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好久不曾有时间静下心来写有关宋词的文字了,这次,为了你,我欣然落笔。<div><br>宋词之美,有微雨燕双飞的美好,有茅檐低小溪上青草的逸致,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的惊喜,有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落魄,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闲愁,也有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豪迈……</div><div><br></div><div>宋词之美,沉香千年。宋词之美,于点点思愁,行在文字间,纵然千年,婉若昨日,历历在目,字字入心。</div><div><br>观《清平乐》,为其中之飘飘仙乐深深吸引。乐曲来自词律,曲风婉转,歌词清扬,淡似出岫溪涧,轻如江上清风,乍一闻便心生欢喜。即便出自男子的喉结,亦行云流水,引人入谷。这般清澈,恰似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div><div><br>晏殊、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等诗词大家悉数登场,有最浪漫的风花雪月,有最刚正的高山流水,有最贤德的治国之风。我以为,赵祯是幸福的,那个时代的民众亦是幸福的。</div><div><br><br></div> <div><br></div>可我的脚印无幸与你重叠,你仰止的江山,是我的前生。大宋在风雨中更美得不可方物,若一朵空谷幽兰,至简至精,雅至骨髓。天青色的釉底,不描青花只烧瓷,翻手水墨覆手词。“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div><br>极简是一种专一,是除却天地而唯我的心无旁骛。将灵魂置之于山水涤净,又收将回体内熏心。伴君横笛,奴家抚琴,一曲清欢,两厢合意。丝竹追月,豁然眼底,未闻弦歌,已知雅意。</div><div><br>云鬓从不曾乱,翻书的手指,只需将绣线轻捻。惊鸿一舞,笑中含雾。抬袖作揖,向时光低眉,却若谷虚怀,他山之石。四方城外,江山如画。铁袖一挥,仁爱天下。安然你的经过,送别不过一席酒,青瓦长亭叠阳关,山水终归会相逢。</div><div><br>男儿泪,不轻弹。女儿情,敛于眉。策马四方之心,飞上云端揽一轮月,以词下酒,旷士之怀,幽人之风,任意悲喜,穿心而过。熏风满帘浮暗香,把酒临风醉何妨?<br></div><div><br></div> <div><br></div>晏殊的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广泛。不论是词风,题材,词牌格式,艺术手法方面都是非常全面的。最抒情的文字,最痴迷的意韵。它深微隐幽,意味隽永,优美到极致,又婉约到极处。<div><br>读他的诗词,能令你心旷神怡,直抵生活美学的真正源头,也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熏染精神境界和美学趣味。熏染的不仅是气质,更是心,万法随心,心美了,一切都美了。<div><br>他的诗词,藏着千年的风情,那一岸晓风,荡出无尽的情感;那一弯残月,漾出无解的忧愁;那一曲曲箫音,吹散了唐风!那种气韵,那种凝重,浑然天成!无论是脉脉儿女情长,还是内心情感,都深情地一一展现了。</div><div><br>晏殊的作品,应该受到了南唐冯延巳的影响,他所表现的是词里的一种意境,而不是感情事件的本身,可是在另外一方面,他所表现的又跟李后主有一个强烈的对比。李后主是纯感情的奔放,而晏殊是对于感情有一种理性的节制。李后主的诗词是直接有感而触发出来的,是没有思索,没有反省的,连他掌握文字的能力都不是理性的选择,是他自己感性的感受。</div><div><br>“待踏马蹄清夜月”那个马蹄的声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波三折,一步一步向前的天涯芳草的那种向前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种滔滔滚滚,完全是凭他直接的锐感去掌握的。诗人总是感性的,而晏殊和他是相对的一个对比的词人,他是一个理性的诗人。<br></div><div><br></div></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性也是可以成为诗人的。我这里说的理性不是指狭义的斤斤计较的理性,是一种带有反省的,节制的理性。每人用情态度不同。有的人的感情一燃起来,火苗很高,向外蔓延;有的人的感情像一片水晶那么晶莹、那么皎洁、那么坚固。有一种节制,有一种反省的这样的修养的能力。在词人里边,能表现思想性、表现理性的词人是很少见的。晏殊是词人里边一个极端特殊的人物,当然与他的生平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一度升至枢密副使。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他一生轨迹来看,他做官处事风格都是非常理性的,同时也是一个锐感的诗人,他有着非常敏锐的感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他写的一样是无常的悲哀,和李后主的无常悲哀“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一曲新词酒一杯……无可奈何花落去”那真是诗意一般的味道,但他不是开头就“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他没有旁敲侧击,从旁边来写,而是有一种很欣赏的性质,又有歌,又有酒,这样的写法就不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他的这种词风是很难说的,可是他的感伤就正在这里。有诗为证,曹孟德的诗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本”,《世说新语》里面也有这样的表述。本来就是让人感情容易激动的这样作用的一种根源,而饮酒的时候你再听歌,就更容易引起你内心的感动,这种平淡的语法和李后主那么强大的力量是不同的,他那种伤感是蕴藏在里边的,他没有用那么强大的力量来冲击你,他写的多么的闲淡和悠然的那种不著力,就是不用力不着痕迹的,这就是晏殊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div><br></div>纵观晏殊的词作,他承先启后,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开创了北宋婉约之词风,得“小令宰相晏同叔”之美誉。他的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多有清新之辞、娴雅之气。其词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悟,具有士大夫的气质,可谓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过渡者。<div><br></div><div>晏殊词风格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吸收了冯词的明丽与疏朗,脱去了花间派的脂粉气,多所创新。晏殊的词集叫做《珠玉词》,他的词的风格和他的书名实在是很相配。晏殊的词真是珠圆玉润,他写词前半阕好似没有力量,后半阕的力量就爆发出来了。</div><div><br>如李后主想到“夕阳西下几时回”,想到“胭脂泪,相留醉,几十重”的时候,就是人生长恨了,而人家晏殊,“不”,晏殊也体会到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真是奇妙。李后主是往而不返,一下子扎进去就不回头了,而圆融者晏殊就是有一个周遍的对于宇宙循环无尽的圆满的认识,没有用哲学的观点说出来,让人去思索,去徘徊。</div><div><br>你一定要少读董桥……文字是指月的手指,董桥缺个禅师帮他看见月亮…….学古者昌,似古者亡。宋人写不了唐诗,元人写不了宋词。忽必烈说:文明只能强奸掠夺,不能抚摸沉溺。周树人的文字,凌厉如青铜器,周作人的文字,内敛如定窑瓷器。他们用功的地方不是如皮肉的文字本身,而是皮肉下面的骨头、心肝和脑浆。</div><div><br>冯延巳的“一响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一响”两个字是表示时间的,它有的时候表示久的意思,有的时候表示短暂的意思, “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直到日暮黄昏征鸿飞尽了,他凭栏的时间是长久的,而李后主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这是昨天短暂的梦中,回到故国有那么短暂的一段梦中欢乐,现在晏殊在《浣溪沙》也用了“一响”还是短暂的,“一向年光有限身”,是一年的韶光中最美好的春光,也是短暂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念远虽是好的,但是“空念远 ”。你能掌握的,真正能做到的是你眼前的“不如怜取眼前人”。<br></div><div><br></div> <div><br></div>在宋朝,词一般都是写给歌女唱的,词牌后一般也是没有标题的,然晏殊的《山亭柳·赠歌者》为何要加上“赠歌者”标题呢?这里面有一种很微妙的因素,正是因为晏殊用这首小词,可以说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另外与他的生平也有一定是结合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有自己的质素也有外来的影响。<div><br>晏殊一生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虽然以一个诗人角度来说,有他敏锐的诗人的感觉,也写了很多美好的小词,但毕竟在真正的生活经历上没有那种强大的忧患的刺激,这是外在的因素。可是当他晚年的时候,他一世这样平静的过来了,他晚年反而遭遇到了一些政治上的挫折,他被免除了宰相的职务,到陕西咸阳一带为官。有人推测,说他的这首词“家住西秦”、“数年来往咸京道”很可能就是被派到永兴军知永兴军时候所作,那正是他衰老,而且在政治上失意时候的作品,所以他不免有胸中的块垒,有一种感概,就借他人的酒杯,假借一个歌女来发泄自己的衰老,政治上失意的感概。</div><div><br>词中他说这个女子就是陕西一带的人,“赌,随艺随身”,他说这个歌女有很美好的才能,可以和许多有美好才能的歌妓来竞赛。她有博艺随身,有那么多的才艺是她自身的,不是外界的。<br></div><div><br></div> <div><br></div>“花柳上、斗尖新 ”代表欢畅歌席直接的一切风流浪漫的事情,然下半阕“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笔风一转,说这个女人衰老了,她就来往咸京道上,现在没有人来听她的了,她就要到各地去唱歌谋生。<div><br>最后她得到的是“残杯冷炙谩销魂”,她为此而悲哀。在这里面有一个很妙的结合,和温庭均的词里边的“语码”一样,有一个文化背景,它可以唤起同文化人的联想,“残杯冷炙”这个语码是出自于杜甫的诗,《奉赠韦左丞丈》,在这首诗里,杜甫就说到他的才学,他的抱负得不到别人的欣赏。</div><div><br>我抱着一身才华来到国家的首都长安,13年过去了我到处找一个人欣赏我,任用我。我早上敲一个人的门,晚上随着人家的车马,我是要我的政治理想,抱负被你们认识啊,但我得到的是什么呢?“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没有人听我,信我,用我,所以这个语码的作用很奇妙吧。这就是中国读书人喜欢用美女芳草来自比的原因。</div><div><br></div> <div><br></div>古代的女子都是不自由的,女子是不能独立完成自己的,她一定要依靠一个人,一个男子。那个时候社会上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行业,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独自完成自己的道路。那个时候的读书人唯一的道路就是科举,就是出仕,就是做官,但没有人欣赏,没有人凭用,也只能独自暗暗流泪。<br><br>这是晏殊词里例外的一首词。要研究一个作者的时候,我们不能断章取义,要看他的全部作品,尽管作品风格不同,但是作为一个作者,他的心灵思想、感情的本质是如同从一个心灵放射出来的,比如李后主早期和晚期的作品风格就不同,但是本质出自于一个心灵。<br><br>晏殊圆融观照的词风和晚期感概的激动的词风同处于一个心灵。这首词除了表现晏殊激动的感概外,他增加了标题也是例外。他是用了一个假借,把别人推到前面去了,而他藏在这个人的后面。这就是理性诗人。他不愿像李后主那般把自己鲜血淋漓的伤口都展示出来,让别人抓住把柄。他是退后一步,藏在别人后面,才把感概发泄出来。<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