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埔区复兴中路起点处的最后二块老城区,去年年初终于列入了动迁计划。老宅所在的复兴中路、东台路、肇州路、吉安路地块于2021年10月24日完成了第二次签约99.08%。于是从今往后,关于复兴中路57弄1号的往事,将是流年的故事,将永远留在逝去的岁月时光里了。</p><p class="ql-block"> 我从一九八五年嫁到夫家,到一九九八搬离老宅,在那里整整生活了十三年。十三年,我经历了为人妻为人母的种种生活历练。那间小屋承载过我许许多多的艰辛和幸福,为我留下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至今都不能忘记,当年出嫁,母亲和外婆托付婆婆时,眼里流露出的担忧和疼惜。后来那间小屋里发生的故事,才让我真正读懂了她们的苦心和爱心!</p> <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一地鸡毛的生活,真是感慨万千。过日子从学做饭开始,常常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有一回烧好了菜忘了煮饭。还有一次付了肉粽的钱,卖家给了白米粽,也毫无查觉。还有一回顾着油锅,撞倒酱油瓶😂……。</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那间小屋里,我慢慢的学习着世间最平凡,也是最不平凡的事——过日子。等到十三年后搬离此地,我已经成了一个满身油腻的小妇人,会讨价还价,也会跟人吵架了。</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真有点可悲 ,可是生活就是这样的现实。岁月静好包含了琴棋书画诗酒花,和柴米油盐酱醋茶。</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57弄1号,是厨房厕所合用的老式公寓,邻居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比起现在,那些日子倒是多了些许别样的温馨和情趣。</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住在1号里的十三年间,曾经得到过邻居们的许多热情帮助,让我至今都心存感激!每次买来丝瓜,都是隔壁阿毛奶奶帮着刨皮的(老早工具简陋,没有专门的刨子)。先生出国期间,水电坏了都是找小唐大哥给修。还有贴隔壁的国强、小杨夫妇俩,更是给过我们很多很多的帮助!我们两人工作都在杨浦区。从卢湾到杨浦跨越大半个市区,那个年月交通拥堵,每天下班没有一个多小时到不了家。小杨会每天打好水,让我女儿洗澡做功课。日复一日日久天长,让我非常非常感动!我不止一次的对女儿说过,要记得小杨孃孃给你打水洗澡的恩情!直到现在,每每说起这段过往,都会感慨无限!</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真的好辛苦。记得后来有好长一段时间,我总是梦见自己怕赶不上公交车,而拼命的奔跑。还有忙完家务拿起考职称的书本,就上下眼皮打架的样子,也时常在眼前浮现。</p><p class="ql-block"> 不过那段艰苦的岁月,既给了我磨砺也不乏收获。我一直感恩那段时间的修行和成长。正因为有了那十三年的酒垫底,以后的日子,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p> <p class="ql-block"> 上海人大概鲜有不知,复兴中路57弄弄堂口的大肠面馆吧。其实这家面馆最早是开在马路对面的复兴中路路口的,原先也不是大肠面最叫卖。店堂很小只能放下三、五张桌子,一排下面的锅灶临街,原汁原味的红烧牛肉面很入味,五元钱二两,七元三两,经济实惠。慢慢的吸引了周边写字楼里的年轻人,也为我们左右隔壁的上班族和挂钥匙的孩子所青睐(我女儿上小学时经常光顾)。不知哪一天,他家的大肠面突然名声大噪成了网红。后来面馆老板租下了阿拉1号里底层的几间屋子制面条煮大肠。再后来,57弄弄堂口从早到晚都有排队吃面的食客,而1号里也就经常都飘散着大肠的异味了😅</p> <p class="ql-block"> 吉安路上的法藏讲寺,后门开在阿拉57弄弄堂里,文革时期被上无十八厂占去了一半做仓库,另一半便是“吉安路小学”的校舍。现在的庙堂曾经是女儿一年级时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临街的窗户很高,课堂里整天开着日光灯,孩子们打饭就在现在的庙廊上。操场则在肇周路的一间空地上,每天的升旗仪式或是上体育课,学生们都要绕过吉安路去操场。后来佛教协会收回寺庙,吉安路小学搬到了合肥路肇周路口的一排四层楼房里。如今女儿说起儿时的情景,总会笑侃有过在庙堂里读书的经历,也是少有的奇葩了。总说以后的求学之路顺畅平坦,多是赐菩萨保佑吧!😄</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解放前是法租界的地界,马路两侧种着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夏日里树荫遮天蔽日,走在路上很是凉爽。</p><p class="ql-block"> 复兴公园是每个周末必去的地方,女儿在那里从小玩到大。我至今还保留着她拖着尿布爬滑梯的照片呢。</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国庆节开放彩灯,我们都会沿着西藏南路一直逛到淮海路。女儿骑在爸爸的肩上,手里挥动着充气玩具。想来仿佛是昨天一样。</p><p class="ql-block"> 文庙也是我们仨去得最多的地方。每逢周末文庙有书市,女儿的零花钱大多都用在那里了。从她认的字能够阅读起,从文庙买回来的书堆满了小床底下,搬家的时候,她的书装了十几个纸板箱。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做完功课看闲书,看完了再去文庙买。从小养成的阅读好习惯一直保留至今,也为她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女儿的童年是在复兴中路度过的。从西藏南路口的幼儿园(是梅兰芳故居,这次动迁将会整体迁移)到吉安路小学,整整一十二个年头。七岁起自己挂着钥匙,拿着小奶锅去大肠面馆买饭,放学做完功课,和小朋友一起穿梭在吉安路、东台路、肇周路之间疯玩。那时候孩子上、下学没有大人接送,倒也没出过什么大事。</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的时候,女儿考入了“小主人报”当小记者。每周二次活动,下午三点要乘24路电车去愚园路上的报社,天黑才能回家。十岁的孩子一个人前往,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从不间断。整整三年在小主人报上课、采访、阅稿、编辑,女儿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升。</p><p class="ql-block"> 女儿从小体弱多病,过敏性气管炎反复发作,医生建议增强体质。于是她爸爸经常带着她绕东台路、吉安路跑步,三伏天汗流浃背,惹得二楼老舅妈直说这个爸爸疯了😇。送她去巨鹿路小学练乒乓球,去梦花街游泳池学游泳。还有自行车也是在吉安路上学会的(人矮踩不到脚蹬,站着骑)。九八年搬离复兴中路,女儿长成一个健健壮壮的“小黑丫”,再也没有发过气管炎。</p> <p class="ql-block"> 复兴中路上有很多美食。除了大肠面名声在外,顺昌路口有一家卖生煎包的也很有名。那生煎馒头皮薄汁多肉大,底部煎得焦黄,又脆又香。我们经常煮上一锅粥,再买上一斤生煎馒头,配上皮蛋、海蜇,就是一顿不错的晚餐。</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一点,长城电影院有一个美心酒家的外卖部,那里的开口叉烧包、玫瑰豆沙色、酱香大肉包都是呱呱叫的好吃,我会去买来作早餐。建国路上还有一家砂锅鱼头店价廉物美,走过门口就鱼香扑鼻。脸盆大的砂锅,乳白色的汤,大鱼头上的鱼眼睛活灵活现。</p> <p class="ql-block"> 住在复兴中路的日子虽然艰苦,但是充满了欢愉和幸福!艰苦的岁月让我慢慢成长、深深懂得、淡淡释怀、满满收获。就像歌里唱得那样,因为热爱生活,所以努力奋斗,于是收获美好!然而人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难以忘怀。关于那些岁月里有过的浅浅的喜、沉沉的爱、浓浓的情,还有走过的路 ,流过的泪,都清晰的留在我的记忆中。纵然时光流逝,却依旧鲜明深刻!</p><p class="ql-block"> 感谢那十三年间所有的过往!感谢曾经给予我温暖和帮助的亲人和朋友!感谢努力学习认真生活的自己!感谢我生命中辛苦又精彩的十三年!感谢十三年中所有的美好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岁月有痕,情义无价!时光荏苒,感谢有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十三年很长,一辈子很短。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然而光阴的故事却并不遥远。如今女儿长成,我们两鬓染霜。复兴中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悄悄的改变着模样。昔日的痕迹越来越少了,新元素的加入让复兴中路越来越时尚漂亮。唯一不变的只有马路二边的梧桐树,年轮增长,更加粗壮挺拔,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相信终于会有一天,复兴中路会以崭新的面貌完成它的华丽转身。但是它曾经有过的样子,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