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妹妹的《父亲》

赵志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办理专案赴省城已一月有余,任务重,春节也没能回去,父母年迈,自然每日牵挂。今偶有闲暇,翻看手机,看到妹妹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父亲》,今日又读,感触颇深,忍不住潸然泪下。</p><p class="ql-block"> 妹妹以很少的篇幅,将父亲坎坷的人生经历、秉行的处事原则、严格的家教家风生动完美地呈现于纸上。如今父亲已七十有六,坚持读书依然是他最大的爱好,只是腰背更驼了,听力严重下降须在耳边高声说话才能听得见,身体也不如原先那么好,所以子女们牵挂他的时候也多了。但父亲总是教导我们,以工作为重,家里的事和他不要太操心。</p><p class="ql-block"> 父亲最大的欣慰是三个子女如今都是单位的业务尖子,都有良好的品行和极高的社会评价。我们小时候,父亲是我们的光环,走到哪里,别人都会说,这是谁谁谁的孩子,如今父亲走到街上,别人总在说,这是谁谁谁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感谢妹妹,感谢妹妹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父 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赵志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历经人世沧桑,尝遍人间五味。童年及幼失怙,少年发奋苦读,青年执笔入仕,中年宦海沉浮,老年壮志犹存。他饱尝了四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历经的所有苦难与艰辛,也浓缩着他们那一代人靠自身努力走出农村建功立业的精神风骨。回望父亲的一生,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和环境,他都不曾放弃三样东西:一颗宽厚善良的心、勤奋好学的习惯、对子女教诲的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父亲的宽厚善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是父亲一生的处世哲学。</p><p class="ql-block"> 因爷爷早逝,父亲自小与奶奶、伯父相依为命,靠着村邻和师长的帮扶才度过了艰难的岁月。因此,父亲一生始终不忘自己贫苦的出身,无论走到哪里,位居何处,都热心公益,乐善好施。在职时多次筹资,为家乡建校修路;退休后出钱耗力,为家乡编纂村志。从我记事起,家中从未断过老家的来人,上学、就医、谋职、求救济、无论谁找上门,父亲都是热情相待、为之上下奔波。母亲因为每天摸不准吃饭的人数,每顿午饭都做得多,害得我们常常吃剩饭。父母对乡亲的好,同样也获得了淳朴的回报,每到夏秋季节,家乡的人总是背着时令瓜果与粮豆送到家里,直至父亲退休多年赋闲在家,依旧不曾间断。少时家里尚有土地,无论春播秋收,老家的人都会自发地去帮忙,十几号人热火朝天,无论多少农活都能在当天完成,而父母也总是买好烟做好饭招待他们。那时,我们常常劝父亲把老家的地给退了,为着那几亩地,每年都需来回奔波,每次回去又都兴师动众,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划算。而父亲总是对我们说:“地是咱们保持和乡亲情谊的桥梁,怎能只算经济帐?”</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节俭,从不曾穿过一件上千元的衣服,为自己买过一样奢侈的物品,辛苦攒下的钱大多用在了对我们子女的养育和对他人的接济上。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反复教导我们要多帮助身边那些有困难的人。我们也时常铭记父亲的教诲,无论读书还是工作期间,都尽己之能帮人之难,在单位有了良好的人缘。</p><p class="ql-block"> 父亲经历过沉浮,遭遇过误解,但他却从来都“念恩不记仇,送碳不添花”。对那些飞黄腾达者,父亲很少去套近乎,可一听谁落了难,有了不顺,总会上门宽慰探访。而对于那些曾经有恩于他的人,父亲更是一一铭记在心,时时挂在嘴边。多年后,我们才理解了父亲,在那不厌其烦的说道中,渗透的不仅仅是父亲对往事的缅怀与回忆,更是为了让我们子女明白一个做人的道理: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回报之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亲的勤耕苦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活到老,学到老”是父亲一生的生命姿态。</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不嗜烟酒,不重享受,节衣缩食,所爱唯书。他的爱书表现有三:</p><p class="ql-block"> 一是爱买书。父亲最常逛也最爱逛的就是书店,而且每次都是易进难出。一旦遇到喜欢的书,不论贵贱都要收入囊中。记得有一次,父亲在县新华书店看了一套《话说中国》的史书,书价一千一百多元,相当于他当时一个多月的工资。父亲身上没装那么多钱,就让业务员搬上书和他一道回了家,让母亲拿钱付了款。我们知道后在一块议论,平时吃剩了饭都要数落我们半天的父亲,为何买书如此大方?母亲制止说:“你爸就这么一个爱好,谁也不要说什么。”</p><p class="ql-block"> 二是爱读书。父亲常常引用毛主席的话教导我们:“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平时他无论工作多累多忙,都不改每天读书看报的习惯。桌前枕边,处处有书,稍有闲暇,便手不释卷。一册好书在手,常常是焚膏继晷,研读其妙。遇到好的作品和句段,父亲都会勾划下来,或是摘入报辑。因为常常伏案落下了严重的颈椎病,我们都劝父亲以身体为重,多锻炼少看书,多娱乐少关政,可依旧改变不了他的这个习惯。每天上午他都会按时关上书房门,或看或写,一个人静静地享受与文字交流的愉悦。也许在父亲看来,不读书比不吃饭更让他心慌。</p><p class="ql-block"> 三是爱惜书。父亲一生购书无数,从中外名著到伟人传记,从诗词科学到史料藉典,这些书就像是父亲的另一个孩子,受到了父亲的宠爱。每过一段时间父亲就要把他的书拿出来拂尘晾晒一翻,分门别类再予以归整,并常常指着满柜子的书对我们说:“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传家宝。”而父亲的书,也陪伴了我们的成长,是父亲给我们买过最多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因为对书、对知识的尊重和不断汲取,父亲始终不曾被时代淘汰。他初始学历不高却知识渊博,走到哪儿都不曾被人轻看。而由于受着父亲的影响,对于书,我们从小也都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和喜欢,在书的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幸福,汲取着知识的养分和力量,也充实了自己的灵魂和思想。</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我们兄妹来讲,父亲就是一本最珍贵的书。他善思善行的一生是我们人生最好的镜子,他勤奋好学的精神是我们成长最好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父亲的教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宠子等于害子”是父亲一生的教育信条。</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未成年的记忆里,“父亲”这个词总是过于严肃。他从不会像电视剧里的父亲那样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嬉戏玩耍,也不会像同学的父亲那样对子女的一切有求必应。他对我们的爱含蓄而内敛,充满了原则与冷静。小时候,我和哥哥们常常躲着父亲,因为和父亲在一起讲究甚多,感觉太累!言谈举止,得有规有矩有模有样;待人接物,得有礼貌落落大方;就连乘饭都要做到先客后主、长幼有序、双手奉上。如果家里来了人,我们忘了招呼或没看出眼色递茶倒水,必定会遭到父亲的批评。因此,我们很少在父亲的面前撒娇。</p><p class="ql-block"> 但父亲并不是没有温情的一面,无论他工作多忙,都不忘过问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成长和进步,在我们生病或取得好的成绩时,父亲总是比我们更焦虑或更开心。只是,他从来不善于表露自己的情感,将一切都低调的隐藏在了厚厚的眼镜片下面,却挡不住眼里柔和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起到小学,父亲每晚临睡前都会给我讲一个故事,不过却需要我背诵一首唐诗来换。父亲的故事总是事关伟人和历史,从“夏禹治水”到“孟母断梭”,从“悬梁刺股”到“凿壁借光”……,这些都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逢假期,父亲都会请来写字好的叔叔和买书法字贴教我临摹习字,并时常让我帮他誊写好词好句好段,无奈我对练字缺乏天份和兴趣,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笔记为父亲抄写了不少,字却没练成,辜负了父亲的一翻苦心,但正是这些不经意的熏陶,为我的写作打下了基础,以至读书期间,我的作文每每被老师当作范文传观。</p><p class="ql-block"> 而父亲对于我们的教诲,并不仅仅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传授为人处世之道,时常教育我们要秉着“吃亏是福”的原则和他人相处。直到我们参加工作各自成家,父亲依旧不忘叮嘱我们如何承担自已的小家庭角色与责任,如何与公婆妯娌和睦相处……。我知道,在父亲的眼里,无论我们长多大,都是需要引导的孩子,而他对我们那份期待,也永远没有尽头。</p><p class="ql-block"> 翻阅父亲的一生,只感觉情长笔短,远不是我的文字能力所能表述,只好简要的记叙这些点滴,以此来表达我对父亲深藏的爱与敬意。如今,父亲已年过花甲,两鬓霜染,小时候,我们走到哪里,常常会听到别人说:这是谁谁家的孩子,提起父亲的名字时语气里总是含着尊重。现在,我们也一直在按父亲的要求为人正直、清白做事,只为了有一天,父亲走到哪里,别人也会同样尊重地说:“这是谁谁的父亲”。 (2012年3月1日刊登于《长治日报》副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