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番号的部队

江城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夏鹤</h1>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这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荣称谓。几十年来,这一称谓已经深深根植于几代中国人的心中,也享誉世界,威名四海,成为我国勇敢无畏、保家卫国、捍卫和平坚强力量的象征。我军这一称谓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形势和任务,经历过多次演变而来的。 <h5><i>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起义部队打出红旗,系上红领带,但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的番号。(网络资料 油画)</i></h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一”南昌起义是我党独立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但当时起义部队一度还延用国民革命军番号,后来各地起义部队又称为“工农革命军”等,1928年5月以后,我军陆续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h5><i>红军英勇战斗(网络资料 油画)</i></h5> <h5><i>到达陕北后东征前的红军(网络资料)</i></h5> 抗日战争时期,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主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根据作战序列又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h5><i>改编八路军前的红军(网络资料)</i></h5> <h5><i>八路军的臂章(网络资料)</i></h5> <h5><i>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的臂章(网络资料)</i></h5> <h5><i>新四军臂章1(网络资料)</i></h5> <h5><i>新四军臂章2(网络资料)</i></h5> <h5><i>八路军刺杀训练(网络资料)</i></h5> <h5><i>新四军出征前(网络资料)</i></h5> <h5><i>八路军、新四军会合后相互致敬(回忆录节选)</i></h5>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收复失地、保卫胜利成果的斗争中,我党我军有的高级领导人提出了我军更名的意见,我军在一些地方开始出现“解放军”的称呼。如在1945年8月11日延安总部发布的第4号反攻令中使用了“山西解放军”的称呼,第二天【解放日报】发表的总部第2号至第7号命令中也使用了“各解放军”的称呼;我军在一些地区也相继改称“解放军”。不过大多在前面冠以当地地区名,如前所述的“山西解放军”,还有“山东人民解放军”、“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称谓不统一也不正规。重庆谈判开始后,为体现我党争取国内和平、进行和平谈判的诚意,中共中央决定继续使用八路军、新四军的称呼,停止了一些部队”解放军“的称呼。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挑起全面内战以后,我党领导开展了人民解放战争,我军又陆续改为”解放军“的称谓。但具体称呼仍不统一。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正式宣称了我军的这一称谓。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全军统一整编,正式授予全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番号,从此这一光荣的称谓一直使用到现在。 <h5><i>八路军对日大反攻(网络资料)</i></h5> <h5><i>新四军对日大反攻(网络资料)</i></h5> <h5><i>我军缴获日军的战利品(网络资料)</i></h5> 然而,在此之前,中央军委曾授予了一支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番号。我的父亲夏夔有幸在这支部队中经历了这一光荣的历史时刻。这要从”中原突围“说起。 <h5><i>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重兵包围我中原部队,挑起内战。新华社发文予以揭露(网络资料)</i></h5>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调动30多万部队,包围了位于鄂豫皖边的湖北宣化店地区的我中原军区(由新四军五师和南下的八路军部队编成)5万多人,企图将其一网打尽。6月26日,敌军向我军大举进攻,由此挑起了全面内战。我军遵照中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以一部向东佯动,主力分两路跃过平汉路向西突围。这就是著名的”中原突围“(又称五师突围),由此开启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我父亲时任江汉军区警卫团总支书记,随部队突围后转战到鄂西北地区。战斗几个月后,中央决定,突围的中原军区部队就地展开,坚持游击战争。9月上旬,中原军区决定,李人林同志率领一个团东渡襄河(汉江),在大洪山、桐柏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大量牵制敌人,配合华北我军作战和鄂西北、陕南地区的斗争。李人林即率第1团两个营(缺4个连)、警卫排、手枪队及部分机关干部,附一部电台东进,并指名要我父亲随他行动。东进部队编为江汉游击支队(后改称鄂豫边游击支队),父亲任政工科科长。 <h5><i>中原突围(网络资料 油画)</i></h5> <h5><i>中原突围部队急行军(网络资料)</i></h5> <h5><i>中原突围部队翻越大山(网络资料)</i></h5> <h5><i>中原突围部队在雪地行军(回忆录节选)</i></h5> <h5><i>中原突围部队挖野菜充饥(回忆录节选)</i></h5> 部队东进后,趁敌主力空虚,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扫荡敌“土顽”,摧毁敌乡保机构,攻占了几个重要集镇,并收拢了留在敌后方坚持斗争的几支小部队,壮大了我军力量,很快打开了局面。我军的行动,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恐慌,先后调集正规军三个旅,加上当地的保安团队等地方武装共计4万多人,对我军这支几百人的部队实施“围剿”。我军调动牵制敌主力一部的意图实现了,但这支部队的处境却更加险恶。在极其艰险的关头,部队收到了上级转发的党中央“十一指示“(即毛主席【三个月的总结】),其中肯定了我中原部队突围的胜利,指出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部队像在黑夜里见到明灯指明道路,受到极大鼓舞。根据中央指示精神,部队采取“盘旋式打圈子政策”,南下北上,忽东忽西,用多种手段打击消灭敌人,又取得了几次战斗胜利,不仅消灭了敌大量地方武装,而且还分别给敌正规军两个营以歼灭性打击。在战斗间隙,部队在群众的大力帮助下,还解决了棉衣。我军的胜利,使敌人更加恼火,也更加疯狂,下了最后的决心,一定要把我军这支部队一网打尽。敌人的正规军从四面八方进行合围,土顽扼守碉堡,封锁道路。此时,已是冬季,我军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饥饿和疲劳,机动转战,差不多每天都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好几次都是在敌人合围的缝隙中突围出去。甚至有几次部队陷入绝境,面临全军覆没,幸而指挥员沉着果断,加之群众帮助,才化险为夷。在这危急的形势下,如何摆脱敌人,争取主动?父亲向部队主要指挥员李人林司令员提出建议,打过长江去,在敌人主力空虚的江南地区纵横驰骋,开展新的局面。李司令员采纳了父亲的建议,并召开干部会议讨论,统一了思想。于是部队以突然行动甩开敌人,利用春节将至,敌人松懈麻痹之际,昼夜兼程,顶风冒雪,于1947年1月22日(即农历丁亥年大年初一)一举袭占江陵重镇郝穴,全歼守敌,用木船渡过长江天险,进入了辽阔富饶的江南大地。以6天时间,行经6个县的境地,歼灭多支敌地方武装,直插至武陵山区东麓,随即在湘鄂边界的石门、慈利、大庸、桑植、五峰、鹤峰等县辗转游击,先后又打垮了前来阻击的几支敌保安部队,部队声威大振。同时,部队所到之处严格遵守三在纪律八项注意,广泛宣传我党我军主张,深受群众欢迎。“红军又回来了”的消息,迅速传遍湘鄂边区。<br>2月10日晚上,部队收到了鄂西北军区的一份电报,询问江南地区的敌情、地形,并说“如果长江好过,准备派一部兵力增援你们。”李司令员把父亲叫去,让他起草回电。父亲虽然是政工干部,但他在参加新四军前就在我党掌握的松滋简易师范读书并入党,还担任了学生部党支部书记兼校学生会总干事长,在当时部队里算是“秀才”,加之在战斗间隙注重学习,综合能力水平提高较快,所以许多军事方面的文电也让他起草。李司令员交待说电报的口气要硬,文字要坚决果断。于是父亲写道“长江到处可渡,就看决心如何。”2月15日晚,部队收到回电,鄂西北军区参谋长兼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张才千率第4团及机关千余人已渡过长江,让告知此间情况及会合地点。随即两支部队建立联系,相互靠拢。2月24日,两支部队在五峰县红渔坪胜利会师。第二天,即1947年2月25日,中央军委电令两支部队合编,正式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游击纵队”番号,张才千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人林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纵队下辖两个支队,1支队由原李部编成,支队长钟春林、副支队长郑怀远、参谋长宁淮、政治处主任张波、副主任陈鲁炎;4支队由原张部编成,支队长王定烈、政委杨劲、参谋长常志义、政治处主任李心清、副主任李秉范;全纵队约1600余人。这应该是我军最早被正式以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番号的部队。<br>江南游击纵队成立后,转战于湘鄂边17个县,与敌作战100余次,歼敌3000余人,缴获长短枪2000余支,轻重机枪300余挺,牵制了国民党正规军4个旅和6个保安大队,有力的支援了各解放区的作战。并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扩大了我党我军影响。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于5月3日凌晨,再次突破长江天险,返回江北。 <h5><i>转战大江南北,纵横驰骋敌后(网络资料 油画)</i></h5> 1947年5月下旬江南游击纵队与坚持鄂西北的各支部队会合后,改编为中原游击纵队。该部以积极行动收拢分散坚持斗争的人员,并对前来阻截进剿的敌人给予坚决打击。为迎接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根据中央指示,部队向豫皖苏地区挺进。6月12日,在睢县以南的平岗地区与豫皖苏军区部队胜利会合。6月24日,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中原独立旅,张才千任旅长兼政治委员,罗厚福任副旅长,李人林任副政治委员,吴昌炽任参谋长,李心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4团。第1团由原第1、2支队合并组成,团长钟春林,政治委员邝铁;第4团由原第4支队组成,团长王定烈,政治委员杨劲。该旅在豫皖苏军区的统一指挥下,与其他部队配合,连续作战,在10天内攻克7座县城,后又全歼豫东重镇周口之敌,表现出很强的作战能力。8月16日,刘伯承、邓小平及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等亲临柘城县玄武镇该旅驻地,决定将中原独立旅划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作为直属独立旅。从此,该部投入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伟大行动。 <h5><i>中原独立旅部队集会(网络资料)</i></h5> <h5><i>转战中原(网络资料)</i></h5> <h5><i>挺进大别山(网络资料)</i></h5> <h5><i>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i></h5> <h5><i>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i></h5> <h5><i>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i></h5> <b>附:本文涉及的主要人员简历</b> <b>张才千</b>(1911.9-1994.12),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张家冲人。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分区司令员、纵队司令部参谋长、鄂西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江南游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原独立旅旅长兼政委、中原野战军第12纵队兼江汉军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第44军军长、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武汉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党的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一届中央军委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b>李人林</b>(1914年7月—1995年3月24日),湖北省天门市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连长、连指导员、团政治委员、鄂西北第三军分区参谋长,鄂中军分区司令员、江汉(鄂豫边、江南)支队司令员、江南游击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中原独立旅副政治委员、襄南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独立一师师长、51军副军长、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志愿军第47军政委、华北军区炮兵政委、北京军区炮兵政委、司令员、国家测绘总局筹备组组长、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军委基建工程兵办公室主任、基建工程兵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夏夔</b>(1924.06.13~2013.02.02), 湖北沔阳(今仙桃)沙湖镇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区委书记、监沔县委宣传部长、监沔县行政委员会秘书长、襄南县委及新四军襄南指挥部秘书、江汉军区警卫团总支书记、鄂西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宣传兼统战科科长、江汉支队政工科长、江南游击纵队一支队二大队副政委、中原独立旅一团二营教导员、江汉军区独立二旅十一团政治处主任、宣恩县县长(代理县委书记)、湖北军区后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湖北省军区司令部组织动员科科长、武汉市兵役局副局长、汉口军分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政治部群众工作部副部长、部长、武汉军区军政干校副政治委员、基本建设工程兵政治部主任。获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本文图片部分选自网络资料,对文章作示意性形象化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