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曾巩《雾凇》<br> 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br> 记得集贤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珑璁。 <div><br></div><div> 听说明天早晨有大雾,我的眼前突然闪现出海边的树林里到处是玉树银花的雾凇景象。2月10日拂晓,为了能拍到雾凇,我在日出前就来到了兴城海滨公园,结果却不尽人意,虽然海边雾很大,但是树上形成的雾凇只是薄薄得一层,与我的想象中壮观的雾凇景象相差很多。好在海滨景色天生丽质,在我的镜头里也留下了一些美丽瞬间。</div> <br><br><br> 朦胧三礁(重曝效果) <div><br><br></div> 菊花女雕像 朦胧中的朝阳 由于近期疫情严重,海滨著名景点三礁揽胜被封了。 海滨冬游者 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这是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雾凇”一词。 晨雾中隐约可见的三礁揽胜 雾凇的形成是凝华。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因此雾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雾凇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物体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这就是树挂(又称雪挂)。 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为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松柏绽银菊 剔透洁白挂柳枝 仪态万方、独具丰韵<br> 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 美丽动人 宋·曾巩《雾凇》<br> 园林日出静无风,雾凇花开树树同。<br> 记得集贤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珑璁。 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而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在“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玉树琼花满目春 瑞树开花冷不香 <h1>谢谢关注 谢谢转发<b></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