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唱戏是一个村里偶发的规模很大的像赶庙会一样热闹的一段场景。因其稀有,记忆犹深。</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相当贫乏,文化生活尤甚。所以哪个村里请了一个戏班或者请了几场电影,就像逢年过节一样热闹。家家户户都邀请自己的亲戚朋友过来,十里八村的人们也都聚拢而来。待开戏之时,戏台周围的空地上、村路上、砖头堆上、柴火垛上,甚至树上都挤满了人,围的水泄不通。卖烧饼的,架起了炉子,卖麻花的,挎着篮子,拉着架子车卖小零食的,摇着拨浪鼓,吆喝着,用他那洪亮的嗓音,诱惑着贪吃的孩子们。也许一天卖不了几个钱,但图的就是个热闹。台上锣鼓喧天咿咿呀呀,认真唱,卖力演,台下寂寂无声目不转睛,仔细看,用心听。</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是听不懂戏文的,待新鲜劲一过,便三三两两的聚拢在一起,到处玩耍了。有的在戏台下的柱子间追逐打闹,有的攀爬在柱子上,去扯上面红红绿绿的戏帘子,有的不知从哪里爬到了戏台上,然后被戏台上的人轰了下来。小时候觉得戏台子很高的,戏台上的人是神秘的,画着好看的各色的脸,穿着好看的鲜艳的衣服,像是从画上走出来似的。老想偷看一下他们在帘子后面是怎么变的,但总也窥不着。疯着玩着,也就忘了。反正不管怎样,这个时候,孩子们是最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是认真听戏的,随着舞台上的节奏,有时哄然大笑,有时默默流泪。虽然那时候农村人不懂得现在所谓的一些鼓掌的礼仪,但是当台上演员们表演到高潮处,他们听到激动时,都会自发的、发自肺腑的拍手叫好。待戏曲结束,他们还沉浸在戏文中,磨蹭一会,再慢慢起身,各自归家。回去的路上,他们还在讨论着戏文,相互交流,然后感叹几声。</p><p class="ql-block"> 人去场空,只留下一个空空的戏台和戏台前尘土还未散尽的空空的场地。那时候是见不到废纸塑料袋子瓶子等垃圾的,有的只是尘土,和尘土上杂乱的脚印,当然还有一些半半截截各种形状的砖头。</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我,对那些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唱着优美的戏曲、扭扭捏捏舞着柔美的身姿、花花绿绿穿着华美的戏服的演员是当了神仙的。他们像神仙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来。过了几天,他们又像神仙一样消失了,不知道去了哪里。他们的模样,他们的着装,他们的唱腔,他们的形象,对我来说都是神秘的,是神仙一样的。我小小的心里多想跟着他们云里雾里神秘来去。他们来了,带给村里热闹,带给村里欢笑,这不就是神仙做的事吗。那时候的我还不知道他们是演员,当然现在知道了,而且用我现在的眼光看,他们只能算是业余演员。他们真正的职业还是农民,只有在农闲的时候,带着他们的技艺四处讨钱。但就是这些业余演员,却给了我在那个不美好的年代里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更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电视普及了,手机普及了,网络普及了,想看什么想听什么,动一动手指就能做到。但是静下心来认真听一场戏的心情却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过去,我以为村里像过去那样搭戏台子唱戏的场景不会再现了。</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今天,村里有家老人过百岁寿诞,请了一台戏班子。听说还是一个大剧团,舞台声光都比过去先进多了。但看戏的人少了,只有那些寥寥的喜爱看戏的年龄更大了的“大人们”前来捧场。小时候那种看戏像赶庙会一样热闹的场景也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12日夜于老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