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友讨论“行于手指”之见解

黄元松

<p class="ql-block">  关于太极拳“行于手指”之讨论发启后,非常感谢吴增元老师的解读和指导;感谢王应科老师、张钻智老师、谢兴中老师、韩宝民老师精辟的论述,大家的讨论:观点越来越集中,拳理越论越明,谢谢各位老师。</p> <p class="ql-block">    浅悟“行于手指”</p><p class="ql-block"> 习练大极重手形,</p><p class="ql-block"> 气血运行指感知。</p><p class="ql-block"> 根节发力稍节领,</p><p class="ql-block"> 手指领劲拳意真。</p><p class="ql-block"> 伸掌舒指要自然,</p><p class="ql-block"> 意气才能到指尖。</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李式、赵堡架、国家竞赛套路八大流派。每一个流派有共同的一句话:“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那么,“行于手指”在拳架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具体有哪些表现?</p><p class="ql-block"> 在行拳走架中,手指发涨、发麻、有气感算不算行于手指的范畴?</p><p class="ql-block"> 腿发力,腰主宰,靠手指去体现,手指也是稍节,腿上发出的力要送到稍节去,也就是说:力在稍,劲在腰,根在脚。或者说:根节催,中节随,稍节领。不管怎么表述,稍节手指的作用不可不重视,简单的说就是手指的“领劲”不能丢。</p><p class="ql-block"> 比如装修房子时前期要铺好电缆线管,然后电工师傅用引线穿电线,引线的头在后面力的推动下往前走,那么引线的头,相当于我们的行拳中的手指,再比如,一只队伍,带头的举着旗旗手领着后面的人跟着走,举旗的人听从指挥员的口令走,队伍就会整齐划一,不会乱。</p><p class="ql-block"> 在行拳走架中,“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我们的手指起到“穿线引头”和“旗手”的作用。这个作用也就是我们所指的练太极拳的“领劲”。</p><p class="ql-block"> 如何体现行于手指,手指要把身上的整体劲领起来,放松是前提,手指放松了,身形肯定是放松的,只有放松,气血才能运行到末稍,意和气灌到了末稍手指上,力也就到了手指。力到了手指,手指有了领劲,身体的领直,舒展也就自然了。精气神也就体现出来了。不管是虚还是实,不管是舒展还是收拢,不管是开还是合,不管是阳还是阴,手指的领劲不能丢,手指的领劲一丢,身体就懈了,行于手指就变成空话了。</p><p class="ql-block"> 行内看门道,行拳走架,见手指则可知全身放松及刚柔程度。只沉肩、垂肘、坐腕、松腰落胯,而不舒手指,欲求全身完整,也不可得也。</p><p class="ql-block"> 如何做到意、气送达到手指,体现“行于手指”的效果,就要看根节发力的大小,这个发力就取决于“松沉”的程度,只要松沉到根,地面的反作用力通过周身的松沉就会到达手指。</p><p class="ql-block">领劲:是太极拳“行于手指”的重</p><p class="ql-block"> 要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领劲:可调整身体重心的平衡。</p><p class="ql-block">领劲:行拳中领的是方向和劲路。</p><p class="ql-block">领劲:起到周身一家的作用。</p><p class="ql-block">领劲:领的是精气神</p><p class="ql-block"> 欢迎大家参与讨论,发表不同看法,达到共同受益之目的。[抱拳][抱拳][抱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黄元松</p><p class="ql-block"> 2022.2.6</p> <p class="ql-block">  王应科老师体悟(一)</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好,您发起的“捎节领劲,如何行于手指”的讨论,很有意义。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淡点自己粗浅的认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拳友指正。</p><p class="ql-block"> 对捎节领劲的关注,是看了中央电视台、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联合拍摄的以“最高境界格斗术,张老俊解密太极拳”系列节目,去年七月购买了陈照奎大师的弟子张志俊老师写的一本名叫《高手》的书。书中张志俊大师提出自己“捎节领劲,两头卷曲”的八字理论,讲述了陈照奎大师教他“小指领劲大指为顺缠,大指领劲小指开为逆缠。”他练上手后推手几乎无人能敌。对于手,张志俊大师研究的非常深刻,他说,我们的手共有8块腕骨,5根掌骨和14节指骨。59条肌腱,每个手指有捎节、中节、根节,只有大姆指的根节缩到一边,只有两节。这59根肌腱拉伸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使手能做一切事情。而无名指由于少了一根肌腱,不能转圈。生活当中,人人都是坠肘沉肩,用肘定位,捎节领劲,全部符合太极阴阳理论,而在练太极拳的时候,总是靠肩运动不成,一定要靠手。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掤劲,后乍腋下空。他认为以指带劲,一定要有意。特别是指肚为身上最为敏感的一个触觉部分,行拳的时候指肚一定要有意。</p><p class="ql-block"> 领劲,核心在领。“领”字取意颇多,本意应为衣服围绕脖子的部分,也叫衣领。延伸到了事物的纲要、领导者、带、引、率等意思。而“领劲”,应该是太极拳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领”可以确定动作的先后顺序和方向,从而能够辩证地使用阴阳,使内气畅通,力点明确。</p><p class="ql-block"> 例如大拇指,掌握自己的重心。在练拳时虎口要微撑,就能很好的掌握平衡;食指,食指不能用一点力,要轻轻的扶着运动路线走。食指如不放松,手掌就松不下去,手掌不松,腕难以松弛,腕不松,前臂难以放松,再接下来给坠肘、松肩等要求带来难度。所以,食指要完全放松;中指,起到向前指方向的绝妙作用。只有顺中指方向向前用意,意才能放远。意到前方无限远……;无名指,无名指起向前、向上的引领作用。在练拳时,有向前、向上的动作,不要全手掌出劲,由无名指引动,无名指在五指中最笨拙,只要它不出劲,其余四指也不会。</p><p class="ql-block"> 以手(梢节)领劲,是太极拳的用法。拳谚曰: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这并不是说在行拳走架时先起动梢节再动根节。以手领劲,领的应该是方向和劲路,是内气内劲,也是以意领劲。</p><p class="ql-block"> 这里,一定要把“以腰带手”和“以手领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搞混了,“以腰带手”是体,“以手领劲”为用,两者之间是体用结合。“以腰带手”是因,“以手领劲”是果。清楚了因果关系,才能做到“以腰带手”,周身一家,更好地发挥“以手领劲”的作用。例如起势,两手向上平举,中指手背领劲,抻肩抜背,手指要往前领,肩胛撑开走,肘往前催,劲(气)灌十指。</p><p class="ql-block"> 在《太极指发掌捶手解》中,就指,“有屈指、伸指、捏指、闭指,四指之外有量指,又名尺寸指,又名觅穴指,然指有五指,有五指之用…。”等等,让人眼花缭乱,需要慢慢的消化体悟。</p><p class="ql-block"> 匆匆忙忙,写的比较零乱,也没有细扣,敬请赐教。</p><p class="ql-block"> 王应科</p><p class="ql-block"> 2022.1.9</p> <p class="ql-block">张钻智老师谈:</p><p class="ql-block"> 黄老师发的形于手指这个探讨很好,看到里面几位老师的座谈聊这个话题,拳论里“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我在想为何不形于腕或掌呢?而要在手指?显然手指在最末段(梢节),从中医角度我们讲经络的最末端也在手指,或者我们也听过十指连心,可见十指的灵动和和经络和心神也有莫大关系。</p><p class="ql-block">在拳里手掌手指就杨式太极拳要求是舒展但不过挺,手指的舒展有利于拳架形的舒展,特别是坐腕坐掌的变化,犹如一个开关,直接关系着手指劲力的透彻变化,如果坐腕和手指的状态太过则僵硬,虽有形但易实在梢节,一则在推手容易被人所察觉也易被人所制约,拳架里手指的过僵硬也容易形成上肢僵紧,从而变得上实而浮,我们一般要求下实上虚,记得前两天韩老师转发的一篇文章不舍力而难获得内劲的文章,在实践中特别能体会,往往出力是普通正常的现象,人的本能,但在太极拳里手是与对方接触的,既要探测对方又要劲从手透彻出去,所以手指的不丢不顶很重要,我认为一般多为随对方而不丢,在身法和势态上还要管住对方,记得在老师那感受劲,似乎很轻但挡不住,当我推时候他提醒说“手要轻不要用力,只要轻轻一指就可以,心里想怎么可能呢!”但确实往往在放掉手上力量时候,身劲出来了,但普通时候遇到力大压迫过来是不肯放的,本能的不肯丢,所以太极拳要丢掉那个力,身劲才可以透肩到梢。</p><p class="ql-block"> 所以这个手指看似小,其实关系着外与内,窗口员工与公司老总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张钻智</p><p class="ql-block"> 2022.2.12</p> <p class="ql-block">  谢兴中老师谈“行于手指”</p><p class="ql-block">@黄元松 ,@若水 ,@张钻智 ,三位老师有关“形于手指”的讨论非常好,很有意义,也很受启发,很受益。</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很困惑:从武禹襄的描述来看,“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且对这句话的前后都联系起来看,我就一直不明白他这句话说的是气还是劲或是力?从语句逻辑上看我觉的是“气”。如果是劲和力,可能手指难以承担攻击之任。</p><p class="ql-block">黄老师在文章中强调了手指“领”的作用,我觉得是很准确的,但它也只能是领意和气,而不是领劲和力。</p><p class="ql-block">另外,对如何才能形于手指的练习方法,黄老师认为是:练松沉。我觉得非常正确,不管是气、劲、力,各关节不松沉是贯穿不了的,是不能形于手指的。</p><p class="ql-block">再从“根梢互领,屈蓄有余,螺旋出入,劲贯落点”的太极拳手臂运行四大规律来看,手臂的根节指的是肩关节,中节是肘关节,梢节是腕关节。劲灌落点,这里很明确说的是"劲","落点"应是指能使劲起作用的骨节,如掌的大小鱼际处。所以,根梢互领,我的理解就手臂而言是肩关节与腕关节的互领。</p><p class="ql-block">就手掌而言是掌根与指梢的互领,这是手掌进行舒指运动的必须要做的。</p><p class="ql-block">以上仅供讨论。</p><p class="ql-block"> 谢兴中</p><p class="ql-block"> 2022.2.12</p> <p class="ql-block">  韩宝民老师谈</p><p class="ql-block">“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p><p class="ql-block">一,具体的表现为节节贯穿,是内力(內劲)的运行轨迹。</p><p class="ql-block">二,明三节,根节为脚,中节为腰,梢节为手。根节崔,中节随,梢节领。</p><p class="ql-block">三,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内力)合,只有内三合到位了,才能真正体悟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有意,有气,有劲。</p><p class="ql-block">四,内劲(内力)形于手,不存在手难以承受的问题,在拳架中与推手不同的是,推手时手是接触对方的,用以听劲,吃进与发出,手上劲点不用力的。而拳架中手未接触对方,形于手仅仅表现在手上是气血贯通,手臂涨满,手上劲点饱满,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个人愚见,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韩宝民</p><p class="ql-block"> 2022.2.12</p> <p class="ql-block">  王应科老师再谈“行于手指”之感(二)</p><p class="ql-block"> 黄元松老师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各位老师和拳友们的热议,让人耳目一新,受益颇丰,做为最初的参与者,我也大胆的在此表达一下自己的一家之言吧,不当之处,敬请批评。</p><p class="ql-block">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在杨振铎大师《杨氏太极拳用法》一书中标注是张三丰祖师遗论。傅仲文大师《杨式太极拳》一书中其作者是武禹襄。其它各种文章书刊引用此段话时,以武禹襄为其作者的俱多。我们不去争论作者到底是谁,主要是应该从这篇拳论的本意出发去理解,解读才是最主要的和有实际指导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武禹襄在《十三势行功解略》中开篇便说,“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有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穿成,周身俱要轻灵。”</p><p class="ql-block"> 太极拳从预备式到起式,一动即分阴阳虚实。而阴阳脚下分,阴静实,阳动虚。其规律是相邻者相反,交叉者相同。在阴阳虚实的转换过程中,四肢的阴阳虚实是在连续不断的发生变化。即“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拳套路中的每招每势自始至终都是处在这种阴长阳消、阳长阴消或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或实尽而虚、虚尽而实的此消彼长的过程中。而行拳走架的每个招式开始时的攻防动意总是在阳手上,也就是梢节领劲。故每一动,惟手先著(着)力。</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指明:“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通达于脊,形于指稍。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p><p class="ql-block"> 在这段拳论中,首先指明“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只有做到气鼓荡,神内敛,就会表现出太极拳所要的意领劲随和意领形随的状态。而“其根在脚”的“其”则是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即“神”和“气”的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如果把丹田部位看成是一个储气罐(收放气的地方)的话,这个气通过脊柱和四肢连通。气的功能是内气的蓄与放。而命门就是蓄放的开关。神意一动,通过脊柱这张身弓在命门处的一张一弛来实现内气的蓄与放,而“主宰于腰”。内气在身体中的传递路线并非单向而是双向(多向),丹田所聚之内气既发向于手也发向于脚,因而由内气所生之内劲也是既作用于手也作用于脚。作用于脚的内劲起到了立木顶千斤的功能,使全身形成一个整劲。</p><p class="ql-block"> 接着又进一步指出“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前边讲了那么多,说来说去说的都是“意”,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如武禹襄在另一篇文章,《十三势行功要解》中所说的“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进一步表明了以“意”为主导的内气、内劲的变换。</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给尾是“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p><p class="ql-block"> 最后,总结性地指出了分虚实乃为太极拳第一要义。虚实能分则转动轻灵,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指明了分虚实,是离不开意和气的。</p><p class="ql-block">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其实就是“意”和“气”。</p><p class="ql-block"> 王应科</p><p class="ql-block"> 2022.2.12</p> <p class="ql-block">  谢兴中老师再谈“行于手指”之感</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谢几位老师对“形于手指”问题的更为深入的交流切磋,使大家对有些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确实受益匪浅。就我本人而言,主要有以下收获:</p><p class="ql-block">1.明白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的是神与意、意与气、气与劲的内三合物,而非其中的某个单质物。</p><p class="ql-block">2.明白了“形于手指”实际上是指内三合物的"落点"是手,因为手是接触点、感知点、也是发放点,内三合物只有通过手才能作用于本体之外。突出为手指是強调了手指的“引领”作用。</p><p class="ql-block">3.对“无中生有”,有形和无形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就对外三合与内三合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感知。</p><p class="ql-block">4.对劲和力的区别也有一定理解。劲与力之区别:劲无形而力有形,劲沉而力浮,劲聚而力散,劲由筋而达于四肢可发可放,力由骨阻于肩背而不能发。太极拳尚巧劲而不用拙力,呆力愈大者,巧劲愈小。螺旋劲、抽丝劲、麻花劲,如千年枯藤,不易拆毁,即引即发,蓄发相变,即用巧劲之谓。张老师视频所展示的手腕能否松紧决定了能否将劲发到对方身上,同时手指的领劲也是看的很明显的。</p><p class="ql-block">一点浅薄体会,仅供讨论!</p><p class="ql-block"> 谢兴中</p><p class="ql-block">2022.2.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