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从,结缘东门外的京岘山,就很少登上云台山山顶了。今天周日半日闲暇之时,步入伯先公园,直接从南侧拾级而上登上云台山山顶,探秘绍宗国学藏书楼。</p> 快到山顶时,看到山的南侧有一健身器材临近山边。过了健身器材场地,就见有着年代长着青苔的砖铺小路。 小路延伸拐进北侧就是台阶,直上就见绍宗国学藏书楼。门外巡视无法入院,在外围探寻了一下就下了台阶,到了小路上看到西侧有着年代参天大树,它定是与绍宗国学藏书楼同存之树 顺着山边路径向北就见山顶上伯先祠,登台阶而上见南侧有人进出痕迹。于是,跟着这个痕迹越过网络进入绍宗国学藏书楼大院内。<br> 于是,探秘绍宗国学藏书楼有了近距离的视角图片和感知。绍宗国学藏书楼大院无人管理,呈现荒废杂乱情景。真可惜!真真的古董不爱惜和维护不可思也。难怪!其他地方花银子新建仿古建筑也有荒废的现象在镇江也大有可数。 为了古董再现,为了镇江文物和文化内涵再现,在此,探秘之后就将绍宗国学藏书楼的故事再叙述如下。<br> 绍宗国学藏书楼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伯先公园山上,建筑形式为西式二层楼房,中间顶部有阁楼、楼正面朝南。楼周为庭院,前有大门,门柱嵌有石刻“绍宗国学藏书楼”、“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立”。<br> 文宗阁被毁后,镇江有识之士有重建的愿望,“绍宗”即显示恢复文宗阁的意愿,由吴兆曾、丁传科、冷御秋等筹办,于1933年建成,有藏书达8万余册。这是镇江近代尚存的较大的私人所创藏书楼。<br> 建在金山的“文宗阁”藏书楼,是清乾隆年间分藏清代《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也是江南读书人的圣地。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镇江,将文宗阁及其所贮的《四库全书》一同烧毁。20世纪30年代初,镇江人吴寄尘先生在柳诒徵、尹石公、冷御秋、严惠宇诸先生的大力赞助下,在伯先公园云台山创建藏书楼,题名“绍宗国学藏书楼”。<br> 绍宗国学藏书楼有两层高,典型的西欧式建筑风格,是一个带有公益性质的藏书楼。藏书楼的书源是捐赠,吴寄尘曾在南通大实业家张謇手下任职,担任南通大生纱厂经理。他个人非常喜欢藏书,号自己的书斋曰“味秋轩”,藏书约两万余册,全都献出来给了绍宗国学藏书楼。<br>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镇江,绍宗国学藏书楼的藏书古藉全部散失。抗战胜利后,藏书楼又成了国民党六十师驻军地,文采华章被枪炮马蹄捣碎,笔墨书香被马嘶吆喝填满。<br> 直到解放后,在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柳诒徵的提议、捐赠和筹集下,绍宗国学藏书楼元气得以恢复,藏书最多时达到近9万册。之后,藏书楼划归镇江市文管会和镇江市博物馆管理,又先后聘请过鲍鼎、丁志安、沈芷痕等博学之士担任过专职掌书人。<br> 藏书楼中的善本很多列入国家善本书目。还有一些手抄本也很珍贵。楼中的丛书也有可观者,大部头的巨书不少,如《四部丛刊》、《四库全书珍本》、《万有文库》等。从“绍宗国学藏书楼”的藏书经历中,无数文人的形貌交叠在一起,这是一种对书籍、对文化的虔诚。<br> 这座绍宗国学藏书楼,已经不纯粹是给人参观和查阅的书楼了,现在已荒废无它用的古董一座,在镇江人心目中,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令人感动的顽强精神、一种在艰难下始终不屈的文化符号。<br> 探秘现状,绍宗国学藏书楼位于市区伯先公园内的云台山半腰绿树丛中,是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需要修缮整洁亮出城市名片。<br> 门前的参天大树与同在。 破损的观景平台。 山上防火用结水池。 山上防火、用水有结水库。 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立碑。 <b>谢谢分享!再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