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嵩阳名贤录</b></p><p class="ql-block"> 永泰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嵩口镇雅称“嵩阳”,地处闽中四市五县结合部,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曾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全国文明乡镇”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等荣誉称号。嵩口镇历代名人众多,有道教宗师张圣君、爱国词人张元幹、南宋诗人卢钺、佛教祖师卢公和《说岳全传》增订者金丰等。兹编撰如下,以飨读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一、开永进士张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沃,月洲人,五代闽国太师梁国公张睦第七世孙,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官至江西饶州府都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相传,张沃七岁尚不能言,某日随父过月洲蛰龙潭,忽开口吟曰:“蜇龙潭里蜇,潭上风波急。一旦飞上天,鱼虾不相及。”父异之。后张沃果然一飞冲天,高中进士,成为永泰历史上进士登科第一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沃的中第在永泰科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极大激励了永阳的后昆们,奋力拼搏,竞跃龙门,书写出五子登科、六代九进士、七年联奎三状元和兄弟同宴琼林等科举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道教宗师张圣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圣君,</span>号慈观,又<span style="font-size:18px;">称张圣公、张真君,宋天圣二年(1024年)生,月洲人,道教闾山派宗师,被明正德皇帝敕封为“法主神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圣君四岁丧父,后随母改嫁,到盘谷乡连姓人家为继子。因家贫,幼年以放牛、伐木制锄柄为生,人称“张锄柄”。十八岁时,张圣君上闾山学法,修炼武功,决心扶正祛邪,救世济民。三年后,张圣君学成归来,云游于永泰、闽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和仙游等地,惩恶扬善,降妖除魔,救黎民于水火,深受百姓爱戴。民间至今流传许多张圣君悬壶济世、驱妖斩魔的动人故事,如赤水斩蛇妖、凿渠灌溉旱水田、寻找草药救病民、降服石牛山“五通鬼”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宋熙宁元年 (1068年),张圣君在闽清金沙,修得正果,坐化升天,时年45岁。闽清人以其身躯塑像,建“金沙堂”张圣君祖殿奉祀;永泰人以其头颅塑像,建方壶寺张圣君母殿奉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后,张圣君信仰逐渐传播到闽南、闽北等八闽大地,并传播到台湾以及东南亚等世界各地,成为各地的农神或商神。如今,张圣君在世界各地的信徒达上亿人。张圣君信仰成为连接华人世界的文化纽带之一,影响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五子同朝张肩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肩孟,字醇叟,月洲人,宋皇佑五年(1053年)进士,历官泰州、漳州、大名府、常州、雷州、睦州、歙州,终朝散郎,荣赠“少师”,谥号“文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肩孟为官清亷,体恤民情,累行善政,士民讴歌,年七十致仕,衣锦还乡。《永泰县志》载其:“所至有善政。勇于及物,啬于营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相传,张肩孟曾在月洲桃花溪畔筑一书阁,作为张氏子弟读书之所,未题名。某日,张肩孟于阁上梦见仙人告曰:“君看翌日拿龙手,尽是寒光阁上人。”遂以“寒光阁”额之。后张肩孟五子俱登第,名动朝野。其中长子励,官至中奉大夫、集贤殿修撰,知福州、 广州、建州;次子勔,官至朝奉郎,知建州;三子勣,官至太学博士;四子劝,官至工部尚书、大中大夫;五子动,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左中大夫。时人交相赞曰:“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肩孟有孙十二人,除二人不仕外,其余皆出仕,且俱为显宦,另有两名侄孙为官,故祖孙三代有十八条官带,可谓显赫。孙辈中张动之子张元幹是南宋著名词人,开爱国词派先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铁面无私张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劢,月洲人,张肩孟长子,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知福州、 广州、洪州、建州等,中奉大夫,集贤殿修撰加集英殿修撰,荣封清河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勅建画锦堂棣萼坊,赐衣锦还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劢为官清正,不避权贵,所历州郡,行有善政。他在陕州任职时,组织民工疏浚河道,加固堤坝,兴修水利,使当地百姓免遭洪涝之灾;在福州任职时,严查权贵侵占寺产,杜绝腐败之风;在朝庭任职时,面对奸佞,敢于直面抨击权相蔡京。</span>时宰相郑居中尝言:“张劢居官,所行政事,皆有可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月洲张氏族谱载其:“六镇雄藩,八持使节,历任州郡,多所厘正。遇事不避权贵,蔡京、王黼皆忌之。……性酷嗜学,有文笔峰书堂,总录文集、中庸、论语解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刚正不阿张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勔,字臻道,月洲人,张肩孟次子,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知建州,官终朝散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勔天资聪颖,才具超群。一日,宾客欲咏月洲地形,未就,张勔时年仅六岁,即诵唐人诗:“谁把玉环分两片,半沉沧海半浮空”,以形容月洲形胜,举座皆啧啧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勔性情刚正,沉着勇毅。建州之民剽悍健讼,张勔谕之以礼义,使之风俗丕变;曾作《聚蚊赋》,以讽奸党,是以不容于世。张勔所生五子皆登进士第,乃当时名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六、文武双全张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勣,字卫道,月洲人,张肩孟三子,宋熙宁丙子应文武两举,官授太学博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勣超逸俊拔,文武全才。月洲张氏族谱载其:“既通文史,复谙韬钤。”惜英年早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七、工部尚书张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劝,字宏道,月洲人,张肩孟四子,宋哲宗元符二年(1100年)进士,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监越州税务;七年五月,由诸王府赞读除直龙图阁;八年,任嘉王府学官;宣和元年(1119年),任中书舍人兼诸王府赞读。后历官给事中、御史中丞、述古殿学士、大中大夫,知福州,终工部尚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劝自幼聪慧,十岁时,祖父昌龄公携其往观龙舟竞渡并命其咏诗,张劝不假思索,即口占二首:“两岸人人开盛宴,飞来飞去如掣电。明年文场角胜时,也如今日舟人战。”,“水上龙舟五月天,人人夺锦在江前。来岁文名题雁塔,恰如今日各争先。”其才思敏捷,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八、龙图学士张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动,字几道,月洲人,张肩孟五子,以特奏名出身,知建州,升龙图阁直学士,终左中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动性情慷慨,胸怀大志。时有叛贼作乱建州,气焰嚣张,张动则固守城池,沉着应对,最终定计全歼叛贼,保全一方平安。建州百姓感恩戴德,上书朝庭,为之请立生祠。朝庭赐建“忠义祠”,并擢升张动为龙图阁直学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九、爱国词人张元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元幹(1091—1161),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月洲人,宋代著名爱国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元幹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张肩孟官至朝奉郎,赠少师;其父张动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张元幹幼年读书于月洲寒光阁、水月亭,十四五岁随父至河北官廨(今河北省临漳县),常与父辈亲友唱和,人称“敏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宋政和初,张元幹入京都太学,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1125),任陈留县丞,其间广交天下名士,并与政治家李纲定交于无锡梁溪。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张元幹上《却敌书》,投笔从戎,任李纲行营属官,辅佐李纲指挥军民击退金兵。不久,李钢被投降派排挤出朝,张元幹亦遭贬逐。年底,金兵再次围汴,靖康之难发生,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继位,建立南宋,召李纲为相,不久张元幹亦被起用,官朝奉郎、将作监丞;建炎三年(1129年),赠正议大夫、充抚谕使,并获赐金牌“虽无銮驾,如朕亲行”,但不久又遭投降派诽谤,幸得友人援救获免。绍兴元年(1131年),四十一岁的张元幹有感于奸臣当道,请缨无门,乃挂冠归隐故乡福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天下群情激愤,张元幹在福州作《再次前韵即事》,痛斥秦桧等投降派,又作《贺新郎》寄李纲,鼓励他东山再起,重整朝纲。时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请斩秦桧,以谢天下,被秦桧除名,流放新州,张元幹不计个人安危,毅然作《贺新郎》词为胡铨壮行。两次作词激励战友,体现出张元幹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和刚直不阿的凛然正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秦桧获知张元幹送胡铨词,即将他追赴临安大理寺削籍除名,入狱抄家。出狱后,张元幹漫游江浙等地,创作了许多悲壮豪迈的诗词,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悲愤之情。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张元幹客死异乡,归葬福州,享年71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元幹工于词,他承先启后,词风</span>影响了后来的辛弃疾和陆游等豪放派爱国词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创了爱国词派的先河,与张孝祥并称为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其著有《芦川归来集》10卷、《芦川词》2卷,计180余首,其中以两首《贺新郎》最为著名,被视为压卷之作,传唱千古。《四库全书总目》有云:“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毛泽东和周思来等革命家均对其词作赞赏有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慷慨大义陈雅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雅推,宋代乡贤,精通风水,为人慷慨大方,急公慕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雅推通过堪舆,认为嵩口后门山属火星,应当用水克之,才能趋利避害,使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慷慨捐出位于后门山下的良田二十余亩,并开挖池塘,以转化风水,灌溉农田。这口池塘一直保留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数百年来,始终发挥着消防灌溉、养殖鱼虾的积极作用,使嵩口镇区变成五谷丰登的鱼米之乡。明万历年间,人们为纪念他的功德,将其在嵩口忠文王庙里塑像奉祀,并尊称为“雅推陈十五真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乾隆《永福县志》有载:“忠文王庙,在嵩口。宋时,里人陈雅推精堪舆,见嵩阳山属火星,当以水制之。舍田二十余庙为塘,积水溉田一顷。里人德之,立像袝祀于庙,书其主曰:雅推陈十五真官,世奉其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一、一门忠烈卢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卢榕,字叔材,石龙溪 (今仙游县西苑乡白岩村,解放前属永泰县辖区) 人,出身望族。据《永泰县志》载,宋政和二年(1112年)至淳佑四年(1244年)的百余年间,石龙溪卢氏先后有卢光前、卢楚、卢榕、卢炎、卢镇、卢垢、卢德宣、卢宁和卢钺九人高中进士,“六代九进士,三知一尚书”,在永泰民间传为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卢榕荣登进士,调任湖南安仁知县(今湖南郴州市境内),多有惠政。南宋绍兴初年,贼寇曹成聚众啸乱,自江北劫掠湖南,兵临安仁城下。时帅才向子湮率领官军驻扎安仁县,人数不足千人,势单力薄,城防告急。卢榕临危不惧,亲自组织民兵抗敌。他身冒矢雨,指挥若定,最终力战而亡,表现出杀身成仁、以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宋高宗赵构嘉其忠义,赠宣教郎,特任命其子卢沂为广东英州知县。卢沂继承父志,继续与侵犯英州的贼寇血战,亦战死。高宗怜之,复任命卢沂之子卢铸为官,继续保卫一方平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卢榕一门忠烈,赤胆丹心,其舍生报国的忠勇事迹载入《淳熙三山志》、《八闽通志》、《福州府志》和《永泰县志》,是永泰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入祀乡贤祠的先贤之一。宋代州倅黄辅之哭以诗曰:“许国一心如铁劲,阖门百口等毛轻。朱幡未足酬清节,青史空留不朽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二、夫子州牧张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渊,字叔潜,月洲人,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以承事郎为滨州蒲台令,知兴化军、宜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泰县志》载其:“乾淳间,有儒学名,人称为张夫子。寿皇爱其才,擢就馆阁。历知数郡,清廉自守,多惠政于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三、南宋诗人卢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卢钺(1193—1275),字威仲,号元庵,别号梅坡,石龙溪 (今仙游县西苑乡白岩村,解放前属永泰县辖区) 人,官终户部尚书,是南宋晚期著名诗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宋淳佑甲辰年(1244年), 卢钺荣登进士,调任建昌军学教授;景定五年(1264年),以太常寺簿兼崇政殿说书除秘书郎;咸淳三年(1267年)三月,以主管华州云台观除著作佐郎,四月兼侍右郎官,十月以侍右郎官兼枢密院编修官;咸淳五年(1269年),擢升为给事中;咸淳九至十年(1273至1274年),出知隆兴府(今江西省南昌市),官终户部尚书;晚年告老还乡,以山水自娱,卒于德佑二年(1275年),享寿八十有三。宋帝嘉其忠正,追封谥号“文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卢钺为官刚正,敢于直谏。淳佑甲辰年(1244年),宋理宗欲起复丁忧中的权相史嵩之,卢钺愤然上疏,历数史嵩之专权误国,不应起复。京城太学生、武学生、京学生等数百人纷纷响应,上书反对,一时群情激愤,朝野振动,宋理宗只好作罢。卢钺首唱大义的爱国壮举深得朝野各界称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卢钺擅诗文,著有《卢威仲文集》,惜不存。有文入《全宋文》(卷8124),诗五首入《全宋诗》(卷3391),事迹见于《南宋馆阁续录》(卷8)、《宋史翼》(卷17)。卢钺咏梅名诗《雪梅》脍炙人口,数百年来,为人所传唱不绝,并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诗云:“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四、剿匪义士杨惟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杨惟吉,明初剿匪义士。明洪武四年(1371年),有匪徒温九聚众数百人,侵犯乡里,烧杀劫掠,无恶不作。杨惟吉不忍生灵涂炭,乃愤然奔赴省城控诉,请求官军剿捕。官军前往剿匪时,杨惟吉率领乡民加入战斗,奋勇拼杀,虽身负重伤,仍冲锋在前,直捣敌阵,活捉温九,地方始得安宁。有司将其英勇剿匪的事迹奏报朝庭,朝庭赐其钞锭,以示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乾隆《永福县志》有载:“洪武四年,妖人温九聚党数百人,暴戾横行。惟吉走赴都司,请兵剿捕,奋勇先登,冒重伤,突入阵。乡人随之,乃获温九。械系赴藩司,境内获安。有司以其事闻于朝,赐钞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五、清廉仁善陈夔</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夔,字惟一,龙湘人,岁贡生,明弘治年间任龙江卫(今南京)经历,以清廉仁善著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永泰县志》载其:“由岁贡任龙江卫经历,以廉仁著。会邻境贼侵轶郡界,势甚猖獗。监司谴夔率羸卒数百拒之,卒皆股栗思溃。贼闻夔将兵,相与议曰:“陈经历仁厚君子也,战必覆其众,吾不忍也!”乃释围而遁。监司荐于朝,得褒奖,赠其父母。夔解官归家,山贼意其当有厚橐,劫质之以责赎。时方笃寒,而夔里衣皆苧葛,贼大笑释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六、舍生取义林居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居美,字行安,明嘉靖年间邑庠生、贡元,授曲靖府(今云南省曲靖市)平夷卫教谕,儒林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五日,千余名倭寇突袭永福县城。作为乡宦缙绅,林居美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协助知县周焕组织军民抗敌。经过数日苦战,毙敌一百余名。五月十二日,倭寇从西北破城。周焕、林居美等人率领的东南军民虽英勇抵抗,终独木难支。周焕被捕,惨遭杀害。林居美、黄楷、林大有等人与倭寇转入激烈巷战,全部壮烈牺牲。《永泰县志》载:“(周)焕与乡宦黄楷、林居美,诸生林槐、林大有,义士谢介夫、黄浩、张麟皆战死。”明《永福倭变记》亦载:“周令(周焕)东楼被执,至新安井支解,印失。同时死者三百余人,绅衿则林居美、林训、黄楷、黄槐、林大有;编民则黄浩、张麟等皆东南出死力,所以罹祸独惨也!”由此可见当时战况的惨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居美舍生取义,救护黎民,不愧是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七、热心公益林带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带溪,名仕映,字国辉,号带溪,中山人,嵩阳林氏前亭房第二十九世孙,邑庠生,乡饮介宾,貤赠奉政大夫。清乾隆版《永福县志》耆寿卷载其:“以孙尚魁(江西袁州府通判)赠通判,寿八十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带溪早年前往江西赣州学习地理知识,刻苦钻研,精通堪舆,参与改造县治城垣,倡建德星楼、林氏宗祠和嵩口古街,并亲自遴选建造地址,同时沿溪栽种榕树,荫护乡梓,德星楼下至今留有“明朝嘉靖己酉林带溪植榕”石碑。 他不仅肇建规模宏大的前亭祖厝,为家族发展奠定坚实基业,而且尊祖敬宗,亲自择选寿山,带领族亲修造祖墓,下垅口“虎形墓”、邱演“猛虎跳墙”、赤水“龙虾出海”和玉湖“白鹤啣书”等风水宝地是其杰作,创下“上修十代祖坟,下造五子寿房”的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带溪一生热心公益,造福桑梓,乡人为缅怀他的事迹,在嵩街林氏宗祠对面建造福德祠,塑带溪公坐像,挂“山映围屏溪映带,神称福德里称仁”楹联,每逢节日,祠内香火萦绕,热闹非凡。</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八、父子贤达林仰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仰山,名鹏,字万里,号仰山,月阙人,邑庠生,入太学,授广东惠州府照磨、永安县知县,诰授谏政大夫,工诗文,著有《咏怀诸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仰山公知书达理,热心公益,系明代嵩口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与带溪公一同前往江西赣州学习地理,亦精通风水。他协同带溪公为德星楼、林氏宗祠的建设遴址,还肇建园林式大宅第——六庄(俗称“下塘厝”),族谱载其:“构大厦于官塘,凿大池以蓄地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仰山公之子林子春,字震卿,号二水,岁贡生。他</span>博学多才,不仅通诗文,著有《趋庭丁戊酌选集》,而且懂医术,又擅堪舆,乃<span style="font-size:18px;">远近闻名的国学名士。他被朝庭选任为沙县教谕,任上秉公执事,不畏权贵,且</span>尤为尊师重教,爱护学生。他慷慨好施,极尽孝道,能继<span style="font-size:18px;">父志,建造六庄,族谱载其:“大宏堂构,凿池于左,建达观楼、冰壶亭,课子其中。”他晚年弃官娱母,传为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十九、鞠躬尽瘁张仕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仕泾,字达源,号鉴塘,道南人,岁贡生,早年饱读诗书,才华过人,深得永福知县袁世用赏识,曾在县城设馆教学,并协助知县袁世用处理政务,使得社会秩序井然,风气为之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万历年间,在永福知县唐学仁的延请下,张仕泾参与编纂永泰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永福县志》,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他通过勤学苦读,考中贡生,调任漳州府训导,后擢升江西鄱阳县知县,任上兴修水利,劝导农桑,提倡馆学,教化民风,深得百姓拥戴。由于呕心沥血,积劳成疾,年仅六十五岁的他逝于鄱阳任上,明神宗皇帝追赠“武义大夫”封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仕泾才华横溢,虚怀若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乃一代嵩阳名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好行其德柯立</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柯立,字四通,明万历年间乡贤,其一生以施济为己任,乐此不疲,为人称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柯立望重德高,累行善事。他曾捐田十二亩修建月洲龙会堂,捐田十三亩扩建道南寿春堂,捐田六亩建造洑口白云堂;此外,他还捐赠千金资助官军剿除捍匪,出巨资彻造南山至湖里四十里石路,以利人们通行。知县袁世用感其贤德,旌奖冠带及“好行其德”匾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乾隆《永福县志》载其:“年高长厚,乐义好施。邻郡山贼作乱,攻掠至本邑南偏,马守备统兵驱剿,捐资千金充饷。万历丙午,县令袁世用闻于当道,题给冠带,并赐“好行其德”匾额。又诸坛庙,各铸钟炉,施田亩,由南山至湖里亭,大路砌造四十里,至今人颂德焉。”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一、抗清英雄林师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师稷,字克农,号植公,邑禀生。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书写下《罪己诏》,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走到尽头。随后,清军击败李自成入关南下。消息传到福建,林师稷痛心疾首,悲愤难当,乃于玉融(今福清市)倡议起兵勤王。随着东南沿海抗清斗争的风起云涌,林师稷与友人钱肃乐、鄢正畿、林子墅等积极组织“南少林”等多方力量抗击清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顺治四年(1647年),南明鲁王监国朱以海在长垣(澎湖列岛)誓师亲征。林师稷与林垐、林汝翥等联合各路义军与清军展开激战,收复福清、长乐、闽清和永泰等地,东南大振。不久,清军集结重兵反扑,因强弱悬殊,林垐战死,林汝翥、林师稷等人战败被俘。面对清军诱降,林师稷不为所动,毅然绝食,自经而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师稷仗节死义,正气凛然,其英勇抗清的忠烈事迹载入《福州府志》和《永泰县志》,名垂青史。</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二、佛教祖师卢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卢公,名善,字意诚,明天启四年(1624年)生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卢厝寨(今嵩口镇芦洋村大樟溪与长庆溪交汇处),其一生潜心修行,终得道成佛,受世人景仰膜拜。清《永福县志》有载:“卢公,三十三都人,为僧于闇然亭,修道六载,辟谷不食。康熙四年九月,告乡人以死期,架柴火化,乡人祀于亭中。今祷祈遍郡邑,驱蝗最应,呼为卢祖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卢公生长于农家,其宅心仁厚,独具慧根,幼年时即心生向佛之意。相传,卢公少年时便开始云游永泰、尤溪、闽清等地,潜心修炼,探求佛理,民间至今流传众多关于卢公潜心修行的故事。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卢公正式前往闇然亭削发为僧,号元意禅师。清康熙四年(1665年),功成圆满的卢公告之僧人以死期,后自架柴火,坐地圆寂,但见一缕白光,久久萦绕,寺僧及乡人异之,乃择其骨塑像奉祀,尊称“卢公祖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卢公得道成佛后,闇然亭逐渐扩建为闇亭寺。随着卢公信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地也纷纷建起“卢公堂”或专设“卢公祖师”神龛祭拜。相传,卢公祈雨济生、驱虫去病、救灾救难异常灵验,各地善男信女前来求拜者络绎不绝。如今,永泰及周边的尤溪、仙游、莆田和闽侯等地均有众多卢公信众,他们每年组团前来闇亭寺请香、取水、取符,祈求保境安民,五谷丰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三、长者仁心陈长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长仁,清康熙年间嵩口陈埔陈氏族长,性慷慨,有仁德,深孚众望。据永泰县志记载:“陈长者,东坡人,失其名。赈凶荒,卹劳苦,兴造巨役,毅然任之,无倦容,亦无德色。莆仙旅人德之,为之立碑。迄今陈长者之名,犹艳称邑里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康熙年间(1705-1710年),莆仙地区久旱饥荒,饿殍遍野。陈长仁率全族子弟奔走呼号,向邻近各乡殷实之户劝粜平价稻米,运往莆仙救济。嵩口与仙游相距百里,皆崇山峻岭,道路崎岖,运输货物需人力肩挑,尤为艰难,且时值饥荒,沿途匪盗频仍。于是,挑夫就在担头插上旗帜,上书“陈长仁义米”,匪盗见此不敢侵犯,足见救灾精神亦可感召欺盗之心。嗣后,仙邑父老感恩戴德,特勒石立碑于安前宫,颂其仁德,以誌谢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民国七年(1918年),各地军阀割据,仙游民军陈国璋进占东坡,向陈族父老索要银元三千,以充军饷。族中长辈援述长仁公昔时救灾之义举,陈国璋竟被打动,急忙索观“仁德碑”,叹曰:“璋某险些开罪长者于地下!”遂悉去其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四、敦亲睦邻林师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师孟,字克浩,中山人,生于明末清初,性笃厚,擅堪舆,有仁义之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嵩口民间流传“张林世交”典故,说的是林师孟与年少的邑庠生张一坤(字仲广,号太生)互为邻里,互帮互助,成忘年莫逆,而后张林两家后代奉作典范,和睦相处,互敬如宾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相传,张林两家之间有一条“桂花弄”。某日,林师孟夜访张一坤,二人相谈甚欢,不觉夜深。张一坤手提灯笼送林师孟至林家,林师孟不忍张一坤独行,又送张一坤至张家,如此往复,竟至天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师孟擅堪舆,在嵩口黄熊山上择得“一龙双穴”风水宝地,林师孟明知上穴更佳,仍盛情赠与张一坤。二人死后,分葬上下两穴,并肩而坐,再续情谊。二人生前嘱咐后代子孙,每年冬至共同上山祭扫,此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张林两家每遇红白喜丧,均要邀请对方,奉作上宾,实为邻里和睦相处之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康熙甲寅年(1664年),流寇窜入嵩阳,蹂躏乡里。林师孟子侄二人皆被掳,勒索千金。林师孟变卖家产,仅得半数,只能赎侄,未能救子。乡人不解,师孟答道:“吾兄克逵仕粤,卒于官,唯留此子,若不赎之,兄嗣断矣。吾尚存,子即不赎,犹冀再生!”不久,其子惨遭杀害。林师孟强忍悲痛,此后连生四子,妻贤子孝,尽享天伦,寿八十有六。清康熙己巳年(1689年),邑侯旌奖其“望著僎仪”匾额和耆宾顶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五、义渡流芳毛羽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毛羽丰,清雍正年间监生,道南人,为人忠厚仁义,古道热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旧时,嵩口地处莆田、仙游、永春、德化、尤溪、闽清诸邑水陆要衢,宾旅往来频繁,且须横渡嵩溪。有地痞流氓者,缘设私渡,踞为横征,百姓深受其害。更有甚者,因无力缴纳渡钱而冒险涉溪,致使冲流殒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毛羽丰目睹情形,寸心难忍,乃呈报有司,自愿捐田五十亩,外加渡船一只,另招募数名渡工撑驶,以捐田所产生的租赋给付渡工工钱,创立义渡。巡抚嘉其义举,赠“好义可风”匾额,藩宪、府宪各有赠匾。同时,官府还查明告示,整饬不法之徒,特勒立《奉藩宪永禁私渡碑》于渡旁,以垂永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此后,大樟溪上洑口渡、湖后渡、溪口渡和邱演渡等义渡相继创立,蔚然成风。毛羽丰捐田备船,创设义渡的善举泽惠万民,流芳百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六、孝悌仁善陈用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用坦,名上珍,字用坦,下坂人,岁贡生,钦加八品衔,生于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卒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享寿76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用坦一生勤俭持家,善于经营。他雇佣民工在永泰、尤溪、德化等地广开田地,田产遍及方圆百里范围,每年收获的田租多达八千多担;同时他又在嵩口古镇直街、关帝庙街一带,盘下多间店面,经营木材、粮食、土特产等生意。凭借着睿智的头脑和古镇繁荣的商贸,陈用坦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成为富甲一方的大财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陈用坦倾巨资营造大豪宅——下坂厝。下坂厝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内有200多个房间,规模宏大,布局完整,正大厅、下落厅、横厅、横厝、书斋、门楼、内埕、外埕、雨水井、后花园等一应俱全。其中木雕系陈用坦聘请长乐祖孙三代匠人历经27年漫长工期雕刻而成,尤以正厅厅堂上的四扇屏风最为珍贵,上面雕刻着三国故事等景物,纵深达五个层次,人物神态栩栩如生,精美异常。下坂厝另有一镇宅之宝——12扇镏金屏风,系用坦公六十寿诞时的贺礼。整个屏风用黄花梨木雕刻而成,镏金镂空,技艺精湛,虽历经两百多年岁月,依旧保存完好,惊艳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用坦一生虽勤劳俭朴,为人却十分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凡修路铺桥,赈灾济贫等公益,均在所不辞。道光十年(1830年),永福知县包干臣倡仪重建文庙,用坦公慷慨解囊,捐献纹银六百两,数额为民间最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用坦天性孝悌,和睦宗族。《永泰县志》载其:“孝友根于天性,事父母能得欢心,兄弟相处怡怡如也。知县左垣赠诗云:哺乌苦忆将雏日,题脊时厪急难情。可想见其为人矣。”清咸丰二年(1852年),礼部请旨旌奖陈用坦“孝友”匾额,以褒奖陈用坦一生的孝悌与仁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七、月渚耆宿张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瑛,字诚卿,号思园,月洲人,邑庠生,例赠修职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瑛乃月洲德高望重的乡绅,其一生睦邻敦亲,行善积德,急公好义,口碑载道。邑侯称颂,赠匾褒旌。《永泰县志》载其:“性慷慨,赈粥施棺,赠婚助葬,至老不倦。溪口义渡、大浒溪桥,皆独立营之。子谦,乾隆初明经,建蜚英石桥;次起蛰,创坵演义渡,均绰有父风。”</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八、世德作求张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谦,字运(俗名文隅),号牧堂,月洲人,岁贡生,例授文林郎,清乾隆版《永福县志》同校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谦急公慕义,乐善好施;曾捐资修建县治明伦堂、文圣庙;独资建造蜚英石桥;赈粥施棺,救济贫苦;乐捐祀典,宣扬礼仪;所行仁惠,难以备述。张谦性情忠正,才能通达;乡邻遇有争执,多不讼官,而求质于他,故里人皆曰:“宁为张公所短,勿为刑罚所加。”邑侯王作霖有感于张谦贤德,旌褒匾额“世德作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谦鼎建寨堡式宅第——宁远庄,美轮美奂,贻子贻孙。其六秩寿庆时,有名人赠联曰:“地以人灵,非数百载树人而文笔金钗,岂能长发;福由善庆,乃六十年积善其竹苞松茂,堪足贻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二十九、尊师重教林天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天培,字贤书,号植庭,月阙人,邑庠生,授山东济南府布政司理问,儒林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天培一生乐善好施,尊师重教。他先后慷慨捐资修建嵩口寿春寺、文昌阁、黄熊隔憩亭和县治文庙等。他尤为尊重儒生,重视教育。《永泰县志》载其:“性慷慨,尤隆斯文。戚党读书,有熟一经,成一艺,束修膏伙诸费,以身肩之无难色。客或冠儒冠来者,虽未谋面,辄下榻以待。酒肴丰腆,咄嗟立办,终其身如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天培善于经营,家财万贯。他建造的述善堂(俗称“下新厝”)宏大精美,格局完善,是嵩口古民居的典范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文坛巨匠金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丰,原作“金峯”,名为宣,“峯”为其讳,玉湖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卒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邑庠生,清代小说家。金丰在钱彩编次的基础上,增订并出版《说岳全传》二十卷八十回,使之成为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丰增订的《说岳全传》是现存最早的刊本,其在序言中说道:“从来创说者,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出于实。苟事事皆虚,则过于诞妄,而无以服考古之心;事事皆实,则失于平庸,而无以动一时之听。”金丰正是运用这种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使增订后《说岳全传》的趣味性大大增强,“娓娓乎有令人听之而忘倦矣”,既迎合了普罗大众的口味,又尽量避免当朝统治者的禁忌。因此,《说岳全传》虽一度被列为禁书,但其思想性、文学性、趣味性极高,生命力顽强,很快就在民间传播开来,影响甚巨,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名著之一。金丰无疑是一名成功的小说家和出版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一、急公慕义张玉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玉瑛,字敬珍,号紫石,道南人。其父兆元公善于经营,家资丰厚,且重视教育,热心公益,肇建铭铭居、瑞文居两大古厝,督学院旌褒匾额“福缘善庆”,诰赠奉直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玉瑛在父辈苦心经营的基础上,继续壮大家业,建造完成偌大精美的瑞文居,且将忠孝仁义的家风发扬光大。其一生仗义疏财,多行善事,仁义高风,为乡民所钦式。《永泰县志》载其:“生平以财为义举,创设梧桐尾后池溪义渡,大喜坑拱桥,黄熊隔憩亭。独修武圣庙。倡建嵩阳文昌阁、寿春寺。两捐义仓积谷。董修忠文庙。募修县治城隍庙、天后宫、节孝祠。林骏倡乱,以巨金办团。督宪程祖洛、抚军魏允烺会旌曰:急公慕义。子德淳,诸生,能继父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二、公而忘私林清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清瑞,号寉恬,中山人,清道光戊子年(1828年)优贡,历任汀洲教授、莆田训导、台湾嘉义和凤山教谕,并监管当时台湾规模最大的教育机构——海东书院以及崇文书院。林清瑞品学兼优,亷洁奉公,且乐善好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据民国版《永泰县志》记载,林清瑞在台湾任职期间,整顿贪污学田、学租和禀粮等不法行为,又毫不吝啬地捐出俸钱以贴补学校开支。林清瑞告老还乡时,途经福州,遇到当地正闹饥荒,他即以剩余俸禄采购粮食,赈济灾民。但因粮少,无法满足灾民需求,他拟回永福(永泰)继续采购。可是当时永福禁运甚严,且资金不足。林清瑞的同窗好友、洑口人郑登翰有感其义举,慷慨解囊,协助林清瑞冲破重重关卡,运送二十多艘粮食抵达榕城,救活无数灾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清瑞育有四子,且教子有方,各具成就。长子林铭溥,光绪元年举人;次子林歩瀛和三子林歩蟾同时考中清同治七年进士,创下</span>“同宴琼林”佳话。林<span style="font-size:18px;">歩瀛历任浙江庆元、遂昌和平湖知县等,林歩蟾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和户部陕西司主事等;四子林歩先为秀才。林氏一门四子,一举人、双进士、一秀才,可谓是殊荣备至,梓里称赞。至今林氏前亭祖厝门口仍矗立着两对进士旗杆碣,记录着一段科举佳话,彰显着家族的荣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三、洁己奉公林上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上砥,字吉士,号梦石,月阙人,清道光辛巳年(1821年)举人,道光癸已年(1833年)进士,钦点即用知县,授山东东昌府清平县知县,钦加知州陛衔,并历任乙亥、庚子、甲辰三科山东省乡试同考试官,诰授奉直大夫,著有《梦石时文》、《敦复堂文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嵩阳林氏族谱》载其:“洁己奉公,实心行政,倡捐廉俸,修书建考棚,阖邑绅耆以重士恤民为之额。道光丙午夏,告养回籍,启行之日,遮道攀辕,留靴志爱,其舆情感戴,自不能已者有如此。”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四、清正廉明黄乃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乃清,名启运,赤水金潭人,岁贡生,清咸丰五年(1855年)乡荐中式,任漳浦县教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乃清性情刚严,清正廉明。《永泰县志》载其:“性严正,家庭肃穆若朝廷。子某年已逾艾矣,而清在,辄侍立不敢坐。光绪间,宪饬各属实行捐输,颁有定额。永邑各区均取次捐竣,而南区诸绅方借题发挥,大肆骚扰。清适晋省验勘,取道县城,谒沈令,具道各区捐款为数已浮,明府将以槃槃大才,博长官欢乎?令俱,乃具文报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五、德才兼备张琪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琪年,号瑞斋,道南人,例授浙江经历,调升江苏通判,钦加盐运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琪年秉承家风,乐于施济,每遇荒年,辄设置典肆,运米平粜,惠济乡民,救人无数。《永泰县志》载其:“周急恤婺无靳色。嵩乏典肆,每值荒歉,贫者莫措。琪年设临时质肆,较之官典,息轻。唯倍以所得,运海米平粜,好行其德,又图其可继,人以是贤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琪年鼎建规模宏大,构造精美的“大夫第”,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公路时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六、公益达人林耀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耀秋,名星煌,字兴荣,号耀秋,中山人,邑庠生,自号“半园半读轩主人”。林耀秋一生饱读诗书,乐善好施,为地方公益事业倾尽心力,为人景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同治八年(1869年),林耀秋年仅十九岁,即协助其父鹏祥公倡修族谱。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间(1907-1908年),遵循朱子先贤 “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明训,又倡修族谱。他不辞劳苦率领族亲编撰成的《嵩阳林氏族谱》,可谓煌煌然巨著,对嵩阳林氏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光绪二年(1876年),林耀秋继承先父鹏祥公的遗志,统筹“永阳会馆”;光绪八年(1882年),倡议重修寿春寺,并恢复七昼夜普度的习俗;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建道南书院;光绪二十年(1894年),继承先祖带溪公“总理挺建之绪”,重建集贤元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德星楼;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办理去毒社;民国五年(1916年),赞修县誌。其中以倡建道南书院(今嵩口中心小学前身)和办理去毒社最具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勤俭持家,善于经营,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造美轮美奂的乐善堂(即耀秋厝),同时修建了家族藏书楼——注月楼,极尽风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七、勇毅行善林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璋,号达夫,中山人,清光绪年间岁贡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璋乃清末嵩口著名乡绅,其一生多行善举,造福乡民,勇毅持之,毫无倦容。《永泰县志》载其:“事关义举,以毅力持之。如筑义塚、建书院、设学校、施棺木、立拯婴局之类,均非徒骛虚名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璋鼎建的豪宅——德和厝座落于中山村,三进五开间,呈回字形状,规模宏大,布局完善,雕工精美,富有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八、虎尊宗师郑仙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郑仙纪(1854-1929),号步恭,外号“永福四”,邹湖人。他早年潜心研习虎尊拳技艺,得其真传,同时汲取精髓,加以提高,独创“日月连环腿”神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末民初,郑仙纪在福州台江三保码头开馆授徒,慕名拜师者甚众,虎尊拳随之更广泛地传播开来。其弟子中以闽侯南屿的周子和、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最为著名。周子和苦心修炼,终成一代虎拳大师,其武艺高强,人称“无敌大将军”;上地完文学成归国后,将虎尊拳发展成实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并逐渐流传到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团体及武术界人士曾多次慕名来永泰访问,寻根觅祖,交流武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郑仙纪武艺精湛,名扬八闽,是虎尊拳历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他一生竭力于虎尊拳的创新与教授,对虎尊拳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三十九、榕城儒商陈宝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宝三,名忠贞,字国鉴,号宝三,道南人,生于清光绪乙未年(1895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宝三自幼聪颖好学,师从嵩口著名塾师林占梅,深得先生器重,弱冠之年,即与兄陈国藩及好友林寿岗、林必祯合伙在嵩街开设瑞裕商店,经营外地运销嵩口的京果、百货等商品,同时大量收购李干、香菇、 笋干、海纸等土特产运销福州等地。1926年,由嵩街瑞裕、瑞兴、协泰三家商店共同出资在福州台江下杭街开设万祥李咸行,由陈宝三担任经理,长驻福州。万祥李咸行以经营李咸(李干)出口香港为主,兼为嵩街大部分商店代办商品采购以及香菇、海纸等土特产的外销。由于讲求信誉,经营得当,万祥李咸行生意日隆,盈利颇丰。陈宝三先生的才干得到大家的一致推崇,被选为嵩口商会副会长和福州“永福会馆”董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宝三先生亦商亦儒,他精通诗词,风度儒雅,是榕城诗坛健将。在榕期间,他加入福州著名诗社组织“志社”,与福州著名诗人肖梦馥、翁竹增、黄承潮、李国典、李世甲和张鹤年,永泰著名诗人何兰生、鄢铁香和涂湘琴等频相唱和,广结诗友。何兰生的《松斋诗话》有云:“嵩口陈宝三,名国鉴,性情豪爽,癖嗜吟咏,多有隽语。”其折枝诗“道南”第二唱云:“蜀道不平同此世,江南虽好是他乡。”“平 远”第六唱云:“一过门限无平地,仅隔堂簾便远人。”迄今八十余载,犹脍炙人口。其诗词遗作收录在永泰著名诗人何兰生所著的《松斋诗话》、永泰县文化馆主编的《永阳诗钞》和福建省文史馆编著的《百年闽诗》。</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政教名人陈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颐,字仰程,号肇灏,1899年生,街道人。其祖父乃邻邑仙游县人,迁居嵩口,以耕读为业;其父崇进公,邑庠生,因不满清廷腐败,列强入侵,经革命元勋林森介绍加入同盟会,戮力革命。其舅父林道南,与林森系同窗故旧,亦是同盟会革命党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颐先生自幼聪慧,幼承庭训,更蒙舅父林道南悉心教培,奠定良好学业基础,其先后毕业于永泰格致两等学校(永泰一中前身)、福建协和大学神学院和福建大学(刘以芬、林长民等创办,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法律系,后赴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研究院继续深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陈颐先生早年受革命思潮影响,投身革命,曾追随孙中山秘书黄展云先生,联络闽地青年学生抵抗列强侵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并策动青年学生联名控告反动军阀李厚基在福建的黑暗统治,遭到逮捕,备受酷刑,幸得恩师伊芳廷先生设法营救,才免于难。后经革命元勋林森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学成归国后,陈颐受聘担任福建协和大学校董会董事二十年、校董会主席六年,对学校行政措施和经费运用倾注心力,并受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王世静聘请,担任该校教授、训导长,长达二十年,为两校的发展壮大作出重要贡献。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抗战军兴,陈颐积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和教育部服务奖状。时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陈颐被选任为中央直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分团部干事长。1946年8月,陈颐赴江西庐山参加三青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三青团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党团合并后,陈颐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中</span>央政治考核委员会委员和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大会代表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9年,陈颐先生随国民政府赴台,接任省立高雄女子中学校长;1953年卸任后,赴美国乔治亚贝满大学任客座教授,教授中国历史文化课程。除投身文教事业外,陈颐先生在台湾还担任多项社会公职,如担任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曾代表台湾南区随国民大会访问团出访欧洲各国;担任国民大会宪政研讨委员会召集人;担任“光复大陆委员会”委员,并任该委员会台南区教文组召集人;创建高雄中华基督教会,担任理事长;担任旅高福建同乡会首任理事长;乃闽省旅台德高望重之乡前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颐先生一生执教从政,桃李满天下,良朋遍四方。其相识相交多良师益友,如与民国时代的奇才硕彦梁启超、林纾、严复、林森、辜鸿铭、戴季陶、陈衍、陈宝琛、刘以芬以及伊芳廷等社会名流过丛密切。其随身珍藏有两本名人题词纪念册,题赠者有政界的蒋经国、戴季陶、陈立夫、王宠惠、邵力子;教育文化界的李煜瀛、蒋梦麟、梅贻琦、罗家伦;军界的朱绍良、邓文仪等。其中蒋经国的题词上款“仰程先生,为青年导师,作革命先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退休之后,陈颐先生仍孜孜不倦从事著述,有《民国奇才交往录》和《颐园老人忆往》行世,喧躁一时。2002年,陈颐先生在台湾逝世,享年104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一、爱国侨领陈醒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醒民,原名陈常,1903年生,东坡人,自幼聪颖好学,成绩优异,1920年永泰格致学校毕业后,进入福州格致高中学习,1928年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受美国传教士伊芳廷先生举荐担任永泰格致初级中学(永泰一中前身)校长,1930年转任浙江绍兴中学(稽山中学)教务主任。他思想进步,知识渊博,为学生传授爱国主义和革命思想,组织进步学生反抗国民党当局,在江浙一带历次“学潮”中颇具影响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6年,陈醒民由于思想“激进”,又多次保护进步学生,受到国民党当局迫害,被迫举家迁往印尼西婆罗洲山口洋市从事华侨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南光小学及南光中学,亲手创办了山口洋华侨中学和南华中学,还担任山口洋华侨总校校长,中华公学第一、二、三分校校长,为海外华侨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是印尼山口洋市华侨教育的创业者和拓荒人,深受广大师生和侨胞们的崇敬与爱戴。</span>1939年4月,毛泽东同志为陈醒民亲笔题词:“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持奋斗,努力学习,就能取得进步与成功!”以资鼓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除发展侨教事业外,陈醒民还致力于华侨社团及华侨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并担任印尼山口洋市中华公会主席。由于陈醒民为华侨事业作出突出贡献,1953年,陈醒民作为印尼华侨回国观光团副团长,受国务院邀请回国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周年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9年,受印尼排华事件影响,陈醒民先生被软禁,病</span>逝于印尼西加里曼丹,享年67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二、抗日英杰林尔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尔根,字惠民,号国梁,1904年生,道南人,幼年在嵩街当杂役,得到美国传教士伊芳廷先生帮助,进入青年会小学读书,因家贫,以半耕半读方式先后毕业于格致高小和福州协和师范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27年,北伐军在永泰县成立补充团,第一营驻在嵩口,在营长林斧荆的引导下,林尔根入伍,被调团部办公室任准尉司书。不久,林尔根考入独立第四师师长张贞创办的陆军干校。北伐军攻占南京后,林尔根又考入南京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第六期)。1928年12月,林尔根加入中国国民党。1929年5月,军校毕业后,林尔根被分配到青岛胶济铁路局员工军训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林尔根参加江西星子县军训班,结束后以少校军衔返回山东胶济铁路局,任铁路员工军训处总教官,后被中央军委政治部调任第二厅军训科长,1939年升任第18补训处中校主任。1940年3月,林奉命率领第18补训处官兵赴河南渑池鲁山一带加入第14军94师任上校团长、师上校参谋主任等职,固守黄河南岸,转战河南洛阳、陕西汉中等地,屡建战功,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1948年国共内战阶段,林尔根被国防部派任108军242师725团上校团长,驻守四川达县。1949年6月,林尔根任第15兵团110军111师少将副师长,驻守四川宣县,9月代理师长,最终在重庆歌乐山指挥作战时被俘。</p><p class="ql-block"> 1950年,林尔根被编入解放军西南军区歌乐山教导大队第九中队学习。1952年宝成铁路开工,林尔根被派参加宝成铁路建设。1956年宝成铁路建成后,林尔根被遣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因历史原因,被列为“四类分子”( 反革命分子)。文革期间,屡遭冲击,生活艰难。1978年冬,政府为其平反,摘去“反革命分子”帽子,但其已垂垂老矣,疾病缠身,于1982年春病逝,终年78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十三、史学大家陈增辉</b></p><p class="ql-block"> 陈增辉,1910年生,东坡人,福建师大历史学院教授,中外关系史专家,尤其对中国基督教史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是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开山鼻祖。</p><p class="ql-block"> 陈增辉少年时就读福州格致中学,1927年考入福建协和大学,193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前往福州女子中学、潘阳培英学校任教,1936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学习宗教史,师从名师洪煨莲教授,毕业后获神学士学位,又进入研究院史学部学习至1946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院和福建师范大学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编著有《教案史料编目》、《南怀仁与康熙帝研究》、《天主教先驱利玛窦先生》、《开封犹太人入华年代考》、《关于利玛窦集中之犹太人》、《清末教案》、《清季中外使领年表》等著作,其宗教学术研究成果收入在《中国百科大全书》中。</p><p class="ql-block"> 陈增辉教授博闻强识,治学严谨,精通四国语言,尤擅英文,年过古稀,仍耕耘不辍,为收集准确资料,不顾年高体弱,远赴美国治学,1994年病逝,享年85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四、杏林翘楚林必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必锦,1911年生,中山人,系我国著名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必锦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1919年进入嵩口格致小学读书,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永泰县格致学堂读书。1928年,林必锦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协和大学,1933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35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8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解放后,林必锦任北平中央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天津恩光医院医师,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后,林必锦历任天津市医学院附属第一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副会长、耳鼻喉科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医学院教授、中华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天津分会理事、《中华耳鼻喉科》杂志及《国外医学》耳鼻喉科分册编委、天津市政协六至八届委员、天津市人大代表、九三学杜天津市委委员,1996年病逝于天津,享年86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必锦教授毕生从事耳鼻喉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耳科及肿瘤专业有深厚造诣,并把丰富的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撰写了《喉全切及颈淋巴清扫术一期完成治疗喉癌的报告》、《喉切除发音重建》、《喉恶性肿瘤》、《上领窦癌瘤》、《副面神经吻合术》等20余篇论文,部分论文被收录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和《实用肿瘤学》等书中,编写了《耳鼻喉科全书》、《耳鼻咽喉肿瘤》专著。1989年被授予“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五、革命先辈陈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超,1916年生,东坡人,幼年在嵩口道南小学上学,12岁后外出求学,先后就读于永泰县格致小学、福州格致中学、上海青年中学。1936年夏,二十岁的他考入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37年 “卢沟桥事变” 爆发后,为救亡图存,陈超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宣传工作。1938年,受革命感召,陈超奔赴延安,进入洛川“抗日军政大学”六分校学习,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又被保送到延安抗大总校政治队、延安马列学院、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其间被抽调参加陕、甘、宁边区民选和征粮工作队,担任庆阳专区曲子县分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1年8月中央组织部调陈超到山东抗日根据地工作,分配到山东分局组织部,任滨海专区巡视团团长。秋天,陈超被调去山东分局调查研究室敌伪研究股任股长。1944年陈超调山东分局城市工作部任宣调组组长。1945年,中共华中局与山东分局合并,成立中共华东局。陈超于1946年2月被调到华东局城区部任宣传科副科长。1948年中共青岛工委重组,陈超任青岛工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9年2月起至解放前夕,陈超为中共胶东区党委成立的“青岛市准备接管委员会”七个委员之一。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陈超担任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青岛市委委员。1952年陈超任青岛市委工业部第一副部长,1953年任青岛市委常委,1954年任青岛市委工业部部长,1957年陈超调任市委财贸部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由于对“大跃进”提出不同看法,1959 年底,陈超被错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和阶级异己分子”,1960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62年初中央“七千人”会后甄别平反并恢复工作,担任青岛化肥厂筹备处主任。1963年青岛市第三次党代会,陈超又被选为青岛市委委员。1964年,陈超赴京担任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1966年3月,陈超兼任中共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代理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革开始后,陈超接受劳动审查,“靠边站”五年。1971年解除劳动审查,1972年担任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常委,1973年2月任北京化工研究院革委会主任、党委常委。1979年1月,陈超担任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1982年9月离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超一生赤胆丹心、为国为民、勤恳工作、成绩显著,离休后仍积极发挥余热,受聘任化工部企业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关心下一代协会委员。1987年,陈超被化工部评为优秀老干部,1991年12月荣获化工部“先进老干部”称号,1995年6月又被评为化工部“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2005年5月,陈超同志逝世,享年90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六、诗坛健将陈永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陈永照,字钟临,号一平,1921年1月生,道南村人,先后毕业于永泰县同仁中学(永泰一中前身)和福建高工学校,青年时任嵩口道南小学教员、尤溪吉花国民学校校长等,曾与好友张弦等创办《嵩口青年》报刊、组建“青年学术研究会”等,后任嵩口镇主任干事、盖洑乡长等职,其间曾被聘为《福建省农报》、《闽海正报》、《粹报》特约记者以及《永泰声报》文艺栏目编辑。 </p><p class="ql-block"> 1949年春,陈永照在盖洑乡担任乡长时,弃暗投明,携人枪加入“永、德、仙边区人民游击队”,在指挥部任参谋,同年8月奉命回嵩口接应解放大军,任“嵩口军民联合办事处”副主任,下旬奉命筹组成立嵩口镇人民政府,9月末赴“福建人民革命大学”继续深造,1950年夏由组织分配中国银行泉州分行工作,任秘书股股长;1953年,因政历问题,在三反运动中受错误处理,回乡务农二十七载,备尝艰辛;1981年平反错案,恢复公职;1983年办理离休。 </p><p class="ql-block"> 东隅虽逝,桑榆可收。晚年的陈永照先生致力于诗词活动,倾心于家乡诗词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他先后发起成立永泰县长征诗社(后更名为“嵩阳诗社”)和永泰县大众诗社,并担任长征诗社社长、嵩阳诗社社长和名誉社长;大众诗社副社长、名誉社长;永泰县诗词协会顾问等职;他加入中华诗词学会、福建省诗词学会、纽约四海诗社等多个诗词组织,与省内外的诗词组织频相唱和,为促进永泰县传统诗词的传承与发展,培育永泰县诗坛后起之秀不竭余力,做出重要贡献。其作品散见《四海诗声》、《华夏吟友》、《全国诗社诗友作品选粹》和《福建诗词》等三十余种诗词书刊,并多次获奖。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著有《鳞爪集吟》、《道南文存》。2012年5月逝世,享年92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七、旅美学者张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絃,原名张惟俨,字希孟,1922年生,道南人。自幼聪颖好学,励志成材,奠定深厚的国学根基。解放前曾任嵩口佳洋、月洲国民学校校长和嵩口道南小学教员,与好友陈永照等人组织嵩口青年学术研究会,创办《嵩口青年》报,由其担任总编辑。《嵩口青年》为民请命,曾喧噪一时,后因得罪权贵,被迫停办,但其才华横溢,正直敢言,深受乡民倚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49年,张絃为实现人生理想,毅然东渡台湾,前往高雄女子中学校长室任幕僚长,深得校长陈颐器重,后以作育英才为念,转任教职。著名报人成舍我创办世界新闻专科学校(台湾世新大学前身),敦聘其担任讲师三年,此后转任大同工学院讲席,并于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景美中学、建国中学等校任教多年。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涵养深受校长、同事和学生的敬佩与爱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1年,张絃以妻子在美国工作的缘故,移民美国,先往纽约上州,翌年西迁南加州,在洛杉矶一住三十余年,专事著述,先后出版《万里情程》、《筱园诗钞》、《字相学实例分析》、《冲破传统的藩篱》和《张絃文存》等书。写作之余,他还参与读书会,其深厚的国学根基,透析的解说,深受听众的欢迎和敬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7年3月,张絃逝世于美国加州,享年86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八、杉木之父俞新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俞新妥,1924年生,道南人,6岁入道南小学就学,12岁毕业,因家贫当了三年学徒,16岁入永泰县同仁初中(永泰一中前身)学习,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高工学校(抗战迁往南平),其间曾响应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加入国民革命军,一年后抗战胜利,复员回校,被保送到福建省立农学院森林系学习,1950年底毕业留校任林学助教,1955年升任讲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0年,俞新妥出席福建省和全国文教系统群英会,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授予“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奖状;1979年晋升为教授并被任命为福建林学院副院长,1984年福建省政府任命他为福建林学院院长;1987年底辞去院长职务,专职杉木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工作;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国务院授予荣誉证书,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俞新妥长期从事高校教育及林业科技工作,在杉木的速生丰产原理及栽培技术原理研究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历任福建杉木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福建林业学校名誉校长,是中国林学会第四、五、六、七届理事,林业部第二、三届科技委委员、全国林业高校林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林业科学》第三、四、五、六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二届生物学科评审组成员,先后发表杉木栽培生物学研究、杉木不同种源生理特性比较研究、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防治研究等论文120余篇,出版了《杉 木》、《杉木栽培学》和《混交林营造原理与技术》等多部专著。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9项奖励,被誉为中国“杉木之父”,曾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列入《世界当代名人录》。</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四十九、针灸四杰卓生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卓生恭,中山人,著名糖尿病专家,解放前赴台,后定居美国,获美国洛杉矶大学博士学位,美国圣地亚哥大学荣誉博士,法国巴黎国立第三大学客座教授,美国糖尿病协会首位中医会员,擅长针灸治疗,享誉国际,被陈立夫先生赞誉为"针炙四杰"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福州市志》载:永泰县的卓生恭,担任美国糖尿病研究协会首席中医会员,自号金针人,在美国何罕布拉开设慧安糖尿病治疗中心,在针灸治疗糖尿病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的金针被世人誉为“百病克星”。《永泰县志》载:卓生恭,嵩口人。在美国洛杉机糖尿病治疗中心医院取得博士学位,曾到各国讲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地理学家金绍绸</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绍绸,玉湖人,著名地理学家,1945年毕业于永泰县同仁中学(永泰一中前身);1949年8月在嵩口参与迎接解放大军和支前工作,任“嵩口军民联合办事处”委员,后随军从事宣传工作;解放初在福建省新华书店工作,曾参与筹办长乐县、永泰县新华书店;之后前往北京继续深造,1960年6月北京大学经济地理系毕业后,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系中国国土经济研究学会副教授;著有《论长江开发与治理》、《解决北京水源不足的主要途径》、《西北开发与黄河治理》、《兴建江汉运河比上三峡二期工程好》等,以科技专业的水准和历史家国的情怀,与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孙越崎和陆钦侃一起,成为三峡工程的重要反对者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一、水彩画家林有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有光,1938年生,中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资深会员,早年担任福州市美术广告公司艺术总监,后任福建省美术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美术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水彩画画会会长、中国水彩画家学会理事等职,现为福建省美协水彩艺委会顾问、福州市美协顾问、福州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其作品涉及油画、水粉画和水彩画,近二十年来主要从事水彩画,曾多次参加中国水彩画协会主办的水彩画展,荣获佳作奖、金马奖等,同时多次参加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主办的水彩、水粉画展,参加全国首届、二届小幅水彩作品展并担任首届小幅水彩画展评委。辞条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作为艺术家、美术家和教育家,数十多年来,林有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其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所培养的大批学生在中国美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副院长、教务处长、福建师大艺术学院副院长等。林有光的美术教学水平及师德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崇敬和爱戴,成为遍布江南的福建美术精英群体的一代导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二、文史专家林爱枝</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爱枝,女,1940年生,中山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福建日报》社总编辑助理、记者处处长、编委,撰写通讯、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作品30多万字;1989至1995年任中共福州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主持扩版《福州晚报》,创建福州有线电视台和电视艺术中心,创办《文化生活报》、《福州宣传》等刊物,筹建福州电视中心大楼,组织摄制电视连续剧《蜡烛刚刚点燃》和《马江之战》等,为福州市宣传文化事业做出卓越贡献;1995年后先后担任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局党组书记、版权局局长、出版总社社长、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等职,编审近两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著有纪实文学《山川行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十三、泽润桑梓张守祥</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守祥,月洲人,1969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计划统计专业,先后任职于莆田地区百货站、商业局,福州市政府办公厅,闽清县政府、县委、县人大,福州市财政贸易委员会,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历任办事员、科员、副科长、科长、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市财委党委书记、副主任、主任,中共福州市委七、八届委员,福州市人大十、十一、十二届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2008年当选为福州市老科协会长、林则徐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守祥在任职闽清县长、县委书记期间,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使全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福州市财委工作期间,狠抓“菜篮子”工程,平抑物价,保障民生;在福州市人大工作期间,制定地方法规,完善人大制度,为推进全市民主法治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先后在《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福州日报》、《中国现代理论丛书》等报刊书籍上发表四十多篇文章,其中《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获中华新纪元文典编辑委员会一等奖,《认真学习贯彻宪法,扎实推进依法治市》获中国现代理论研究发展丛书编纂委员会特等奖,入选《中华名人人才大辞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守祥热心公益,情系桑梓,为家乡建设多方筹措,奉献心力,先后筹资建成溪口大桥、月洲至溪口水泥村道、自来水厂和有线电视,并发展蔬菜水果等多种经营,改善乡亲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为弘扬“两张文化”(张元幹和张圣君),促进家乡文化建设,而积极奔忙,不遗余力,并亲自担任张元幹研究会会长,作出积极贡献。乡人为颂扬其功德,在月洲张氏宗祠特立匾额“泽润桑梓”。出版《雅趣随行》摄影集,主编《张元幹研究文集》、《张元幹诗词》和《法制建设在福州》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四、创新功勋林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林民,1956年生,中山人,中石化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他先后获得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炼制系学士、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应用化学系硕士、天津轻工业学院(现天津科技大学)化学工程系博士、中国石化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博士后。他主要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清洁高效生产技术开发、催化氧化新材料和催化剂研究,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82项,获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外发明专利授权30项,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他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次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三次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分别一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2012年6月,获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13年1月,获中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率领的课题组2017年3月获中国石化“优秀创新团队”;2017年5月,获全国创新争先奖。</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十五、管理学家陈国青</b></p><p class="ql-block"> 陈国青(1956--),陈埔二十六世孙,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国家公派赴欧洲留学,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获得比利时鲁汶大学(K.U.Leuven)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p><p class="ql-block"> 陈国青多年来从事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教学,主要关注信息系统的方法创新及其赋能创新,包括商务智能与大数据管理决策、IT战略与管理、新兴电子商务、不确定性建模等;获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国际信息系统学会AIS Fellow、国际模糊系统学会IFSA Fellow;曾任国际模糊系统学会(IFSA)副主席、国际信息系统学会中国分会(CNAIS)创始主席、国际商学院国际管理伙伴联盟(PIM)联执主席;曾多年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p><p class="ql-block"> 陈国青在国内外发表大量学术论著;主持过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出版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多门清华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高层管理培训课程,包括讲授国家精品课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六、经济学家郑垂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郑垂勇,1958年生,月阙人,1982年华东水利学院本科毕业,1984年华东水利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0年12月任教授。现任河海大学校长助理,教授,博导,校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南京工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大学等九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经济顾问,水利部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江苏省高校、省党校高评委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留学基金会评审专家,任多家大型企业的顾问、独立董事;编著《项目分析技术经济学》、《水资源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实践、模型》等九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四等奖1项;同时,获得“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第二届青年科技奖”、“国务院政府津贴”、“江苏省首届青年科学家奖”、“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首届中青年科技奖”、“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等荣誉称号,为人事部首批“百千万工程”、江苏省首批“333工程”、水利部“515工程”优秀拔尖人才;先后指导博士研究生百余名,硕士研究生百余名;负责国家科委(科技部)、水利部等单位下达的科研课题几十项,指导的博士论文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已完成及在研的主要项目有:中国地域科技投入产出评价研究、中国东西部水利合作模式与途径研究、中国水利基本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价理论与实践、科研院所制度创新及结构调整改制转型研究、水利投入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影响研究、南水北调东线江苏供水公司及苏北供水体制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成本核算研究、嘉实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无锡电力公司三产发展战略研究、广东省农村水利补偿基金研究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七、林学专家郑郁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郑郁善,1960年生,三峰人, 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林学专业,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福建省优秀专家,国务院学科评审组成员,《林业科学》、《竹子学报》、《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森林与环境学报》等杂志编委,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竹产业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14项,在国内外30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毛竹经营学》专著1部,主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9部专业书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八、大学掌门张天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天明,1962年生,佳洋人,1985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河海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副院长,福建省水利规划院院长,福建省水利厅副厅长、党组成员,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福建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福建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福州大学党委书记,第十一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第十届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五十九、文化名家陈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颖,1962年生,街道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编审,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主要学术社团职务有: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编辑工作委员会主任,福建省出版协会理事兼期刊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期刊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编辑出版理论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发表文学研究论文50多篇、编辑学研究论文40多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3项,先后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优秀编辑)奖”、“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主编”,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福建省文化名家、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六十、国画大师张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 剑,1963年生,三峰人,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结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班。曾任闽侯县美协主席、福州艺术师范学校美术科副科长、福建儿童发展学院培训处副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州画院专职画师、国家一级美术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青年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工委理事,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书画院执行院长,福建安全画院常务院长。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级画展并有获奖,有作品被中国美协、美术馆、国家画院等专业机构收藏。为国家、省、市政府及大型企业重要场所绘制多件巨幅山水画悬挂于大厅,大量作品被国内外收藏人士收藏。出版有《张剑人物、山水速写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六十一、音乐才子陈宜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宜通,1970年生,东坡人,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福建书画研究会会员、福建省首届“职工艺术家”,现为福州青少年(小茉莉)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陈宜通师从我国著名作曲家郭祖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美学家宋谨、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教授学习作曲、理论;擅长声乐,器乐作曲、钢琴演奏、电子音乐创作;1990年6月在福州举办钢琴作品音乐会,并亲自担任独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迄今为止,陈宜通创作艺术歌曲、儿童歌曲300多首,钢琴小品、钢琴幻想曲、钢琴奏鸣曲200多篇(部),协奏曲2部,民乐管弦乐合奏曲15首(部),大型合唱曲10部,音乐论文20篇,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文艺比赛中获奖,其中歌曲《中国,你从春风中走来》荣获全国“中国主旋律”优秀创作奖,歌曲《红红的中国结》荣获“中国民歌百首金歌”金奖,歌曲《我们这一辈》荣获2003年中国群众歌曲比赛金奖,歌曲《琴岛小夜曲》荣获第四届国际合唱节银奖,歌曲《娘家》荣获福建省“五个一工程”金奖,歌曲《等待你》荣获首届国际闽南语歌曲创作铜奖,歌曲《爱情雨》荣获首届福州语歌曲创作铜奖,其业绩及艺术传略被收入《中国音乐家辞典》《福建文艺家辞典》等书,2022年为北京冬奥会歌曲《冰墩墩,雪容融》编曲、配乐,出版有《陈宜通音乐作品选》十一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六十二、旅美作家郁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郁秀,女,著名文学作家,祖籍上海,1974年生于嵩口镇月阙村,在嵩口度过童年时光,1984年随父母移居深圳,1993年就读深圳大学,1995年赴美留学,1999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0年,尚处于中学阶段的郁秀,以其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写出长篇小说《花季·雨季》。1996年,《花季·雨季》由海天出版社出版,迅速风靡全国,在中学生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成为20世纪90年代一代人集体的青春记忆。小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连环画、漫画等。2000年8月,郁秀完成新作《太阳鸟》,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六十三、总统学者张依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依韵,祖籍嵩口镇道南村,出生于美国柏克莱,后随父母在纽约和加州萨拉度加念小学和中学,自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从小学到中学,各科成绩全“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7年10月,她在加州萨拉度加高中毕业,获加州大学入学指标8000分满分的优异成绩。1998年3月,美国白宫及教育部公布1998年第34届总 统学者奖中,有13名华裔应届高中毕业生获奖,张依韵是其中的佼佼者(美国总统学者奖是由美国总统任命的32名评选委员组成评选委员会按照严格的评选标 准,每年从全美250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评选出141名总统学者)。美国《世界日报》华文版的报道说,根据大学理事会统计,能获得8000分满分的机会 为百万分之一,并称赞张依韵是“奇葩中的奇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98年6月13日,张依韵与父母和老师前往华盛顿,在白宫参加为期一周的给奖活动。教育部长端里在白宫草坪上为其颁发奖章,总统克林顿亲自接见并握手。美国《世界日报》华文版、《南湾日报》等报刊作了题为《总统学者奖十三名华裔得殊荣》、《总统学者金榜题名,华裔十三名各擅千秋》、《高中生张依韵荣获总统学者奖》、《张依韵获大学指标八千分》等新闻报导,引起了强烈的反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张依韵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爱好弹钢琴,擅长文学和编写,读中学时即是萨拉度加高中校报Salcon的总编辑,同时又是学校爵士乐队的首席钢琴手,先后获圣荷西水星报新闻奖学金、旧金山纪事报奖学金,又是1998年华美半导体协会首度颁发优秀青年奖学金三位得主之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