,这个灵魂不仅是作者的,你读完后也变成了自已的灵魂。所以读书能够让我们变得丰满和睿智,成为生活中的智者,这是任何东西不能差堪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比方说,读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后,让我对浩瀚无垠的宇宙充满无限的遐想,激发了对大自然、对地外生命、对人类地球家园无穷的奇思妙想。读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侦探小说,我会联想到《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那种阿加莎.克里斯蒂缜密精妙的推理,以及由此带来的逻辑线条淋漓酣畅的优美感。读鲁迅、王小波的杂文,我会重新审视社会、审视人性,从而更加深刻认清社会及事物的本质。读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你会从通俗的小说结构中,了解西方深奥的哲学与东方哲学的交融所带来的人生哲理。这些,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知识、力量和乐趣。</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书虽然算不上富裕,但阅读还是绰绰有余的,何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电子版书籍为我们带来更加阅读的方便。于是,从前年开始,我下载了微信读书平台,坚持在微信平台上读书。两年来,微信读书平台记录了我的读书经历:阅读时长978个小时,读完书籍102本。</p><p class="ql-block"> 读书的同时,也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记录下读后感。读后感分两种,一种是读完。对读完整本书,找到它最有可读性的理由,存在的价值,写出作者最想表达的重点,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读后会有什么收获。</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种“未读完”。这类书占比还是少的,大约读五本,会有一本读不下去而放弃。读不完的书,其实也很有意思,从个人喜好角度,去写写这本书为什么读不进去的理由,书可能是好的,只是不对我的胃口而已。想必“未读完”会比“读完”更能引起共呜。</p><p class="ql-block"> 重拾读书的乐趣,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充实感。我异常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读书兴趣。因为不是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热爱读书的热情,当这种热情来临的时候,要尽量珍惜它、延续它,别让它变冷,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当本书被再次放下之后,不知还能否再重新捡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