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绿水长流。因有潭籍两溪环绕,亦名潭溪、籍溪。据《五夫里志》载:“东晋有蒋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1600多年来名人辈出,仅宋朝就有一代词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绝”,胡安国的“一家五贤”,刘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载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谥的不下三十人。在大宋三百年里,五夫一族的文韬武略点缀着北宋一百多年的繁华,可见其山形之胜,名人之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一、紫阳遗风</font></h3> <h3> 五夫还是朱子理学发源地,理学宗师朱熹在五夫求学、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也使五夫成为朱子理学的摇篮。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夫古镇至今还较完整保留有兴贤古街、兴贤书院、刘氏宗祠、连氏节孝坊、朱子社仓、朱子巷、紫阳楼、朱熹手植古樟、刘公神道碑等30多处古文化遗址、遗迹。 </h3> <h3><font color="#010101"> 新修复的紫阳楼前有数棵千年挺拔的朱熹手植的古樟,有一大片绿荫如盖、高大矗立的红豆树群。<br> 如此的生机勃勃或许正象征着包括朱子理学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依然可以世代传承下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紫阳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房前左手边,有一株800多年的老古樟。在大树已然中空的躯干里,竟隐藏着一棵百年树灵芝。据说,当年屏山先生给朱熹取字“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义,老师说:做人做学问要扎根深才能行远,就像树一样,没有扎实发达的根,是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朱熹悟之,植树以志之。800多年来,这个古樟树已成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树灵芝,更增添了古樟树的神秘,但凡乡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都要来祭拜神树,以感谢圣人的福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紫阳楼往东,踏着鹅卵石小路,不久见一处清泉,号曰“灵泉”,为朱熹所起,当年朱熹在五夫求学授业时常饮此水。这从朱熹《怀潭溪旧居》中的诗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资佐证。<br> 灵泉井又称飞龙井,水清如镜,靠前倾听,水声汩汩可闻,掬一口甘甜清爽。泉水流经府前村,72户村民至今仍以此泉为生活用水。虽大旱之时,犹涌泉不涸。<br></font></h3> <h3> 【新】朱子雕像是朱子文化园的主体,背靠文公山,周边地势平坦开阔,雕像尺度以周边自然环境为参照,“远目可及,近观能赏”;雕像的创作指导者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创作担纲人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教授。雕像高71尺,寓意朱子在世71岁;基座1.4米,寓意朱子14岁到五夫;左手持卷,右手捧心,意表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书山”上的古籍和朱熹著作,展现朱熹广博的阅读量及其自身的学说理论,是谓上承孔孟之道,下启千年文明传承;如此恢宏的体量和尺度具有很强的纪念性、庄重性、仪式感。广场直径50米,寓意朱子扎根五夫50年;以农田肌理为底纹,周边引入潭溪、籍溪汇流而成的溪水,象征朱子理学一脉相承,通过籍溪流入中华文化长河之中。</h3> <h3><font color="#010101">二、兴贤育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镇千年的历史如今全部沉淀在了一条千余米长的兴贤古街上;一踏进古街,一股浓郁的宋代古风便扑面而来。兴贤古街,由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等六个街坊组成,每一个街坊之间都有牌坊当街而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夫的牌坊并非象徽州的石雕牌坊那样高大壮观,而多是过街门楼式的砖砌建筑,不过这些看似普通的坊门之上都两面镌刻着“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三市街”、“过化处”、“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历史名人的手书横额。<br> 这条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刘氏家族迁居五夫里时,即具雏形。到了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地方志记载当时这里已是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街上半部街道,主要是乡贤、绅士、学者、官宦世家的宅第,故间建有书院、家祠、牌坊杂在其间。宅第建筑多数宽宏轩伟,庄重肃穆。街面幽静整洁,古意盎然。下半部街道主要是商家、手工业者,间有少量豪富宅第,故建筑多有商业店面,手工业作坊,茶馆酒肆等,街面显得繁华热闹,“三市街”代表着商业街,“过化处”意圣贤教化之地。一座牌坊将读书场所与喧嚣市井悄然隔开,可见五夫人对读书人的敬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兴贤书院的正面是一座青砖灰瓦层层台阶的重檐马头墙式的门牌楼,这种以门牌楼为房屋重点装饰的建筑造型是独特的闽北民居风格。</font>不过,像兴贤书院这样四五层飞檐重叠,并饰以大量精致卓绝的砖雕刻画的,充分彰显其超人的地位与荣华的门牌楼也只有在少数官宦富豪的大宅中才能见到。</h3><h3><font color="#010101"> 除了建筑造型的独特,如果你看得够仔细,会清楚地看到书院高高的牌楼上竟然顶着三顶乌纱帽,最高顶上供着一品状元帽,两边则是榜眼与探花,"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这是古时读书人的追求。书院门额上有“洙泗心源”四个砖雕汉字,洙泗是孔孟故乡的两条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font>清代重建的牌楼装饰砖雕壁画之中,每一个图案都有其含意,你看那金色宫殿的图案,那就是意味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意思,彩绘的飞天那则是意味着“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思,那些生动的八仙形象事实上,则是暗示着每个学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过海”的本事——后人夸显了读书的功用。</h3> <h3> 走进书院,正厅悬挂着朱子手书"继往开来"的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读书人至高的追求担当……</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五夫的古建筑中,都留存有不少“龙鱼”的图案。这些龙鱼图案,多是出自“鲤鱼跳龙门”这个民间传说,人们用这个典故来比喻儒士文人的科考,考中状元者即跳过龙门,成为“登龙”。 据说这是源自五夫镇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民间习俗,原为乡人迎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的民间活动,因为19岁的朱熹喜中进士,乡人便又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在五夫镇人民的思维中,唯有读书上进才是正途。此后,每逢士子中举和应试入贡时,乡民便用竹子编制成鱼龙形,蒙上道林纸或绢布,上彩制成鱼龙灯,配有牙旗灯、水纹灯、龙门灯,配上锣鼓队,唢呐队,燃放队,结合当地盛产的链子,寓意“连(莲)有余”和“鲤鱼跳龙门”,以庆祝士子中举登榜。</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龙鱼戏在2011年12月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兴贤书院对面不远,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一是刘氏家祠,"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它是包括"朱子三父"义父刘子羽、师父刘子翚、岳父刘勉之在内的刘氏一门五忠三贤的家祠。这是一座相当有气势的石砌雕花门楼上,花鸟祥兽,吉祥八宝的图案精彩绝伦,最醒目的还是门楼上题刻的“宋儒”字样,正是刘家的倾力培养,才使得朱熹成为一代宗师,用大儒来表彰刘家人真是再合适不过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兴贤古街的另一头还有一处夫子遗迹:朱子巷——中国思想家小路与德国哲学家小路异曲同工。这条小巷子位于五夫古镇内中和坊与儒林坊的交界线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现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鹅卵石铺成,巷多曲折,两侧皆是古屋高墙,在巷子的高处望出去,透过古镇中层层的黑瓦,远处正是一座笔架山,有这样的风水,不出朱夫子这样的文曲星才怪。<br> 朱熹定居五夫镇近50年,在这些年中,他无论是幼时上学,还是成年后,探友寻幽问道,每次外出都要经过这条小巷。如今当我们行走在朱子巷中,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时的足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朱子开创的五夫社仓也安于村中一隅,它是朱子愿天下苍生安居乐业的见证。 <br> 五夫社仓又称朱子社仓,是我国古代实物形式社会保障的一大创举,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为赈灾救贫而首创。社仓初建时,规模为“仓三亭一,门墙宇舍无一不备”(朱熹《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后历代重修不辍,现存的五夫社仓,是清光绪十五年(1889)修建的,总面积约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粮七十余万斤。五夫社仓春夏青黄不接之时赈放,冬秋偿还存放,变官仓(常平仓)赈粜为民仓(社仓)赈济,免除高利贷的残酷剥削,克服了官仓之弊端,大利于黎民百姓,后建宁府争相仿之。翌年,孝宗将《社仓法》颁诏行予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阳地区,因为有朱熹,当地人从来都不愁荒年。五夫社仓因开救荒之先河,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五贤井,当是一口代表着纪念意义的井,纪念的不仅仅是胡门五位先贤。这口井更深广的内涵应当是包含着祭祀生于斯的“五夫”<br> 胡安国(1074-1138),南宋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和湖湘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字康侯,号青山,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原籍福建崇安。早年拜程颢、程颐弟子杨时为师,研究性命之学。入太学时,又从程颐之友朱长文、靳裁之,得程学真传。其治学理念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胡安国对于心、理、性等理学范畴的研究虽尚未形成规范的理论体系,,但其以心为本、心与理一的思想却对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br> 胡安国的长子胡寅,礼部侍郎。著《读史管见》数十万言,学者称致堂先生。次子胡宁,官祠部郎中,后辞佐父修纂《春秋传》,著《春秋通旨》,学者称茆堂先生。季子胡宏传父学,讲学碧泉20余年,传学于张栻等,著《胡子知言》等书,学者称五峰先生,《宋元学案》中有《五峰学案》。侄胡宪从胡安国学而不仕,门下朱熹从游最久,学者称籍溪先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朱熹手迹四本板联<br>读书起家之本 循理保家之本<br>和顺齐家之本 勤俭治家之本<br> 闽北人家大厅大多悬挂此四本板联,邑人大都知书识礼、淳朴忠厚,具有勤劳节俭、尊师重教、崇礼守法、睦邻好客等美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三、白莲之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每年6-9月,五夫的万亩荷花就竞相开放,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别开生面,夏日来这里赏荷,真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镇水土清秀、人杰地灵,种植白莲有着悠久历史,据《五夫子里志》记载,五夫白莲属于建莲系列,有着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 闽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莲孕育之地。 </font></h3> <h3> 五夫白莲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汤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扑鼻,有滋补元气、健脾止泻、养心益肾之功能,是建莲中精品。建莲,历来为进贡皇家珍品,素有“建莲甲天下”之说。武夷山五夫白莲已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商标认证,成为继大红袍、金骏眉后又一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的“金字招牌”。</h3> <h3><font color="#010101">四、问道拱辰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自古人文荟萃,风水意象钟灵毓秀的五夫里, 有座东西而走蜿蜒苍翠的拱辰山: “拱辰”——拱卫北极星。语本《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后因以喻拱卫君王或四裔归附。在那个文风鼎盛的宋朝,这里大儒云集、法筵大开,武夷的禅雨茶风由此地传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坐落于拱辰山下的开善寺,又名报恩开善功德禅寺,是恩泽抚教朱熹的刘家功德院,朱子问禅之地,更是“看话头”禅法与“茶禅文化”在福建衍传的祖庭。<br> 开善寺处幽静山林之中。宋以来,儒林入佛,世居武夷的一代名儒胡安国、胡寅、刘勉之、刘子羽、刘子翚等均深研禅理,与僧人交往甚密,卓有影响,他们或造访名僧、或探研学问、或事佛参禅、或拜师求学,在当时以五夫的开善寺堪称典范。1138年,“看话禅”宗师宗杲大师的高徒道谦禅师居开善寺,他的驻足使武夷禅风日炽,朱熹曾向道谦禅师学习禅法。道谦禅师的思想对后世的朱子理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道谦禅师圆寂后,朱熹曾写下《祭开善谦禅师文》来悼念。该寺在武夷山茶禅文化和理学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道谦禅师承大慧禅师的禅风,把径山禅茶文化带回武夷山,与本地既有的儒、释、道三教文化、茶文化互相渗透,同别互溶,形成了兼具儒家之正、道家之清、佛家之和、茶人之雅的武夷山禅茶文化,并得到了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载道传扬,形成了圆悟克勤——大慧宗杲——开善道谦——朱子晦翁(朱熹),一脉相承的茶禅文化源流。朱熹自小“格物致知”,他认为:“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他从茶中悟得“理而后和”的重要哲学命题,他每每以茶会友,以茶喻学,以茶论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返朴卜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卜空是一个层次分明,依山势分布的古村落,群山环抱,整个村镶嵌在大山凹里,前临梯田,背靠海拔1000多米的营盘岗,依陡峭的山势而建,村中房屋均为土木结构,绝大多数都有一百多年历史。 距离镇政府有10多公里,因海拔高,将近一半的路程是蜿蜒的盘山路。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从远处望去,一栋栋黑瓦黄墙老房子隐藏在山谷两侧,层层叠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颇有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宁静之感,令人陶然忘归……</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结语】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历史,必要到此山之东南这座千年古镇走一走,访过紫阳楼,于潭溪旁的古樟树听风吹过,缓步穿行宋风浓郁的兴贤古街,再问道拱辰山品开善禅茶,返朴寻覓深藏古村卜空后,于月下荷塘安坐,静静与那里的人文山水对话……斯人已矣,莲香如初,五夫如净土。</font></h3> <h3>后叙:两年前开始整理,原想编辑古镇一日游行程介绍,整理时发现像散文——就停搁了。罢了罢了,权做一篇旅游文化资料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