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p><p></p><p></p><p> <b> 凡是中江人都知道中江县城有两座塔,一座南塔和一座北塔,至于这两座塔是哪年建造?又是谁人建造的?建塔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中江人不一定知道。笔者曾经是中江县文物管理所的负责人,对中江的文物古迹比较了解一些。有必要向广大群众宣传中江文物古迹的来龙去脉,以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b></p><b> 中江史料有南北二塔是鲁班弟子兄妹一晚上同时建塔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编造者大概是酒喝多了,又没文化不懂历史的人编造的吧?一晚上能够建两座塔,把两座塔建造时间相距数百年历史用来“麻咣咣”吧?</b><p></p><p><b> 北塔是宋代修建,但宋代共计319年,具体宋代哪年建造?谁建的?中江历代古县志没有记载。1980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主任林向和胡绍曦二人,到中江县考察中江北塔后,在《四川考古》杂志发布《四川唐宋塔初探》一文中,断代“中江县北塔为宋塔,属于佛塔”,因此,解放后的《中江县志》也只记载“北塔始建宋代”简单几个字,其它北塔的史料就不得而知了。因笔者对中江南塔比较了解,小时候经常爬到塔顶去玩耍,所以下面就谈谈明万历年间宋兴祖新建南塔的故事吧;<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p><p><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b> 一,介绍南塔建塔人宋兴祖的概况<br></b></span><b> 中江县城之南60里的古店,与广汉的连山镇相邻,是古时候中江县的一个重要关卡。这里山高路险,清秀而幽静。明朝万历时期,这里</b><b style="color:inherit;">有百多户人家,其中有一户姓宋的大家族,是远近闻名书香门第,世代多人为官,刚正不阿。</b></p><p></p><p> <b>宋兴祖的父亲是宋廷珪</b>,<b style="color: inherit;"> 曾祖叫宋王,祖父叫宋海,祖父荣获“寿官”称号。什么叫寿官?寿官</b><b style="color: inherit;">是明清两代养老制度中赐予老人冠带的一种头衔。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开始,整个明朝仅仅颁发过十九次,清代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获得“寿官”之人,可以说是名利双收。政治上有地位,不仅纳入官场级别序列,而且能享受国家俸禄。</b></p><p></p><p></p><p><b><br> 这种“<font color="#ed2308">寿官</font>”,是逢恩诏颁下时,由地方逐级推举“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最后由皇帝钦封授予。在民间能获得此头衔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为这受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必须德高望重;二是年龄高寿。如明代天顺二年第一次恩诏“寿官”的年龄是100岁,后来年龄有所降低,仍要有八、九十岁。但在那个“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社会条件下,达到这个年龄条件就很不容易。笔者认为,被封为“寿官”的另一个原因,子孙三代就多人考入朝廷做大官,<br><br></b></p><p><b style="color:inherit;"> 父亲</b><b>宋廷珪是朝廷的增奉大夫,什么是增奉大夫?古代皇帝以下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在</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明清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称将军。</b></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大夫是文化官最高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部级”官员,可见宋延珪的官位有多大!</b></p><p> <b> 宋延珪有两个老婆,前妻姓吴,生了一子,名叫宋继祖,宋继祖非常聪明好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惜继祖四岁那年,母亲伤寒病故。安葬母亲后,宋继祖跟随被封为“寿官”的爷爷奶奶生活,父亲继续在外地做官。爷爷奶奶对四岁的孙儿非常疼爱,教育孙子一定要勤奋学习,聪明的宋继祖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很快就十多岁了。</b></p><p> <b> </b><b style="color: inherit;">,爷爷奶奶劝他再娶一个老婆,方可多子多福,</b></p><p></p><p><b>宋延珪担心继母会亏待儿子,影响儿子的学业</b>。</p><p><b style="color: inherit;">在爷爷奶奶的再说劝说下,</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宋延珪</b></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再娶大家闺秀</b><b style="color: inherit;">张氏入门。张氏聪明贤惠,先后生了四子,长子叫宋光祖,次子叫宋兴祖,三子叫宋杨祖,四子叫宋</b><b style="color: inherit;">绳</b><b style="color: inherit;">祖。</b></p><div><b style="color: inherit;"> </b><b style=""><font color="#ed2308"> 宋兴祖,字汝杰,(1554年一1613年)</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正月初三出生。根据广汉史料记载;</b><b style="color: inherit;"> 宋兴祖的堂弟叫和</b><b style=""><font color="#ed2308">宋述祖</font></b><b style="color: inherit;">(贡士)。弟宋扬祖,绳祖,阴祖,由国子生中式四川乡试第二十三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三百四名。根据《万历十一年癸未科进士登科录》注释;</b><b style=""><font color="#ed2308">宋兴祖年三十岁时,考中“万历十一年癸未科第三甲第一百六十五名进士”。</font></b></div><p><b> 中江史料记载;宋延珪</b><b style="color:inherit;">是朝廷的增奉大夫,什么是增奉大夫?中国历代朝廷分文官和武官,各时代的官位等级不同,职权不同,待遇也不一样。明朝文官为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大夫是文化官最高的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部级”官员。大夫里又分成及级,官位最小的都是五品,可见宋延珪的官位有多大!。</b></p><p><b> </b></p><p><b style="color:inherit;"> 宋兴祖的母亲</b><b> 张氏是个有文化,懂礼仪,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b><b style="color: inherit;">对宋延珪前妻的儿子宋继祖的培养,比自己亲生的儿子还好。</b><b style="color: inherit;">宋继祖勤奋好学、尊老爱幼的好品德,年年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b><b style="color: inherit;">。</b></p><p><b style="color:inherit;"> 新衣服必须先给宋继祖穿,大的穿旧了再由老二穿,老三穿了老四穿。生活方面也格外照顾宋继祖,好吃的的总是先给继祖吃。她深知“学而优则试”的道理,长期教育和鼓励宋继祖好好学习。因为宋继祖有过目不忘的学习优势,加上自己勤奋好学,所以四书五经倒背如流</b><span style="color:inherit;">。</span><b style="color:inherit;">而且他还非常关心几个兄弟的学习,也特别尊敬后妈。</b></p><p><b style="color:inherit;"></b><b style=""><font color="#ed2308"> 宋继祖</font><font color="#333333">从县试考到省试,从省试考到京城,真是一帆风顺。大明嘉靖32年癸丑年(公元1553年),最后经过殿试,</font><font color="#ed2308">他中了进士!</font><font color="#333333">进士就是古代最高学历,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font></b></p><p><b style="color:inherit;"> 所谓殿试就是由皇帝亲自出题,而且在皇宫里考试。古时候的科举考试</b><b>分为四个部分: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也就是说,一个乡村学生的文凭,必须通过四个环节,四个教育部门考试后张榜公示,学生要到四个地点考试,才知道考试结果。到京城考试最辛苦,学生提前三个月步行赶考。一般由书童伴随,自带盘缠,挑着书籍和衣物同行,非常辛苦。如今的学生就在本县城读书,还需要父母天天接送。</b></p><p><b> 古时候政府非常爱惜人才,不分贫贱,只要考取秀才,国家就可以供养你的生活费,愿意当官的就领取“俸禄”。官越大,俸禄越高。考取进士的由皇帝亲自安排工作。</b></p><p><b style="color:inherit;"> 宋继祖当了大官后,不但关心国家大事,工作是兢兢业业,刚正不阿</b><b>。</b><b style="color:inherit;">而且更加关心几个兄弟的学习,甚至经常把钱寄回家,报答继母的养育和培养之恩。</b></p><p><b> 宋兴祖在大哥宋继祖的熏陶下,从小也勤奋好学,明万历已卯年(公元1579年)考入举人,明万历癸未(1583年)也考入了进士。皇帝朱翊钧封宋兴祖为“大理寺卿”,大理寺卿是个啥官?古代的大理寺不是现在的古庙,而是国家当时的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国务院的“部级”行政部门,如现在的教育部、卫生部、公安部等。大理寺是古代的监察审判机构。</b><b style="color:inherit;">大理寺卿是大理寺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全国最高法院的院长!属于正三品大官。副院长叫大理寺少卿,属于四品官。大理寺卿是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决定官员判罪生与死的大权!中江人能够嗨到这么的的官的确很少。</b><b>他先后在陕西、福建、云南`贵州任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清廉,直言敢谏,累官大理寺卿,历仕三朝!</b></p><p><b> 整个大明276年时间,中江史册上共计有进士十多个,<font color="#ed2308">宋氏家族就出了几个进士</font>,而宋兴祖官位最高。他先后在崇阳和德清任县令,1592年任陕西道御史,1594年巡按辽东御史;1595年转福建道监察御史;巡按贵州,1601年,巡按云南大理寺任少卿。陕西、福建、云南`贵州任监察御史。史料记载;宋兴祖为官清廉,直言敢谏,累官大理寺卿,历仕三朝! </b></p><p><b> </b> <b>史料记载宋兴祖廉洁勤政的故事;1592年,四川总兵刘綎平叛西南播州吐司杨运龙,又回到了四川,刘綎企图让朝廷勘验功绩破格提拔自己,说简单点就是花钱想让自己升官,于是贿赂御史宋兴祖。哪知道这个宋兴祖是一个廉洁自爱的官员,非但没有接受贿赂,还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按理,刘綎应该被罢免,但这时候国家边疆多事,也就从轻发落,让他到青海去平定叛乱。</b></p><p><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根据广汉史料记载;汉州堪称“碑坊之乡”共计52座碑坊,其中北街上的牌坊是这四条街中最多的,一共有七座。其中,明万历进士宋兴祖,历官御史,父宋延珪,亦有 功名,</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建“父子绣衣”牌坊。</b><b style="font-size: 22px;"><font color="#333333">广汉南街的“科举功名牌坊”上刻有</font></b><b style="font-size:22px;"> 明嘉靖进士宋继祖,宋兴祖昆仲二人,建“兄弟黄甲”牌坊......。</b></p><p><b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代,牌坊是崇高荣誉和权威的象征,是历代朝政为表彰显宦节妇、科第德政、功臣世家以及忠孝节义而建,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font color="#ed2308">宋兴祖死后就埋葬在广汉东山公园。</font></b></p><p><b style="font-size:22px;"> 宋兴祖伯父的儿子叫 宋述祖,他们从小都在一起玩耍,而且学习成绩成分优秀,根据《中江县志》记载;宋述祖也在大明隆庆庚午年〈1570年)考起举人。史料记载他“有高才,善诗文”,长期在广汉与诗友赋诗饮酒,出版了许多诗集,是一个非常开朗的诗人。在陕西丶南京任过教谕〈教育局长)和县令师爷。宋述祖长期意念堂弟宋兴祖,曾为堂弟写了一首诗,</b></p><p><b> 《送汝杰弟按黔》</b></p><p><br></p><p><b> 同堂踪迹异髫年,况是行藏各一天。</b></p><p><b> 款段我甘随里下,皇华尔自快登仙。</b></p><p><b> 瘴消贵筑春明浦,雪霁巴江水满田。</b></p><p><b> 华友不堪分袂泪,何时杯酒聚堂前。</b></p><p><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inherit;"> </b></p><p></p></h1>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为什么宋兴祖要修建南塔?</b></h1><h1><b> </b> <b> 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宋兴祖返乡期间,正遇四川遭受百年未见的特大旱灾。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饿死病死的无数。古时候遇到自然灾害都怪是妖魔鬼怪在做怪!其实,明代时期,魁山与南塔山连成一片,东河水流到此处的被山挡住了。清代乾隆时期才被洪水冲通,并新建一座“秀水桥”。</b></h1><h1><b> 当年县令杨廷干也是一届百姓父母官,为民抗旱,他带头访贫问苦,烈日暴晒中求雨,带头捐资修建东河拦河石堤,维修龙王祠。因为古时候官民都信仰鬼神文化,所以祭祀苍天及龙王爷,祈求保佑老百姓平安的活动都是县太爷带头。老百姓认为,宝塔能够起到镇山妖、镇水鬼、补风水、避邪魔、祈福祉、求风雨、求平安、保财福等作用。周边各市县三台、遂宁、射洪等都修建了风水塔,老百姓希望中江县也应该修建一座风水塔。</b></h1><h1><b> 县令杨廷干正愁没有资金建塔,此时正遇高官宋兴祖还乡,得知中江准备新建南塔缺少资金的事,宋兴祖为了中江的老百姓保平安,期望这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主动捐资修建南塔。</b></h1><h1><b> 新建南塔选址非常重要,古人迷信风水,塔要建造在天灵地杰的地方,中江县城的宝地就是“玄武山”,古时候魁山(又称宝城山)、东山(亚松山又叫真武山),金鱼山(南塔山)至县中校后面的山全部连成一遍山峰五起五落,山形起伏蜿蜒如蛇,犹如“龟蛇之缠”,按照古代星宿学家称“龟蛇之缠”之像,就是“玄武”大神,星宿学家把天分四方,既东方为青龙,北方为玄武,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b></h1><h1><b> 经过县令和宋兴祖等共同决定,新建南塔的地址就选在金鱼山上,塔附近还建了“奎星阁”和“龙王阁”。 南塔是一座六角形空心9层灰砖宝塔。塔高30.6米,塔内螺旋形阶梯,层层有塔窗,供百姓豋塔观景。南塔第二层的心室,有穹窿形顶,穹窿形镶嵌有金属铸造的刻有“<font color="#ed2308">龙凤朝阳</font>”图案,这就是新建南塔镇风水的铭记。</b></h1><h1><b> 塔下有东溪萦绕的万里奎龙:对岸有隋唐古建玄武观,附近有魁星阁、龙王阁。含意是塔高入云端,苍龙保平川之意。</b></h1><h1><b> 南塔新建好后取名叫"联云塔”,有塔高入云,风调雨顺之意。塔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县令杨廷杆写的一幅对联,“</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建巽峰,天宝地灵开景运;文兴凯郁,青云黄甲发长祥”</b><b>。数百年后,因石头风化,字迹不清了。</b></h1><h1><b> 因南塔与北塔相对应,诗人为了写诗押韵,把联云塔该成“南塔”。清代光绪34年,有个秀才叫王文奎,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游览据高峰,听两派江流,东河水汇西河水。</b><b>"下联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登临来胜地,看四围山色,南塔云联北塔云。”。</b></h1><h1><b> 宋兴祖捐资建塔并非财大气粗,因他历来就清正廉明,善做公益事业,是经历过三朝的老忠臣,皇亲国戚犯罪,他都敢“直言敢谏”。“致仕归家无余蓄,门径萧然淡如也”。</b></h1><h1><b> 宋兴祖不但出资新建了中江县的南塔,而且出资维修了灵皈寺、集虚观(寿宁寺)。甚至广汉的史料记载;宋兴祖捐资修复观音殿及新建两座石牌坊的事。广汉的石质“功名牌坊”上,还铭记有宋氏家族的丰功伟绩。中江古店的宋氏家族真实人才辈出,史留芳香。</b></h1><h1><b> 中江南塔已建40O多年,它是中江劳动人民智慧和工匠精美的结晶,它是中江人民的辟邪宝塔,它保佑了我们祖祖辈辈建设美好的家园,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江比较安全!如今它依旧默默地屹立在山顶,护佑着中江人民安居乐业,曾经笔者读小学的时候,多处与邻居同龄人攀爬过南塔,围着南塔螺旋式的塔梯,每爬一层,都要在塔心里逗留一下,观看古人留下的题记和诗文,</b><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南塔内部有100多首大明天启6年(公元1626年开始写的登塔观景诗篇)</b><b style="color:inherit;">,南塔每层都有六个门窗,胆大的敢从塔门外围着塔悬空走几圈。爬到九层能看到中江四周山色。</b></h1><h1><b> 后来,因有人从南塔门窗摔下而亡,有关部门为了老百姓安全,封了底层塔门,严禁任何人攀爬。“汶川大地震”后,中江对北塔和南塔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塔的四周新建了亭阁和花园,现在南北二塔成了中江靓丽的景点。当年建造者虽然早已不在人间,可他们为中江老百姓风调雨顺和国秦平安的愿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笔者编了四句顺口溜;</b></h1><h1><b> <font color="#ed2308"> 千年古塔仍雄风,</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屹立山顶白云中。</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观塔哪知建塔人?</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史册留名万年颂。</font></b></h1><h1><b> </b> 2023年8月稿</h1><h1><br></h1><h1><font color="#ed2308"> </font><b style=""><font color="#167efb"> 作者;王长安,共和国同龄人,下过乡的老知青,读书后是个合格的教书匠,1990年从事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分管业务的副所长职务。参加多次考古发掘,馆藏文物修复,负责过中江文庙大成殿和东西庑殿修复工程预算,工程质量,和玄武观三清殿抢修工程及总体规划和设计等工作。笔者是中江第9届、10届县政协委员,曾经多次向县政府写《题案》;要求政府拨款抢修中江县北塔、南塔、火神庙及镇江寺,因政府经济困难,好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政府争取到国家灾后重建资金,才对中江所以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一次彻底维修。特别是1999年笔者得知中江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江寺被卖给开发商改建商品房的消息后,立刻写文章《话说中江镇江寺》向报社投递,这是一件政府违法《文物保护法》的行为,才保住镇江寺。</font></b></h1> <h1><b><br></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