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咏史八首(其二)</p><p class="ql-block"> 左思</p><p class="ql-block">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p><p class="ql-block">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p><p class="ql-block">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p><p class="ql-block">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p><p class="ql-block">金张借旧业,七叶珥汉貂。</p><p class="ql-block">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p><p class="ql-block">左思有《咏史》诗八首,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称为“五言之警策”。此为第二首。</p><p class="ql-block">诗人首先从葱茏茂郁的十丈黑松与稀疏下垂的径寸小草,一处涧底,一踞山巅的自然景况写起,用以比喻贤俊之才屈居下僚,而世家子弟不问贤愚均能高踞上位的社会现象,进而揭露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根源。诗人尖锐地指出,这是地势不同所造成的,由来久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从而有力地抨击了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黑暗社会现实。最后由现实转向历史,列举了西汉金日磾、张汤两家子弟凭借先人遗业,绵延七代世袭宫廷宠臣,而出身寒门、卓具才识的冯唐一直不获晋用,已经七十高龄仍作中郎署小吏的史实,鞭挞封建社会任人不以才能、只凭门第的腐败制度,为万千深受压抑的贤才志士,吐一口愤懑不平之气。</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左思本人就曾身受其苦,这首诗正是他出于自身体验,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曲自怜自叹的哀歌。他出身寒门,年轻时家境清苦,很被人看不起。但他颇有志气,决心创作一篇超越前人的《三都赋》,把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城全都写进去。为了完成这个宏伟计划,他广泛搜集历代史实和各种资料,并游历了古城旧都,获取切身感受,然后杜门谢客,潜心写作。一些世族文人听到这个消息,肆意进行嘲讽。出身江南豪门的文学家陆机说:“这个伧夫俗子,真不知天高地厚,竟想超越班固、张衡这些前代名家,实在太可笑了。”陆机还写信给弟弟陆云,说:“有个无知狂徒想写《三都赋》,看来,写成以后,只配拿来盖我的酒坛子!”</p><p class="ql-block">十年过去了,雄浑、精湛的《三都赋》终于问世。但当时人们并未予以重视,传抄者寥寥无几,左思十分懊丧。他认为,这是由于作者官卑职小,人微言轻,于是,请来当世名儒皇甫谧加以品鉴。皇甫谧读罢文章,拍案叫绝,当即作了题序。这样一来,果真引起了文人、学士以至官场的注目,司空张华给予极高的评价,连那个傲慢自大的陆机看后也叹为观止。待到《三都赋》重新刊发时,举国轰动,到处都有人抄写,致使洛阳纸价为之飞涨。“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是这么产生的。</p><p class="ql-block">面对着这一切,左思感慨重重,特别是对世族文人把持文坛、压抑人才的黑暗现实,认识得更清楚、更深刻了。为此,他写了许多引古喻今,指斥时弊,表达出身庶族、寒门的文士政治苦闷的诗篇,《咏史》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清代文学家姚莹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伧父当年笑左思,三都赋出竟雄奇。宁知陆海潘江外,别让临淄咏史诗。”这里的“陆海潘江”,指文学家陆机和潘岳,当时有“陆才如海,潘才如江”的说法。“临淄”,指左思,因为他是临淄人。意思是说,左思的《三都赋》和《咏史》诗所表现的旷世才华,压倒了陆机与潘岳。诗篇深刻讽刺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和陆机等人凭借门第,对出身寒门的左思不屑一顾的可笑行径。</p><p class="ql-block">受左思《郁郁涧底松》一诗的影响,唐代诗人白居易也写过一首《涧底松》新乐府:“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作者在自序中阐明诗的主旨:“念寒隽也。”寒隽,指的是出身社会下层而有才能的知识分子。他们想通过仕宦途径,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往往受到压抑与排挤,难以偿其夙愿。这首诗反映的正是这些人的苦闷心情。同左思的《咏史》诗一样,这首诗也是从“涧底松”写起,比喻智能之士没身草泽,不被知用;最后做出“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的结论,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