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编者语:</strong></h3></br>由云南金融作家协会陈保邦、张学芬、李涛历时一年艰辛创作,以非虚构手法描写云南货币金融历史的书籍《货币秘密:云南金融往事》现已成稿。在正式出版前,经作者授权,云南农村金融学会公众号独家连载。全书共四卷,46章,约18万字。分别为:卷一:从一枚钱币窥历代王朝兴衰;卷二:从一家银行观百年云南风云;卷三:从一纸股票看民营铁路沧桑;卷四:从一段往事寻金融秘密力量。本期开始,陆续推出,以飨读者。这是一本史无前例的云南金融简史。作者以历史原貌为背景,用经济视角和文学情怀,描绘出金融重器改变着云南社会经济走向和速度的秘密往事。这些往事,具有历史价值,不仅是云南的,也是中国的,乃至是世界的。货币含金,岁月如金。金融往事是今天与昨天对话,是今天对昨天的复活,是一段人类追逐财富梦想的货币战争史。翻开它,可透视出云南金融的前世今生,感受来自货币秘密与金融智慧释放出的巨大力量。本书作者是银行人,也是作家诗人。本书从金融视角、哲学思维、文学情怀将时光深处的云南金融,记录成故事,带你来一趟惊奇的金融时空之旅…… <br></br><strong>卷一:一枚钱币窥见历代王朝兴衰</strong><strong>一、云南货币源自海贝</strong><h3>假如不是一次偶然的重大考古发现,有谁知道,在远离大海的内陆高原,云南两千年前流通的货币竟然是海贝!</h3></br><h3>两千年漫长时光,恰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无疑,这一时期的云南,万重高山千条江河阻隔,距大海十分遥远,海贝极其珍贵,统治者便将它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h3></br><h3>远眺江川星云湖北岸的李家山,那一丘小山仿佛一只“金元宝”模样,作为靠山临水的风水宝地,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的终老归宿之地。1972年,云南考古队偶然在当地的一座古墓群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的货币秘密。</h3></br><h3>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座雍容华丽的古墓后,一尊尊象征地位、权力、财富,用作保存货币的青铜贮贝器被发掘出来。</h3></br><h3>这些青铜贮贝器大致可分为桶形、束腰筒状形、铜鼓形、异形等不同形状。其器盖上,通常采用分铸再焊接的手法,装饰反映农业、战争、动物、祭祀等写实的立体雕像。</h3></br><h3>轻轻揭开这些造型优美的青铜器皿,其中存储的大量海贝钱惊现于世。这些贝币,光泽如初,背部高隆,两侧低平,虽历经两千年时光尘封,环纹依然清晰。精美的青铜器,珍贵的海贝,云南最早的货币等古文明被今天的人们重新发现,瞬间提升了古墓的考古价值,也震动了云南金融界。</h3></br><h3>两千年前的滇人,用精湛的铸造工艺、盛装钱币的实用手法,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关于青铜和货币的史书。而其中珍藏的海贝,经科学鉴定,大部分来源于太平洋西南海岸和印度洋东北海岸。</h3></br><h3> <h3>(图1:青铜贮贝器)</h3></br><h3>云南贝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止于明朝晚期。作为云南最早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和支付中介的货币,曾见证了古滇国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也历经了古滇国、南诏、大理等政权与南亚、东南亚频繁往来的贸易。</h3></br><h3>汉字里,“贝”字最早作为象形文字出现,后来又以偏旁形式与其他字组合成财富之意。《说文解字》里记载:“贝,海介虫也。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从仓颉造字开始,凡与“钱”有关的字几乎都与贝有关:财、货、资、贷、贯、贿、赈。</h3></br><h3>原产于大海的天然海贝,对于古代云南人而言,因交通不便,距离大海遥远,得之不易,且美丽洁白,轻巧耐用,物物交换时期,便被先祖们作为财富珍品收藏起来。直到某一天,当人们意识到,应该有一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用作交换媒介,海贝便登上了货币历史舞台。</h3></br><h3>夏商周时期,海贝作为法定货币的身份基本被确定下来,统治者也通过国家意志制定了它的计量单位——朋。每10贝为1朋。</h3></br><h3>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天然海贝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货币需求,于是,人工仿贝的货币出现了。充满智慧的先祖们用玉、石、骨等质地类似于贝的东西打造成贝币。到了商朝晚期,因为冶铜业的崛起,铜贝、包金的铜贝也应运而生。</h3></br><h3>这一时期,无论是第一代天然海贝钱,还是第二代人工仿贝钱,王朝的法定货币仍然是贝币。不过,铜贝的出现推动了货币向金属材质的演变,玉贝、石贝、骨贝最终被延展性好的金属取代,除了铜以外,金银也以其稀有的特质进入货币家族。</h3></br><h3>在经历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后,杂乱无章的货币最终被一统六国的秦始皇用青铜铸造的“半两钱”统一起来。至此,海贝钱也好,仿贝钱也罢,乃至形式各异的铜制钱,都被“半两钱”取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h3></br><h3>然而,远在皇城数千公里之外的云南,却是例外。既没有见过“半两钱”,也没有流通“五铢钱”,始终承袭着老祖宗的传统,将贝币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h3></br><h3>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地方恰恰是“有色金属王国”之称的云南。当金银铜铁成为财富的象征时,对于不缺“五金”的云南来说,原本可以趁着这股春风推行币制改革,让财富升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山的封闭,抑或民风淳朴,坐拥无限财富的云南始终固执地坚守着那本不属于这里的海贝钱,一经流通,便达两千年之久。</h3></br><h3>郁闷的北方王朝对此并不理解,尤其是汉武帝将云南纳入大汉版图后,也尝试推行过“五铢钱”,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也许是终日见铜,铜钱在云南先民眼中显得极为平凡,反而是形式各异的贝币更招人喜爱。</h3></br><h3>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局的不稳定,造成商业衰落, 人口锐减,铜钱不仅在云南流通举步维艰,在中原地区也陷入低谷。这一时期,全国铜矿开采量减少,而佛教的盛行将更多的铜材转移到寺庙建造上,导致铜钱的铸造量大幅下降。铜钱的供给仅能维系中原地区,“废贝行钱”在云南成为一纸空谈。</h3></br><h3>唐朝以后,云南相继被南诏、大理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减少,贝币的流通反而进入繁荣时期,铜钱则退化为一种来自中原的纪念品,被云南先民们收藏起来。</h3></br><h3>到了宋朝,铜钱在中原的流通到达鼎盛,但因为先后有宋、辽、夏、金之间的争霸,对于偏安西南的大理国来说,铜钱文化对云南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一时期,为了应付接连不断的战事,宋朝的皇帝发布了限制铜钱出境的政令,间接助推了贝币在云南的进一步繁荣。</h3></br><h3>元明两朝是云南贝币流通最为繁盛的时期。官府收支、民间交易、赈济布施、典当借贷等,无不以海贝钱作为主要的支付媒介。元朝初年,朝廷曾尝试在云南推行纸币宝钞,但效果并不理想,云南的流通货币还是以贝币为主,金银、铜钱、纸币次之。</h3></br><h3>明朝实行土司制,只要“求同存异”的大方针不变,朝廷不会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老百姓改变用钱习惯。如立朝之初,为了能够迅速平定云南,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加强对云南军事统治的同时,也强调“因俗而治”、“怀之以德”的政策,对当地传统的经济习惯与货币文化保留尊重,准许贝币继续作为法定货币在云南市场流通。然而,为了让当地老百姓尽快适应制钱的使用,他又通过赏赐与振济等方式,将大量铜钱投放云南市场,以间接实施“废贝行钱”策略。</h3></br><h3>由于明朝的在云南施行的“废贝行钱”政策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云南先民的用钱习惯,所以收效甚微。哪怕到了嘉靖时期,统治者为了弥补财政亏空,选择云南就地铸钱,开启了会泽“钱都”的辉煌历史,但贝币在云南货币市场上仍然与铜钱并行流通。</h3></br><h3> (图2:贝币)</h3></br><h3>贝币之所以能在云南流通两千年,其症结之一在于云南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太晚。宋元以前,云南的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原始农耕或奴隶社会,元明之后才逐渐出现封建领主制经济。</h3></br><h3>除了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许多研究货币的学者认为,货币除了具备马克思提出的五大职能外,还具有第六种职能:粘合社会。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独立或统一的国家地区,都会制定一套独立统一的货币制度,比如中国的人民币、美国的美元、欧洲的欧元。即便是遥远的封建王朝,也是如此,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等,无一不是国家货币制度的体现。</h3></br><h3>回顾云南历史,从庄蹻入滇到云南行省设立,中间经历了古滇王国、南诏、大理等政权更替,虽然与中原王朝有时断时续的臣属关系,但政治上却始终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即便到了明朝,政府仍然沿用元朝留下来的“以夷制夷”政策,这就导致云南在行政区划上虽然已经隶属中原王朝,但政治上仍旧保留相对的独立性与封闭性。</h3></br><h3>如果以贝币的用途而论,它不仅是云南先民们重要的流通货币,也是宗教祭祀占卜用的工具,还是社会地位与财富的象征。总之,贝币在云南少数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正是为什么直到民国时代,云南的部分少数民族仍有将海贝视为珍品和饰物进行传承的原因。</h3></br><h3>贝币的流通必然导致云南地区对贝类资源的需求变大。有专家学者考证,明清以前,云南的对外贸易,南向优于北向。</h3></br><h3>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自古以来便是联系内陆与中南半岛、南亚等地的要道,外加拥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南盘江、独龙江等水路枢纽,南向交通便利,向南通商比向北便捷。因此,早在先秦时期,南亚印度、东南亚越南等地的海贝便已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入云南。这也是贝币能在云南流通上千年的外因。</h3></br><h3>云南的贝币种类繁多,大体分为两类:金环宝螺与黄宝螺。其中,金环宝螺的数量最多,与之对应的货币称为“环贝”,主要产于印度洋与西太平洋的副热带及热带海域;黄宝螺称为“紫贝”或“货贝”,原产地在东亚与东南亚海域。海贝钱在中原地区的民间唤作“齿贝”或“贝子”,在云南则叫“海蚆”或“蚆子”。</h3></br><h3>明朝晚期,云南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内部方面:战争导致云南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原始的农耕经济被打破,生产力大幅提升,区域性的城镇经济初现萌芽;外部方面:英国、葡萄牙、荷兰等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在这一时期进入东南亚,造成中南半岛和南亚各地的经济环境发生改变,传统的海贝贸易逐渐被人抛弃,曾经流向云南的贝币之泉逐渐枯竭。贝币贬值,在云南的使用进入衰退期,“银贵贝贱”的通货危机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h3></br><h3>1627年,以王二起义为开端的明末农民战争正式爆发,历时三十余载,诞生出了诸如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一些列农民起义军领袖。其中,张献忠一支军队在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将包括云贵等地在内的西南地区全部纳入大西朝的版图。</h3></br><h3>或许是张献忠出身贫寒,深知钱的重要,所以在大军进入云南后,便推出了“铸兴朝钱,禁民用贝”的币制改革,云南货币制度才逐步与中原统一,由铜钱取而代之,而贝币“皆毁去”。币制改革,废除了已不适应商品流通与经济发展的贝币,在云南铸造新的货币——铜钱,“大顺通宝”便是这个时期的产物。</h3></br><h3>清朝统一云南后,厉行“废贝行钱”。海贝失去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终于彻底退出了中国货币历史舞台。当然,由于云南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海贝钱退市的时间各有先后,直到东川府宝云铸钱局正式成立,云南全境才彻底摆脱贝币对经济发展的“束缚”。</h3></br><h3>除贝币外,明清时代,云南经济欠发达和少数民族地区还惊现用盐块作为货币。据云南大学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回忆:民国时期,他在云南边远地区考察,亲眼目睹过一些少数民族用盐块作为货币交换商品的罕见情景。</h3></br><h3><strong>*下期更新:二、世界最大的孔方兄</strong></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jhBECG2R_hDn8m76gR4X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