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提出并实施了“小先生制”,他提出儿童可以一边当“学生”,一边当“先生”,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即学即教,这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学习方式。</p> <p class="ql-block">为教而学</p><p class="ql-block">“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前者是学生被动地学,后者是学生主动地学。因为为教而学的“小先生”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其他学生明白学习内容,在教授的过程中, 自己也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小先生制”的实施,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这种观念和实践与当代“深度学习理论”很相似,在教的过程中,学生有理解、反思、生成等高级思维活动,最后将要学的东西内化为本身的知识,这样掌握的知识更加扎实、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小先生制”思想提倡让学生做“小先生”,从本质上讲,就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形式上讲,就是要创造合适的情景任务让学生去参与,学习任务是多样化的;从方法上讲,就是要把教学的主要媒介——口头语言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多动口交流,所以课堂上话最多的应该是学生;从目的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p> <p class="ql-block">教师教学生的过程,要既当先生又当学生;学生受教育的过程,要既当学生又当先生。角色要随时互换,要给学生尽量多的做先生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富主动性、积极性。</p> <p class="ql-block">去课堂中心化</p><p class="ql-block">传统的课堂看教师,现在的课堂看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是衡量一节课最重要的标准。所以,现在的课堂中心不再是教师,不再是固定的讲台,而是学生,学生所在的地方就是课堂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人人都是“小先生”</p><p class="ql-block">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因为每个学生都要作为“小先生”去讲去评,如此不仅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学习内容,还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p> <p class="ql-block">在教学管理中可以设置“小先生”岗位,旨在培养学生会学也会做的能力,且每个人都有合适的舞台发光发亮。例如卫生“小先生”、学习“小先生”等,以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教育,使学生在管理与被管理、管人与管己之中,行为规范逐步内化,思想道德不断升华。</p> <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个性上滋润着智慧的心,了解社会与大众的热诚,服务社会与大众自我牺牲的精神。”学校传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并结合现代办学理念,将“小先生制”赋予新的含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承担角色,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必将会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生活氛围。</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203班孩子寒假生活的“小老师”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