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的家乡话

晓照

<p class="ql-block">  再过9天,也就是2022年2月21日,是第23个国际母语日。我认识的一些朋友,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迎接这个全球性节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节日的由来,与孟加拉国争取独立有关。1952年,当孟加拉还属于巴基斯坦时,民众为争取把孟加拉语列为官方语言之一进行示威活动。2月21日当天,警察向一群示威者开枪,有五名示威者被杀。孟加拉独立后,为这几位“语言烈士”建立了纪念碑。1956年,巴基斯坦宪法规定孟加拉语和乌尔都语同时作为国语。</p><p class="ql-block"> 199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般性大会宣布,从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目的是向全球宣传保护语言的重要性、促进母语传播,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语言消失。</p> <p class="ql-block">  关于母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是:1951年把母语称为“本族语”,认为母语或本族语是指“人在幼年时习得的语言,通常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我们国家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母语的解释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在一般情况下是本民族的标准语或某一方言”。按照上述定义和解释,我出生地的人所使用的粤语,同日常交流使用最多的普通话一样,同为我的母语。</p> <p class="ql-block"> 粤语又称广东话,广府人称其为“白话”,英语称之为Cantonese。作为汉语中的一种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是汉语各大方言中较为独特的一种。我深爱粤语,不只因为它是我出生后所听到的第一种语言,更是因为知道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史料上记载,粤语发源于广西梧州,距今约5000年的岭南苍梧古国。很久之前,两广山水相连,两地不分,直到宋朝才分开,粤语在广东和广西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 从元朝开始到清朝灭亡近700年的岁月里,中国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现在的北京,大部分时间由北方游牧民族的政权轮流统治。在此前较长的历史上,汉族人因战乱不断大规模南迁,除了秦始皇时代首次命五十万大军和数万配给军士的女眷,由中原来到岭南开发土地之外,还经历过晋朝五胡乱华、唐朝安史之乱和宋朝亡灭三个大迁徙时期。因战乱出现的大规模移民潮等,使得中原汉语的正音来到南方,并在当地得以沉淀。而广大的北方地区,因语音受到当时游牧民族政权统治的影响,离传统的汉族语音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 反观粤语,由于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岭南一带山高皇帝远,语言受胡化的北方口音影响很小,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而且保留了古汉语的读音和声调等诸多元素,也就是现在教科书所说的粤语“九声六调”。</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图表看:粤语的“九声”,指的是声调名所分的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 、中入 、阳入九个声调的发声。记的时候有个口诀:声调有阳有阴,各有平上去入,外加一个中入。</p><p class="ql-block"> 上述九种声调,依次对应的六个调值,就是“六调”,剩下的阴入、中入、阳入三种发声,分别对准前面六个声调的第1、第3、第6三个不同的调值,统称为入声。前面的六个声调是主要音,也叫舒声调,发音特点是:发音舒缓、可以延长。后面三个入声调,也叫促声调,发音特点是:发音较短促,不能延长。</p><p class="ql-block"> 所谓“六调”,还有一个更通俗的解释,就是音阶值用音乐简谱依次标注的l 55 l 35 l 33 l 11 l 13 l 22 l 六个小节里的音高;其中在第1、3、6三个小节里,即 l 55 l 33 l 22 l里面,各包含一个可以延长的舒声和一个不能延长的入声。</p><p class="ql-block"> 在初步掌握和了解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再把下面这张这张简表装进脑子里,跟着下面的短视频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p> <p class="ql-block">  粤语是千百年来民众世代自然演绎传承下来的智慧密码和珍贵财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之后,粤语的价值有被低估和弱化的倾向。</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同在一个大院里居住的近10户人家,几乎都是从广东迁来北京的。记得,我在上小学初学古诗词时,听院里的大人说:“学懂读好古诗文特别是唐诗宋词,必须要了解粤语”。文革结束后,我在东城区职业学校补习高中(文科)文化时,授课的语文老师在课堂说过相同的话,同时表示过这样的担忧:“在学习古汉语方面,北方不如南方,大陆这边不如港台地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时间来到今天,粤语的价值被低估和衰弱的倾向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比如:在今年的央视春晚上,头顶“语言艺术大师”光环的曲艺界大腕,操着一口“胡化粤语”搞笑,在《欢乐方言》的相声里,由于对粤语不甚了解,分不清粤语[二yi6]和[页jip6]的读音,就连这个数字前面的[一yat1]是入声也全然不知,夸张地拉着一个“往下坐”的长音,把[二yi6]说成是粤语的入声,在这档全国电视台同步播放的节目里,对离古汉语很近的粤语精髓,进行了严重的误解误读,招来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吐槽声。有网友在评论区直言:“这样一个没有文化含量的‘旧瓶装了点新酒的老套子活儿’竟然能够上春晚,简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糟蹋和历史性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  大凡对粤语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粤语的入声,是传统汉语珍贵遗产中的精华。尽管现在的教科书里,考虑到说粤语的地域广阔,在发音上存在差异,对粤语“九声六调”和每一个“入声”字的具体发音,在表述上留有探讨的空间,但对于粤语的入声是“发音短促,喉咙像被阻塞了一下”的表述,无论是在大陆还是港台那边,始终是一致的。实际上,真正读起来,粤语拼音P、t、K的标注,是使这个字发音变得短促的阻断方式:其中P应当是用嘴唇发力阻断,t应当是用舌头发力阻断,K应当是用喉咙发力阻断。这份得来不易的文化遗产,需要一代一代认真地往下传。</p><p class="ql-block"> 有朋友说,如果是在广东的许多地方,粤语的入声,是刚刚接触古诗词儿童的启蒙教育。</p> <p class="ql-block"> 掌握入声是怎样的一种发音之后,可以多听听像《木兰辞》这首词里更多的入声字,加深印象,把入声是“往下坐的长音”的印象抹去。在听朗读的时候,注意看粤语拼音“带-p-t-k塞尾音”的字,出现在诗句里是一种怎样的语气。</p><p class="ql-block"> 用粤语朗读的这首《木兰辞》,听着就像音乐一般,富于变化而特别好听,我们还可以把它作为用粤语朗读古诗词的“练声曲”。</p> <p class="ql-block">  既然前不久央视春晚的相声,对粤语的严重误解误读出现在入声,我们现在索性以品读古诗词为抓手,从这个点切入,将坏事变成好事。在此,我们首先品读前面的教材所举过例子的《满江红》这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词,通过普通话与粤语发音的对比,体会用粤语入声的发音效果。</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我们上学时都学过,署名是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写的,在粤语里是用入声押的韵。将词面译成白话文,大概的意思是: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把帽子顶起,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然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一样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之变的耻辱,至今仍然没有被雪洗。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同把贺兰山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词不以文字多少论高低。这首词文字间流露的爱国情绪,一读便知。现在读来,仍不失为是一堂振兴中华的一堂艺术课。</p><p class="ql-block"> 听粤语朗诵这首词,重点是听句尾[歇hit3][烈lit6][月jyut6][切cit3][雪syut3][灭mit6][缺kyut6][血hyut3][阙kyut3]这9个入声字发出的声音,结合词意,领会这些字音所表达的情绪以及出现在古诗词里的独特风格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古诗词的美,很大程度在于韵,首先是诗词对于平仄有很高的要求。不同类别的诗和词,有着不同的平仄规则。一直以来,朗诵是学习和鉴赏古诗词以及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施仲谋教授认为:“朗诵古诗词最好是采用接近古代的语音。想要近距离欣赏唐诗宋词的声情,最好是运用粤语。”这样做,一方面是基于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往往是一边踌躇一边念念有词,朗诵是理解古诗词内涵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基于古诗词字句的调值变化和顿挫里,隐藏着诗人的情感,朗诵能够与诗人共情,体会作者诉说时的心里所想。</p> <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粤语一直是在相当固定的地域、相对封闭的环境内使用,因此声调、音律和中古时代的字音较为接近。再就是,由于粤语声调符合大多数诗歌的平仄格律,用粤语朗诵古诗词,才比较接近古人讲究的押韵规则。尤其是现在的粤语至今所保留着古汉语有顿挫感的入声字,出现在诗句当中,从字音高低到节奏上的变化,比普通话更加丰富,朗读起来就更加有韵律感,更像是在歌唱。</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接下来,敬请继续欣赏用普通话和粤语朗诵的几首短诗,希望通过对比,在认知方面起到一些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继续用一首以粤语入声字为句尾的古诗延续话题。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作于元和二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刘禹锡等积极参与了由王伾、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这场锐意进取的改革只持续了半年,在宦官集团的反扑下,唐顺宗被迫禅让皇位给太子李纯,也就是唐宪宗。唐宪宗继位后,以王伾、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就受到打击,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柳宗元和刘禹锡是八个司马中最有名的,受到迫害很深。柳宗元被贬职被永州司马,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永州零陵。因为是罪官,他到了永州之后,一开始只能暂居在一个寺庙里叫做龙兴寺里。半年之后,柳宗元母亲和父相因病去世,重重打击使得柳宗元十分苦闷。来到永州的第二年,在一场大雪纷飞的冬日,苦闷孤独无望的柳宗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江雪》。</p><p class="ql-block"> 永州地处湘南,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一年当中的无霜期300多天,平均气温17.8°C,能使见到诗中所描写那么大的雪,可以说是罕见的。加之后来许多人认为,在唐代的近体诗里,很少有押入声韵的。遇上一场大雪激发的创作灵感,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一种异常郁闷或悲愤的心情。沿着这条线索,品读这篇佳作。</p><p class="ql-block"> 读柳宗元的《江雪》</p><p class="ql-block"> 千山鸟飞绝,</p><p class="ql-block"> 万径人踪灭。</p><p class="ql-block"> 孤舟蓑笠翁,</p><p class="ql-block"> 独钓寒江雪。</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的这首《江雪》,用粤语去朗诵,可以体会到,由于在重要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使用了[绝zyut6][灭mik6][雪syut3]这三个入声字为句尾(注:此前用一张老师指着黑板讲课的图片和下面的启蒙教育视频介绍过,凡带t或k塞尾音的均为入声字),故这三句话,在语音上显得极为短促压抑,充分体现出作者郁闷的情绪。这首五言绝句诗首句是平起仄收,四句诗的尾音是按照“仄仄平仄”押的韵,用粤语的朗诵的这首诗,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这诗的韵味。</p><p class="ql-block"> 古诗在艺术的表现方面,五言绝句诗属于最玲珑剔透的小品,由于仄韵字,容易造成压抑的心理反应,最难写出神韵,不利于诗境的开拓。而这首诗,偏偏要用仄韵,尤其是以“绝”“灭”“雪”三个字“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巧妙地使心情与雪境的氛围融为一体,体现出作者峭拔刚劲的骨气,在眼前清冷色景致的衬托之下凸显。</p><p class="ql-block"> 用普通话朗读,第一句诗尾音的绝[jué]字,在汉语拼音里是平声,未一句诗尾音的雪 [xuě]字虽是仄声,字音带着“拐弯”,不符合原诗的韵味,削弱了原诗的意境。值得一提的是,品读这类古诗,需要用心去体会。由于作者故意挑选发音短促,用入声字押“仄仄平仄”的韵,结合字里行间所描写的意象,思想和情绪释放充分。如果把其中的字,换上非入声字,诗意将大打折扣。用普通话朗诵这首诗,很难体会到声韵的妙处,这首诗的美感自然就减少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顺着这层意思往下说,还可以派生出这样的话题:现在的一些讲座或教科书,在解诗的同时所讲的诗词格律,时常出现类似的问题。品读古诗,要学会分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到五言绝句诗的韵律美,想起儿时老师要求熟背的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当时用普通话朗读背诵,非常上口。成年之后,见到过粤语版的朗诵解读,令人叫绝。在此,想试着重点研讨一下这首诗的押韵情况,以及个别字粤语与普通话读出来的不同平仄。</p><p class="ql-block"> 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p><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p><p class="ql-block"> 黄河入海流。</p><p class="ql-block"> 欲穷千里目,</p><p class="ql-block"> 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为便于讨论,已将本诗的创作背景附在普通话朗诵音响视频的后面,原诗及标注的标准粤语拼音附在了上面照片上,可供对照使用。</p><p class="ql-block"> 这首五言绝句诗,是按照“首句仄起仄收,二四句押上韵”的基本要求写的。如果用普通话朗读,该诗第二句和第四句末尾的[楼lóu]和[流liú]这两个字,在汉语拼音里声母相同,韵母不同。读的时候,声母“l”是“舌音”,发声时舌尖适当多用些力碰一下牙,向后拼两个汉语拼音标注向上扬的韵母时用力稍轻一些,较为相同的韵味才能出来。但这种靠使用发声技巧拼出来的字,如果按照一些教材所说的押韵要求细抠,拼出来的字声并不完全符合所谓的押韵要求。如果是用粤语朗诵,这两字的发声,如上面照片上所标注的标准粤语拼音,均属[lau4]的读音系列,只要把字音读准了,无论是从听觉上,还是从书面文字上讲,这两句诗的韵可谓严丝合缝,堪称绝妙。</p><p class="ql-block">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首句打头的这个[白baak6]字,在粤语里是短促并向下坠的入声字,属仄声。在普通话里,[白bái&nbsp;]这个字是平声。在古诗押韵的的基本要求当中,首句起韵之字,在很多时候,对其后诗句平仄韵的走势分析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平仄概念必须要弄清楚。</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读到这里,可以引伸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人们平时用普通话读古诗的时候,有些在韵里面的字音,往往不能完全按现在字典里标注的汉音拼音去读,处理的方法,是尽量往推理出来的一个字音或某种方言的发音上靠拢。读古文,这种情况就更多了。这其中,所包含的就是“读懂学好古诗古文特别是唐诗宋词,必须要了解粤语”这句话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北宋初年时,中原地区的汉语,基本上保持着汉唐语言,当时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权威发音韵律书《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此后,由于中原受到西厦、辽、金、元等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侵略占领,汉语开始胡化。到了南宋时期,中原的汉语已经由汉唐汉语,也就是粤语演变为现在的“客家话”了。而偏于一隅的广东,却一直极少有战乱,基本没有受到北方游牧少数民族的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正在因为如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p><p class="ql-block"> 这个观点,最好是回到宋朝之前的唐朝,用这首被誉为“最美情诗”的名篇去说,才更具有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读唐刘禹锡的代表作《竹枝词》&nbsp;</p><p class="ql-block"> 杨柳青青江水平,</p><p class="ql-block"> 闻郎江上踏歌声。</p><p class="ql-block"> 东边日出西边雨,</p><p class="ql-block"> 道是无晴却有情。</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在前面提到过,这是他得意时候的作品。刘禹锡的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就是用她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p><p class="ql-block"> 在粤语里,这首诗的第一、第二、第四句的尾音[平 peng4][声seng1][晴cheng4]这三个字,在粤拼音里同为平声且韵母相同,第三句的尾音[雨yu5或yu6]是仄声,用粤语去读,韵律平平仄平的起伏,是作者所见到的景致和心境的一种体现,与码的四行文字,完整地表现出作者诗中所追求的意境。如果用以胡化汉语方言为基础形成的普通话去朗读,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声shēng]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字[晴qíng],在汉语拼音上的韵母是不一样的,拼出来的字音,调值起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虽然平仄关系对,从严整意义上讲,并没有完全达到诗词韵律所追求的意境。这正是用普通话读古诗和教古诗词隐藏的一大缺陷。</p> <p class="ql-block"> 岳阳楼自古以来就是出名篇的圣地。唐代诗人杜甫的《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被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为什么能够享有如此之高的盛誉呢?还是应当先品读后讨论。</p><p class="ql-block">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p><p class="ql-block">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p><p class="ql-block">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p><p class="ql-block">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p><p class="ql-block">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p><p class="ql-block"> 听过用粤语朗诵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记》之后,不难发现,诗的韵脚,也就是诗句的末一个字的排列,四个同为平声的字,楼[lau4]、浮[fau4]、舟[zau1]、流[lau4],韵母的音都是[au],在粤语中韵押十分工整。用普通话朗诵,其中的楼[楼lóu]和[流liú]两个字,汉语拼音的声母是一样的,韵母截然不同,读的时候,字音是勉强“靠过来”的,工整程度不如前者。</p><p class="ql-block"> 用两种不同的语音朗读,经过这样的对比,可以从一个方面证实,由于粤语是很早以前,来自于隋唐的中原人带至广东一带,并在那里植根,更接近隋唐时期中原人语音的粤语。体现在诗词的韵律中,与普通话存在着一定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 最后品读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望庐山瀑布》。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诗,我大约是在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补习高中(文科)文化时,老师在课堂上,曾以此诗在学术上对押韵存在争议为例,启发我们如何读懂学好古诗文,在此可以适当展开说细致一些。</p><p class="ql-block">读望庐山瀑布·李白</p><p class="ql-block"> 日照香炉生紫烟,</p><p class="ql-block"> 遥看瀑布挂前川。</p><p class="ql-block"> 飞流直下三千尺,</p><p class="ql-block"> 疑是银河落九天。</p><p class="ql-block"> 七言绝句是汉族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成熟于唐代。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这首诗,显然是按照“首句诗仄起平收,四句诗平平仄平,首句末句押上韵”的规律写的。</p><p class="ql-block"> 从该诗的字面上看,显而易见,如果用普通话去读这首诗押韵的三个平声,仄起平收的第一句诗末尾的“烟”字,汉语拼音是[yān];第二句诗末尾的“川”字,汉语拼音是[chuān];第四句诗末尾的“天”字,汉语拼音是[tiān],韵母都不完全相同。据此,有人对首末句押韵字的读音有歧义。对此,一些教科书的解释是:“天”这个字韵母音节中的 an 前面的 i ,属于介母,在这里韵母的主要音an是核心,韵并没有改变,这在七绝诗是允许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个说法,当时教我们的老师在课堂强调过,这仅限于在一律说普通话的层面上讲得通,从an前面拼过来的音,从听觉上影响了字的调值,读出来的字音,像是歌曲的简谱里的一个音符前面有个“装饰音”,确有对仗欠工整之嫌。如果有个学生问:李白当年说的是现在的普通话吗?那个时候有汉语拼音吗?老师恐怕只能说,这不会是考试题。</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李白当年说话的音,和现在的普通话相差很远。再就是,现在的粤语拼音,是将粤语罗马化的一种方式,即将标准的粤语发音,与罗马化拉丁字母的转写,与汉语拼音的写法略有不同,不仅调值比普通话多,而一个音可以通其他的字音,现在在北方教书的许多语文老师不见得会读,因而也就无法去教。</p><p class="ql-block"> 以这首诗里的一个字为例:粤语有九声六调,在古诗词的韵律当中,九声中的第1和第4声(阴平、阳平)是平声,其他7声(上、去、入)都属于仄声。该诗第三句里的“直”字,用汉语拼音拼出来是第二声zhí,属平声;而在粤语拼音里的标注是[直jik6],是一个入声字,为仄声,两者的平仄不同。在此,还可以往回看一下曾经举过的一个例子:此前读过王之涣《登鹳雀楼》的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的第一个字“白”,汉语拼音拼出来的音是第二声bái,属平声。粤语拼音里的标注的[白baak6]字是仄声。由此可见,就某一个字而言,用普通话和粤语去读,平仄是不一样的,如果出现在诗的韵脚,读错了等于篡改了原著的韵。</p><p class="ql-block"> 关于诗的平仄,在北京以说普通话为主的教学当中,许多语文老师在讲平仄时告诉学生,平声就是普通话里汉语拼音的第1声和第2声,仄声就是普通话里汉语拼音的第3声和第4声。这是因为这些老师误以为古汉语和比较接近古汉语的粤语只有这4个声调。其实,粤语有9种声调6个调值,里面还有3种声调用不同的调值读出来要发短促的音。也就是说,普通话的4个声,涵盖不了这么多内容,不足以作为平仄的依据,只是有着重要的关联。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这些元素,现在可以在粤语里见到。我们辨别和分析古诗词的平仄,可以跨过汉字演变过程的内容,直接从粤语的九个声调的属性上看。概念是:除了第一和第四种“阴平、阳平”之外,其他的都是仄声。现在查找的工具很多,掌握一定的粤语知识,一般性使用,往标注粤语拼音的应用软件里一输,便可以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这个话题暂时说到这里。接下来,仍然按照我们用此前说过的方法,琢磨在粤语里这首诗押韵的情况:首先从听觉上的感觉是,“烟”“川”“天”这三个字都是平声,韵味是基本相同的。重点是仔细往下看:用普通话去读,首句诗的第一个字“日”,在粤语拼音里标注的是[日yat6],包括它的异读字的音[mik6],与汉语拼出的普通话,字音同为仄声,这一点是相同的。至于首末句诗押韵的工整程度,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看:在粤语拼音里,这首诗首句末尾的[烟jin1]字,与最后一句末尾的[天tin1]字,同为平声且韵母完全相同,没有附加的东西,拼出来的字音完美地押上了韵,对仗相当工整。</p><p class="ql-block"> 在此读完最后一首古诗之后,需要郑重予以说明:关于古诗词的押韵,这里阐述的,只是个人不成熟的一些入门体会,诗词里的韵,并不是可以单纯依赖从字面的拼音标注上看这么简单。粤语里有许多通假字,入声字由于发声短促,在后来的归韵中,有“通押”的功能。通过读音进行分类归纳诗词中的韵,里面的学问和讲究很多。尤其是现在发行的粤语版教书,有些字与用普通话版教科书标注的字音,从字面上看字音和平仄上有不一致的,这就很容易造成误导。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永远在路上。古人写诗行文的技艺,需要我们有古人“铁杵磨成针”那股持之恒的韧劲,下一番苦功才能够真正掌握。</p> <p class="ql-block">  在第23个国际母语日即将到来之际,在此聊了聊我的家乡,再次重温用粤语朗读的几首古诗词,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认识。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方语言多种多样。不仅仅限于粤语这个语种,如果是用吴语、 客家语、闽南语等地方的语言诵读唐诗宋词,同样能够体味到接近古汉语语音的那种韵味,学习、探讨、收获没有止境。古人曾经说过的所有方言或家乡话,都是历经沧桑打磨而成,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衰弱乃至失传实在是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研组织从2000年起,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这番良苦用心,源自于当时看到在世界7000多种语言当中,每年就有70种归于湮没。如果我们留心观察,亦可以发现,在我们国家,一些与生俱来根植于骨髓深处精神底色的母语,或多或少面临着同样的危机。也许我们为保护母语做不出大的贡献,大家平时不妨多和自己的家人特别是晚辈说说家乡话,这也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添加的一柱薪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