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高中毕业填写志愿时,老爸老妈说:要不你报个师范回头做个老师多好。我当时想也没想就回绝了,心想才不要做老师。大学毕业后却莫名做起了老师。直到爷爷去世,家里收拾遗物,发现了一堆爷爷做老师时的笔记,我当时打开来看记录的方式,口吻等像极了我平时写的教学日志,神奇的是我从来没有跟爷爷沟通交流过这方面,这应该就是血脉传承,冥冥之中自有天意。</p> <p class="ql-block">非科班出身的我,最一开始做的是书画教学,但书画也非我所擅长的,临时集训三个月就被丢到讲台了,一开始心里压力还是蛮大的,生怕误人子弟。付老师对我也是两套教学,教自己一套,教学生一套。</p><p class="ql-block">书画教学对于老师的状态的清静度要求很高,除了笔法技法,设色用笔等术器识,更重要的是对于不同学生的生命链接与把握,快者慢之,躁者静之,实者虚之。。。根据每个生命的不同特性,对其绽放的部分给予呵护与肯定,对其偏性给予纠正。这个像极了中医里的望闻问切、开药治疗,最主要的一环还在于对于病情的精准把握。体会学生内里的生命状态,了解他的生命特质就成了关键一环。这里面还有一点就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看得贯,看得贯他们生命光明背后隐藏的黑暗,看得贯在施教过程中才没有对立,你对于学生的批评,哪怕是打骂,他都会受之如饴,彼此之间没有嫌隙,而是坦坦荡荡。不能辅正学生的老师我认为是不到位的,但是辅正的过程必然带有疼痛,能让学生顺耳顺心,心甘情愿的主动承受疼痛,主动成长又不伤情,这是不容易做到的。除了日常相伴关照爱护的情谊,他对你的佩服,自身德行的正气,最主要的还是老师自身心清水现月的心境,会给予学生一种无形的滋养,点亮他自身的反观,自身的心清水现月,这个时候他会明白他生命真实的状态,知道有个人爱他的黑暗如同爱他的光明,一切便容易解决了。说到这里应该开个专题叫如何做到打骂批评学生,学生还敬你爱你。</p><p class="ql-block">能在方寸之间,以最小的代价奠定他们一生的平顺及对生命的热爱是我一直追求的。</p> <p class="ql-block">回到书画教学本身,我常常更注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德行心性,可以无才,不能无德,这是根本。书画教育不意在培养书画家,天才的书画家也非培养出来。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更主要的是涵养他们诗情画意的心境与闲情雅致的生活态度,能树立他们诗与远方并非他乡,此心安处皆悠然的生活状态便是达到了教学目的,世事沉浮,书画可以是那个桃花源,随时随地安住于心。</p> <p class="ql-block">做着做着书画老师,便成了班主任。班主任不同于书画老师的是,大小事宜都得操心,从课程的安排,日常的吃喝拉撒,班务的处理,家长的对接等,事无巨细,哪个学生生病了,心情不好了,有心事了。。。。。。除了这些还有随时待命的突发事件,比如学生离校出走了,受伤了,打架了,到外面惹祸拔了村民的菜,偷了村民的鸡,把村民的小孩弄伤了等等之类。教学与日常生活混杂在一起,要么就鸡飞狗跳,要么就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一流的为人处事与办事效率。自认为自己处于两者之间。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里反应不过来,再加上自身讲台底子的薄弱,每天各种的学习压力也是很大,每天从睁开眼睛忙到深夜是常有的事,以至于现在哪怕没有事情,都没有办法早睡。甚至有时候放假回家,夜里做梦都在处理学生事情。大家比较关心我的个人问题,确实心里清楚当你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在这上面,剩下百分之一给对方,于对方而言也是不公平的。所以这几年基本也一心扑在这里。现在看来,确实需要这样一个过程的历练。因为繁杂、繁琐、多变,自己现在慢慢往身忙心闲靠近。学生也需要一系列的“惹祸”与“问题”,去探究这个世界,探究真实的自己,最后达成转问题为恩典。个人是发自内心喜欢闯祸的学生的。</p><p class="ql-block">从教学的角度,我对于这样教学与日常生活混杂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是很认可的。教学没有脱离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后来了解到国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脱离生活本身就谈不上国学教育了,尤其是生活教育的落实。一个人的品行品性往往在生活细节中,小到如何拿筷子,如何端碗,如何扫地,打扫厕所等等,都需从小教,甚至大了还得从头教。意在不是事情本身,而是通过这些小事涵养一颗仁心,怀人怀物,充满温情。以及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待人接物,用曹雪芹的话来讲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当学生能很好的处理自己与自然、他人与自己的关系时,便是成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着当着班主任,在2019年年底广东私塾联谊会年会上遇到李宁先生,第一次听她讲到“读书人的样子”便被深深吸引了,开启了我真正的读书生涯与教书生涯。先生带我们学的第一个内容是徐教授写的《我所理解的中国古代教育》,里面讲到的诗教礼教乐教都是我所向往的,目前的探究也刚刚开始。关于因材施教,一对一教学,混龄搭班在书画教学里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也不难上手。在实践中,越来越认可中国古代教育的高级。如同西方科技在中国的盛行,外国的教育在中国也是大行其道,当然不是说他们不好,好比大家都在找文化自信,个人觉得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也需重新拾起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自信。这种高级一点也不落后,反而很超前。教育终归回到人身上,而对于人的研究,通透的还属华夏人。除了肉体,还有精气神魂魄。除了技术,知识还有道与德,心态与性情。这是一个整体全面教育,而不是分析思维。走过五年的我也只是刚刚摸到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回到读书这件事,就不好意思不多谈了,因为我也只是在蒙学阶段。</p> <p class="ql-block">特别提及的是对于特殊儿童,智障儿童的教育。在五年的教学里,也涉及几个。这样的学生比起一般的学生更能闯祸惹事情。需要更大的耐心爱心,特别是平等心。在我看来平等心比爱心重要,因为从来不把他们看成特殊的孩子,需要特殊的照顾,才能让他们自身也能中庸的看待自己的生命,反而更容易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自己能做的事,逐渐成为自立独立的个体。达到这点,其实对他们的教育已经成功了。于自己而言,因为更难的挑战,反而成全自己更深的成长。这些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敏锐度极高,你稍微偏差的心念都会被他们捕捉到,便不买你的账,不论言语行为上多么到位。渐渐便在诸多问题中炼真心。受他们的磨练,也很享他们的福。</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是心灵陪伴。这五年来,深深感到身体才艺学识的问题远比心理的问题好解决得多。心里的苦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又不能忽视它的存在。在这点上,树立彼此的信任是第一位。当一个学生愿意向你坦露心扉,愿意告诉你他心底难以启齿的秘密时,我觉得真正的教育才算开始。幸运的是,五年来,我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与他们内心的脆弱、不堪、丑陋、焦虑不安等拥抱。没有达到全部学生,有一部分已是我的荣幸。更多时候做心灵陪伴,我都是零处理,只是陪伴,足矣。</p> <p class="ql-block">从刚开始入这行,便听到第十九层地狱的梗,扪心自问,从来没有怕下第十九层地狱,如果真有这天,我也觉得是应该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个人并不喜欢把老师作为一个“牺牲者”的角色。真正的教育会达成师生的共同成长,老师的生命状态在哪一层,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达到哪一层。反过来,学生的到来,也会狠狠的成全老师的成长。古语云:教学相长。</p><p class="ql-block">感谢五年来来到我面前的每一个可爱的学生,我想说你们不必优秀,自行其位、成其所是便是我的得意,也感谢你们给我带来的那些幸福欢乐并苦恼的小日子。</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