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探秘中国文字博物馆(二)

丁香

<p class="ql-block">摄 影: 丁香 心语</p><p class="ql-block">拍 摄 时 间:2022年春节</p><p class="ql-block">制 作 时 间:2022021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字一文一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笔一划一乾坤。</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撇捺飞扬皆血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横平竖直是脊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让我们继续徜徉在中国文字发展史的海洋之中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中同一个字会有多种写法,这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带来了不便,因此,统一文字便成为社会需求和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灭掉了东方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秦朝。统一六国后,在秦始皇的诸多统一措施中,将统一文字列在首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统一前,语言异声,文字异形,李斯将大篆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字体,称作“秦篆”。秦始皇将秦篆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篆又称秦篆,由大篆衍变而成,刚柔并济,浑圆挺健,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大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峄山刻石》至今都是很多习小篆者必临摹的作品。秦始皇在统一秦朝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先后五次巡视各地。秦王政二十八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的峄山时,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次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于是丞相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石碑于峄山之上。这是李斯的《峄山刻石》拓片。原碑已毁,这是元代的重刻碑,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碑文为标准的小篆。虽然只是刻本,却是国宝级的文物,非常珍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峄山碑》的内容为歌颂秦始皇立国的功德,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峄山刻石》线条圆润流畅。结果对称均衡。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秦老总结为四美:字体方正之美、笔划匀称之美、左右对称之美、曲线圆润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秦朝铜权即有小篆。铜权是衡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秤砣。上面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欠疑者,皆明壹之。”书体为小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段经典铭文是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有力佐证。不管是方升,还是铜权、椭量,这些东西不但是秦王朝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见证,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珍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统一后,政府文书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小篆笔画曲线多,书写要花费很多时间。于是秦朝的下级官吏开始简化小篆,取曲为直,久而久之,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出现了。这个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被称作“隶变”,秦代也被认为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郭沫若评价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在于推广了隶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内容是古代文献和纪年文书,抄写时间大致在秦王政八年前后。这批秦简笔画减省,线条厚重,下笔重,收笔轻,可见隶书蚕头燕尾之笔意,具有相对规整的秦隶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秦代竹简1155枚。经考证,多为法律文书,包括《编年纪》、《秦律十八种》、《日书》等。竹简写于战国末年到秦代初年,用秦隶写成,兼有篆书的余韵,体现了中国文字从篆书向隶书的演变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隶书在汉代进一步发展,它的整个结构是方的,字体略显扁平。成为有了笔划,有了棱角的新型汉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汉四百余年间,书体由籀篆变为隶书,由隶书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汉魏时期汉字字体的不断变化,为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代是简帛使用的鼎盛时代,这个时期的简帛发现不仅地域广阔,数量巨大,而且内容丰富,字体多样,充分地反映了汉字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代碑刻文字也体现了从隶到楷的演变过程。西汉的刻石与秦相似,没有一定的形式,至东汉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石碑,碑首、碑额等形制完备,而且碑文也正规起来,前有散文的序,后有韵文的铭。汉碑多以隶体书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图为三国魏国的正始石经拓片,典型曹魏时期太学石经残存,具有极高的书法研究,历史研究价值。《正始石经》,又叫《三体石经》,刻于三国曹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是曹魏时期一位博士给侍中邯郸淳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的儒家经典,共刻碑石28块,立于洛阳东汉太学内,但魏末毁于战乱,仅存留2800多字。《三体石经》反映出先秦至曹魏时期字体的演变,里面的大篆文字有许多是六国的古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上把秦代的隶书叫做古隶。古隶是由小篆走向今隶的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字体,也是古文字时代向今文字时代过渡的桥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隶的特点是把小篆粗细相等的均匀线条变成平直有棱角的横、竖、撇、捺、挑、勾等的笔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汉代,隶书进一步发展,笔法纯熟,书体多样。汉隶被称为今隶,也叫八分书。对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八”是分别的意思,隶书每个字的笔态,有如“八”字,不但分别左右,而且笔势平均,所以称“八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汉隶只有八分象隶书,还有两分象篆书,故谓“八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汉隶逐渐蜕变为楷书,楷书又叫真书,“楷”就是端正楷模之意,注重字的平直方正,不可有一丝的省减和草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时还出现了“行书”,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没有楷书那样拘谨,也没有草书那样狂放,就像人走路一样,随意行走,所以叫行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魏时期汉字字体的不断变化,为中国汉字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开辟了道路,给古老的汉字注入了鲜活的灵气和蓬勃的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十月立,明万历初年在陕西省郃县旧城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国至两晋时期,楷书逐渐取代隶书。到南北朝时,刻石上的书体千姿百态,其中以魏碑体最为著名。博物馆展示的是北魏碑体《元怀墓志》的拓片,上面的字体可以说已经透露出了明显的楷书的形态。结体紧劲,风格雄健,行文也是比较流畅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处士成晃墓志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墓志的顶部中间的文字使用篆书,而墓志碑身上通体使用小楷。篆书看起来圆润雅致,透出一股妩媚秀丽之气。而碑身使用的小楷可以看出,楷书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完善,拥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可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汉时期的印章无论形制还是艺术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两汉官印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统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厚重,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两汉官印以白文(阴线刻)为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魏时期的汉字的数量经过漫长时间的积累,已经汇聚成了拥有众多兄弟姐妹的庞大家族。随着数量的膨胀,东汉许慎把他们归纳到了一本书中《说文解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还陈列了宋刻本及清刻本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共收入9353个字,分立为540个部首,部与部又据形系联,并为14大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许慎还在序言当中阐述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识字是中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系统的教育始于周代,当时贵族子弟八岁进入官学读书,普通百姓的孩子不得入学,所以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当时的儿童主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要以识字为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今国学热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大背景下持续升温</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国学从娃娃抓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国自西汉以来就出现了字书,字书就是解释汉语单字或词语的的工具书。按照古代字书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四大类,即文字类、音韵类、训诂类和词典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类:这类字书重在研究字形,考求音义。比如《说文解字》,就是按形体偏旁分部首编排的字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音韵类:这部分字书重在分辨字音,依韵列字,并说明字义。李登的《声类》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韵书,李登是三国时期魏国音韵学家,撰《声类》10卷,12500余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声类》久已不存,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清以来的各种辑佚本。《唐韵》对字义的训释,既繁密又有出处、凭据,对字体的偏旁点画也极考究,使得韵书更加具有字典的性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训诂类:此类字书重在讲解词义,解释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尔雅》。《尔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雅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汉代字、词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中华大字典》从清末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开始编纂,至1914年成书,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典》是中国辞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修纂,刊《康熙字典》之谬误,补《康熙字典》之不足,为辞书编纂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是旧式传统字典到新型现代辞书的过渡,至今仍有重大的参考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要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它是中国迄今最完备、最大型、最先进的一部汉字字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发展阶段。它的发明,使手工抄写变为机械复制,开启了书籍复制的新方式,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成本,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现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问世,使古老的汉字获得了新生,为中国进入信息时代打开了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古代印刷术不是凭空发明的,长期积累的文字雕刻和复制技艺是印刷术发明的重要技术基础。纸张的发明和笔、墨的广泛使用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佛教的兴盛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使社会对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传统的手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快速生产书籍的工艺方式,当这些因素都齐备时,印刷术应运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纸张的发明可以说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原料来源,制造出质量较好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成本低、产量大,书写方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使人类书写材料发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正是在物质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应运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约在公元7世纪的隋唐之际,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用墨将模板上的图文转印到纸上。五代后唐时期,政府使用雕版印刷儒家经典。两宋时期,官刻、私刻和民间刻书兴盛,中国雕版印刷术进入黄金时代。雕版印刷是人类社会最早批量快速复制图文的工艺技术,它极大地加速了文字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推动了汉字的普及和人类文明的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代的雕版印刷业极为兴盛,不仅各级官府机构刻书,还有私家刻书、坊间刻书等,他们互相影响,这边是一些雕版印刷的精品,主要是佛经,因为当时佛教兴盛,所以也促进了雕版印刷的兴起和兴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弟子规》木雕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代装订书籍的方法,最开始是模仿简帛的形制,然后出现了各种形制的装订方法,例如卷轴装,旋风装,包背装,经折装,蝴蝶装,以及最常见的线装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熟悉的就是线装书,很多爱书人士,购买古书时还专门喜欢买线装的版本,且价格不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雕版印刷术出现后,北宋工匠毕昇于庆历年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在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上,后人又创造出林、铜、锡、铅等不同材质的活字,并改进了排版材料和检字方法。活字印刷不仅节省了劳力、费用和印版材料,还缩短了印刷周期,降低了成本,是人类印刷史上的里程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泥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上,后人又创制出木、铜、锡、铅等不同材质的活字,并改进了排版材料和检字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北宋毕昇泥活字发明后,活字印刷技术不断改进。与宋朝并存的西夏人用木活字印制了西夏文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在吸收中国活字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铅合金活字。19世纪初期,铅活字排版技术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印刷工作者吸收这一技术,按汉字的特点设计制造了各种字体的铅活字字模。初期刻制的活字字模字体几乎都是宋体,以后才陆续出现了楷体、仿宋体和黑体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激光照排系统的出现,它使我们告别了铅与火,在汉字信息处理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即汉字开始进入计算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启中国印刷技术引进计算机和激光时代的748工程,1974年8月,周总理批准了将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这一工程列入1975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并成立了748工程领导小组。748工程加速了汉字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得进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选,北京大学教授,在1975年承接了748工程中的汉字精密照排项目的研发,他不畏艰辛,呕心沥血,将生命置之度外,全力投入研究开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终,开创性地研制了当时境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并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使汉字抛开了沿用上百年的铅字排版,推动了整个中文印刷出版业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选被称为“激光照排之父”,为中国出版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还有国内外报刊对这一发明的报道以及用这种照排系统出版的报刊杂志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用键盘写中国字”是许多人曾致力的一个科学梦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利用汉字字形、字音方面的信息特征,用键盘输入汉字是可行的。1970年代末,国家先后组织制定了有关汉字信息处理的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规范,使汉字编码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汉字键盘输入系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此后的30年间,各种汉字编码程序相继面世,终于开发出了规范、易学、易用和高效的汉字键盘输入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众多研究键盘输入汉字的学者中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王永民先生,这位就是王永民先生,他被誉为“当代毕昇”,我们现在所用的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他在1983年发明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这个版本的《五笔字型编码字典》曾伴随我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文键盘输入技术成熟后,广大科技工作者逐步研发了各种非键盘文字输入方式,通过听、说、读、写等进行识别与录入,使信息技术得到进一步拓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国际性的会议,通常会用到自动翻译的电子产品。其实早在1956年,我国就提出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动翻译的研究发明。像“译星”、“快译通”电子词典想必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电子产品,在机器翻译中名列前茅。其中,“译星”是我国第一个商品化机器翻译系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民族文字以不同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本民族的语言,传承着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年代和使用功能,大致可分为古代民族文字、传统民族文字、新创与改进民族文字等类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中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通用于本民族地区,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具有正式官方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社会使用最充分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藏文:相传公元7世纪由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大臣借鉴梵文创制。藏文由辅音字母和元音符号组成。因为西藏海拔很高。藏文也被称为书写在世界屋脊上的文字。展柜中都是藏文写的佛经和相关的壁画,可见藏族是非常崇拜佛教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今天书写汉字,读写汉字都习以为常。殊不知,我们正在使用的就是这个星球上最美、最独一无二的文字。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并心存敬畏。因为今天我们所写下的一笔一划,都浸染着历史的传承,我们所记下的一词一句,都将在未来闪耀于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时空的纽带,传承至今,璀璨如新。汉字是一道光,照亮了中华文明伊始前的蒙昧和黑暗。使用汉字是一件艺术化的情怀,撇捺飞扬皆血脉,横平竖直是脊梁,汉字值得每一个国人去发自心底地崇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我们的汉字,这就是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的中国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秦老是一所大学的教授,退休后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在中国文字博物馆义务做了十几年的志愿者。他还是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的表彰。<span style="font-size:18px;">非常感谢好友心语和李主任的周密安排和热情接待,给予我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span>荣幸地聆听了秦老讲述了《中国文字发展史》。三个多小时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地讲解,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