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我与经典老电影的故事

战剑如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i>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 在我们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东西让你刻骨铭心。那些储存在记忆深处的电影经典,哪怕一句台词,一个镜头,一首插曲,都会把人带回那个年代的美好时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岁月流逝的是旧痕,脑海铭记的是永恒。那些演员,我们喜欢;那些故事,我们熟悉。往事蹉跎,岁月流金,老电影伴随着我们的欢笑和泪水、热爱与忧愁,成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它记录了时代,也不会被时代忘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 深深折服电影艺术的巨大魅力和带给我们特别美好特别感动的时刻。在欣赏电影时,产生惊喜、快乐、流泪、紧张、震撼等复杂情绪,或心潮激荡或血脉贲张,或浮想联翩或回味无穷,都是艺术在发挥着神秘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如今,往昔的老电影已淡出影坛线上,但还是怀念、重温那些曾经的岁月,找寻记忆中虽已久远,却是熠熠闪光的东西......我与老电影的故事和情缘,一直会延续会陪伴我生命的整个历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题记<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稚嫩童音演唱《刘三姐》插曲 <p class="ql-block">  喜欢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一天之内连续看了三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歌仙,她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赢得人们的无比喜爱。在香坊电影院,海报上的刘三姐笑得那么甜,会说话的眼睛瞅着我。</span>我的个头伸出胳膊刚够到售票窗口,一次次将母亲给的零花钱,毫不吝惜的送进去。</p><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东风小学是香坊区重点校,其环境、条件、师资都是一流的。四年级时,我们的表演组在音乐老师赵红的导演下排练了电影片段。别看我们只称表演组,可在香坊区小学名气不小,那年我们还参加了闻名遐迩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少年儿童专场演出。</p><p class="ql-block"> 关于刘三姐的人选,赵老师费了不少心思下了很大工夫,认为可以担当的人一个个试场。我的形象和表演,都是她看好的。但我的肺活量小,音域不那么宽,虽然音调挺高,声音也好听,可若在大剧场演出,后面的观众效果会打折,所以只当了群众演员。</p><p class="ql-block"> 最有意思的一场演出不是在剧场,而是去省重点校——与我们一个香坊公园之隔的哈尔滨第六中学。那是一幢独立的,举架很高,面积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房子,宽敞又明亮。房内有一个大舞台,下面黑压压坐满了中学生。据接待我们的老师讲,这是六中的室内体育馆,有演出时就兼做俱乐部,它有一个别致的名字我记住了,叫“风雨操场”。</p><p class="ql-block">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呀敬亲人……”《多谢了》是电影《刘三姐》中的插曲,当稚嫩的童音响彻房屋时,台下笑声顿时爆棚,大概是大哥哥大姐姐们看我们这些十岁左右的小孩,穿着民族服装,扮演着刘三姐、阿牛哥和众乡亲,很新奇很搞笑吧。在观众前仰后合的欢乐中,暴风雨般的掌声响起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黄婉秋主演歌仙刘三姐,刘成龙饰演阿牛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我们这些小演员在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后,于松花江畔防洪纪念塔下合影留念。后排左一是漂亮的音乐老师,右四是我噢</b></p> 处女作《一张电影票》放飞文学梦 <p class="ql-block">  1964年秋,我如愿考入了省重点校哈六中,并且担任了学校少先队大队文艺委员。班里的少先队中队长叫欧阳晓光,她一头齐耳黑发,白皙润泽的脸庞,大眼睛高鼻梁,玫瑰含雪般的红唇皓齿,笑起来非常好看,用现在的话说是妥妥的美女一枚。</p><p class="ql-block"> 开学不久,学校大队部组织看新中国成立15周年电影巡演之一、以哈尔滨为背景的影片《千万不要忘记》。我负责将所有的电影票按前后左右位置好坏平均分摊后,发给初中年级各班的中队长。</p><p class="ql-block"> 当我进入香坊电影院时,才发现那坐在最后一排最边上座位的人竟是欧阳晓光。也就是说,握有分票大权的中队长,她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是将最差的票留给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我被深深感动了!适逢黑龙江广播电台少儿组举办庆祝国庆15周年征文活动,我以真情实感写了《一张电影票》的小文寄了出去。这故事在全国人民都在学雷锋做好事的日子里,就像大海中的一朵浪花,高山上的一块石子,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它却感动了阅文无数的电台编辑,入选了国庆征文。</p><p class="ql-block"> 这对于一个刚考入六中这所名校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来说,是多么大的收获和鼓励啊,惊喜、兴奋、甜蜜、忐忑,可想而知,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件事得到了学校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广播通知在校生统一组织收听,通校生回家收听。</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深秋静夜,一位男广播员浑厚而亲切的嗓音将这个故事通过电波传向千家万户。从此,这篇处女作放飞了我的文学梦作家梦。可惜当时的我只是一个被幸运女神宠爱的初一学生,更不知晓光的特殊家世——她竟然是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女儿,也就是我们这个边疆大省的“第一公主”。不然,我这篇小文就可以有更鲜明的主题,更深刻的内涵了。</p><p class="ql-block"> 建国70周年我去首都旅游,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欧阳晓光请我看国庆大片,真是感慨万分。从青丝到白发,《一张电影票》的故事已过去55年,意义非同寻常。这是岁月的轮回,<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不解的情缘,</span>这更是我们彼此人生的珍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这张无比珍贵的照片最近才公布于世。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框的小学生欧阳晓光(前排左三)的幸福时刻。几年后她成为我的中学同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感动着电影中的故事,也为自己的故事感动,这是我俩的《我和我的祖国》</b></p> 永远的《青春之歌》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9年</span>国庆十周年时,各制片厂推出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质量上佳的优秀故事片共18部。这些献礼影片给人们带来了触动灵魂的思想启迪和情感共鸣,有的在国内外屡屡获奖,影响力及高水准难以超越。</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五朵金花》先后在46个国家公映,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纪录。《青春之歌》在全国放映时,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的影院全部爆满,很多影院24小时放映,出现许多人饿着肚子通宵达旦排长队买电影票的盛况。</p><p class="ql-block"> 《青春之歌》首次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生动的呈现在大银幕上。片中纯真正直的学生林道静在共产党员卢嘉川、江华、林红的引领下,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我是在杨沫的长篇小说里认识这些革命者的,看了电影更是热血沸腾,立志要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实现他们未能实现的崇高理想 。</p><p class="ql-block"> 从岗位上退下来后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承,撰写了多部宣传和纪念革命前辈、英雄烈士的文章。其中有一篇深受《青春之歌》的影响,题目就是《以笔为枪投身抗战:致支援先生铁蹄下的青春之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饰演林道静的</span>谢芳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电眼,她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演了一辈子女知识分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浓浓的书卷气还有些小资情调,</span>被誉为知性美的银幕代言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年的伊春森林节闭幕式上,主办方请来已六十多岁的谢芳夫妇演唱歌曲。我在现场目睹老了的林道静依然活力四射,心想,真是青春无敌啊,一部电影一个角色竟让她终身受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高中学生林道静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我收藏的电影连环画也叫小人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我收藏的1963~1965年的《哈尔滨银幕》,由市文化局电影管理处主办的非正式刋物,月出一期。主要是扩大电影宣传,介绍当月上映的影片、电影知识、电影歌曲等,文图并茂很吸引人</b></p> 抗美援朝战爭片体现的家国情怀 <p class="ql-block">  《上甘岭》是我国第一部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为将上甘岭这场气壮山河的战役真实地烘托出来,编导把视点投向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塑造了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英雄群像。</p><p class="ql-block"> 其中乔羽作词、刘炽作曲的《我的祖国》是全片的高潮与精华所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渲染气氛、表现主题、感染观众上起到了重要作用,</span>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战士思念祖国与家乡的情怀和保家卫国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演唱流传甚广,至今不衰。</p><p class="ql-block"> 《英雄儿女》也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壮烈牺牲后,他的妹妹文工团员王芳继续坚持战斗,最终和工人养父、政委生父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初看这两部电影时我的年纪尚小,对保家卫国的战爭理解不了那么深刻,但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的我,对两首插曲却非常喜爱,可以完全背唱:<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热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2019年,即将奔七的好友五姐妹踏上了朝鲜的土地。遥想三千里江山,烽烟滚滚炮声隆隆,留下多少志愿军英烈的鲜血和足迹,我们的心情顿时肃穆起来。</p><p class="ql-block"> 位于平壤牡丹峰北麓的中朝友谊塔,是朝鲜人民为铭记志愿军的丰功伟绩而建立的,上面有红星在闪烁,前面刻有“友谊塔”朝文。 塔基座的一层正面刻有碑文,左右两侧有描述中朝友谊和志愿军勇士战斗英姿的浮雕。塔穴红盒子里装有部分烈士名单,国人熟知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毛岸英等都在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真的是一种情怀!以我的腿况,若不是为志愿军英烈献花致敬,说什么也登不上这四五十级台阶的。</span>我出生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母亲特地给我起了像男孩名的“战”字是为纪念。此一生我就忘不了这场战爭和志愿军将士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2019年中国八一建军节,朝鲜平壤。我们为志愿军烈士献上鲜花,以表缅怀纪念之情</b></p> 我的青春偶像王心刚、王晓棠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认识王心刚,是在父亲订阅的《大众电影》里。这本刋物一到,我立即爱不释手先睹为快。看图片上的王心刚形象俊朗,文章评价他风流倜傥、演技精湛,潇洒之中不失稳重,质朴之中尽显内涵,勇敢之中兼具智慧,好喜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来看了他多部电影中的角色,认定王心刚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小生。他除了帅之外更重要的是演技了得,他身上的气质是如今靠脸吃饭的流量明星永远无法比的。而王晓棠的美丽超群,则是我们这些小女生的最爱。</span></p><p class="ql-block"> 1962年,文化部评选出了22名“新中国人民演员”,他们代表了当时新中国影坛的老、中、青演员,都是当年轰动一时、在民间引起空前反响的佼佼者,观众俗称为“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王心刚、王晓棠双双上榜。</p><p class="ql-block"> “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语。身为影迷的我也追星,只是没有那么疯狂,更多的是欣赏有他们肖像的电影杂志,收藏他们的剧照画片,观看他们主演的电影。</p><p class="ql-block"> 王心刚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色娘子军》中饰演性格坚毅刚强,感情丰富,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的洪常青,深深打动了我,甚至有些崇拜有些联想,如果我也是娘子军战士,在这样的党代表领导下战斗该有多好。洪常青牺牲时,泪点低的我控制不住的掩面而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心刚饰演游击队政委杨晓冬,王晓棠更是大放光彩,一人塑造勇敢无畏的金环和成长中的银环这两个性格迥然的亲姐妹,都获得成功。王晓棠因此荣获了观众投票的“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后来她成为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新中国第一位演员出身的女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影片中杨晓冬和银环这一对“红色恋人”的爱情是那么真诚而含蓄,但却更有味道。当年的王心刚英俊帅气,王晓棠美丽多姿,被称为银幕情侣的绝配搭档。在那个对电影中表现革命者爱情有所限制的年代,他们点燃了一代年轻人的青春火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王心刚曾荣获“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年之际,他被评为“中国电影百位优秀演员”。2014年,他还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王心刚创造的银屏形象至今鲜活,我们这代人聚会时若只有一位男士,大家就会称他为“党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晚年曾有几位亲朋好友看我发的朋友圈照片后,评说我有点像王晓棠,旅游时也有不认识的团友这样说。我想可能是因为脸型、宽额头、喜欢戴发卡等原由吧。尽管不可比,但若与偶像形似或神似,也很开心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红色娘子军》中的党代表洪常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观众心目中的男神女神</b></p> 知青时代看露天电影 <p class="ql-block">  看电影是大家都喜欢的娱乐活动。每逢在场部小广场看露天电影,都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刻,白天劳动的疲累也一扫而光。尽管有点遭罪,往往一场电影下来,把大大小小的蚊子都喂饱了,但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几乎场场不落。</p><p class="ql-block"> 夜幕笼罩大地时,场子开始热闹起来,职工和家属、各连队的知青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场部门前。小广场上站的坐的到处是人,说着笑着都那么开心,观影前戏也是很热闹的。当放映机射出一束强光时,人们顿时安静下来,电影中响亮的人物对白、优美好听的歌曲,响彻农场的夜空。</p><p class="ql-block"> 那时上演最多的是《红灯记》《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电影。反复放映的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等几部“文革”前拍摄又通过审查的故事片电影。比如场部召开热烈欢迎(送)新(原)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离)场大会后,就放映了故事片《平原游击队》。</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纪录片都是紧跟当时形势的,如《九大开幕》《新沙皇的罪行》等。记得被封禁后复映的第一部国产故事片是《英雄儿女》,当那首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赞歌》唱响的时候,不少人都随着唱,仿佛我们自己都成为了顶天立地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更壮观的是,知青们成群结伴、欢声笑语的去北安县城唯一的电影院看新上映的电影,步行来回30多里路也不觉累。满载收获而归,一路笑谈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算是最奢侈最浪漫的精神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如今,露天电影基本没有了,观影环境多是小型的豪华的音响一流的影院,电影还通过电视进入千家万户,或是一部智能手机便可无限观影。但露天电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重要生活内容和精神食粮,那份慰藉那份欣喜那份感动,还是留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当年一笔一画抄写的《英雄儿女》《农奴》等电影歌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2018年我们下乡整50年,回访农场时与来看望老知青的老职工合影,他就是当年的电影放映员。我们身后的场部早已拆平房建高楼,小广场上看露天电影的画面仍历历在目</b></p> 婚礼上清唱朝鲜电影插曲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朝鲜电影风靡全国,有《卖花姑娘》《一个护士的故事》《看不见的战线》《敌后金达莱》《鲜花盛开的村庄》《摘苹果的时候》等等。电影里面的歌都非常好听,百唱不厌。</p><p class="ql-block"> 特别喜欢《一个护士的故事》。该片将战争片浓郁的硝烟味与年轻漂亮女护士的淳朴性格交织在一起,不加修饰的真情刻画营造出朴实真挚的朝鲜人民军战士的情感世界,更是以其强化的励志主题影响了中国观众。</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白衣天使的母亲参加革命就从事了护士工作,也许是知青时代的我也当了两年多的小护士,我在婚礼上清唱了这部电影的插曲《护士之歌》。当时提倡新事新办,在市中心某局的大会议室里,我唱歌把婚礼推向高潮,博得了来宾热烈的互动和掌声,至今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我们五姐妹去朝鲜平壤旅游时,参观朝鲜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祖国解放战爭胜利纪念馆”。我有幸在这里与一位老英雄同椅休息,一队现役军人来此,以敬重钦佩的神态,聆听这位胸前挂满勋章的战斗英雄讲述当年的战斗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不由得深受感染,那首《护士之歌》的旋律又回响在耳边。<span style="font-size:18px;">“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白云,我们心里充满欢乐,党的培育使我获得荣誉,战火中考验我茁壮成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战火中的朝鲜人民军女护士</b></p> 上影厂大导演亲笔给我们回信 <p class="ql-block">  1980年,《等到满山红叶时》上映,其美丽的三峡风光、动人的爱情故事深深吸引了观众。我们几个看过电影的同事在一起聊观后感时,对故事的背景时代发生了爭议,而且各执己见互不认可。我是电影迷又好写几笔,便给导演汤化达写了信以问究竟。</p><p class="ql-block"> 真没有想到,这位上影厂的知名导演竟亲笔回了信,而不是便函或者是用打字机写的。信中写道:</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电影爱好者”同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来函敬悉,关于《等到满山红叶时》的时代背景问题,我们是有具体设想的,可能交代得不够清楚,以致引起同志们的争论,很抱歉!</b></p><p class="ql-block"> 汤导详细介绍了“文革”前和后两个时代背景的设想,接着说:</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以上是我们的设想,但是未能使观众看明白,这是我们工作上的缺点,在今后的创作中当吸取教训。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怀与支持,感谢你们对影片《等到满山红叶时》的鼓励。</b></p><p class="ql-block"> 好感动啊!身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大导演,能给远在哈尔滨的普通观众回信已是不一般,又是如此认真负责的回答观众问题,还谦逊的向我们道歉,真是德艺双馨的好导演啊!可至今令我遗憾并后悔的是,当时怎么没有写封回信感谢他。</p><p class="ql-block"> 查百度得知汤化达是1938年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曾在《南征北战》《护士日记》中饰演重要角色。改做导演后,与汤晓丹合作拍了《红日》《渡江侦察记》,主导了《大刀记》《石榴花》等。《等到满山红叶时》赴埃及参加第五届开罗国际电影节,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上座率达100%。</p><p class="ql-block"> 同事们评价他一辈子做事严谨认真,且儒雅风度翩翩,待人和善,谦谦君子之风,深受电影界同仁上下的尊敬。从他给我们的回信中,已深深感受到这个评价对汤导是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于10年前91岁时去世,这封信成为了遗物。而我也渐渐老去,应该断舍离了,但不知哪个电影博物馆能够收藏,或者后代可以留存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珍藏至今的汤化达导演手写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汤化达导演,您永远活在作品里和观众的心中</b></p> 策划与责编《大导演李翰祥》一书 <p class="ql-block">  一代大师王牌导演李翰祥先生一生执导电影70余部,几乎横贯了半个世纪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并不断开电影创作之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地位。李翰祥梦寐以求的愿望是在有生之年能回到祖国内地拍片,《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影片使他梦境成真,成为第一个回内地拍电影的香港导演。</p><p class="ql-block">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北京朝阳区李家坟《火烧阿房宫》电视连续剧的外景地,已七十高龄的香港大导演李翰祥工作到最后一分钟,重重地倒在了监视器下。李翰祥在京病逝的噩耗传出,国人震惊,给影视界同行和广大观众留下了深深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位为中国电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对祖国对人民极具赤子情怀的香港导演,在出版社编辑岗位上工作的我,特别策划责编了国内唯一一部关于李翰祥的长篇传记文学。</p><p class="ql-block"> 《大导演李翰祥》生动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内心世界,讴歌了他对电影事业执著的追求和献身的精神。此书第一次印刷就达4万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欢,也算是我职业生涯中为中国电影事业尽了绵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1998年11月,广州。《大导演李翰祥》获第十一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三等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我发表在哈尔滨《新晚报》上的报道文章</b></p> 风雨无阻在庐山观看《庐山恋》 <p class="ql-block">  2021年春,在江西旅游时再上庐山。27年前我第一次去庐山是当天来回,此次住在山上风景区内的玥桐庄别墅,就有了这次幸运。</p><p class="ql-block"> 在车上的时候导游就问我们想不想看电影《庐山恋》,我一口说出“必须看”。尽管晚上风雨交加,还是挡不住心中的热情,打了出租车去观看自己40年前已看过的电影《庐山恋》,一种美好青春和爱情的纪念与释怀吧!身在庐山观《庐山恋》,那种美妙的感觉真的是难以言说。</p><p class="ql-block"> 《庐山恋》是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曾经轰动和风靡全国,它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一年四季的景色,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而且还创造了多个影史纪录。1981年,经过群众投票选出的《庐山恋》成为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p><p class="ql-block"> 最特别的是,这家电影院每天只放这一部电影,40年至今不变,也以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获得“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吉尼斯世界纪录殊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全国唯一以电影命名的电影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庐山恋》的主演张瑜、郭凯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我有幸成为庐山恋影院第3218785位观众</b></p> 在北京圆梦“中国电影博物馆” <p class="ql-block">  在岗时曾几十次去北京公出,都是来去匆匆。2019年秋去北京住了一个月,圆了我好几个梦,其中就有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那天秋风瑟瑟秋雨绵绵,但非去不可无怨无悔。</span></p><p class="ql-block"> 这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南影路9号的电影艺术殿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博物馆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在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有藏品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藏品8件。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及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p><p class="ql-block"> 赶上“光影抒华章,奋斗新时代”70周年主题展,强烈感受了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壮丽与辉煌。对我个人而言,从小喜欢看电影,唱电影歌曲,是电影陪伴了我的人生成长,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一直以来就是中外艺术家塑造英雄形象、传承英雄情怀的重要载体。电影中一系列的英雄形象深深刻入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对优秀共产党人的认识,对英雄烈士的敬仰,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教育和榜样的作用。22岁那年,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在大半生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退休后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span style="font-size:18px;">砥砺前行</span>,为红色文化传承笔耕不辍,其中就有那些红色经典电影给我的影响和动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英雄主义是新中国电影艺术的风骨,红色经典电影永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看过N遍的《五朵金花》。去云南大理旅游时,特地在蝴蝶泉拍摄地穿上白族服装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只要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和故事,都是一个人一生刻骨铭心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值得回顾与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新中国第一部描写北大荒人的彩色故事片,那片黑土地曾是我奉献青春的地方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在著名电影艺术家手印长廊,与心中的女神王晓棠相见</b></p> 令黑龙江人骄傲的电影经典 <p class="ql-block">  文学是与人类精神共存的长河。黑龙江文学之河,经由巍巍兴安和莽莽平原,从远古一路迤逦而来,奔涌在广袤的黑土地,汇入更为浩瀚的文学之海。2020年初秋,盼望已久的黑龙江文学馆正式对外开放。我在那长河一脉泛舟,浪花朵朵,感怀多多。</p><p class="ql-block"> 好骄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家喻户晓的电影经典,如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曲波的《林海雪原》,林予的《边寨烽火》,乌•白辛的《冰山上的来客》,丛深的《笑逐颜开》《千万不要忘记》等,都与我的家乡有关。 因为这些电影的原创和编剧,都是黑龙江籍或是在黑龙江生活工作过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林海雪原》的编剧曲波当年是解放军团级指挥员、剿匪亲历者。解放战争时期,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作战。《暴风骤雨》的编剧周立波当年随军转战到东北,参加了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斗争,在尚志县的元宝镇工作了半年。他们先是创作出版了同名长篇小说,后被电影厂搬上银幕,而风靡全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优美动听传唱至今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高原之歌》,都来自1963年长影拍摄的优秀反特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那句“阿米尔,冲”,也成了当年青年人恋爱的流行语。编剧鸟•白辛是赫哲族人,哈尔滨市文联的专业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哈尔滨另一位专业作家丛深创作的</span>话剧《千万不要忘记》在全国公演。1964年初,哈尔滨话剧院进中南海紫光阁演出,国务院在民族宫包场演了三个月。此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北影厂改编谢铁骊导演搬上银幕。北影和哈话的著名演员联袂出演,外景都是在哈尔滨拍摄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主厅里的《林海雪原》电影场景人物雕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看到《冰山上的来客》《林海雪原》等电影剧照格外亲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在多媒体放映室欣赏这些老电影,满满的年代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冰山上的来客》剧照,解放军杨排长智断真假古兰丹姆。那时的反特故事片,也是早期的谍战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文字/制作:战剑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摄影:同行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剧照: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音乐:《微风细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感谢您的欣赏 ❤️</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欢迎转发分享 🤗</i></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