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子自三岁路仲迁来祖地小镇,恍眼已过一甲子。岁月匆匆,小镇的人和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些人和事却深深地留在小子的脑海里,每当夜深人静夜不能寐时,总是会浮现出来,令人感慨不已。 </p><p class="ql-block"> 我住的小镇叫屠甸镇,又称石泾。是桐乡市下属小镇。镇子虽小但历史久远。 </p><p class="ql-block"> 屠甸是于佛家寺院屠甸寺为名。以前镇上小桥流水,河道纵横交错,是名副其实的江南小镇。至今还流传着屠甸十景的说法。</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时期,小镇遭到三次日军的烧镇,留下了几处火烧白场。但是总体上还有江南小镇该有的风貌。 </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家就住在镇东市东新桥的旁边。与公社办公处毗邻。直到七九年出海南排工程长山河工程才搬离。从此屠甸这个江南小镇,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越来越多现代化建筑替代了青砖绿瓦的江南院子。 </p><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时光都是在小镇上渡过。虽然小镇发展日新月异。但我童年时候留下的记忆却是最为深刻,而那时养成的习惯爱好竟也影响了我一生。 我记得我上小班是在陈家阁西面的房子里,有个老师是姓徐。 后来读中班时学校就搬到寺桥南堍路西的房子里,还每人发了一个小小的塘瓷杯。午睡时,女同学都睡在有木地板的房间里,男同学只能睡在课桌上。那时候幼儿园里只是唱歌、做游戏、讲故事、记一些十以内的数字。没有较多的学习任务。 </p><p class="ql-block"> 小学就在寺桥南堍的东面,与幼儿园相隔一条小河。 </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大门朝北,很大。我们低年级就在临门的一排教室就读。高年级的教室与礼堂相连,在学校的西侧是坐西向东。面朝老师办公室。 </p><p class="ql-block"> 老师办公室是几间平房,南面有个小操场,东面是大操场。在两人个操场间有一棵大杨树,树上挂个铜钟,上下课都是老师打钟。这与电影(地道战)中村头打钟示警一样。 </p><p class="ql-block"> 办公室的后面有一棵痒痒树,用手指甲轻轻挠树身。树会抖动,好像怕痒一样。十分的有趣。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学习任务不重,语文的第一课是*****,第二课中国共产党万岁等也有数学课、音乐课、体育课。回家作业也不多。所以小伙伴们一起玩的时间很多。 </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玩的东西很多,男孩与女孩玩的也不同。四季玩的也不同。</p><p class="ql-block">常见的女孩玩跳橡皮筋,丢沙包,踢键子;男孩子玩翻洋片、翻纸夹(注洋片是香烟带的小卡片有故事的,纸夹是用烟标折成三角包、四角包,而烟标也是按烟的价格大小分大小)。咣铁钱(所用的铁线其实是砂轮整形刀报废后的铁片,这个游戏练眼力和丢钱的控制力。)、打弹子(用玻璃球中间有花的那种,挖上几个小坑,看准最先完成进所有洞,洞是有顺序的,有点像打高尔夫球,不过这个是用手来弹的)、分土地(在泥地上划个长方形,两人轮流将铁针扎在对方土地上,来争夺土地,最后没有了土地的为输)。</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叫官兵捉强盗的追逐性游戏十分有趣,这种追逐游戏规则是将小朋友分成二拨,少数人当官兵,大多数人当强盗,强盗可建立一个或者几个据点,强盗出了据点官兵可以抓人,抓到的人出局,如果强盗跑回据点则官兵不能再抓,但强盗是不能一直在据点而不出来。如果强盗抓光则游戏结束。</p><p class="ql-block">那时打扑克争上游、打四家百分都是不赌钱的。多个人一起则可以玩丢手绢等等。 </p><p class="ql-block"> 夏天到了,无知带(知了)叫了。男孩子们都会拿上各种工具抓无知带(知了)。 用手抓是最原始的,有用竹竿缠上蛛丝去贴的;也有用铁丝弯成圈,扎上袋子套的。抓到后用狗尾巴草穿起来,很好玩。</p><p class="ql-block">更绝的就是直接从地里挖,称为挖泥老钳。就是还没有脱壳知了、老钳。将它们关在封闭空间等它们脱壳。因为其壳还是中药,晒干以后可以卖给中药店赚钱。</p><p class="ql-block"> 当然挖泥老钳也是有巧门的,要找那种大树老树,在其根部位置才会出现。要知道那些老钳、无知带(知了)从卵到成虫要六七年才成。 一大早跑到大树底下细细观察,如果发现地上有小洞,可以试挖一下。如果是越来越大,十有八九是有泥老钳的。 </p><p class="ql-block"> 夏天蛙鸣阵阵,稻田里禾苗初长成时,正是钓田鸡(青蛙)的好时机。 钓田鸡是不用鱼勾的。只要用一个小竹竿,一头绑上一根线,线另一头绑一小团棉球。背上竹篓,拿上一小瓶香油,就能去钓田鸡了。 </p><p class="ql-block"> 稻田里田鸡呱呱呱叫,看到田鸡就可以用小棉球粘一点香油,拿钓竿让棉球在田鸡面前恍。 </p><p class="ql-block"> 这时田鸡会一跃而起,紧紧咬住棉球不松口,这时收竿抓住田鸡,放进竹篓。一个下午抓个二三斤是不成问题的。晚上可以加菜了。 </p><p class="ql-block"> 除了钓田鸡,抓黄鳝,泥鳅,甚至是抓蛇也是常常干的事。那是可以卖钱的。 </p><p class="ql-block"> 端午临近,小伙伴们一起烧野饭是每年必须会做的事。你拿铁锅,我拿腊肉,他拿白米。来到田边地头,埋锅烧饭。当然选地很重要,要选一个背风的田边地头,挖出灶膛,形状与家里烧柴的缸缸灶类似。埋好锅,就可以开始准备 辅料。 </p><p class="ql-block"> 辅料都是要自己找的,蚕豆、竹笋、野荞葱、木柴等。好在那时候这些东西还是很好找的。 </p><p class="ql-block"> 在河边洗好米,放进锅里,再放入水和各种辅料,点火烧饭。烧野火饭找的木柴很重要,干燥才行。如果雨水多,柴不干,那就好看了。一个个地 被烟熏的像挖煤窑的,眼泪哗哗的流。 </p><p class="ql-block"> 放了暑假,正值夏收夏种又叫双抢,那个时候天气很热,小伙伴们也是忙着去农村,在收割完成的麦地、稻田里捡农民伯伯遗下的麦穗稻穗,还去扫农民伯伯交公粮路上他们掉下的谷子。收集起来喂鸡鸭。也忙的不亦乐乎。 </p><p class="ql-block"> 忙了一天,全身臭汗。这时下河游水正当时。会水的一个猛子扎了下去,我胆小不会水。只好回家拿了块店门板在河中扑腾。可不一会,街上就会响起“阿达,阿达”我妈喊我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我就会马上扛起木板回家,否则就会被妈唠叨不停,头晕 。</p><p class="ql-block"> 我家西边靠河有一大块空地。每一当太阳西斜时,大人家就会来浇水降温。天黑以后,场地上的温度比石板街上降低很多。大家拿出椅子、长凳、竹榻等器具,纷纷汇聚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讲讲鬼故事。听得我们是背脊发寒,暑气全无。 </p><p class="ql-block"> 徐徐的东风穿过东新桥,沿着小河吹向纳凉的人们。是那样的舒适,是那样的惬意,那样的祥和。 </p><p class="ql-block"> 夏季常常会水位下降,河道变窄。那时也是我们寻宝之时。我们在河边寻找那些被水冲刷而露出来的,古人掉落的铜钱、铜板,当然也会找到一些遗落在水里的剪刀菜刀铁制工具。</p><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可以卖钱的,虽然不多,但总能补贴家用,或可以买几块糖、几粒盐精豆解解馋。 </p><p class="ql-block"> 秋风乍起,又到了抓蟋蟀斗蟋蟀的时候。抓蟋蟀是个技术活,没有好的工具,好的经验,是找不到好蟋蟀,是非是好的运气才会碰到。</p><p class="ql-block">唐竹罐,罩蟋蟀的罩子,挖蟋蟀的小铲子,小水壶,斗蟋蟀的蟋蟀罐,缺一不可。 </p><p class="ql-block"> 抓蟋蟀是一个技术活。一选地,二听音,三选时。选地是要选老墙根、桑地边南瓜地,阴中有阳,阳里有阴,不干不湿的地方最容易出好蟋蟀。 </p><p class="ql-block"> 听音是要叫音宏亮而短,叫声不断且音不脆的不会是好蟋蟀。低吟浅唱犹如诗人低吟的称为渡蛋籽。</p><p class="ql-block"> 选时黄昏时蟋蟀最活跃,最容易找到好的。蟋蟀的品种很多,有红头、金翅、玉青等等,当然有些蟋蟀的品种是不会斗的,像鬼头(剃头)蟋蟀,牛唔头蟋蟀等等。 </p><p class="ql-block"> 其实蟋蟀和人一样,也有性格。有的蟋蟀看见人高马大的对手,连战斗的勇气都没有,转身就走。有的则是勇往直前,与对手生死战斗,伤嘴断腿也不怕,结果往往是勇者胜。 </p><p class="ql-block"> 有的是看到对手就叫声不停,但是见到对手亮剑就声怯,一交锋就败北。 蟋蟀战斗也会讲策略,有示敌于弱让对手骄傲时偷袭的。有的则是不管对手计谋一力破之的;也有使用武功招式专攻其弱点的。反正蟋蟀的战斗场面多姿多彩。</p><p class="ql-block"> 蟋蟀的培养对它们的战斗结果是影响很大的,有经验的人会针对各种蟋蟀不同的培养,听说有喂辣椒的,可以战斗吋让对手失去战斗力。有的人会让战斗力强的繁殖,最终选出最强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冬天来了,小伙伴们游玩的东西少了很多,除了在下雪天打雪仗,堆雪人外。平时就在教室里扎猪油筋,斗牛,跳跳绳。冻疮我是每年都有,不知是不是体质问题,手耳总会红肿,长大工作后返而不生了。真奇怪。 </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吃的东西不少:8分钱的大麻饼,五分钱的油酥交,三分钱包子、软糕,二分钱的盐精豆,一分钱的凉茶。吃粮食做的交子,面,包子除了钱还要粮票,没有粮票是买不到的,当然也可以米来换的。 </p><p class="ql-block"> 我一个星期总会拿二分钱去寺桥边百货店里四娘娘那里买一包盐精豆。一包盐精豆能让我吃上三四天。</p><p class="ql-block">在空时,拿一粒豆放进嘴里,一股咸味在嘴巴里弥散开来,细细的品尝。慢慢的又有甜甜的味道充满了空间,当充满蚕豆芳香的吐液进入喉咙,一股满足的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当豆皮上没有味道时,才会将豆嚼碎,最后才依依不舍的吞入腹中。</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时候化一分钱喝上一杯点有薄荷的凉茶。甜甜的还有一股凉凉薄荷清香。</p><p class="ql-block">那时家里穷,我会将母亲给的零化钱或卖废品得来的钱,用一个竹筒收起来,交学费用。那时候赚钱 是除了学习外最重要的事。挖草药,哂桔子皮,拣桃核来砸碎卖桃仁,能卖几块钱。</p><p class="ql-block">当时铁器社、木器社、竹器社是连在一起的。那里的垃圾堆也是我常去光顾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铁器社的垃圾堆里时不时会捡到小铁块,收集起来卖钱;木器社、竹器社的垃圾堆里有边刨花、小木块,可以拿来生火烧饭。 </p><p class="ql-block">我理发也很少到理发店去,而是去木器社对面私人理发店理发,虽然那人精神不太正常,但对我却是很好,常叫我为乖囡囡。重要的是收费比理发店少一些。可以省钱。</p><p class="ql-block">那是买布是要布票,为了有新衣穿,我家在屋后空地上种棉花,自己纺沙织布,为此我学会了纺纱。有时候我们也去布厂拿些乱纱来整理,以嫌些工钿。</p><p class="ql-block">勤俭节约是我妈的口头禅,一分钱掰成两爿花也是我们小孩必须学习的课。忠孝节义的大道理我妈不会说,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对长辈要孝顺尊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做吃喝嫖赌等坏事,要有好的追求目标和兴趣爱好等规矩是严格要求做到的。</p><p class="ql-block"> 小学三四年级时发生的一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甚至于影响了我一生的性格改变。好象是上小学三四年级时,课间同学们在一起的玩,说起贫下中农上不去学,不识字。我说即些革命领导人有文化读得起书。出生不一定是贫下中农。这话一下被同学告到了老师那里。结果是被严肃批评。朋友的告密,让我从心里不再信任他人,也不再合群。</p><p class="ql-block">虽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所改善,但喜欢独居,说话紧张,社交障碍症没有彻底改变。 </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就好奇,喜欢了解未知的东西。就像我的名字敏而好学。但都是浅尝辄止,但我一个业余爱好却坚持了下来。就是古钱币收藏。</p><p class="ql-block">说起选这古钱币收藏,也是有个小故事的。那时我爸在上海工作,四十五元工资,每个月要寄三十到三十五块钱回家。我妈没有工作,身体又不好,每个月药费也要化不少钱,每个月底都要向人家借钱。我爸又要强,在钱包里(其实是个铁烟盒,扁扁的,他不抽烟也不知道那里拣来的)放上三个康熙铜钿,人家说起你有铜细伐,他会回答:铜钿不多,还有三个。这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加上从小贫困,所以对钱有特别感情。</p><p class="ql-block"> 后来得到了一本三十年代上海收藏钱币圈出的书,对古钱收藏的兴趣越来越大。认识也越来越深。看了中国人出的钱谱后,再与日本人出的中国古钱币相比差距太大。他们对古钱币版式的研究,观察的细致真是值得我们学习。为此下决心从古钱币版式收藏上下功夫。从最多最容易入手的唐宋钱入手,尽自己的能力去收集更多的版式。做一个自己的钱谱。</p><p class="ql-block">学习历史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变革,为自己的爱好添砖加瓦。在收藏之路上,二位前辈对我帮助很大。一位是镇上的大儒,人称沈伯亭,又名沈亭。收藏银币和铜币。又对家乡的典故、古桥研究很深,并著书立传。他家铜元最多,我常常去他家淘铜元,有时也让他惠让一些收藏的银币和古钱。另一个是镇上退休老人叫范长根,八九十年代在镇上摆摊,收售古钱币。每当休息都会去摊上淘宝。许多藏品多来自这里。</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退休,每当拿出收藏品鉴赏时,总是感慨万千。几十年的收藏,终于蔚为大观,聚沙成塔。也算是小有成就。经过几年整理,也将自己的藏品整理完成,并写了关于对钱币收藏的感悟和钱币相关的知识笔记。算是我人生的留下的痕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