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的故乡

凡夫俗子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美篇发起讨论故乡的话题。讲“故乡一般指出生的地方,或曾经长期居住的地方,现在已经不住在那里”。百度上说,故乡是指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按照以上两种说法,对我而言,故乡这个话题真有点复杂。</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是江苏盐城人,父亲儿时生活在盐城,在上海上的学。初中毕业,招工到常州戚墅堰机车厂工作。母亲一直生活在盐城,结婚后也到了常州随我父亲一起。我自己出生在江苏常州,跟随父母在那生活了7年。1976年,随着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来到了安徽铜陵的701厂。在这里,我在厂子弟小学一年级一直念书直至厂子弟中学高中毕业,之后外出4年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又回厂工作了6年。1998年离开工厂,到铜陵市里工作直至现今。满打满算在701厂生活学习工作了22年,其中4年在合肥学习。回头看我一路走来,哪里算是我的故乡呢,盐城?常州?还是铜陵?在户籍管理登记中,盐城是籍贯,常州是出生地,铜陵是现户籍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我是没有故乡的游子。</p><p class="ql-block"> 自记事起,我回盐城次数屈指可数,每次回去,住在那里的时间最长也就十天半月,短时4、5天。不看地图、不用导航是很难找到要去的地方。盐城老家祖屋消失已久,不大的村子坐落农田中,只居住着三两户人家,一股清冷。常州按道理讲,我住的时间不算短,整个幼儿和大半的童年在哪里度过,可能是当时年纪太小,记忆中又经常搬家,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肯定找不到儿时玩伴和印象中的模糊场景,我像是一个过客,匆匆在常州驻留了一会儿。虽然在铜陵701厂生活时间22年,可现在毕竟还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只是701厂远离市区而已,铜陵701肯定算不得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我又是有三处“故乡”的幸运儿。</p><p class="ql-block"> 记得3、4岁,父亲第一次带我回到盐城,到处沟河纵横,去隔壁村庄坐小船都是可以到达的。祖父家就在一条小河边,小河直通大河,大河连着长江,一直能连接到常州、铜陵,连通到外面的世界。大家就靠着河水居家过日子。有次我在河边洗梨子,不小心还把梨子掉进小河里。身处水乡,时不时能吃到河沟里的小鱼小虾和黄鳝等鱼鲜。工作以后,回盐城的次数稍多一些,往往是祭祖、迁坟等事。父亲去世也落叶归根安葬在盐城。在那里不仅有长眠于彼的亲人祖辈,更还生活着我的至亲长辈,是我无法割舍的老家,是我的根。</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常州我去过2次,还都是工作出差的原因。坐车也路过多次,但一丝一毫也没有我印象中的模样。当年一起在701厂子弟学校上学的同届同学,现在在常州生活的,初步盘算不会少于20人。当年教我们课程的老师,也有退休生活在那里。1976年离开常州前,我家住在杨园村(音)的地方,一栋正对着京沪线的平房,之间隔着3、4百米的农田。平房一侧是一座农村的小学,庭院式的教室布局,操场在院子外面。平房后面是一条大路,在那能看到远处戚墅堰机车厂高耸的烟囱,冒着浓浓的烟,泛着红光。以前坐火车路过,我每次都忍不住透过车窗寻觅,希望寻找到儿时的记忆,可飞驰而去的列车从没给我留下一丝的念想。只是如今讲话的口音中隐约透出不易察觉的江浙味,应是常州在我身上烙下的印迹,改不掉,抹不去。</p><p class="ql-block"> 7岁时我随父母到了铜陵701,这里留下我少年时到处撒欢的身影,青年时成长的迷茫,冒险的悸动,收获后的欢愉,工作时绘就蓝图变产品的成就感。我曾走遍过701厂里几乎所有的车间,也踏足周边所有的村落,攀爬穿梭厂区四周的大小群山。我熟悉701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以说是了如指掌,闭着眼睛就能感受到厂里的气息,梦里我时常化身鸟儿在701的上空盘旋游荡。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人住在701厂的老房子里,每次回到701厂的家里,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平淡、宁静、安逸,与世无争。</p><p class="ql-block"> “此心安处是吾乡”,铜陵701便是我的心安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