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的神奇功效

A王垵錄佳

<p class="ql-block">古代中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经是阴经,跟脏腑关系最密切,当其不通(气血异常),人的身体就会出现病症:如,胃脘胀满,不思饮食,便溏,食难消化。亢进热症时,会感觉呕吐,肋下胀痛,足膝关节痛,失眠。衰弱寒症时,会感觉胀气,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嗜睡,皮肤易损伤等症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注意饮食营养,患病治病时,用药及忌口均要顾及脾胃。</p><p class="ql-block">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是相当强大的。只要养好了脾经,那么许多难缠的疾病就可以根除或预防了。为什么脾的本领这么大呢?因为脾具备“化生气血和统血”两大功效, “统”就是统摄的意思,气血生成之后,再经过脾的运化作用输布全身。只要把脾养好了,气血的生化及运行正常,那么病菌便无可盛之机,就算生病了也会很快痊愈的。</p><p class="ql-block">①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p><p class="ql-block">②若人体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古人说“虚不受补”一词,其“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p><p class="ql-block">③脾胃是人体的能量之源头,它们管着能量的吸收和分配,脾为"气血生化之根源",又称脾为"后天之本"、"人体之仓廪也"。</p><p class="ql-block">故古代医学家有一句格言"脾旺百病除",思发于脾,而成于心。脾气健旺则气血旺盛;若脾气虚弱,食欲便会减少,则面色淡而无华,脾气虚,则血少,血少则发无以得生。</p><p class="ql-block">④脾为后天之本,充养全身,脏腑局部之正气亏虚,亦与脾脏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脾胃虚弱是很多疾病的根源。古代医家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p><p class="ql-block">⑤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p><p class="ql-block">二、关于脾经脾经的循行起于足大趾甲角旁的隐白穴从足走胸,经足内侧内踝前方,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在腹部行于脐旁四寸,胸部行于任脉旁六寸。止于腋下6寸大包穴。</p><p class="ql-block">按摩脾经的最好时间</p><p class="ql-block">上午9—11点(巳时)是脾经当值的时候,此时拍打刺激脾经就是最好的保养。</p><p class="ql-block">中医认为,“女子以血为本”,女子的月经、生产、怀孕、哺乳每一样都要气血的支持。白带也属于阴液,过多的白带分泌,也要伤及妇女的气血。而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养好脾经,对预防各种妇科疾病是有非常好的效果的。</p><p class="ql-block">脾经的重要穴位</p><p class="ql-block">三阴交----妇科首选在脚内踝尖上量四指,胫骨后缘凹陷处,一按有点胀痛的感觉。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只要是妇科有疾,刺激此穴皆有效。它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湿。</p><p class="ql-block">地机----糖尿病关键按地机位于阴陵泉下3寸,胫骨后缘。本穴为脾经的郄穴,主深聚和顽固性问题。糖尿病人一按地机一定痛不可忍,穴位里会有结节出现。</p><p class="ql-block">血海----皮肤瘙痒找血海在大腿内侧,髌骨底内侧端两寸。血海,顾名思义,是治血的要穴,对妇科病,皮肤瘙痒效果很好。经常按揉血海不但可以对付妇科病,还能抗过敏。</p><p class="ql-block">大包----一身尽痛揉大包位于腋窝中点垂直线上,与第六七肋间。大包:意为总管,阴阳诸经之络,是人身十五大络穴之一。大包穴能治疗一身尽痛和全身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本穴有通经止痛之功效,是人身四大止痛穴之一。</p><p class="ql-block">太白穴----此穴可作为保健要穴使用,因为它补脾的效果是最好的。对于脾虚引起的任何不适,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边有齿痕、腹胀及消化不良等,刺激此穴都有效果。我们知道脾主肌肉,当人体做大量运动时,很容易致脾气亏损,肌肉失养就会导致酸疼。刺激此穴补脾效果明显。找太白穴时要先将鞋袜脱去,在足部内侧边缘,足大趾后面有一个凹陷,太白穴就躲在此处。这个穴位不太好按摩,所以最好用艾灸。将艾条点燃后,置于离皮肤3厘米高的地方,灸大药15分钟,直至皮肤微红发热为止,每天一次</p> <p class="ql-block">脾经是足太阴脾经的简称,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脾经的循行路线是从大脚趾的末端开始,沿着大脚趾的内侧脚背与脚掌的分界线开始,向上沿着脚内踝前边,上至小腿内侧,然后再沿小腿内侧的骨头,与肝经相交,在肝经之前循行,上股内侧前边,进入腹部,再通过腹部与胸部的间隔,夹食管旁,连舌根,散布于舌下。</p><p class="ql-block">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是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不是。此外,舌根强痛,身体的大脚趾内侧、脚内缘、小腿、膝盖或者大腿内侧、腹股沟等经络线路会出现冷、酸、胀、麻、疼痛等不适感,均显示脾经失调。</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症状都可以从脾经去治,最好在脾经当令的时候按摩脾经上的几个重点穴位:太白穴、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等,上午9点到11点正处于人体阳气的上升期,这个时候疏通脾经可以很好地平衡人体的阴阳。在日常饮食上也要注意多吃清淡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以减轻脾经的负担。</p><p class="ql-block">此外,思伤脾,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虑过度就会扰乱脾脏的正常工作,反映到身体上就是食欲不振、无精打采、胸闷气短。很多思虑过度的人也特别瘦,所以古代人讲心宽体胖,人心特别宽的话,这样脾的功能才会正常,浑身长得都是肉,因此不要思虑过度。现在小孩子老被逼着学习,不让他活动,就变成虚胖,这也和脾有关。</p><p class="ql-block">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揉或者艾灸此穴,对脾虚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脏腑病有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太白穴在脚的内侧面,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处,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三阴交,又名女三里,只要是妇科病,如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脚底肿胀、手脚冰冷等,刺激这个穴位都能有效,所以有人称它为妇科病的“万灵丹”。月经开始前5-6天,每天花一分钟刺激本穴,远比生理痛再刺激有效。三阴交在脚内踝尖上三寸,就是从内踝向上量四指,胫骨(小腿内侧骨)后缘凹陷处,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点胀疼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