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知青情结 刘津香

王立仁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b></b>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我的知青情结</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刘津香</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前 言 </font>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h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有一千七百万初高中毕业生,离开城市,到中国的农村、边疆插队落户。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生产建设兵团,编制似部队,但干的是农垦开荒种田的活;另一种是分散在边远贫困的乡村插队落户。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在这些知青中以1966、1967、1968这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为主,又称为老三届。 <br>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就有7503名知青在此插队。他们来自北京、天津、呼和浩特、包头、集宁、武川等城市。这些未成年的青年学生,用他们的青春和激情、辛勤和付出,为这块土地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里的父老乡亲们,用爱教会了他们生活和生产的技能。一代知青从这里开启了他们的人生。 <br>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2021年11月30日内蒙武川知青家园筹委会编辑部向武川知青发出征稿通知。我是天津1968届初中毕业生,也就是老三届最小的一届,我插队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武川县庙沟公社土城村。插队时间只有两年两个月,虽然知青岁月很短。但是,知青经历影响了我一生。我愿以我个人的经历和角度,把对知青的感悟写出来,留给后人去评说。 <br><br> <h1><b><font color="#ed2308">目录 </font></b></h1>一、上山下乡 <br>二、闯过生活关 <br>三、闯过劳动关 <br>四、知青经历,人生大厦的基石 <br>五、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br>六、知足常乐,幸福生活 <h1><font color="#ed2308"><b>一、上山下乡</b></font> <br> 1952年正值抗美援朝时期,父亲的部队在天津,母亲在部队的军工厂,为抗美援朝前线生产急救药品。时间紧,任务重,母亲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由于劳累,母亲在怀孕七个月时生下了我。从此,一个三市斤重的女婴开始了人生旅行。 </h1><h1> 1965年我在天津市和平区华安街小学毕业,同年考入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南门外大街的天津市第六女子中学。这是一所天津市的重点中学,是初中高中都有的学校。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年级只有四个班,每班不超过50人。每一、二班外语课学习俄语;三、四班外语课学习英语。也就是说在全市招生时,初中、高中都不超过200人。<br><br></h1> 自从考上女六中,自己就下定决心,一定好好学习。初中毕业后,争取考上女六中的高中,高中毕业考一所好的大学,大学毕业还要继续读书。要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做贡献。 <br><div> 我们这届学生是1965年9月戴着红领巾走入中学校门的,1966年6月爆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也就是我们只上了十个月的初中,而且这十个月还包括一个寒假,准确的、实事求是的讲,我们这届学生只是小学毕业生,也就是老三届最小的一届,1968届初中毕业生。<br> 写大字报、贴大字报、成立红卫兵战斗队、大串联。1968年都回学校复课闹革命,也是以军训、劳动为主。1968年后半年,天津市对1966、1967这两届的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分配,有上山下乡的,有留在天津的。1969年初,我们1968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始毕业教育。一颗红心两,两种准备。留在天津好好工作;上山下乡服从分配。 <br> 天津市政府终于定了1968届初高中毕业生的分配方案,全部上山下乡。于是,同学们纷纷写决心书。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我们女六中的去向有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武川县。<br> 我把学校的情况向爸妈讲了。有一天晚饭后,妈妈把我叫到爸妈的房间,只有爸妈和我,开了一个关于我上山下乡的家庭会议。妈妈说:你从小体弱多病,反正都是上山下乡,你回咱老家吧。老家离天津近,有什么事我们去,你回来都方便;再说,有亲戚照顾你我们也放心。(我的老家在河北徐水)听妈妈说完后,我说:我不回老家,投亲靠友没出息。我服从学校分配,和同学一起去内蒙。爸妈看我态度坚决,没再说什么。 于是,退户口、领了一身黄棉衣,棉帽子,棉被的里面和棉花。采买、准备东西。妈妈飞针走线,伴随着泪水为我缝制棉衣。<br></div> 1969年4月12日,天津东站。车上是十六、七岁,身穿黄棉袄标志性服装的热血青年,车下是送别的父母和亲人。当列车开动,车上车下哭声一片。妈妈和弟弟妹妹们哭我已见惯不怪了,这时我看到父亲无声的流泪。父亲,是那么的坚强和刚毅。当我看到父亲流泪的那一刻,我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狠狠的揪扯了一下,那么疼。那一刻,那一天,那一幕我永生不忘。<br><br> 我们乘火车,坐汽车,换马车终于到了武川庙沟土城村。一到土城村我就傻眼了,我心中蓝天白云,绿色的草原,雪白的羊群和牧人骑在马上放歌草原的美丽画面没有出现。映入眼帘的是四面环山,土路、土墙和土房的小村庄。因为心里所想和现实的差距,又因为想家,第一次哭了,哭的那么伤心。 <h1><b><font color="#ed2308">二、闯过生活关</font></b> </h1> 我们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天黑了,无论是家里、学校、工厂、商店、街道都有电灯照明。可是,武川庙沟土城村没有电。天黑了,屋里是黑的,院子是黑的,整个村庄都是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时时传来狗叫,偶尔能听到远处的狼嚎。 遇到刮西北风的天气,风带着沙土,大声的吼叫着,疯狂的刮着,似乎要把我们几个女知青住的小土房的房顶掀开。我们真的害怕极了,我把被子拉紧,蜷缩在土炕上。夜是那么黑,那么长,盼望漫漫长夜快点过去,期盼日出天亮。<br> 天黑了,只有一盏小煤油灯照明。那盏小煤油灯,闪着微弱的光与我们相伴。几天后,我们习惯了那间小土房。尽管是土房、土炕和土灶。但是,我们几个女知青把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把被子叠的整整齐齐的,就连洗漱用具都摆放的很整齐,进门一看就知道是女知青的房间。 <h1><br><br> 天黑了,仅管那盏小煤油灯的光那么微弱、昏暗,但那是黑夜唯一的光亮。我们在煤油灯下看书、看信,给远方的亲人写信,缝补衣服,说着知心话。慢慢的,我们习惯了。小煤油灯越来越亮,它把我们同窗姐妹聚在一起如同亲姐妹。它照亮了整个房间,也照亮了我们的心。 记得刚到土城的那天,一间小土房,一盘土炕,一个土灶,门窗都是纸糊的。是乡亲们帮助我们把木箱和行李安放好,那天不大的房间挤满了乡亲们。因语言不通,我们和乡亲们交流时,边说边比划,理解错误,说不明白时会出笑话。那一刻,我觉得土城村的父老乡亲那么纯朴亲切。<br> 土城村四面环山,每当日出时,太阳从山后慢慢升起,就像害羞的少女露出美丽的笑脸;远处青色的山,像威武的壮士无比高大雄伟。晨起,鸡鸣狗叫,家家冒起了炊烟。户外呼吸,空气无比新鲜。这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可爱的土城村。 武川庙沟土城盛产莜麦,一日三餐离不开莜面。刚到土城村时,生产队长怕我们不会做莜面,派专人为我们知青做饭。后来,我们自己学着做饭。先学烧灶火,灶火是用柴草或晒干了的动物粪便先点燃,然后加上拌了少许水的面煤,拉风箱把火烧旺。刚开始学烧灶火,弄得满屋子烟,熏得我们直流眼泪,边擦眼泪边烧火,把脸抹的花花的,又是哭又是笑。我们找毛病,学要点,终于可以把灶火烧旺了。<br>  学习做莜面时,开始我们笨手笨脚的,莜面条搓的像手指粗,无论怎样总能做熟饭了。后来,越做越好了。我们学会了在石头上推窝窝,在面板上搓莜面条,一手可以搓两三根呢。早上莜面糊糊拌炒面;中午蒸莜面烩土豆,下面土豆切块,加盐加水,上面笼蒸莜面一锅熟。熟了,用铁勺在灶坑里烧一点点油撒在烩土豆里午饭就做好了;晚上,炒莜面小米粥。如果,老乡给点咸菜,那就是像喝酒给了火腿肠,美死了。 由于年龄小,单纯。白天使劲干活,饿了无论什么吃个饱,晚上倒头便睡。记得1970年春节回天津,父母说我们都胖了。是,真的比在天津上学时胖了,健壮了。是庙沟土城的莜面把我们养胖了,也结实了。<br><br></h1> 1970年夏天,由于艰苦生活和劳累我病倒了。头晕,不敢睁眼。我一个人去武川县医院看病,挂号后,只测了一下血压就确诊了,低血压。从县医院出来,我没有回天津。因为,本身一个女孩子离家那么远,父母已经很惦记了。如果,我因病回天津,今后还要回土城,父母会更加担心。所以,从武川县医院出来,我又回到了土城。 我在知青点休息了20多天,在这20多天里,同学们对我精心照顾。她们上工前把开水烧好,并且嘱咐我什么都不要干。同学们劳动很累,收工回来还要做饭,我什么也干不了。她们做好饭第一个端给我,我无数次伴着感激的泪水,吃着姐妹们做的饭。<br> 让我更难忘的是土城乡亲们对我的照顾。我们住在大队民兵营长马贵蛇家同院的小土房,同学们上工去了,大嫂总要过来看看我,嘘寒问暖。还有住在我们房前的,邢四叔叔家的婶婶和他们的两个女儿常来看我。她们做了差样的饭,婶婶总要让他们的二女儿秀女子给我端过来。是如同姐妹的同学们的照顾,是父老乡亲们的呵护,我很快恢复了体力,又能参加劳动了。 我因病休养的时间只有20多天,但那年、那月、那些事是刻骨铭心的。难忘情同姐妹的同学们,难忘土城的父老乡亲。 <h1><font color="#ed2308"><b>三、闯过劳动关</b> </font> <br> 我们刚到内蒙时是四月份,因内蒙是寒区,庄稼只种收一季,我们正巧赶上播种的季节。记得我们干的第一个农活,就是播种土豆时给土豆抓粪。播种土豆时,前面一个老乡牵着牲口,把地犁出一道沟,后面一个老乡把切好的,带芽的土豆块扔在沟里,我们知青每个人胸片挂一个长方形的小筺,里面装着马粪、牛粪、羊粪、猪粪,我们用手抓着这些牲畜的粪便扔在土豆块上,后面一个老乡用脚划土,将土豆块和粪便盖上。 刚开始干的时候,当我的手抓那些牲畜的粪便时,软软的有股难闻的气味,真的恶心极了,直想吐,回到知青点连饭都不想吃。几天抓粪的活干下来,在牲畜的粪便中嗅到了草的清香,收工回到知青点洗洗手就做饭吃饭。同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一根莜面,一个土豆的来之不易。<br> 我们土城三队在靠村口的地方种了党参,党参是一种药材,需要浇水。我们土城村是二、三队两个小队的村庄,整个村庄就有一口井,而且很深,人畜饮用都靠这口井。生产队长给我们知青派了给党参地浇水的活,而且要求我们到村外的井去挑水。因为,村里的井水供人畜饮用。 <br>我们几个知青向老乡家借了水桶和扁担,到村外去挑水。出了村,过一个小土山才是那口井。去时挑着空桶还很潇洒,边走边唱,说说笑笑出了村。<br> 上土山,下土山来到井边。当我们把水加满水桶,用扁担挑在肩上。因为,我个子矮小。用扁担两头的铁链子钩在水桶上,我挑在肩上,水桶连地面都离不开。怎么办?我用双手拉住扁担与水桶之间的铁链子,使铁链子连接水桶到地面的距离缩短,使水桶离开地面,我才能挑起水桶走起来。 <br> 到了山下,把装满水的水桶提到山上,再从山上提到山下,然后再挑到村口的党参地里。这样的活我们干了好几天,大家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但更重要的是靠每个人自己把一担担水挑回来,浇在党参地里。 几天下来,我们的肩膀被扁担压的局部皮肤红红的,后来皮肤皱皱的,再后来皮肤破了,露出了嫩肉。当扁担再压在肩上疼的钻心,特别是装满两桶水挑在肩上,而且还要挑起两桶水前行,扁担隔着衣服压在已经脱落了皮肤的肩上,每走一步疼的眼泪在眼里打转。越是这个时候,越是磨炼我们意志的时刻。我们几个女知青没有一个掉队,我们硬是坚持把党参地浇水的活干完。我们压出了肩膀,锻炼了坚强的意志。<br> 收获的季节,场面上堆满了整捆的谷子,黄灿灿的。我们几个女知青和队里的妇女们干起了切谷穗的活。找块平点的石头,大家围坐在场面地上,把镰刀放倒,镰刀把放在地上,用石头将镰刀把压住,镰刀立着,切面向外。把整捆的谷子打开,放在右手,将谷穗切掉放在左手,就这样切啊切,一捆又一捆。 几天下来,我们几个女知青的双手手指肚被谷穗磨破了。我们相互鼓励,相互用布把手指缠上继续干。我们没有因为手指疼休过一天工,在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加深了我们同学之间如同姐妹一样的真情。同时,也使我们更深的体会和理解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更不要说一粒粮食的收获不光流汗,有时还会流血啊。</h1> <h3></h3><h1><font color="#ed2308"><b>四、知青经历,人生大厦的基石</b> </font></h1> 一代人共同的名 字,知青。虽然,我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但是,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各有不同。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理论的、实际的、人文地理的、家庭的、个人的、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各种境遇的个人和群体、每个知青个人的经历对知青的看法、理解、体会和感受是不同的。就我个人的经历我想说:知青的经历,是为我人生大厦打下了吃苦耐劳、坚强隐忍、不怕艰难困苦、积极向上的基石。 正当我们在校园书声朗朗时,文革、上山下乡切断了我们求学之路。 上山下乡让我们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有多少才子、才女被耽误,使我国的人才出现断层。再有,就是我们尚未成年,都是16~17岁的孩子,让我们过早的走向社会。上山下乡,给国家和每个家庭及当地政府和乡亲们增加了负担,这些都是负面的。<br> 然而,什么事都有两面性。就我个人而言,上山下乡知青的经历,给我的人生大厦打下了坚毅顽强不屈的坚固人生基石。 <br><h1> 我1969年4月12日离开天津到内蒙武川庙沟土城插队,1971年6月12日离开土城庙沟武川选调到呼和浩特市工作。知青岁月只有2年2个月,我是首批选调的知青。</h1> 我1975年结婚,丈夫是知青,后入伍当兵。结婚时,丈夫在内蒙边防哨所任职。十二年的两地生活,一个人工作带孩子。只有孤独、操劳和无奈陪伴着我。是那两年知青经历留给我的坚毅和顽强,让我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情感的孤独无助。 当踏着冰雪,背着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当冒着风雨,抱着高烧的孩子去医院;当单位给我分了2000斤大块煤,撒在院外的马路上时;当节假日看到每个家庭团圆,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时;当长夜漫漫,思念天津亲人和在边防哨所值班的丈夫时。是知青岁月留给我的坚强和隐忍,让我战胜了生活的艰辛和情感的孤独。 <br> 我家距离托儿所有公交车两站地的路,途径呼市八中那下坡、过河、上坡的路。河是用水泥板搭建的,雨天雪天很滑。我每天抱着孩子送托儿所,然后再上班。夏天还好,冬天孩子穿上棉衣、斗篷一大堆真的抱不动。我1·55米的个子,抱着孩子连路都看不见。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买来花布,用部队的背包带自己制作了背孩子的背带和孩子的腿脚套。这样背着孩子就背得动了,也能看到前面的路了,两只手还可以提包、买菜什么的。就这样孩子背出去、背回来,孩子一天天在我的背上长大。 <h1><br><br><br> 踏着冰雪,背着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轻轻吟唱着《红梅赞》;漫漫长夜,《映山红》在我的内心唱响;是《十五的月亮》让我们唱了整整十二年。 文革彻底结束,改革开放初期。被禁锢的文化生活打开了,港台歌曲流行,歌舞厅开放,人们有了夜生活。人们不再批判靡靡之音,影视作品不再是几个样板戏。《天仙配》、《牛郎织女》、日本影片《追捕》、《蓝色生死恋》、印度影片《流浪者》热映。爱情不再被压抑,真情被颂扬。人们像脱掉了厚厚的冬装,轻轻的呼吸着春天的气息。<br>  向往幸福和甜蜜,让日子快乐无可非议。然而,我的个人条件特殊。丈夫不在身边,如果我上歌厅、下舞厅投入夜生活。可想而知,日久生情,当向他人吐露生活的艰辛和情感的无助之时,也许错误就会铸成。没有生下来就是坏人的,只是客观条件的存在,加之自己没有正确面对和处理才会犯错误。我的家庭,我个人的经历告诉我:要战胜生活、情感的种种困难,绝不能被这些困难打败! 歌厅舞厅我从没去过,除了工作、带孩子之余看了很多书。《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红与黑》、《我和大自然》等等。十二年两地生活,是知青岁月留给我的隐忍和坚强,让我战胜了生活、情感的种种困难和无奈。同时,也让我养成了写作和缝制东西的习惯,此习惯延续至今。我胜利了,我不愧军嫂的称号。<br><br></h1> 我1969年4月12日离开天津到内蒙武川庙沟土城插队,1986年12月4日离开呼市内蒙调回天津工作,内蒙17年。1989年单位体检,拍胸片时发现我右心肥大。经天津胸科医院检查确诊: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那年我37岁。 <br>  当得知自己是先心病患者,面临开胸大手术时,我几乎崩溃了。先心病,上山下乡干农活,十二年两地生活一个人收拾婚房,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带孩子,一个人买粮、搬大块煤……。这一切是一个心脏病人干的吗?我从小太要强好胜,努力的做一切事情。正因为这样,所以有病才没有被发现。记得那天我和丈夫从医院回来,那是个夏天,纠结的我一夜没睡,双脚使劲的搓着床上的凉席……。 是知青的经历,让我再次选择了正确面对和坚强。要手术,就必须要告诉父母。多少年父母对我的疼爱和牵挂,刚刚把我从内蒙调回天津,要告诉父母我得去动开胸大手术,父母会心疼担心。不,我不能再让父母为我担心了。所以,我要求丈夫不准泄露我患“先心病”的事。几十年过去了,直到2014年、2017年父母先后离世都不知道他们的女儿患先心病。我没有让父母担心,我很欣慰。<br> <br><br> 我1986年调回天津,1993年下岗。单位全员下岗,每个月给70元钱。当我把工作穿的白大衣、书本、水杯等物装在纸箱里,离开保健站那一刻,内心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要说我是工作狂可能有些过火。但是,工作在我看来很重要。一个人活着总要有事做,有工作干。在呼市时,我在机关医务所做护士工作,因为是机关待遇,病事假一律不扣工资。那时我和丈夫两地分居,一个人带孩子。小孩子爱闹病,孩子一病托儿所就不收了,双方父母在天津,丈夫在部队。所以,只有我请事假在家陪护孩子。孩子一好,只要托儿所能收,我就把孩子送托儿所,我去上班。<br> 由于孩子生病我担心劳累,孩子病好了我会病。如果孩子病了我请事假陪护孩子,孩子好了我再因病休病假,这一年到头的还上班吗?虽说病事假都不扣工资,但人的基本素质和觉悟及热爱工作的态度,我选择带病坚持工作。 我是那么热爱工作,如今刚刚41岁就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工作,不单单是没有经济收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没有事情做,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今后的路在哪里?生存的价值又是什么? 是知青的经历,不向困难低头,不屈不 挠的精神鼓舞我。我到处求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自己神圣的职业操守和心血;用自己的体力付出和隐忍在医院的环境,拖着自己的病体,日夜守护在重症患者床前,精心的护理每一位重症患者。 每当看到通过治疗和护理的患者由昏迷到清醒,由重转轻,心里无比欣慰。十五年特护工作不仅仅能养活自己,而且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体现了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十五年共在天津的22家医院做特护工作,护理重症患者339人。直到2011年护理父亲,才结束特护工作。<br><br> 综上所述,是知青的经历为我打下了人生大厦的基石。让我战胜了工作、生活、情感、疾病所有人生的困苦。感谢那2年2个月的知青岁月,感恩我们经历的年代。 <h1><font color="#ed2308"><b>五、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b></font> <br> 我们是1969年4月12日离开天津去内蒙武川庙沟插队的,到2019年整整五十周年。对于我来讲意义更加与他人不同,一个先心病患者,在不知道自己有病的情况下,远离大城市和父母亲人,到边疆农村插队干农活;结婚后两地分居十二年,一个人工作带孩子经历艰苦生活;中年下岗,拖着病体干了十五年特护工作;还能活到我们插队五十周年,我太幸运了。我一定组织参与我们庙沟知青插队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h1> 2018年后半年,我和庙沟部分知青谈了要搞个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2018年9月20日天津河西船尚小镇酒店,庙沟部分知青聚会,确定了2019年4月13日周六,为庙沟知青赴内蒙插队50周年欢聚活动日。 2018年10月6日河西船尚小镇,庙沟知青赴内蒙插队五十周年欢聚活动筹备组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对筹备组成员进行了欢聚活动的具体分工。筹备组成员:周世林、祖文川、刘津香、郭文英、张家林、杨玉生、戴福祥、姜耀辉、杨义龙、张宝生、王文波、李莲,、张进13人组成。同时,周世林建立了网上筹备组群。 2018年12月8日天津楚云天酒店,筹备组召开第二次会 议。讨论了筹备组成员具体分工的一些工作问题。 2019年1月3日庙沟知青50年欢聚活动倒计时100天。从此,我每天在庙沟群微信发布50年欢聚活动倒计时报道。 2019年2月17日天津楚云天酒店,筹备组召开第三次会议。就50年欢聚活动所做具体准备工作,一一落实到筹备组每个成员。 2019年3月31日天津楚云天酒店,筹备组召开第四次会议。会议决定了活动期间的具体收费、议程等具体事宜。 2019年4月11日天津楚云天酒店,庙沟知青50年欢聚活动文艺节目彩排。 2019年4月13日周六,在天津楚云天酒店 庙沟知青50年欢聚活动如期举行。欢聚活动通知大家上午九点到场,筹备组成员八点钟到,因为还有一些准备工作要做。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早餐后,穿上我的大红旗袍,略施淡妆,早七点四十分到楚云天酒店门口。筹备组的成员陆续到了,我们一起来到会场做着准备工作。 <br> 上午八点钟开始,庙沟的知青兄弟姐妹们陆续步入会场。走进大厅,左右两面墙上横幅映入眼帘:内蒙武川庙沟知青50年欢聚1969~2019;50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忆珍贵年华。主席台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幻灯片,大家的旧照片,一张张熟悉又稚嫩的笑脸,一幅幅青春的画面,把大家带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很多老同学,插友分开几十年都没有见过面。大家从全国各地赶来,有的同学从国外回来参加我们的50年欢聚活动。大家手拉手,说着、笑着,激动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欢聚活动现场接待、收费:郭文英、刘津香;老照片收集、整理、制作、现场大屏幕幻灯片播放:祖文川;乐队负责人:杨志华;拍照:王文波、姜耀辉、戴福祥。 欢聚活动开始,筹备组成员走向主席台与大家见面。主持人杨玉生、李莲英以热情饱满的风格将欢聚活动推向高潮。知青代表周世林、刘津香发言。文艺节目:女声合唱、诗朗诵、男声合唱、男女声独唱为欢聚活动添彩。就餐。下午三点钟欢聚活动结束。临别时,大家依依惜别,手拉着手不肯放开,互道珍重,期待再聚首。整个欢聚活动太成功,太圆满,太令人难忘了。庙沟共有111名知青,参加50年欢聚活动的56名。 <br><br><br><br><br> 2019年4月16、17、18日连续三天,我在 庙沟群向大家公布50年欢聚活动账目,并将收入登记、支出票据、明细账目拍照发到庙沟群。<div> 2019年7月7日天津印象塔拉草原主题餐厅,召开筹备组闭幕会议。会议观看了50年欢聚活动现场录制的U盘;并将给大家制作的U盘、通讯录、余款发给各大队联络员,再由各大队联络员发给本大队知青。<div> 2019年7月8、9、10日连续三天,我在庙沟群发了各大队每位知青应退款、发放U盘、通讯录的详细账目。欢聚活动筹备组几次召开会议聚餐均为AA制。至此,庙沟知青50年欢聚活动筹备组工作结束。期待我们的55年、60年、65年、70年再相聚。<br><br></div></div> <h1> <font color="#ed2308">  备注:</font>庙沟参加插队五十周年欢聚活动知青,每人收150元,扣除餐费、红酒、茶叶、会场布置、摄录像师傅费用、每人一份的通讯录制作后,每人退款30·50元。筹备组闭幕聚会时发给各大队联络员,再由个大队联络员退给本大队知青。至此,欢聚活动账目清楚,筹备组工作圆满。 附:内蒙武川庙沟公社天津知青名册。武川县庙沟公社</h1> <font color="#b06fbb">附:内蒙武川庙沟公社天津知青名册。</font><div><br><h1><font color="#ed2308"><b>武川县庙沟公社天津知青名单 111人</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font color="#167efb">乌兰吾素大队 19人</font><br>乌兰吾素村 7人<br>姜耀辉 王希武 窦志和 郑金华 韩吉华 高瑞华 曹乃刚</div><div><br>塔坝村 4人<br>李银路 刘建平 康春民 杨 野</div><div><br>五塔村 8人<br>秦建英 戴福祥 张安宁 陈 晋 周美云 李桂荣 张秀华 章立红</div><div><br><font color="#167efb">土城大队 33人</font><br>九顷壕村 7人<br>刘学增 李忠诚 崔占文 李宝海 周正菊 张敏英 张津英</div><div><br>土城二队 8人<br>张宝生 郭卫平 杨义龙 杨 浩 蔡玉丽 冯淑清 刘佩珍 李福华</div><div><br>土城三队 7人<br>庄敏生 付学习 付学会 高承顺 刘津香 王 璇 张玉环</div><div><br>口子上村 11人<br>邢燕玲 张先喜 梁再忠 梁再兴 许顺德 张继来 崔宏玉 崔宏平 刘鹤鸣 王女士 赵家花</div><div><br><font color="#167efb">庙沟大队 35人</font><br>庙沟南队 5人<br>付式勤 桂绿铭 王 娟 赵广华 孙耀琴</div><div><br>庙沟东队 5人<br>吕子 成 卢孟铎 魏 和 李莲英 方 平</div><div><br>庙沟西队 9人<br>何春龙 陈树理 李嘉亮 王文波 马志勇 孙建增 李 泽 张植祥 <br>杨玉生</div><div> <br>碌轴湾村 6人<br>仝增坤 郑懿华 张家林 尹凤莲 李彩玲 杨津民</div><div><br>玻璃村 4人<br>张建华 王文才 胡 平 董玉峰</div><div><br>上庙沟村 6人<br>程克勤 周 强 郭文英 许榴生 陆春艳 王江龙</div><div><br><font color="#167efb">榆树店大队 24人</font><br>母号窑 8人 <br>徐 欣 李桂勤 赵 勤 周世林 杨志华 杨 明 卢鸿烈 卢鸿印</div><div><br>榆树店 10人<br>张春明 伊 强 陈 庞 孔祥凯 王雅南</div><div>李 敬 郭淑云 孙惠兰 王俊林 张秋华</div><div><br>野马兔 6人 <br>祖文川 孙和平 付崇智 张 进 李凤云 刘丽英<br><br></div> <font color="#167efb">2019年4月13日参加庙沟50年欢聚活动的人员名单:</font><div> <br><font color="#ed2308">乌兰吾素大队:</font></div><div>戴福祥、李桂荣、姜耀辉、康春民、秦建英、周美云、高瑞华、张秀华、章立红、杨野10人。</div><div> <br><font color="#ed2308">土城大队:</font></div><div>刘津香、张宝生、王璇、许顺德、张玉环、梁再忠、刘佩珍、付学习、杨义龙、付学会、李福华、杨浩、蔡玉丽、郭卫平14人。</div><div> <br><font color="#ed2308">庙沟大队:</font></div><div>郭文英、许榴生、张家林、王文波、李莲英、何春龙、孙建增、陈树理、尹凤莲、杨玉生、方平、李彩玲、魏和、李泽、桂绿茗、陆春燕16人。</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 榆树店大队:</font></div><div>李敬、郭淑云、徐欣、张进、刘丽英、孙惠兰、王俊林、周世林、王雅南、孙和平、卢鸿印、陈庞、伊强、祖文川、杨志华、李凤云16人。<br>共计56人。<br><br></div> <h1><b><font color="#ed2308">六、知足常乐,幸福生活 </font></b></h1> <br>每个人都生存在不同的年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然而,要幸福快乐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态,而不是物质和金钱。我庆幸生活在没有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国家。我们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日夜守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的人民军队,有退休金,有医疗保险。我们的生活是安全的,是有保障的,是无忧的。 至于每个人经历坎坷也是正常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有平坦大道,也有沟沟坎坎。人生就像一场风景,有风和日丽,也有疾风暴雨。我们经历过的,也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幸运我们生活在高科技时代,每天醒来手机打开,家人、老同学、老同事、知青战友、朋友们就相聚了。谈天说地、国内国际大事、科技新发现、养生常识、音乐歌舞应有尽有。想吃、想穿、外出旅游随心所欲。都说朝阳光芒万丈,我说最美是夕阳。老知青朋友们,让我们笑对人生,面向夕阳,开心快乐的生活。祝大家幸福安康!<br><br><br><br><br><br><br><br><br><br>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尾 声 </b></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知青,一个闪光的名字,他是一代人热血的青春,他是每个人激情的岁月。 知青,一个沉重的名字, 他是艰辛和付出的代名词, 他的坚毅顽强有目共睹。 知青,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承上启下与共和国同命运, 他空前绝后永載史册! </span></div> 秋香 于2022年1月中国天津<br> <h1></h1><h1><font color="#ed2308"><b>个人简历:</b></font></h1>姓名:刘津香 <br> 1952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 <br> 1959年~1965年天津市和平区华安街小学上学。 <br> 1965年~1969年天津第六女子中学上学。 <br> 1969年4月12日~1971年6月12日在内蒙武川庙沟土城村插队。 <br> 1971年6月~1972年10月内蒙呼市饮食服务公司综合饮食服务部餐厅服务员。 1972年11月~1974年12月学习、实习。 <br>1975年1月~1986年12月内蒙呼市饮食服务公司医务所护士。 <br> 1986年12月~1993年天津药用玻璃厂保健站护士。 <br> 1993年下岗,后退休至今。 以上是我向内蒙武川知青家园编辑部,“青山作证”投稿《我的知青情结》,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在微信陆续发送,至2022年2月12日全部发送完毕。共计10971字,发送图片79张。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的关注和点评,祝大家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div> 秋香 于2022年2月12日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