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我曾以“古典语境下的优雅”为题,评论余险峰先生的书法,在那个篇什中,我对他的国画只一语带过,未遑详及。</p><p> 实际上,余险峰的艺术创作,书与画,双峰并峙,相映成趣,而国画则以更为直观的视觉形式呈现了他审美生存的心灵图景。</p><p><br></p> <p><br></p><p> 余险峰的国画,在总体的气息上和他的书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古典,优雅。</p><p> 余险峰不属于新潮画家,没有什么前沿的站位、前卫的姿态。在通常的情况下,他无意于标新立异。相反的,余先生的个人风格和面目,是在谨慎的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这是缓慢的渐变过程。</p><p> 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余先生中国画的图式、题材等等,都大略恪守于传统的规矩、绳墨之中,未曾擅加逾越。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古典道途上沉静而忠实的追溯者,在追溯中返回内心,以传统的审美体验,描绘属于自己的画卷。</p><p> 可以说,正是在传统延续的脉络上,余险峰的国画显示了价值。</p><p><br></p> <p><br></p><p> 余险峰的山水花鸟,具有诗、书、画浑然融合的文化格局。如果从画家的角度考察余险峰,那么他的书法家和诗人的身份是如影随形的背景。</p><p> 援书入画,画中有笔,书画合流,书画合璧,这是余险峰中国画的突出面貌。这一方面使他画中的用笔深含书法的韵味,无论树干枝条花茎草叶,还是山石峰峦,勾勒、点染,那线条、点画都具有耐人玩赏的力度、韵致;另一方面也直接地影响他的画面构成,那就是有意无意地突出题款的分量,常以洋洋洒洒的大幅长款,把书法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p><p> 树瘿壶一图,题款行云流水,据有幅面上部之大半,壶仅居左下少半位置,虽小,却见分量。极具质感、简洁勾勒的线条,沉着的体块与看似一无所有的空白,浓重、轻淡、虚无,交互堆积,残缺的笔墨中,遂见完整的壶形,手法娴熟而老辣,而整体上,图款两相风流,书画水乳交融。</p><p> 类似的画作余险峰笔下,所在多有,屡见不鲜。</p><p> 余险峰还常以淡彩轻描的画面为底色,挥写诗文,完全是书画一体,融合得几乎没有了分野。</p><p> 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书法直接影响了余险峰国画的风格、视觉形式。</p><p><br></p> <p><br></p><p> 而诗歌虽则不至如此,但它的影响在于思想、价值观的层面上,那是无形的。</p><p> 余险峰新作题兰诗三首,有句云:“穷山恶水芳菲少,一瓣素心一日看。”、“最是关情天外月,千岩万壑照离愁。”深情的笔致饱含作者的哀愁之心和悲悯情怀。</p><p> 这样的心地和情怀形于丹青翰墨,余险峰的山水花鸟精致、沉静、淡泊、内敛,有他的孤高冷峭,更有他的仁慈恻隐。这是士人的山水花鸟,也是仁者的山水花鸟。</p><p> 余险峰写菊,可见华滋的风致;写牡丹,晕润温婉,无娇俗之气,有蕴藉之容,富贵而不失清雅;写兰则萧疏飘逸,淡然自处,君子之风俨然。</p><p> 尽管余险峰的山水屡见孤寂的旷野,任意漂流的扁舟,起伏的波澜,弥漫的云烟,以及危石深壑、绝壁悬崖,固然也有挥之不去的乡关之思、文化乡愁,但这一切景象都未曾让人感觉寒冷森然、孤愤郁闷。相反地,余险峰画中所透出的仁心和慈怀,潜滋暗长着亲切、平和的感召力量,散发着返乡的温暖。</p><p><br></p> <p><br></p><p> 余险峰的中国画属文人画一路,富于士大夫的情趣,尤其是那些叙事性的长卷极具抒情风貌,写出了画家自身的品格、精神。</p><p> 文人画自唐发轫,历经宋之发扬、元之大炽、明清之演进,由来已久,渊源深远,余险峰深受濡染,承接了这一衣钵。</p><p> 余险峰画中物象,自然不曾疏离传统意义上的寓意、象征,但其用笔、视觉形式却颇见个性化表达的色彩。</p><p> 余险峰写树有坚挺之姿、坚硬之质,而撇兰写梅,则更显轻车熟路,他所作的兰花闲逸优雅,梅花清傲高洁,这是两种不同的味道,兰花小巧、轻盈、舒缓,梅花大气、厚重、爽劲。这是余险峰笔下花草情致的两极,和谐地构成统一的格调。</p><p> 尤其是余险峰写梅,沉挚执着,直抵心灵深处。墨梅,最为本质的黑白两色,写出梅花的风骨。同时,他已远远不满足于片断的局部的描绘,一再诉诸不断展开的流程式长卷,这种图式的选择,不单显示了他笔墨的叙事能力,更透露了他高标远蹈的内在精神指向。因此,他的梅花长卷,铁干虬枝,蜿蜒伸展,气势宏阔,清峻健朗,饱含激情。 </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落木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我注意到余险峰酷好赵孟頫的这一阙词,或以书法单独成幅、或以题款入画、或以渔父图等多种形式、手法,乐此不疲地表现其情趣、意境、画面。由此可以窥察余险峰内心的真正需求,体悟他创作的动机。</p><p class="ql-block"> 余险峰的国画无疑寄寓了他的审美理想,是他追求自由,慰藉心灵,关怀自身,安顿生命的重要生存形式。</p><p class="ql-block"> 丘陵平野,田畴茅屋,野岸轻舟,古代装束的深山隐士,青峰、雾霭、房舍、短篱、江湖、帆影……</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图景仿佛属于遥远的宋朝,回荡着古典的遗响,远离现实世界的扰攘、不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2008年11月17日于南漈山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 原载《书与画》2010年第四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5px;">人物 | 简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余险峰,号听竹斋主,1947年12月生,福建福清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顾问。 出版专集《余险峰书法》《险峰翰墨》《余险峰书画》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