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故乡印象之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冯营中学名师宋克明</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新陋室铭</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1960年代,</span>冯营中学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当属安校长住室西侧的十字路口:一条砂礓铺就的南北大道,贯通学校北大门,两侧绿树成荫;东西路直通两边院墙,两侧有宽敞明亮的高一、高二四间大教室,中间护卫着低矮的安校长住室与路西侧的三间平房。十字路口是高年级学生上下课的必经之处,东有安校长住室西墙上吸人眼球的黑板报,西有路边的水泥板乒乓球台,南有老师食堂附近的饭场,因而是老师和高年级学生的聚集地,校园的心脏地带。</p><p class="ql-block"> 大约<span style="font-size:18px;">读初一(1968年)时,在安校长住室西侧,新搬进了宋克明老师一家七口人,他们在三间低矮的陋室里安顿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当时,老师通常住单身宿舍,携带家眷的极少,宋老师能安享家庭生活,且与安校长比邻而居,显示出身份地位的非同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宋老师门前有一个水泥板乒乓球台,一到课余时间,便挤满了前来打球的高年级学生。一天,宋老师过来观看打球,忍不住手痒,便参与了进来。宋老师大展身手,抛球,拉孤圈球,削球,远距离接球,让大家看得目瞪口呆,原来打乒乓球还有那么多高难度的动作,大家纷纷向宋老师求教。从此,这里更加热闹非凡,宋老师成了大家的兼职教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来才知道,宋老师是县一中的语文老师,博学多才,常年带毕业班,在全县教育界颇具知名度。县里为扶持冯营中学开办高中班,特地把他抽调过来,以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后又听说他工资六十多元,加上胡老师四十多元,全家月收入过百,这让我们颇为吃惊:“这么高,咋花吗?”当时学校老师的工资普遍为三四十元,己经生活得比较体面了。这一百多元的收入,超出了同学们的想象,也增添了对宋老师的些许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宋老师,四十来岁,中等偏瘦身材,黑红面皮,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全身透着敏捷、儒雅风度和自信的光芒,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妻胡老师,白净脸庞,笑迷迷的,似是教政治的。三个女儿一平、娇红、文革,大的七八岁,小的两三岁,个个如花似玉,聪明可爱。还有帮助操持家务的岳母。只是长子“老开”,自幼失聪,常“呵,呵,呵”地拍打着胸口四处乱跑,这是宋老师心中的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从宋老师入住陋室后,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便成了同学们关注的中心。宋老师的门前,有来讨教的老师学生,有三个花蕾般小姑娘的追逐游戏,有围绕乒乓球台打球观球的人群,成为人气颇旺的欢乐场,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二 )巧授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未带过我们班,我无缘聆听其教诲,倒是高二班张春才经常称赞宋老师讲课如何引人入胜,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善于引经据典,剖析名言名句深入浅出,描述过江场面生动传神,把同学们讲得热血沸腾,报以热烈的掌声!讲《珍宝岛是祖国的神圣领土》一课时,他在黑板上一写出标题,那秀丽的行书即震撼了全班,大家暗暗佩服,听课自然认真入神。下课后有人想擦掉标题,众同学纷纷制止,一直在黑板上保留了好几天。某个星期天,张春才还拉我到他班,让我欣赏宋老师那顾盼生神的板书,令我十分仰慕!</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还善于指导同学们写作文。他发现有的同学不愿动脑子,写作文时大段摘抄报刋资料,便偱循善诱,强调一定要写自已亲历的事,要有真情实感,作文要有嚼头。一位同学在宋老师面改启发下,写了《晨练》一文:“早上起来,我参加蓝球队的长跑训练。天气很冷,北风直往棉袄的领口袖口里钻,我不由得束紧领口,紧攥袖子,咬牙往前奔跑。渐渐地,身上发热了,天寒压不垮我们的意志……”宋老师大加赞赏,说:“这才是写作文的正道,写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还有细节描述,如人亲临其景,难能可贵!”并且还把这篇作文贴到了教室后墙的黑板报里,让大家观摩。从此以后,这位同学的文笔大有进步。</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还提倡同学们多记读书笔记,说“对于经典的学习,只有眼到、手到、心到,才能入脑入心,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十遍不如抄一遍”。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同学养成了记笔记的好习惯。我在张春才引领下,曾偷偷欣赏过高勤、杨佩琴等同学的笔记本,那一页又一页潇洒流畅的钢笔字,令人赏心阅目,反映了他们学海泛舟的苦学历程。这也促使我开始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连语文课本都断供了。宋老师便从《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报刋上选编文章,编成了《冯营高中语文教材》。他向教导主任王化南建议,找学生刻蜡板以油印教材。王主任便把活派给了我,让利用暑假完成,每刻一张给五角钱。我大约用十多天完成了任务,记得我当时模仿的是颜体字,撇、捺笔划尤得颜体神韵,倒也美观大方。这本油印教材虽说只用两期,宋老师为搞好教学,是那么的禅精竭虑,呕心沥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讨墨宝</span></p><p class="ql-block"> 1969年党的“九大”闭幕后,举国欢庆,各地纷纷张贴标语,上街游行。冯营中学的校国里,张贴的几幅大标语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那是以前从未见过的行书体,超越了当时流行的横眉怒目批判体,具有优雅飘逸的美感。不久传出这是宋老师的手笔,原来他还精通书法,这又增加了同学们对他的敬重。</p><p class="ql-block"> 某个星期日,我突然心血来潮,携带几张大幅白纸,跑到宋老师家中,说喜欢他的字,想装裱一个横幅,悬挂在家中堂屋上方。他听了也很高兴,便在门前乒乓球台上铺开纸张,悬笔泼墨,书写了毛主席诗词《泌园春.雪》。</p><p class="ql-block"> 写成的横幅高约五十公分,长约三米,字体五到十公分大小,算是鸿篇巨制了,整幅作品龙飞凤舞,潇洒飘逸,颇有兰亭之神韵,为上乘佳作。难能可贵的,是我近距离观摩到大师的书法创作全过程,使我深深感悟到,什么叫笔断意连、首尾呼应,什么叫谋篇布局、大小搭配,什么叫意在笔先、枯润相济,为我上了一堂宝贵的书法辅导课。这段经历,使我获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讨到墨宝后,我匆忙回家,找来几根竹竿,在父亲帮助下扎成了一个横幅框架,把毛主席诗词贴上去,悬挂在了堂屋后墙最上方的檀条处,顿使茅舍蓬壁升辉!从此,家中仿佛平添了些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 我当兵离开家乡后,听说张春领亦向宋老师讨了一幅墨宝,悬挂在家中。学生向老师讨墨宝,实为雅事,宋老师乐此不疲,乃一段美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授 锦 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不仅课讲得好,字写得好,乒乓球打得好,还是蓝球健将,虽年过四旬,仍经常驰骋球场,参与同学们的攻防对抗,偶尔来个三大步跨栏投球,嬴得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冯营中学的蓝球运动起步较晚,1967年在校园北侧买地设蓝球场后,先是由体育老师姜万喜执教,组建男女蓝球队,开展日常训练。记得男队有吕仁山(队长)、吕国仁、赵建华、吕子运、梁保臣、李金宣、张振明、秦友华、刘文中等;女队有刘玉荣(队长)、王玉美、王美荣、韩珍、赵瑞敏、孟祥英、杨佩琴、王素芝、王凤琴、赵霞等。</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来了之后,平时协助姜老师组织日常训练,与外单位比赛时,校方往往指派宋老师当教练,负责现场指导。宋老师善于观察双方阵势和特点,几个回合下来,他马上叫停,向队员面授机宜:要改为“三二联防”,或釆取“人叮人”防守;对方几号是主要得分手,由谁谁谁负责严防死守;几号是主攻,由谁谁谁牵制;一旦获得前场发球机会,由左前锋发球,无论传给谁,马上回传,即发三分球,打它个措手不及!他的这些锦囊妙计,往往建立在深入观察双方实力,把握双方技战术特点的基础之上,十分奏效。有一次,左前锋韩珍投三分球屡屡得手,一举反败为胜,全场欢声雷动,在一旁助威的赵建华情不自禁地高呼:“毛主席万岁!”</p><p class="ql-block"> 1972年金秋,宋老师率冯营中学女蓝参加全县联赛,先后打败老城二中、盆尧三中等沙南球队,最后与县一中决赛,荣获亚军,威振全县。后来,县体委抽调冯营中学女蓝的三名主力王玉美,韩珍,王美荣,加上一中部分队员,组建沈丘县女子中学蓝球队,代表沈丘县参加周口地区蓝球比赛,为冯营公社赢得了荣誉,由此,宋老师也英名远播。</p> <p class="ql-block"> 宋老师在冯营中学工作时间不长,大约1976年就返回县一中了。1978年秋我从北京返乡探亲时,曾邀韩俊中一同到县一中看望宋老师,那时,他们全家住在县一中校园西北角的一个独门小院里,是典型的“园中园”,由此亦见他在一中地位的尊崇!宋老师依然神采奕奕,谈笑风生,胡老师依然笑迷迷地与我们拉家常,一平、娇红、文革出落的越加漂亮了。那是一次学生对老师的倾心拜访,宋老师亦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之后,因忙于工作,我与宋老师再未联系过。前两年我还与韩珍商量过,现在退休了,时间宽松,如再回老家时,一定要再去看望宋老师。不料听说宋老师己仙逝,留下了不尽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是博学多才的一代名师,堪称社会贤达,来到冯营中学工作后,凭一己之力推动了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他的渊博学识,滋润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灵;他的飘逸书法,启蒙了我们对书法美的认知;他的乒乓球、蓝球球卓越技能,传给了冯营中学的一代精英,并使冯营中学的体育水平获得整体跃升!他在同学们的心中播洒了希望的火种,使我们受益终生!</p><p class="ql-block"> 能得到宋老师的教诲,这是我们这几届同学的幸运!</p><p class="ql-block"> 宋老师永远是我们心目中一颗闪亮的启明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于徐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