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6日,我来到段祺瑞执政旧址。</p> <p class="ql-block">段祺瑞执政府旧址在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原名铁狮子胡同。 此处原为清雍正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府邸。清末,府内建筑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清陆军部和海军部均设于此府内。 民国初期,这里先后为总统府、国务院、总理府,以及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 1984年确认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升级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主楼由清史研究所使用,东配楼属社科院,后面配楼是人民大学宿舍。 该院落目前不对外开放,门口有保安站岗,进入游览要费些周章。</p> <p class="ql-block">门口的文物保护单位说明</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中西结合的恢宏院落。 它原为九贝子府,清康熙皇九子胤禟府邸,后改为和亲王府,清雍正第五子弘昼封和亲王之府邸。 1906年,清朝将兵部改组为陆军部,1907年又重建了海军部。他们将和亲王府的古旧建筑拆除,建造了陆军部和海军部两座西洋巴洛克式的办公大楼,仅保留了原有的中式王府大门。 1912年,袁世凯曾将陆军部大楼作为总统府,将海军部大楼作为国务院。1913年,段祺瑞任陆军部长时,也在陆军部大楼办公。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趁冯玉祥推翻总统曹锟之际,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自己出任“临时执政”,并将他的执政府设在陆军部所在的大院中。</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是中国人民大学民国史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1928年,国民党的北伐军击败张作霖,占领北平城后,执政府成为“平津卫戍司令部”。 1937年日寇侵占北平后,陆军部大楼成为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海军部大楼被日本特务机关“兴亚院”占据。(摘自北青网《段祺瑞执政府———见证兴衰与血案》)</p> <p class="ql-block">曾在这里停留的人,曾在这里发生的事,都让这座建筑充满着耐人寻味的传奇色彩。</p> <p class="ql-block">建筑整体的巴洛克风格设计给人极大震撼的同时,属精品之作的砖雕工艺更是令人连连称赞。</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历史的更迭赋予了这座建筑独特的沧桑感和厚重感,那么,艺术的精致则将古典之美在这座建筑上表现的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它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巴洛克风格的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p> <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p> <p class="ql-block">后面这几栋房子是人大教师宿舍楼</p> <p class="ql-block">屋里的窗帘,是不是很容易让人回忆过去?</p> <p class="ql-block">院里有个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楼门前竖着个牌子,“居民区禁止入内”。</p> <p class="ql-block">这里已经变成了居民区,到处有晾着的衣服还有晒的被子。期间外卖小哥们骑着小摩送饭,大爷提着一篮子蔬菜回家,绳子上挂着腌制的板鸭,小孩儿们追逐嬉戏……曾经的权力机关,见惯了勾心斗角,如今沉浸在这平淡温馨的生活中,倒也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这家置物架直接摆在门外,一只小黑猫蹲坐在顶上,好像是只看家猫。</p> <p class="ql-block">铁丝上挂着两只板鸭。</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建筑里恍如有在国外的感觉,如果再抱上一大摞书籍,或者倚栏品读,岂不是更像在国外留学了?</p> <p class="ql-block">社会栋梁,我家之栋梁。</p> <p class="ql-block">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的碑。记得高中的一篇鲁迅先生的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其中的刘和珍就是在这里牺牲的。名句“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也是这篇课文里的。革命总是需要流血牺牲的,向先烈致敬。</p> <p class="ql-block">1926年3月18日,李大钊、陈毅率领爱国学生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抗议日本干涉中国内政,并要求废止当年八国联军强迫清朝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军警开枪镇压,打死学生47人,打伤189人,这就是血腥残暴的“三·一八惨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