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4日,上午的学习活动结束后,下午,我们租了一辆十人轿包括导游,从上海住地出发,三点多到达周庄,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步行游、坐船游到六点,主要景点基本都转过来了,六点钟准时返航。<br>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有“中国第一水乡”的美誉,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最为著名的景点有:沈万三故居、富安桥、双桥、沈厅、怪楼、周庄八景等。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这是新建的周庄古镇牌楼,牌楼上的“周庄”二字为江泽民手书。<div><br></div>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 这是周庄古镇导游图,今天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从周庄古戏台检票口进入景区,沿着河边绿色线路依次参观了古戏台、双桥、张厅、富安桥、沈厅;然后从游船码头乘船沿红色路线依次穿越了外婆桥、富安桥、双桥、全功桥、太平桥、青龙桥,过青龙桥弃舟登岸,沿绿色线路依次参观了古牌楼、全幅塔后回青龙桥结束整个旅程。 有河有街必有桥,周庄14座建自元明清的古桥,横跨在“井”字型的河道上,古镇被分割形成8条街道,旧民宅临港背河,桥上行人,桥下通舟,桥成为联结河道彼岸人家的纽带,粉墙黛瓦乌篷船、小桥流水古人家。这是周庄古镇14座古桥的具体分布图,今天我们的游览穿越了七座。 我们的车下午三点多,直接开到周庄古戏台检票口停车场,下车购票进景区。进景区后,我们首先参观古戏台。周庄古戏台,位于全功桥北市街上,坐南朝北。周庄所在的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为弘扬传统文化,周庄恢复重建了古戏台,走马楼式观演楼。 我们现在见到的就是周庄古香古色的大戏台,歇山式大屋面,两瓦条滚筒,鳌鱼正脊。檐下戏文花雕,荷花雕板挂落。台中心屋顶是由420只木雕凤凰盘旋而成的覆盆状藻井,称为“凤凰藻井”,这是古代利用共鸣原理筑成的“高级音响”,使演唱婉转动听,绕梁三匝。两侧台柱上撰有楹联:“泽曰南湖誉满摇城两千年,腔称水磨风靡昆山六百春”。<div><br></div> 水磨调又称昆山腔,是昆曲的主流唱腔,就好像江南人的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水磨年糕一样细腻软糯,柔情万种。<br>周庄古戏台常年有昆曲演出,在这里,昆曲和古镇两个文化瑰宝竞相辉映。<br> 这里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生的爱恨情仇,悲欢聚散都在古戏台上一幕幕铺展。江南水乡韵味儿十足的昆曲。那婉转的曲调,翻过高高的戏台墙院,绕过曲曲弯弯的岸柳,在周庄的水上一层层地飘荡。 参观完古戏台,我们顺着河边这条古街慢慢前行。走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看块块青石高高垒起,看层层屋檐弯弯卷出,看流年似水匆匆而过。轻触一扇扇古老的门窗,探寻如烟往事,锁过多少寂寥惆怅?查访古街长巷,有过多少动人的故事曾经上演? 陈逸飞,著名画家,他的一幅《双桥》画,让周庄走向了世界。<br> 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现在我们见到的就是著名的双桥:正对着我们圆的石拱桥——世德桥,右边方的石梁桥——永安桥。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两座桥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双桥不是指的有两座桥,而其特殊意义在于,通过湖面的倒影与桥本身形成了一个标准的圆,很有特色。在提到苏州园林时也不能不联想到它。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 “双桥”成为了周庄的标志,它建自明万历年间,双桥架在两条小河的交汇处,一南一北,一横一竖,一方一圆。余秋雨曾经也赞叹到:“斑剥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双桥坚致而又苍老,没有比这个图像更能概括江南小镇的了,而又没有比这样的江南小镇更能象征故乡的了”。 站在石桥上远眺,宛如一幅淡烟流水的画卷:迷离如烟的水巷,拙朴玲珑的石桥,粉墙黛瓦的建筑。目睹她的美丽,如天使的羽翼,扑朔成迷离的飞花,点缀成依依的岸柳,幻化成潋滟的波光,交汇在水天一色的尽头。<div><br></div> 周庄古镇到处可见那依水傍街,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那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那咿呀欢唱的乌蓬小船,那细雨般幽深绵长的古老街巷,这些着实令人思索,让人梦牵魂绕……我们现在见到的这座向西拐弯去的桥叫做太平桥,过一会儿我们将乘船从桥下穿过向西游。 踏着石板路,沿河路而走,来到了张厅老宅子。张厅是江南民居中比较典型的前厅后堂格局,是周庄保存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费孝通手书“周庄张厅”。 张厅主厅为玉燕堂,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玉燕堂”大匾,匾下中挂一幅“赏松图”,两侧是一副对联:“春当和时兰长足;气无曲者竹生初”。描绘的是春天大自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春当和时兰长足”即春天阳光明媚的时候,正是兰花茁壮成长的季节。“气无曲者竹生初”即描绘的是不屈不折的竹子刚刚从土里探出头来。梅兰竹为岁寒三友,描绘兰竹更反映的深层次含义就是现在不得志,但是要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之意,和对春天欣欣向荣充满希望! 绕过屏风,出后门便进入后花园。从正厅至后花园有47米的备弄,弄底左侧有一泓池水,箸泾河穿屋而过,一副“船自家中过”的情景。 张厅的后花园,周围拥着粉墙黛瓦的民居。高高的风火墙下,引人注目的是一柱太湖石,玲珑剔透,高峰处有一峦状如飞燕,称之为玉燕峰。 玉燕峰旁,立有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燕堂”石碑。 出了张厅继续南行就是"富安桥",该桥是周庄名桥之一,围绕这座桥还有一串故事,据说这座古桥是沈万三的弟弟捐资建造的。富安桥表达了主人希望富了后可以平安健康的心愿。其实周庄的每一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向世人诉说了一段传奇,周庄的每一座桥,每一道风景,值得我们用心去留念。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div><br></div> 漫步于周庄的青石板路上,嗅着扑面而来的清风里裹挟着的水气,悠闲地踏过双桥,转过福安桥,迈进人山人海游人中,你会惊觉百年沧流不过是弹指一挥,在这里,你可以拂开历史的烟云,尽情地领略着几百年前的建筑风格,决无曲意求工的繁杂,古朴典雅,简洁明快,回归着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质朴与宁静。<br> 悠悠长廊上的斑驳朱漆透着一种陈旧的韵味,游走在昏暗的青石小弄里,感受一种巨大的时间落差,走过不同年代重叠的脚印,贴着时间的脉搏,重合着千年的距离,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我们现在来到了沈厅,沈厅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整个厅堂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前后楼屋之间均由过街楼和过道阁连接,形成一个环通的走马楼,为同类建筑物所罕见。<br> 沈厅说明性文字。沈厅是周庄规模最大的一所七进门宅。沈万三依托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后通过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从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庄"以村落而辟为镇",也有沈万三之功。 这是沈厅参观线路示意图。沈厅无疑在这里面算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宅第。它所包含的历史底蕴自不必说,它还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这正是当今许多人所追求的。 精美的砖雕门楼,额匾书“积厚流光”。语出《荀子.礼论》:意思是告诫后人要多积功德,方能福荫子孙。 <div> 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沈厅是周庄代表景点,建筑富有大户人家风格,环境古色古香。走进正厅松茂堂,“松茂堂”三个凸出的泥金大字,为清末状元张謇所书。<br></div> 沈万三成名史。走马楼两边的过道里是介绍“沈万三故事”的铜雕。 身高只有1.5米的“巨人”。沈万三是明代的传奇人物,尤其是他与聚宝盆的故事在江南广为流传。沈厅占地面积大,是周庄第一豪宅。这里的建筑是纯粹的江南古典风格,结合当地特色的水乡风貌,是江南古镇中最为纯正的中华建筑血统。 沈庭,一旁的八仙桌上展示的“八大碗”。吃的自然是考究。 沈万三早餐要吃24种餐,所以厨房也相当气派。 许多人游览参观到此都会在那木太师椅上坐坐,显出一副老爷的气势。我也随俗一把!当然有些人还会在那金光闪闪的元宝上面,细细地抚摸,难免会幻想出自己何时有一个聚宝盆。<br> 这是沈厅院子角落不显眼处的一只石牛,朴实无华。以沈万三的家财完全可以用黄金造一头大金牛! 据说是沈万三用于告诫自己和后代祖先皆为种田之人,经商赚钱了也时刻不能忘本。 当然这肯定是讹传了,沈万三是元末明初之人,这房子也就二百来年而已。 都说把钱丢进那个钱眼就有好运,可是这也太难了,人们都尽力了,但是几乎没有人能投进……哈哈 我们走出沈厅就是街河, 周庄是水的世界,有属于它独特的魅力。周庄水道交错,可直通到民宅,主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上船。周庄的建筑、桥、水构造了一幅姿容曼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 周庄古镇风俗别致,新娘出嫁时不坐花轿而坐红船,江南风俗,别有一番异地风情。 从沈厅出来没走多远就是就是水上游览码头,现在我们要乘船游览。一湾不知道流向的水巷被一艘艘木船推着自拱形中逶迤而过,水波在木桨处漾起,尽情嬉戏着木船的影子。戴着尖头斗笠,着蓝色碎花罩衣的船娘,一边娴熟地划着桨,一边唱着软糯糯的戏曲,晃荡出一片轻盈。<div><br></div> 我们很快买了船票,上了一位阿姨的船,坐在船上,慢悠悠的,欣赏两边的美景,河道、街巷呈不规则的网状,履于民居之中,与之相映成趣。大部分民居出门见水,所以几乎每家门外都有一个小小的埠头,还能见到妇女在河埠头洗刷。<div><br></div> 人们都说去周庄,必须要体会一次泛舟游船。毕竟街道小桥只是“摆设”,游船才能体会其真正的乐趣。在静谧的街道中,清澈的河水间,坐在那古老的小木船上,欣赏历史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周庄古镇,那900多年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飘忽闪烁。兰花花的水家摇橹妹子,好像也有了历史感。<div><br></div> 这时导游指着左手横向的一座桥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梯云桥又名唐桥,人们现在叫"外婆桥"。建于1764年。此桥同另外的桥相比一点也不特殊,只是因为张艺谋和巩俐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拍摄,使之一夜成名,吸引着无数时尚人。是啊,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是温馨的港湾,外婆桥是美丽的家园,外婆桥是美好乡愁的记忆! 周莊文化历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是中國水鄉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div><br></div> 现在我们马上要穿越的是富安桥。行人站在桥上看风景,尽是过去的沧桑和现代的繁华。河中的人看桥上,尽是历史的疏远和现代的亲近。<div><br></div> 河街两岸,一边是白墙黛瓦的民宅,一边是还没有开门迎客的红漆茶楼。商业化的古镇和安宁的水乡人家形成强烈的对照。 穿过富安桥,前面已经望到双桥了,也就是世德桥。这里清初复归長洲县,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漸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時已衍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為周莊镇。 美丽的“双桥”我们再一起合个影吧。清雍正三年,(1725年),周莊因元和县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元和县(今吴县市)。五分之一属于吴江县(今吴江市)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江蘇巡抚陈文恭原驻吴县角直镇的巡检司暑移驻周莊,管辖澄湖、黄天荡、独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区,几乎有半个县范围。我们很快穿过了世德桥,两岸商家比比皆是。 岸边初春的嫩柳垂飘河道,把河水染绿;岸上古老的的红墙青瓦又与年轻的鹅黄淡绿相映成趣。 初春的古镇杨柳依依,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露出古镇那份娇羞妩媚娇美的身躯,那份江南水乡的俊秀。水天一体,小桥倒影水中,此时此刻你都会放下那份喧嚣的心情,让自己沉浸在这水乡的梦里。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隐藏在巷弄中的一抹宁静被小舟行驶打破,被清淡的江南小调唤醒;然后又静默如初,周而复始,给古镇增添了不少生机。 江南在人们心中既有大家闺秀的高贵:端庄秀丽典雅;又不乏小家碧玉的温柔:清新淡雅娇羞。小桥流水,石板巷陌,微醺的岁月,醉人的暖风,似乎天生就带有一份舒适惬意、缥缈婉约的意韵。徜徉在周庄两岸一片新绿映衬下的河水上,很是休闲自在。 巧遇穿戴着旗袍、手持花纸伞的江南女子,站在水中高台上,岸边摄像机对着她拍个不停,是个人特写拍照?还是商业拍摄? 你看摄影师的姿势就知道,这是专业的拍摄。身着旗袍的水乡姑娘,撑一把细细的小花纸伞,不停的变换着姿势,瞬间的一个回眸,让人魂牵梦萦。 千年积存的历史文化底蕴,层层叠叠的世事沧桑,让这里的一且都充满了灵性、写满了故事。一样的小桥,一样的流水,一样的人家……现在我们望见的是全功桥,就是在我们进入景区时的古戏台附近。 全功桥是周庄镇最大的一座古桥,初系全姓出资所建,故称全公桥,后改称全功桥,也叫北栅桥。桥系花岗石单孔拱桥,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栏杆青砖砌,上压花岗石条石,清顺治三年(1646年),由里人蒋从川、沈从募修。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里人捐资重建。南侧桥联:“江上渔歌和月听,月边帆影带云归”,这里是欣赏蚬江渔唱的最佳地点。 据说旧时过了全功桥桥,便能见到周庄的田园生活,日出微曦,鸡鸣犬吠,炉火升起,一派静谧、古朴的生活气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走一遍周庄的桥,不经意间就走进了周庄的前世今生,走进了周庄氤氲的水乡时光!<br> <div> 周庄,就是这么一个能够让人浮想联翩,触景生情的地方,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烟雨朦胧的悠悠古巷,橹声欸乃的阡阡河道,爬满青苔的河埠拱桥,无一不烙印在内心深处,无论时光如何涂抹,都挥之不去。</div> 到了全功桥我们就不再继续前行了,现在原路返回到太平桥,然后去青龙桥。石桥很短,脚步很急,人们为着风景而来,却总被风景催着而去。尚来不及揭开沉淀下的厚重,早已被轻躁的热闹裹挟着,探寻着前方一个一个的新奇。<div><br></div> 水是周庄的灵魂。都说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因了水周庄便成了烟雨江南诗篇中最美的字眼,在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面上,轻舟泛过,碧波荡漾,倚于淡舟蓝伞的船头,极目远眺,长街曲巷,黛瓦粉墙,飞檐漏窗,若隐若现,身着蓝色衣衫的船娘,立于舟尾,带着“杨柳楼心月,桃花扇底风”的悠闲,轻点楫桨,一叶淡舟便在这千树琼花,十里垂杨的河道上翩然穿行,让人恍若置身梦境。 周庄各式各样的小桥构成了江南水乡古镇的独特韵味,古镇美在古朴而不失风骨,美在朴素而不失优雅。远远望去,不太宽阔的水面泛起一层淡淡的绿色。 现在又回归到了双桥。 周庄是江南闻名于世的水乡古镇,曾有诗这样描绘周庄:“唐风宋水美周庄,烟雨江南鱼米乡”。自古以来周庄就有水乡的美誉。 为了再现此刻的位置,特选用网络照片加以说明,右手双桥是我们来的方向,想在我们要去左手太平桥方向。<div><br></div> 我们马上就要通过太平桥了。这里除老屋也很值得一看。老屋是周庄古镇的颜面。虽然它的外表已经破败不堪,却独具魅力。老街里的老屋,老屋里的老院,藏着许许多多悲欢离合的故事,记载了世事沧桑变幻的历史。<div><br></div> 太平桥位于周庄古镇后港东口,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为单孔石拱桥,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清初整修,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遮掩着石拱洞券,桥旁是沈体兰的旧宅。 太平桥,意在祈求平安。这里小桥、流水、人家,灰墙、漏窗、篱笆,高低错落的民居,清清的流水,成为周庄建筑内涵最丰富的一角,日本女画家桥本心泉的《周庄的某一天》画的就是太平桥。<div><br></div> 一 面斑驳的老墙,标志“故居”,不知是哪位名人墨客曾经居住地,伊虽然离去,黑白中的斑斑点点存有历史的记载。人生苦短,不必在意世上的荣华富贵,不必在意是否有人歌功颂德 ,欣然面对就好。 前方能见到的桥就是青龙桥了,这里将是我们坐船游览的终点。古石桥、乌篷船、清澈见底的河水,白墙黑瓦的房屋配上岸边嫩绿的垂柳,构成了一幅最美的水乡画。 小舟穿梭在小桥和民宅中,四周静到能够听到划浆击水声音,让人仿佛回到了明清时代,有一种穿越感觉。<div><br></div> 青龙桥,1993年重建。据我所知,其实它是一座新桥,只是仿古吧。以前好像原址附近有座木结构的桥。后来在现在的地方建了座水泥桥,旅游开发后才重建成了现在的青龙桥。<div><br></div> 穿过青龙桥继续向西没有多远就是游船码头,我们弃舟登岸,要去参观古牌楼和全幅塔。<div><br></div> 首先在看到立于1999(己卯)年的“中国作家协会江南水乡周庄文学创作生活基地”和“中国文联文艺家生活创作基地”两块石碑,当时就有些迷茫:文艺创作,干嘛还要基地?基地什么意思?<div><br></div> 这是由费孝通题字的“江南水乡古镇——周庄”石牌坊。 我们现在来到了古牌楼处。周庄古牌楼景区也是周庄入口之一,整座牌楼气势不凡,十分大气,它与西侧的全福塔相得益彰,形成牌楼塔影的经典景观。牌楼正面的“贞丰泽国”是前书法协会主席沈鹏写的。 “贞丰泽国”的意思是“周庄水乡”,古时周庄名为贞丰,水乡则为泽国。 周庄景区牌楼背面上的“唐风孑遗”是书法家费新我先生书写。 始建于1086年的古镇周庄,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div><br><div><br></div></div> <div> 全幅塔与“贞丰泽国”石牌楼对峙而立在同一视线里,成为周庄镇标志性建筑。 <br></div> 全福塔是一座集观赏与实用于一身的仿古造型的水塔。建于1987年,共5层,高33米。塔内有楼梯达顶,可俯瞰古镇全景。全福塔虽是周庄的标志性建筑,看起来古色古香,但却是十分“年轻”的仿古建筑。 周庄始建于九百多年前,在历经尘世的变迁,穿越岁月的风雨,避开战火的纷飞后,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几百年前的风貌,古朴依然,静美依然,宛若一朵盛开在红尘之外的净水之莲,将遗世独立的风姿与灵韵动人的气质完美地糅合在一起。 余秋雨在《江南小镇》中说“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这里,没有世俗的喧嚣,没有快节奏的奔走,更能体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 从牌楼进入老街景区,步行四五分钟便到达河边,可以看到“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大石碑。 我们现在又回到了河边。生活在古镇民居中的人在如此优美多娇的环境下慢慢变老,多令人羡慕啊。 周庄的水道四通八达,小船可以到每户人的家门口,小船上有鱼鹰(墨鸦)和渔人,周庄的特色湖多水多,到处是古老的建筑,没有一点现代建筑。 <div> 至今还记得茅盾《包身工》里用渔户养墨鸦的类比,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包身工的工作是被迫的,而且是几近压榨似的工作。心理一直觉得墨鸦可怜,今天真的见到了渔家和墨鸦,依然觉得这些墨鸦好可怜呢……</div> 一条小河隔开两岸,一座拱桥又把隔开的两岸连通起来。站在这青龙桥上向西望去,夕阳西下,垂柳依依,青瓦白墙,多像虚化了的水墨画摆在眼前,却又那么真实。 自从踏入周庄的一刹那,就感叹建造者的智慧,河道与家家户户相通,整个周庄宛如“东方威尼斯”,远处的青瓦白墙就像一朵朵人工栽植的荷花,瞬时,所有的风景,所有的绿柳砖石,都成为配角,映衬着这条条小河…… 听景不如看景,看景才会体验景色的醉美,这次亲眼目睹后才圆了很早就听说过周庄的美的梦境,中国第一水乡,小桥、流水,有着典型的江南人家的风致。<br> 这就是周庄,这就是梦里水乡,这就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望着缓缓流动的河水,木棹慢摇的乌篷船,恣意高歌的阿公,竹椅上小憩的阿婆,一切都融合在江南小镇的夕照中,像一幅定格的画卷,向人们散淡地展示着周庄的灵动,周庄的味道,周庄的神韵。 周庄的水美,倒影如画,波动似绸;周庄泛舟充满诗意,桥多舟多,桥上低头看舟,船里抬头看桥;周庄的水多,无处不在,凭桥连缀,一如真的太像世界名城威尼斯了,只是比威尼斯更多情、更灵动。 周庄位于苏沪之间稠密的水网中,像一片荷叶,四面环水依靠着淀山湖,以她旖旎的水乡秀美,九百年的人文历史,古韵犹存的建筑格局,淳朴的民俗风情,冠绝江南,被吴冠中赞为“集中国水乡之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美丽的周庄一样,生活在这里的朴实百姓也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路边茶馆里的阿婆,划船高歌的阿公,踩着欢快纺车的织女,绣房里低眉轻笑的绣娘……这安静和谐的画面,比风景更让人心动。 小桥、流水、人家,多少往事如烟逝去,唯有江南水乡的美景时常梦中萦绕。 迷人的景致,真切感受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的名言。 周庄的美,是一种江南普遍的美,却又不等同于这种美。它的美好像是从心灵深处散发出来的,她像一位婉约美人,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吸引你,让你沉沦其中,无法自拔。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周庄?因为这里远离都市繁华,可以寻找到难得的清静。虽然这里贵为旅游胜地,每年的旅游人数只多不少,但它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目睹它的芬芳。 游览接近尾声,“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千年历史沧桑和浓郁吴地文化孕育的周庄,以其灵秀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人文景观,质朴的民俗风情,不愧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杰出的代表,不愧为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 周庄是 “江南六大古镇”之一,那如烟的廊桥,悠然的风景,惬意的时光,都会让你迷失在一个叫做江南的梦里…… 古镇的美,除了小桥流水,古镇巷陌,还多了一份回归生活的气息,古镇水乡原貌保存较好,加上原住居民自然生活的纯朴,不加雕饰的天然之美,吸引了从浮躁和喧嚣城市生活里走出的人。 <div> 最后这位就是我们漂亮的小导游,她告诉我们,如此匆忙的游览古镇,其实不能得其真,如果景区内小住,夜晚轻摇画舫、沿河寻梦,更能感受小桥流水的静美;或是月明星希,诚邀三五知己,闲庭信步,看万家灯火,听桨声欸乃,更能见周庄古镇的内涵……</div><div> 轻轻抚摸着这里的一切,似乎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这里毕竟是中国第一水乡,那如诗如画的美景,是多少人一生的向望、那如梦如幻的场面,让多少人魂绕情牵……别了!<br></div><div> 雨巷有诗云:</div><div> 初春江南入画廊,</div><div> 小桥碧波柳丝长。<br> 轻舟慢摇浑似梦,</div><div> 一曲古琴向远方。<br></div><div> ——《绝句.周庄古镇》</div><div> 敬请欣赏下篇《黄山》</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