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渡中学建校记忆

清和牧羊

<p class="ql-block"> 根据佘银屏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章渡中学建校记忆》编绘</p><p class="ql-block"> 编绘: 佘淩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您知道在皖南泾县有座誉称“西来第一镇”的章渡古镇吗?在镇上的东头有所中学名曰“章渡中学〞。在文化大革命前,镇上并没有中学。在那特殊的年代,在毛主席:“把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芜湖市第十中学的老师们响应号召,不辞劳苦援教来到古镇才建起了这所中学。今年是我们章渡中学首届初中毕业生毕业50周年。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岁月无情,当年芜湖十中下来的老师们大部分都已故去,当年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学生我们,现在也已两鬓斑白,成了老头老太。为缅怀追思已故的芜湖十中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纪念为章渡中学的建校付出辛苦劳动的老师和同学们,我根据我姐的文章“章渡中学建校记忆”编绘了这组连环画拙作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在创作过程中,由于表现的内容时隔久远,又受当年摄影条件的限制,仅有寥寥两三张老照片和人物既小又模糊的班级毕业合影照可供参考,再加上我脑海里还存留依稀的点点印象描绘而作的。所以,在老师形象上以及景物上的描写很难达到理想准确。画得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敬请知情老师和我的老同学亲友们多多包涵谅解。</p><p class="ql-block">感谢大家一直来的支持鼓励帮助,有您们的陪伴,一直是我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1)朋友,您到过章渡中学吗?在皖南泾县曾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誉为“西来第一镇”的章渡古镇上的东街头;沿着山青水秀风光旑旎的青弋江畔,座落着一所绿色环抱花园似的美丽校园,就是我们的母校---章渡中学。</p> <p class="ql-block">(02)文化大革命前,章渡镇上并无中学,周边几个公社的小学毕业生想进入中学继续学习,都必需通过严格的升学考试,才有屈指可数的学生进入茂林中学或泾县中学学习。自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停课闹革命的影响,学龄儿童少年都辍学在家。</p> <p class="ql-block">(03)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的中期),党和政府发布复课闹革命,把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1969年的下半年,芜湖市第十中学的一批老教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来到我们章渡镇上支教办中学。</p> <p class="ql-block">(04)以芜湖第十中学的鲁克华校长为领队,并带领一批来镇上支教办学的老教师有:语文老师.张皎月(女)、数学老师.余厚源、英语老师.吳开厚、化学老师.黄宝群、政治老师.谢育兴、美术老师.黄宗秀(女)、总务主任.陈克金、还有徐岳林(女)老师。</p> <p class="ql-block">(05)当时芜湖十中的老师来章渡时,人生地不熟,既没有什么经费,也没有校舍,生活工作都十分艰苦困难。鲁克华校长被公社临时安排住在公社里,其他老师分别安排在新街原公社的7间平房里和农技站的宿舍,有的还两人合住一间。</p> <p class="ql-block">(06)经过公社领导的研究决定,校舍安排在距离章渡街道有三四华里之远的肖村,一座废弃的旧庵堂里,当地人称它为肖村高远庵,文化大革命前曾是章渡中心小学校址。开学时间定在来年(1970年)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07)肖村高远庵周围都是庄稼地塌棵的野外,里面有几间破烂简陋的房间改成的教室已不能用,原有一较大的大厅也已不存在。在厅的两侧各有天井,井里分别栽有一棵高大的柏树和桂花树,据说两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后边连接有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楼上就作教室用。</p> <p class="ql-block">(08)1970年的春天,章渡百姓渴望已久能上学的心愿终于实现。学校因教学设施和教师都不够,当时只招了(初一)1个班,把因文革耽搁下来的五届(1965年至69年)选出的小学生入学初中班,全班共有七十多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学也带来了很大的难度。</p> <p class="ql-block">(09)高远庵的整栋房子,无水无电,早已无人居住,显得十分荒凉。老教师们每天都要走三四华里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都风雨无阻地赶到学校设在二层楼上的教室上课。</p> <p class="ql-block">(10)当时教室设施很简陋,一块黑板靠在墙壁,一个讲台桌,桌子板凳还是芜湖十中带来的,一个班的学生挤得满满的。虽然在这样艰苦的环境条件下学习生活,但是班上的学风很浓,同学之间互相友好,互帮互助,你追我赶,刻苦学习。</p> <p class="ql-block">(11)芜湖十中的教师们个个都认真负责,尽职敬业。对学生们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孜孜不倦地上好每一节课。他们学术渊博,滔滔不绝地讲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肖村庵堂学习了一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12)到了第二年初一班要升初二了,发现庵堂多处出现了大面积的白蚂蚁虫害。又因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鲁克华校长非常着急,多次征求学生和当地群众的意见,到公社去反映情况,建议要求迁移校址。</p> <p class="ql-block">(13)公社决定准备把距离街道有六七华里之遥的肖村祠堂划给学校。但这座祠堂也是年久失修,而且缺水缺电的老建筑。鲁克华校长找到公社领导,既然校址要迁,就应该长远考虑,为章渡中学能长久持续发展,为章渡镇的小孩以后上学方便,应该把学校建在有水有电离街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14)当时公社领导不同意,鲁克华校长顶住压力,不辞辛苦,一次次地到公社建议请求,找分管教育的主任,找宣传部的主任,找公社领导。甚至带领学生:肖保子、王智华、汪前进、卜屏杰、肖爱梅、佘银屏等骨干为代表,到公社参加迁址讨论会。</p> <p class="ql-block">(15)经过多次的协商和不懈努力,公社同意了把原来作为学校的肖村庵堂拆掉重建,校址选在街道东头靠河边的一块沙丘地上。1971年的春天,在庵堂作为教室的那栋小楼,因新校区未建之前学生仍然要上课,决定暂时保留不拆,把除此以外的建筑先拆掉运走。</p> <p class="ql-block">(16)学校请了工人来拆,拆下来好多的砖瓦、木头等,学生们从家里带两个篮子挑砖,椽子用肩扛,还有的借来板车运。学生们利用周六周日来搬运,就像蚂蚁搬家,从庵堂搬到街上新校址。一天跑四趟,上下午各两趟,虽然很辛苦,但干劲都很大,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p> <p class="ql-block">(17)当时分成两个组,体强的在搬运组,以男生为主;体弱的在敲砖组,主要是女生,任务是把拆下来的旧砖,用刀把残留在砖上的石灰泥土敲铲掉,好让工人砌墙用。就这样边上课学习,一边参加建校劳动。</p> <p class="ql-block">(18)从庵堂拆下搬来的旧木料、旧砖瓦等材料堆满了操场。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联防队,街道上的男同学主动担当起夜晚值班看守的任务。特别在下半年的冬季,漆黑静谧的夜晚,同学们在临时值班搭建的毛草屋里,显得格外的孤零寒冷。</p> <p class="ql-block">(19)经过半年的时间,新校址上就矗立了三排平房大教室。到了1972年的下半年,同学们就在新校区上课了。同学们坐在自己参与建设的新教室里,个个都喜气洋洋,老师们也高兴,生活方便了,教学的劲头更大了。</p> <p class="ql-block">(20)当时每个年级只招生一个班,从初一到初三,全校已有二百多个学生,原十中来的教师也不够了,有的因年龄大了而调回芜湖。在这期间,分别调动分配来了:王宏业、沈月英、张午阳、潘以昌、黄中明、王伟家、舒翠华、肖芝莲、顾德宝、董祖谦、周晓等老师。</p> <p class="ql-block">(21)然而,这年初三的学生又将面临着毕业,毕业后有一部分学生要下到农村接受再教育,有一部分同学可以通过考试,继续上高中学习。这消息无疑令学生们高兴,又可以多读一点书了。但是高中在哪上呢?成了最大的难题。</p> <p class="ql-block">(22)那时,附近的几个公社都自已办了初中,高中还未跟上,学校的高中部因受设施条件、师资力量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公社都能办,只能几个公社联合办一所高中。但高中部建在哪里?鲁克华校长凭着章渡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多次出面找公社领导、到县文教局去争取。</p> <p class="ql-block">(23)经过公社领导和鲁克华校长的不懈努力,最后决定在章渡中学办高中。章渡中学的师生和整条街道的人们都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公社决定把处在瑶庄的肖村祠堂拆掉划给章渡中学建高中部用。在新教室还没坐稳,建校劳动肩上的扁担刚放下,又开始了更加艰苦的建校劳动。</p> <p class="ql-block">(24)当时学校工人和学生们商量,准备把这座年久失修也是不能住人的旧祠堂拆掉,搬到街上新校区扩建高中部。说来容易,这座祠堂可比庵堂高大,就它大厅的八根粗柱子,据说是当年肖村前辈在朝廷做官时,皇上赏赐从云南运来的;还有回廊式的二楼,石墩、石板、门板等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25)最让学生们难忘的是拆大厅八根大柱的那一幕,在祠堂的二楼上,初三班的班长王智华、团委书记肖保子等班干和其他体格健壮的男同学,在楼上用了几根特粗特长的绳子把柱子捆住,在统一指挥号令下,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把厅内的大柱子一根一根的放倒了。</p> <p class="ql-block">(26)而后分别将四周的木板、瓦、屋椽子、墙拆了,同学们又进行了艰苦的搬运劳动,这时初二的学生也参加拆搬劳动。由于路途远,木材多,砖瓦多,又是狭窄的农村农地小路,连板车都难以通过,同学们就连扛带抬,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把旧木料旧砖瓦一点一点搬到了新校区。</p> <p class="ql-block">(27)在建校劳动中,初三和初二班合在一起成立了宣传组。由初二的潘少平、初三的佘银屏等学生组织写稿选稿审稿、佘凌云负责黑板报栏的排版插图。并从两个班各小组选出两名通讯员写稿,及时表扬在建校劳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好人好事,通过工地上的广播、黑板报栏不停地报道出来。</p> <p class="ql-block">(28)学校领导亲自上阵指挥,班主任组织陪同,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同劳动同休息。当时初三的班主任王宏业老师,为这次建校劳动付出了很多。同学们发扬毛主席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鼓舞下,按时完成了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29)到了1972年的寒假,初三班即将毕业前夕,按时完成了高中部的教室、宿舍、食堂等建设。在1973年的春天,如期迎来了在四个公社招来的首届高中生。通过两次艰苦的建校劳动,不仅使章渡公社有了一所完全中学,还使章渡中学有了能文能武能吃苦的首届优秀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30)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章渡中学从创办至今已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章渡中学的面貌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老师们的辛勤培育下,章渡中学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生。在当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日益富裕,相信我们的章渡中学明天会更好!</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镇章渡吊栋阁(又名:千条腿)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章渡中学首届初中毕业班合影(1972.12.1)和名册(自左至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排:徐吉平 张玉萍 佘银屏 肖尚云 徐吉琴 马爱芳 马佩平 尹学梅 肖秋琴 董爱芳 刘国花 肖彩润 邓卫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二排:谭荣珍 凤兰荪 陈月娣 肖平英 周春来 文书琴 盛宁平 陆慧兰 赵玉林 陈云霞 肖爱梅 董素先 肖玉姐 肖瑞芳 肖冬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三排:ト屏杰 吕崇诗 董国华 肖枝莲(老师) 张姣月(老师)沈月英(老师) 黄宗秀(老师)臧德胜 鲁克华(老师)王智华 王宏业(老师)黄忠明(老师) 黄宝群(老师)陈克鑫(老师)张午阳(老师)陈圣秋 卜春华 周荣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四排:马启宗 肖云海 肖保子 肖庆高 董双庆 张明生 佘凌云 汪前进 肖海龙 汤良杰 肖根全 赵仕奇 汤学滨 汪云飞 汤荣怀 汪三高 董秋狗 肖水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五排:汤正周 汤五寿 张锦祥 章复祥 ト世祥 马俊全 倪宽林 唐安生 汪卫东 马天平 肖生斌 马敬良 董正平 汤金波 汤正济 刘国庆 肖立新 汪保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唱革命样板戏</p> <p class="ql-block">学习文化课</p> <p class="ql-block">参加学工实践课</p> <p class="ql-block">书写宣传大标语</p> <p class="ql-block">参加建校劳动(河滩捡石头)</p> <p class="ql-block">文艺宣传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演出(1)</p> <p class="ql-block">文艺宣传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演出(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加校组织的新长征拉练活动(1)</span></p> <p class="ql-block">参加校组织的新长征拉练活动(2)</p> <p class="ql-block">参加校组织的新长征拉练活动(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