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立春,别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立春的民俗活动包括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p> <p class="ql-block">雨水(英文名:rain water)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日期在每年公历的2月18日-20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30°。 雨水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后,中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惊蛰(别称:启蛰,英文名:Awakening of Insects)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p><p class="ql-block">在二十四节气之中,惊蛰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p><p class="ql-block">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此日太阳光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几乎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p> <p class="ql-block">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春时节的正式开始。</p><p class="ql-block">清明节与除、盂、九三节并称中国传统节日四大祭祖节日,有禁火、扫墓、踏青、蹴鞠、插柳等风俗活动,蒿饼、青团、馓子等风俗食物。</p> <p class="ql-block">谷雨(英文名:Grain Rain)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水明显增多,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p><p class="ql-block">谷雨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古时人们有“走谷雨”“品谷雨茶”“赏牡丹花”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立夏(英文名:Beginning of Summer)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日期为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5月6日。</p><p class="ql-block">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立夏以后,中国江南地区气温回升快,降雨量和降雨的天数都会明显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人们在立夏时举行“迎夏”仪式,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小满(英文名:grain 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p><p class="ql-block">该节气是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意味着在每年公历5月20-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60°时开始,北方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早稻开始结穗,在禾稻上始见小粒的谷实,南方进入夏收夏种季节。</p> <p class="ql-block">芒种(别名:忙种,英文名:Grain in Ear)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时节是小麦等熟作物成熟和耕种的最忙季节。</p><p class="ql-block">日期是每年公历6月6日前后(5日-7日),在该日太阳到达黄经75度。</p><p class="ql-block">芒种的气温显著升高,雨量比较充沛。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民间有送花神、安苗、打泥巴仗、煮梅等风俗。</p> <p class="ql-block">夏至(别名:夏节、夏至节,英文名: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日期在每年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p><p class="ql-block">夏至在中国古代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节气),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还会在夏至时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用来驱热,香囊可驱蚊抑臭,可见古人对夏至的重视。自古以来,夏至时节,吃面是很多地方的重要习俗,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暑(英文名:Minor Heat)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日期在每年公历的7月6日-7月8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05°。</p><p class="ql-block">中国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p><p class="ql-block">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日期在每年公历的7月22—24日之间。</p><p class="ql-block">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立秋(英文名:Beginning of Autumn)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它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季即将来临。日期在每年公历的8月7日-9日之间。</p><p class="ql-block">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处暑(EndofHeat)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日期在每年的8月22-24日。</p><p class="ql-block">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p> <p class="ql-block">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阳达黄经165度;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p><p class="ql-block">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白露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寒生露凝。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p> <p class="ql-block">秋分(Autumn Equinox)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分的到来预示着秋意渐浓,预示着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而后气温逐渐降低,越发寒冷。日期为每年公历的9月22日~24日之间。</p><p class="ql-block">秋分时节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最重要的当数充足补水。在饮食方面以清润温润为主,要多吃芝麻、核桃、糯米等清润的食物</p> <p class="ql-block">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干支历戌月的起始。</p><p class="ql-block">寒露的到来意味着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气候由凉爽逐渐转入寒冷下雪。寒露时节,古时有赏菊、饮菊花酒、登高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霜降(英文名:First Frost),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于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p> <p class="ql-block">立冬(英文名:Beginning of Winter)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立,为开始之意,立冬便表示冬季的开始。日期为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p><p class="ql-block">立冬在古代社会是民间“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一般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在南方,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北方,人们爱吃饺子</p> <p class="ql-block">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1或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p> <p class="ql-block">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255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p> <p class="ql-block">冬至(别名:数九、冬节、长至节、亚岁、英文名:Winter Solstice)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太阳黄经达270°,日期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或23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大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民谚:“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数九)。</p><p class="ql-block">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但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在北方多数人有吃水饺的习俗,南方人多数人有吃甜食的习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寒(英文名:Lesser Cold)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于每年公历1月5-7日交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大寒(英文名:Great Cold)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丑;太阳黄经达300°;于每年公历1月20日-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是在大寒节气最冷。</p><p class="ql-block">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尾牙祭,亦称“做牙”“做牙祭”等,民间有做完牙祭后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蓦然回首,</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p><p class="ql-block">岁月以相同的方式经过每个人</p><p class="ql-block">每个人却以不同的方式经过岁月</p><p class="ql-block">24节气,中国人唯有的浪漫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