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塘工程材料厂大门 我小时候家住南昌的时候就知道向塘有一个铁路材料厂,就是后来的“南昌铁路局材料供应段”,后来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玉山水泥厂时,玉山水泥厂的周存润调到向塘工程材料厂工作,后来又有向塘工程材料厂的燕景坤调到玉山水泥厂子弟学校当老师,才知道向塘还有一个工程材料厂。由于两个材料厂都在向塘,性质和功能也基本一样,以至于外地来联系工作的人时常被铁路向塘材料厂、铁路向塘工程材料厂这两个材料厂迷惑,以为就是要找的材料厂而跑错了门,其实一个是分局(路局)的,一个是工程处(工程总公司)的。<br><br>在如今的向塘镇和南昌铁路局与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公司,能记得向塘工程材料厂(曾用名:南昌铁路局向塘工程材料厂、南昌铁路局工程处向塘中心料库、南昌铁路局工程处材料厂、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材料厂、南昌铁路局工程总公司材料厂,2002年改为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统称:向塘工程材料厂)的人已经屈指可数。向塘工程材料厂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与颠簸,现在已是“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南昌铁路工程有限公司物资中心”。纵观全铁路系统和中铁工程局系统,通过转型、调整而保留下来的材料厂(或物资公司)也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所以,向塘工程材料厂的今天也不令人意外。<br><br>我1993年2月调向塘工程材料厂工作,直到2009年5月到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公司杭甬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指挥部任职,在向塘工程材料厂工作了整整16年。期间经历了向塘工程材料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向塘工程材料厂并入南昌铁路建筑工程公司;经历了向塘工程材料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经历了向塘工程材料厂脱离铁路划归中铁二十四局管辖等诸多变故变革;经历了向塘工程材料厂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遨游,不断创造辉煌与奇迹的历程。回想起来,也是心潮澎湃。如今再回首,不能不慨叹流水落花,岁月如歌。现在的我却时常怀念那堆积如山的钢材、钢轨,周转材料,那耸立的硕大油罐,那提料、运料的车水马龙,那机械轰鸣,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景。<br><br>五十年来,向塘工程材料厂的确历尽沧桑,一路坎坷。它曾布局二地(向塘与鹰潭)、三番改制、七度更名,在几十年的风雨中,演绎了许许多多澎湃激昂的故事,在历史的脉络上、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留下过它活跃的身影。<br><br>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铁路系统进行各种重大改革,大量的单位撤并,到上个世纪末,全路的铁路局系统仅剩二家站段级工程材料厂,其中就有向塘工程材料厂,足见其坚守的顽强。1999年版《南昌铁路局局志》第十一章有专门的章节记述向塘工程材料厂。2004年,全路的铁路局管辖的工程单位脱离铁路进行重组,但向塘工程材料厂仍然在市场经济中不断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历经艰难,实现了体制机制的华丽转变。基本建成了主要施工物资供应与成品油销售、废钢铁回收加工、周转材料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机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国几千万下岗职工的大潮中没有安排一个职工下岗。2007年市场销售收入达1.8亿,其中成品油的市场销售即突破2万吨。<br><br>这个成绩,放眼当时全国铁路工程系统的材料厂或物资公司,绝对是“独领风骚”。<br><br>况且这还是传统的物资贸易企业,并非时髦的金融、地产、高科技行业。<br><br>而同是铁路工程系统的各材料厂或物资公司,包括一些运营单位材料厂,其时或仍然依靠主业分一杯羹而苟延残喘,或步履艰难苦苦挣扎,许多或已寿终正寝。<br><br>向塘工程材料厂的转型说明,在竞争残酷的工程行业里附属的物资贸易企业,如果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积极进取和顽强拼搏,要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都是一个问题,更不要说什么发展了,除非产生了奇迹。<br><br>但经历了2009年以后的变故与坎坷,向塘工程材料厂开始走下坡路,步履艰难地坚持到2017年3月,还是改为“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南昌铁路工程有限公司物资中心”。<div><br></div><div>回过头来看,向塘工程材料厂起始于1971年的南昌铁路局南昌工程总队“工程材料厂”,四十八年后又回到了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南昌铁路工程公司“物资中心”,历史就这么画了个圆。<br></div> 建国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禁运”,材料缺乏,国家由国家物资局(1988年改物资部)统一管理全国的物资计划分配与供应。铁路物资供应集中由铁道部调拨,实行计划分配供应。由于物资供应极度紧张,各单位设立物资供应机构进行物资生产储备与管理成为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br><br>当时铁路物资储备供应管理体系:铁道部—物资管理局;铁路局—物资处;分局大口—物资科;再设数量不等的材料厂。条块分明,按部就班,各司其职,保证了铁路运营与基本建设和工业生产的物资供应。那个时候铁路院校的铁路物资管理专业的的仓储管理专业课中就有“材料厂的配置与设计方案”单元。这门课程现在基本上都停开了,铁路物资管理专业也差不多都改为物流专业。<br><br>原本铁路局工程系统是没有材料厂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铁道部要求,各分局大口单位有材料厂的要充实完善,没有的要建立健全。于是南昌铁路局在向塘设立了工程材料厂进行完善补缺。<br><br>工程材料厂的职责与运营材料厂不同,无计划采购权。主要是按工程处(工程总公司)物资科下达的采购进料发料计划承担施工物资的催发、提运入库,储备保养、分发、运送、结算等任务,也就是相当总仓库的职能,属仓储企业。成本费用按物资供应金额提取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列支。各施工单位无需各自派人去催料,只需按物资分配计划通知工程材料厂发料即可,此物资管理模式开创了高度统一计划经济下铁路基本建设物资供应新体制。<br><br>时过境迁,颇为反转的是,现在市场物资供应充裕,成为彻底的买方市场。各材料厂计划供应的功能逐步退化,职能消失,单位撤销或合并,或被逼转型改革,而工程材料厂功能的退化则要更早一步,转型改革也早走一步。 <p class="ql-block">1971年,南昌铁路局向塘工程材料厂在向塘成立,直接隶属南昌工程总队(工程处)。首任厂长张锡奎,开始圈地,建围墙,修建铁路专用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塘镇是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下辖的一个镇。是江西省最大的建制镇。向塘火车站与南昌火车站铁路距离也就28公里。1996年以后京九铁路和浙赣复线在向塘形成“黄金十字架”,向西货运编组站成了江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为路网性编组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里是农村的农村,也无京九铁路路过,只不过浙赣铁路和南浔铁路延伸在此交合,成为浙赣铁路旅客与货物进南昌、九江等的中转必由之路、交通要道,于是车机工电辆诸单位、材料厂和铁路卫生学校、医院、铁中、铁小等一批铁路单位在这里落户。于是,就有了县团级的向塘铁路地区。鼎盛时期,在向塘的铁路二等站段及以上单位就有十几家,每天从南昌至向塘西的小运转通勤车都有上十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过去一提到向塘,就觉得很远,好似向塘只与铁路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塘工程材料厂所在的向塘友谊路1号(今为56号),大门朝北,1995年建成的高大的门楼威武雄壮。这里原是向塘镇浃溪村地盘,在向塘站与向西站之间,机务段向西口的出库线旁,东界机务段出库线,西与503队为邻,南与向塘铁路医院隔水塘相望,再过去是大片的水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在向塘建工程材料厂时,这里还是荒僻的山坡与水田。以办公室为界,往南是水田与水塘,往北是小山坡,直至乘务室到坡顶,落差有差不多20米。后来沿山坡盖了不少房子,这一块基本上连成一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铁路有的是地,这块地是铁路的备用地,跑马一圈就是60多亩。1973年工程处要成立汽车队,向塘工程材料厂划了30多亩给汽车队,自己还剩下36.76亩(24486平方米)。1975年汽车队撤销,这块地给了南昌五段(南昌建筑公司)设了一个机械施工队,叫503队,但现在向塘人还是称之为“汽车队”的人多,叫“503”队的倒没有什么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路专用线从机务段向西进(出)库线出岔,进围墙后再开岔为两股道,总长度400余米(后拆除一股道,保留一股道208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围墙是简单的用铁丝网围一下,在大门两端分别有一段砖围墙,十分简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了一幢平房做办公室,有五个房间,我到向塘工程材料厂工作时这幢房子还在,1996年厂里办公楼接长扩建施工的时候拆除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建了几幢平房仓库,用以存放五金、电料。铁路专用线旁修建了一幢高站台仓库,用以存放水泥、铁路线路配件等大宗物资。这几幢仓库外观虽然简陋,都是砖木结构,但屋顶都是铺了木板、油毡,地面进行了防潮处理的,完全按标准仓库施工规范建造的,有几栋现在还在使用。还有一幢车库修理间也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料场比较简陋,就是简单的进行平整,沙土一垫,再铺上废旧枕木,存放钢材、钢轨等物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载重汽车有二辆,其他机械装备是没有的,装卸主要是人拉肩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向塘工程材料厂完成了40多万元的供应任务。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大约钢材2000多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在当年,南昌铁路局南昌工程总队改称南昌铁路局工程处,下设永安工程一段、漳平工程二段、新余工程三段、鹰潭工程四段、南昌工程五段等施工单位,向塘工程材料厂直接隶属工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1976年,向塘工程材料厂年业务供应量100多万元。</p> 1996年以前的向塘车站 厂区的铁路专用线 由于文化大革命等历史原因,铁路基本建设长时间停滞不前,工程业务萎缩,1980年,南昌铁路局对施工单位进行整合与调整,向塘工程材料厂改“南昌铁路局工程处向塘中心料库”,隶属管辖关系不变。 <p class="ql-block">1981年,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三工程处成建制划归南昌铁路局,称“南昌铁路局第三工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第三工程处与南昌铁路局工程处合并,成立新的“南昌铁路局工程处”。“向塘中心料库”(向塘工程材料厂)与三处材料厂合并,成立新的材料厂,名称为“南昌铁路局工程处材料厂”。新材料厂有职工230多人,原铁二局三处鹰潭市南站路88号的三处材料厂改为向塘工程材料厂的材料分厂,分厂土地面积23398.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10月,南昌铁路局撤销并入上海铁路局,原南昌铁路局工程处一分为二,江西省境内的施工单位改为“上海铁路局南昌工程总公司”,辖职工8000余人(根据上海铁路局资料:南昌工程总公司1992年底职工总数为8079人),各工程段改名称为工程公司。原南昌铁路局鹰厦外福铁路改造工程指挥部(南昌铁路局工程处办事处)与福建省境内的施工单位改为“上海铁路局福州工程总公司”,辖职工5000余人。向塘工程材料厂更名为“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材料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消息称,1983年铁道兵“兵改工”时有领导机关曾经想把铁道兵鹰潭525物资仓库成建制移交给南昌铁路局工程处,结果因有些领导不同意而作罢。否则工程材料厂的大本营要移师鹰潭,向塘工程材料厂也要改名称为“鹰潭工程材料厂”了。此是闲话。</p> 从1986年到1996年,中国铁路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十年。<br><br>始于1986年的铁路基本建设的“中取华东”大会战开始,停滞已久的铁路基本建设掀起了高潮,浙赣铁路复线、鹰潭三级三场、南浔线技改.........都是这个时期的成果。<br><br>铁路基本建设大会战对物资的需求巨增,也给向塘工程材料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br><br>向塘工程材料厂新的办公楼、食堂、仓库相继建成。料场混凝土硬化、5吨行车、8吨走行吊机、各种载重汽车等相继投入使用。<br><br>围墙全部改用鹰潭盛产的红石条石砌成,上加铁丝网。<br><br>有关史料记载,1991年向塘工程材料厂完成供应金额3152.77万元。厂长:万祥祯,书记:王国胜。全厂有物资仓库10栋,面积共3667平方米,料场14609平方米。职工人均收入3072元。获上海铁路局二级企业命名。<br><br>“中取华东”1991年底结束,铁道部又开始了“强攻京九、再取华东”的后续会战,铁路基本建设再掀高潮。向塘工程材料厂再续辉煌,两幢家属楼、办公楼改造、单人宿舍(招待所)、厂大门、综合楼、新行吊库、向西油库建成完工,各类机械设备配套更加完善,旧貌变新颜。<br><br>1994年,向塘工程材料厂供应金额突破亿元大关,并连续二年保持增长。<br><br>1995年完成供应金额11025.5万元。<br><br>1996年完成供应金额14491.65万元。<br><br>仓库、料场的自有物资库存堆积如山,攒足了家底。<br><br>职工收入大幅度增加,企业效益一年一个台阶。<br><br>那个时候向塘工程材料厂就是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的“小棉袄”,深得各级领导的厚爱。其他单位的职工要想调入向塘工程材料厂,必须要总公司总经理批准。<div><br>有关史料记载:向塘工程材料厂1996年年末资产总额703万元。厂长徐建华,书记王国胜,工会主席李见知,团总支书记饶晓燕。<br><br>向塘工程材料厂其实从组建开始直到1996年之前,因为计划经济时代掌管各类物资,进出物资全是上级计划,不要担心市场,收入是吃“业务提成”,只要铁路有工程,吃穿不愁。实事求是讲,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吃的工程费用一块。<br><br>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物资的丰富,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计划外采购物资出现。进入九十年代后,国家计划物资逐年减少。到1994年,钢材、柴油、水泥、汽车、机电等生产资料国家分配计划基本被取消。铁道部物资管理权限也开始部分下放,计划供应物资逐年减少,铁路局与各工程公司物资采购的自主权逐步扩大。1998年国家物资部撤销,宣告了生产资料等物资由国家分配的计划体制的终结。铁路物资部门的“皇粮”终于不保了。<br><br>至1996年,京九铁路、向塘编组站等项目相继完工建成。1996年9月1日开通运营的京九铁路标志着铁路基本建设“强攻京九、再取华东”会战结束,铁路基本建设开始进入调整时期。进入1997年,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铁路施工任务剧减,大批职工下岗,向塘工程材料厂物资供应量断崖式下跌。全年完成供应金额1703万元,仅为1996年的11.75%,面临严峻的考验与选择。<br><br>1996年8月南昌铁路局成立,向塘工程材料厂更名为“南昌铁路局工程总公司材料厂”。不久,铁路局对部分基层单位进行了重组,路局曾有将向塘工程材料厂并入南昌材料总厂的方案设想,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也对向塘工程材料厂进行了资产清理,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但后来不知何故,没有对向塘工程材料厂进行重组。以后的向塘工程材料厂就与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一起,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海洋。</div> 堆满物资的料场 花园式厂区 办公大楼 单人宿舍(招待所)与食堂 物资仓库 柴油库 当时国有企业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改革”,但就是改革也不一定能活,但不改革就是等死,这是毋容置疑的。<br><br>向塘工程材料厂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面向市场找活路,减员增效转机制进行。<br><br>为了尽量稳定职工思想,保持职工队伍稳定,时任厂领导提出了,要“转变观念,坚持改革,勇于探索,开拓市场,转换机制,闯出一片新天地,决不安排一个职工下岗”。向塘工程材料厂进入改革、调整、转型、变轨的艰难时期。最困难的时候职工只发70%的工资,但向塘工程材料厂咬牙挺过来了。<br><br>1998年,向塘工程材料厂面向路外社会市场销售金额占全部销售总额的比例为18.7%。到2001年,全厂面向路外社会市场销售金额已占全部销售总额的85%。到2005年,这个比例达到了90%以上。至此,向塘工程材料厂终于基本实现了经营机制的转变。<br><br>向塘工程材料厂转型变轨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在这个过程中,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各级领导也对向塘工程材料厂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帮助。<br><br>人人都知道“皇粮”好吃,但能够吃多久没人知道,因此,早在八十年代,向塘工程材料厂前些任领导就未雨绸缪,先行一步,进行了迈向市场的探索,此后就一直没有停止这种探索。<br><br>1987年,向塘工程材料厂成立了服务部(1994年改“物资供销公司”,2000年停办),帮助各站段采购供应一些计划外的物资,还是老本行,是属于站段多种经营的范畴,主要任务给职工增加收入。<br><br>1992年,地毯厂成立,安置了部分女职工。为提高这些女职工的积极性,地毯厂实行奖金计件制,开启了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先河。但因为地毯厂规模问题与地毯的质量难以上等级,地毯厂于1994年停办。<br><br>1994年,工程部成立,承接一些零小工程施工,每年都能创造一些收入。但因无资质与缺乏技术人员,也于2000年停办。<br><br>1995年,厂区专用线卸油设备完工,柴油储库建成,一次可到发五个车皮的柴油,解决了柴油入库困难问题,为开辟新的柴油市场采购渠道奠定了基础。<br><br>1995年,在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领导的支持下办起了钢纤维厂。<br><br>钢纤维厂是向塘工程材料厂与闽商合资的,向塘工程材料厂控股,厂址设在新建县,技术业务上由铁科院指导,起名“南昌长城钢纤维有限公司”。从管理体系上讲,是铁路系统第一家钢纤维厂。<br><br>1996年,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南昌长城钢纤维有限公司与铁科院在井冈山联合承办了“全国第二届钢纤维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百余人。 <br><br>1997年3月,南昌长城钢纤维有限公司搬到向塘工程材料厂院内开始生产,2003年改为由向塘工程材料厂独资。<br><br>中国钢纤维混凝土本构理论及其疲劳损伤研究的创始人、原铁科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庆国曾亲自到向塘工程材料厂指导钢纤维的生产技术,并为南昌长城钢纤维有限公司题词:祝长城钢纤维厂兴旺发达。铁科院研究员徐蕴贤博士(五十年代留捷博士)、空军工程研究院研究员王璋水博士(技术少将)多次到工厂现场指导。<br><br>在十年多的时间里,钢纤维厂累计生产销售长城牌切削型各种规格型号的钢纤维千余吨,产品远销贵州、湖北、广东等地,收到各界良好的评价,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最后终因产品升级困难和其他一些原因而于2009年下马停办。<br><br>1996年,向西油库改加油站投入运营,设有加油机2台,当年销售油料111吨。<br><br>1997年上半年,向塘南店320国道沙潭加油站、进贤县温家圳加油站、温榕加油中心,鹰潭南站205国道的鹰潭加油站相继投入运营,其中前三座加油站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07万元(沙潭加油站因国道改道于2003年关闭,温家圳加油站、温榕加油中心2001年被中石化南昌公司政策性收购,鹰潭加油站于1999年移交给鹰潭电杆厂)。<br><br>是年,国家整顿成品油销售市场,上述加油站全部取得“成品油经营许可证(成品油零售批准证书)”。向塘工程材料厂也成为江西省首批取得“成品油经营许可证(成品油零售批准证书)”的非油站企业。<br><br>1998年,向塘工程材料厂废旧金属回收经营部成立,并获公安部门颁发的“特种行业经营许可证”,在铁路内部开启了面向市场的废旧金属回收和分类利用的经营模式。<br><br>1999年,路局将全局部分报废机车车辆配件产生的废钢铁交向塘工程材料厂进行分类整理和深加工经营试点,此举大大提高了路局废钢铁的利用效益,该经验被推广至路局各材料厂。<br><br>从此,在料场随时可见切割报废车辆和废钢铁那一派“青壮齐上阵,妇弱携壶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场景。<br><br>1998年至2003年,向塘工程材料厂共回收、分解、销售废钢铁一万余吨。销售炼钢生铁3万多吨。<br><br>1999年,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对下属单位进行资产重组,决定将鹰潭工程材料分厂(含鹰潭加油站)移交给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鹰潭电杆厂。2000年5月,又将向塘工程材料厂并入南昌铁路建筑公司(五段),单位名称与职能不变。<br><br>2001年12月,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改制为“南昌铁路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南昌铁路工程集团),向塘工程材料厂又从南昌铁路建筑公司(五段)分立出来,改制为“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仍称“向塘工程材料厂”),直接隶属南昌铁路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br><br>有关史料记载: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年末资产总额943.7万元。董事长兼经理徐建华,书记王国胜,工会主席王良秋(1-11月)、王斌(12月),团支部书记隆春。<br><br>2002年,向塘工程材料厂在赣龙线施工工地设立工地材料供应站,在南昌铁路局施工系统内首创施工主要物资工地配送直达供应模式,将物资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特别是将施工用柴油直接送到项目部机械设备用户的加油口的供应方式,开启了工地施工用油集约化供应方法。<br><br>从此,职工们南征北战,点随工程走,人在工地呆,服务一线,不辞劳苦,无怨无悔的奉献。<div><br></div><div>2004年5月,新成立的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公司总经理韩家英到向塘工程材料厂调研,在听取了厂领导关于改革发展方向的汇报后,鼓励向塘工程材料厂要以成品油销售为突破口,做大做强市场成品油销售,加快实现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彻底转变。<br><br>2005年5月,中石化中铁油品公司与向塘工程材料厂达成柴油供应协议,使向塘工程材料厂获得了稳定的柴油供应资源。<br><br>是年,厂区1500立方米柴油库改造完成,柴油储运能力形成规模,与向塘工程材料厂的经营能力相匹配,油品销售再上了一个台阶。当年,柴油销售量即达到6000吨。而到2007年,成品油市场销售量则逼近了3万吨。<br><br>2006年,南昌铁路工程集团决定全集团公司的周转材料交向塘工程材料厂经营,为向塘工程材料厂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br><br>2007年,中国铁建股改上市,按照原定计划,将对非施工生产副业单位进行分流、剥离的“改革”。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公司酝酿将局集团公司所属的非施工副业企业进行买断分离,江西省这一片是拟对玉山水泥厂(玉征水泥公司)、向塘工程材料厂(材料公司)、检测公司等企业进行买断分离。从2007年4月开始至2007年6月,材料公司先后数次召开职工大会,职工代表会议,进行调查摸底,提报剥离方案、测算工龄补偿等,在职工中造成极大震动。厂领导已到上海开了几次会,厂里也进行了测算,估值,拿出了分离方案,然后开职工大会进行表决。按照当时的规定,职工大会表决的分离方案要达到百分之百票数通过方有效,结果向塘工程材料厂的表决票数未达到百分之百,方案未通过。不久,国务院国资委叫停了此项“改革”,整个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只有福建公司的龙岩水泥厂完成了分离改制,成为了民营企业。向塘工程材料厂“死里逃生”,但也说不定错过了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br><br>通过这么多的曲折探索与磨练,事后让人欣慰的是,正是当年坚持不懈的调整改革和转轨变型,向塘工程材料厂才走上了一条新路。铸造了“奋力拼搏,敢为人先,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企业精神。实现了管理体制、分配机制的改革和经营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要求,确保了经营规模的稳定。催生了一段时间名声在外的成品油经营和废钢铁回收加工与周转材料租赁业务。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成品油经营模式实现了打通了从炼油厂到项目部(使用单位)的最后一米的供应模式,这种模式现在已成为许多成品油经营企业的经营模式。而在当时,向塘工程材料厂是少数先行者之一。<br><br>从2002年1月至2009年2月,向塘工程材料厂7年时间共完成主营收入6.83亿元,实现税利和上缴1133.48万元。<br><br>此时,向塘工程材料厂是中国铁道物资流通协会会员单位,江西省成品油流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江西省再生资源协会会员单位,在上述经营领域业内小有名气。</div> 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公司创立 写到向塘工程材料厂改革和转轨变型的历史,不能不说向塘工程材料厂的党委书记王国胜。<br><br>王国胜是铁二局三处过来的干部,父亲是红四方面军的老红军。他18岁就参加成昆铁路建设,20岁即任工程段的青年干事(团委书记)。两处合并时是三处材料厂的保卫股长,成立新的材料厂后仍任保卫股长,1985年任党总支书记。2002年向塘工程材料厂改制为“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后任党总支书记、副董事长。2003年向塘工程材料厂党总支升格为党委,任党委书记、副董事长。2006年5月离任。他在向塘工程材料厂工作了23年,在书记岗位上工作了21年,先后与五任厂长搭班子。<br><br>他政治立场坚定,大局意识强,在向塘工程材料厂改革和转轨变型过程中带头转变思想,勇于创新,与其他厂领导一起带领全厂职工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在向塘工程材料厂最困难的时候,他与厂长分工而不分家,厂长在外跑市场,“找米下锅”,他在家里积极做职工的思想工作,稳定队伍,先后主持修建温家圳加油站、柴油库、钢纤维厂房等设施。他千辛万苦,不厌其烦找政府部门跑手续,跑下了向塘工程材料厂走市场的所有手续与证照,为向塘工程材料厂大步迈向市场奠定了基础,是向塘工程材料厂改革、稳定、发展和前进的功臣。<br> 向塘工程材料厂的五十年,领导换一茬又一茬,各有特点,各有千秋。<br><br>上个世纪的铁路站段企业,要求都比较高,所以那个时候的向塘工程材料厂厂子虽然小,但历任厂长的资格都比较老,级别也不低。<br><br>建厂的首任厂长张锡奎,五段副段长任上过来的。<br><br>第二任厂长王忠秀,再后来是饶兴建,也都是老资格的干部。<br><br>饶兴建的继任者是周聚丰。周聚丰资格也很老,是五十年代从杭州调到南昌参与组建第五工程段的元老(五十年代南昌归上海铁路局管辖的时候,工程段的排序是:蚌埠一段、南京二段、上海三段、杭州四段、南昌五段,现在很多人都不清楚这个排序的来历),从五段副段长任上到工程材料厂任厂长,直至退休都在工程材料厂工作,是向塘工程材料厂名副其实的“老厂长”。<br><br>那个时候,即便是工程材料厂的副职,也都有些“来头”。<br><br>宋荣宝,是铁道兵转业干部,后来在工程材料厂离休。<br><br>徐德俊也是老革命,解放战争入伍的部队转业干部,也在工程材料厂离休。<br><br>他们都扛过枪、打过仗,为了建立新中国立下不朽功勋。<br><br>1983年两厂合并后,厂长由三处材料厂的蒋仁甲担任厂长、三处材料厂的李绍文任书记。听工程材料厂的老人回忆,蒋的水平很高,有两把刷子。但时间不久即调回四川老家了。铁二局三处落户南昌铁路局后,很多人“水土不服”,都调回了四川,向塘工程材料厂也有几十人调了回去或调出材料厂。<br><br>蒋走后由李绍文任厂长,三处的古全安任书记。两人均在1985年离任退休。<br><br>李绍文离任后由副厂长黄增学接任厂长。黄于1989年离任。<br><br>黄离任后,付方炎任厂长。付是五段来的,算是老南昌工程处的,1991年离任。<br><br>1991年万祥祯到向塘工程材料厂当厂长,1993年10月离任。他是三段副段长任上过来的,后来任南昌铁路局工程总公司集体经济管理分处处长。<br><br>1993年2月,徐建华到向塘工程材料厂任副厂长,万祥祯到总公司昌九高速公路指挥部任指挥长,但仍兼任向塘工程材料厂厂长,厂里日常工作由徐负责。徐毕业于铁道部天津物资管理干部学院铁路物资管理专业,曾任玉山水泥厂材料室主任、副厂长,到向塘工程材料厂工作也是专业对口。是年10月,万祥祯正式离任,徐建华任向塘工程材料厂副厂长代厂长。<br><br>1994年12月,徐就任向塘工程材料厂厂长。2000年5月向塘工程材料厂划入南昌建筑公司管辖,徐任南昌建筑公司副经理兼向塘工程材料厂厂长。2001年12月向塘工程材料厂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材料公司),徐任材料公司董事长兼经理。2006年4月任材料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2009年3月离任。<br><br>2006年4月,吴晓琴到材料公司任经理、副董事长。吴晓琴毕业于株洲铁路技术学校铁路物资管理专业,九十年代初就是南铁工程二公司的材料室主任(物资部长),后调南昌铁路工程集团物资设备科任职,是物资管理专业干部。2009年3月离任。<br><br>是年是月,蔡斌到材料公司任副经理。蔡斌曾任南铁工程一公司副经理,后调南昌铁路工程集团物资设备科,是专攻设备管理的专业人员,为向塘工程材料厂开展周转材料和设备租赁业务经营增强了专业领导力量。2009年3月与徐建华、吴晓琴同时离任。<br><br>2007年,苏传孝任材料公司副经理。苏传孝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向塘工程材料厂工作,曾任材料公司经理助理。2009年3月,向塘工程材料厂党政主要领导和蔡斌被“一锅端”,他继续留任。<br><br>2009年3月,陈晓明到材料公司任执行董事兼经理(此时材料公司取消了“董事长”一职),玉征水泥公司(玉山水泥厂)的董事长郏正忠调过来任党委书记。<br><br>陈晓明在来向塘工程材料厂之前,是南昌铁路工程公司企管部部长,兼了南昌铁路工程公司副总经济师,是深耕机关办公室的人才。<br><br>此时,南昌铁路工程集团管辖的新余工程公司(与一公司、六公司重组)、建筑工程公司(五段),贵溪桥梁厂、设备安装公司已分离出去,成为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直接管辖的二级公司。南昌铁路工程集团机关与鹰潭工程公司(与二公司、七公司重组)合并,组建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南昌铁路工程公司。向塘工程材料厂、玉征水泥公司(玉山水泥厂)等单位归南昌铁路工程公司管辖,成为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的三级公司,低人一级。<br><br>此时,向塘工程材料厂已有千万的资产,此外还有价值不菲的积累。<br><br>2014年8月,陈晓明离任,郏正忠任执行董事兼经理,苏传孝任书记,段方均任副经理。段方均也是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向塘工程材料厂工作,曾任南昌长城钢纤维有限公司经理。<br><br>此时,向西加油站,厂区的柴油库已停止经营。<br><br>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鉴记载:公司2016年年末职工人数49人。执行董事兼经理郏正忠,书记苏传孝(1-3月)、郏正忠(4-11月)、段方均(12月),副经理段方均,工会主席王良秋。<div><div><br>2016年12月,根据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南昌铁路工程有限公司(2016)159号文件《关于撤销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通知》要求,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12月21日正式撤销,相关职能归属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南昌铁路工程有限公司物资中心。<br><br>2017年3月,向塘工程材料厂(南昌铁路工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取消工商注册,改“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南昌铁路工程有限公司物资中心”。<br><br>2019年,郏正忠离任,段方均任物资中心经理兼书记,玉征水泥公司(玉山水泥厂)过来的的徐恩彩任副经理,至今。<br></div></div> 向塘工程材料厂也出人才,像鲁新、夏伟、饶晓燕、夏轶赟等一些分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在向塘工程材料厂锻炼成长后被输送到南昌铁路局有关站段、处室和中铁二十四局集团相关处室担任了领导职务。还有相当一批向塘工程材料厂培养的同志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上挑大梁,担当重任。<br> <p class="ql-block">如今走在向塘工程材料厂的院子里,各种记忆如泉水般的涌出。这么多年来,向塘工程材料厂的点点滴滴始终在我们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是岁月无情,也只能自道一声:别来无恙。我们记得住那难忘的历史,记得住那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塘工程材料厂的老建筑都还在,厂区和生活区保存完整,就是放眼望去,呈现着萧条落败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不到什么物资材料进出踪迹的还有向塘工程材料厂的料场,料场空空如也,高大的油罐现已锈迹斑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条1972年建成的铁路专用线,它承载了历史的车轮,见证了向塘工程材料厂人如歌的岁月。专用线旁两支空空的油鹤指向天空,无声的诉说着它的无奈与不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层办公大楼里没有几个人在办公,现在上班的全部职工只有2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门口边上就是生活区。生活区有食堂、浴室、灯光球场、单人宿舍(招待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向塘工程材料厂的食堂办得很有特色,菜肴以川味为主,美味可口,深得职工家属的好评。食堂办的养猪场曾经创下年出栏生猪20头的记录。进入本世纪后食堂逐步萧条,最后停办。如今食堂早就没有了炊烟,但回想起当年那川味的菜肴美味让人口水直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单人宿舍(招待所)已少有人光顾,人迹稀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食堂旁边的灯光球场九十年代曾经承办过南昌铁路工程总公司机关篮球联赛等赛事,也是职工业余活动的场所,现在已荒废多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食堂后面是职工澡堂。七八十年代,职工食堂与职工澡堂还算是铁路企业的福利。每天下午下班以后,来洗澡、打饭、打开水的职工家属、老人小孩络绎不绝,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如今已是寂静无声,连水龙头、水管都不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起至今,几代向塘工程材料厂人在这里奋斗,有的职工两代人都在这里工作,有的职工从参加工作开始到退休都在这里。也还有职工的孩子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他们在院子里嬉戏,在这里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向塘工程材料厂这个院子里,足够包含几代工程材料厂人和孩子们整个的童年和少年的记忆。</p> 生产经营 民主管理 表彰先进 党组织活动 工会与职工业余活动 向塘工程材料厂五十年的历史,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三年,经历了中国铁路物资供应体制的变化,经历中国铁路的改革过程。用发展的眼光看,铁路物资企业的转型升级蜕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必须以顾客和最终消费者为经营导向,以满足顾客和消费者的最终期望来生产和供应。否则必然被市场淘汰而消亡。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其他路可走。如果把向塘工程材料厂走过的路放到中国铁路改革的江河浪潮中看,充其量也就是一滴水珠,没有激流,更掀不起浪花,她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来,无声无息的远去,有的只是留给向塘地区同时代的人们一点点越来越远的记忆。但她“奋力拼搏、敢为人先,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企业精神任岁月沧桑变化,光亮永不熄灭!<br><br>远去的是辉煌的历史,不变的是永久的荣光!我们曾经从这里走过,不管她的将来如何,南昌县向塘镇友谊路1号(56号)永远是我们这些曾经的向塘工程材料厂人心中最温暖的坐标。<br> 谨以此文追忆一段逝去的历史,回望曾经走过的历程,记住不曾远去的故事,抒发不老的情怀。<br><br>感谢王国胜、段方均、何金华、王良秋、罗俊荣、欧阳运才等老领导、老同事提供珍贵回忆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