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清早,天色朦胧,似有下雪的节奏,不想只是飘了数得过来的几片雪花就草草收场了。</p><p class="ql-block"> 独坐窗前,伏案捧读。今天进入第二章的学习,内容是语文教学最需要的教学能力。</p> <p class="ql-block"> 第10节:细读文本,开启语文教学之门的金钥匙</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教师不去细读文本,又何以有自己的感受?老师没有自己的感受,又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可见,“文本细读”不能“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朱光潜),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挖掘。1.细读文本胜于钻研教辅。2.细读文本力求再现情境。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进入情境,再现情境。古人讲“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文字是情感、智慧的外衣。细读文本就是透过语言身临其境,就是使语言情境再现。3.细读文本以至迁移贯通。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能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以教材为本,练习阅读能力,借助文本,培养写作能力,这就是迁移贯通,最好的办法就是细读。细读文本之中自然会形成教学策略与方法。</p><p class="ql-block"> 读中自有情与趣,读中亦有策和略。教辅资料只能是一个借鉴、参考而已,细读文本才是我们教师最好的备课。</p><p class="ql-block"> 摘录一句王崧舟老师的话语:语文不光要用嘴读,还要用眼睛读,用眉毛去读,用表情去读,用姿势去读。</p><p class="ql-block"> 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p> <p class="ql-block"> 第11节: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 教学设计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益,语文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要以“学情”为基础。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教学设计要“留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引导,让课堂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3.教学设计要渗透跨学科知识。4.教学设计要有多套方案。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遵循灵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研究学生的“真实情况”,因生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14节:语文课堂,因评价而精彩</p><p class="ql-block">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教师的评价是否恰当、有效,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课堂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运用课堂评价?1.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倾听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微笑着专注地听学生说话的老师,脸上很自然会有一种迷人的神情,所以,倾听是一切评价语的前提。2.要有厚实的底蕴,对课文要有深入独到的见解。有深厚的积淀是基础。3.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参与评价;运用体态语言;机智的沉默;评价要动情、自信、幽默。我们要谨记:充满智慧的精彩的评价语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15节:问课,让老师也带着问题出课堂</p><p class="ql-block"> 课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行则果。“问课”就是一种简单有效、值得推荐的教学反思形式。问课,让课堂走向生本。</p><p class="ql-block"> 问课是听课评课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把听课过程和说课过程中需要深入交流和探讨的问题,优化精选、共同交流和探讨的过程就叫问课。问课的对象:问自我,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问学生;问同行。问课的艺术在于“五激”: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激发教学经验再现;激发思维;激发教师的教学情感;激发教师的智慧和灵感。</p> <p class="ql-block"> 语文老师一定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努力使自己不仅成为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的课堂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