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终于去了一次太行山!看过一位著名摄影大师拍的太行山影像作品,当下就萌生了要去太行山的念头。一直以来,我的书桌玻璃板下,压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考萍萍的一首极其优美抒情的散文诗《寄北方》:让我把南方似云似水的柔情,寄给北方山一般雄浑的体魄;让我把南方小儿女的呢喃,寄给北方庭院里梁间的双燕;让我把南方斑驳的草色,寄给北方高原爽朗的天,还有我扑朔迷离的回忆……寄给惯见沧桑惯于冷漠的北方……。辗转于太行山区,内心时不时会涌起这首诗,默诵这几句被自己奉为圭臬的南方对于北方的情和意。太行山,除了地理和地质意义上,它是纵贯南北,跨越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全长约400公里的山脉,是中国高原和低地的重要分野,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就在太行山一带。太行山更有文化和精神意义上蕴含的特殊气质。从小,愚公移山被我们背的滚瓜烂熟,太行山、王屋山……知道愚公移山的,不会不知道太行山吧,太行山如今有举世闻名的挂壁公路、有红旗渠,这都是逆天改命,创造人间奇迹的工程,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铁骨铮铮太行汉子扼住命运之喉搏击抗争的生命杰作,是承继</span>愚公移山太行精神在现实中的精粹典范。所以,就不难理解了,巍巍太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span>褐红色粗粝挺拔的岩壁,常被赋予了裸露脊梁的北方硬汉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洋溢着刚健之美的力量象征。南方女子一枚,身居陋室,胸怀鸿鹄,把心中对钢铁男儿的仰慕,遥寄给了北方汉中大地。2021年10月金秋,终于登上了太行山,透过相机镜头,触摸脚下这片惯于沧桑冷峻的泥土,领略到雄壮大山背后,呈现着人世间的贫弱寂寞的无奈景象……</p> <p class="ql-block">旅程第一站,游览井底挂壁公路。800里太行山被分成三部分:北太行、西太行和南太行,分别落脚在河北、山西和河南三个省内。井底挂壁公路位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西省东南部平顺县的一个小山村——井底村,毗邻河南林州,属于南太行一带。洞内四壁裸露着原初的开凿痕迹,里面空间宽敞,水泥路面平坦,车辆可以往来交汇,采光来自于岩壁一侧凿出的一个个大小不规整的洞口,至少白天在里面走路开车照明没有问题。井底村四面环山,好比落入一个井底,村民外出需要爬山绕很远的道,极其艰险。上世纪</span>90年代中期,村民们合全村之力,奋起筑路,一锤一钎,花了14年时间,硬是在太行山的半山腰处,凿出了一条通向外界的道路,2007年这条挂壁公路正式开通。人类不可思议的伟大创举~!</p> <p class="ql-block">井底挂壁公路全长1500多米,从入口到出口的步行时间不长。来到出口处的一条栈道上,望向左侧崖壁,挂壁公路的一个个洞口仿佛一根针线穿过岩石露出的点点针眼,在高耸的峭壁上,显得微小而不起眼,这些洞口距离山顶和谷底各有近百米,就是很实在的一条挂在悬崖峭壁上的公路,危乎高哉!不经意间瞥到右上方的山峰绝顶处,有一翘角红亭子,立于葱绿的树丛间。会当凌绝顶,瞄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亮晃晃的太阳光染黄了大垴村的田野和山路,大地逶迤的线条,构成了天然的造型美~</p> <p class="ql-block">大垴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太行九十九拐公路,蜿蜒缠绕在深山密林中</span>。大垴村位居河南林州市太行山巅,村中因有这条"之"字形的盘山道而出名。迂回曲折的山路路面狭窄地势险峻,我们是盘山绕行在山的另一边远距离眺望它。穿岩凿洞,逢山开路,特殊的地理环境,应运而生了太行山区独特的道路奇迹,太行人民,无疑是中华儿女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龙床沟瀑布,在林州市石板岩镇境内,号称有300多米落差,但那天的现场感觉一般,仅一脉细流从岩封中泄出,跌落深潭。水势小,也许是季节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秋天的太行山,像穿着花衣的姑娘攀上了汉子的脊背,汉子黝黑的脸堂上露出了璀璨又深邃的笑容,野豁豁的美~</p> <p class="ql-block">林州市漏子头村鱼鳞状的石板岩屋顶,构成了太行山深处的一道独特的民居景观。这个被河南省重点保护的“中国传统村落”,从田畴到庭院,从巷子到围栏,从房檐到屋顶,均保留着朴实原生的农家景象。家家户户墙上都挂着老玉米,房顶上晒着山楂干,橙黄与朱红,与其说构成了山乡民居审美上的点缀,不如说反映了太行人家日常食物的粗陋。村中少见人影,伴着群山,伴着沟坎、树木和溪流,空荡荡的漏子头村,被一片寂寞和清静深深笼罩着……</p> <p class="ql-block">偶见一白发老汉坐院子里削柿子皮,削一个往匾框里扔一个,动作熟练,场景和氛围甚是生动。不忍心也不好意思打扰人家,给了点小费,示意拍几张就走~</p> <p class="ql-block">碧翠的太行平湖,静静地横卧在太行大峡谷的脚下。群山环绕,万丈深崖,小心移步至观景台,让驴友用手机广角帮打一下卡,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航拍视角下的太行秋色,颇具震撼力!在太行平湖边上,驴友操控小飞机截获的画面。乍看气势超燃,细看有些说不出的异样,有些微缩刺绣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下一张是苹果手机慢门效果~</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回眸招手姿势,透出不同的内在差异:上一位粗旷豪放女汉腔,下一位精致优雅小女风~</p> <p class="ql-block">游览太行山桃花谷景区,一路上只能顺着一条狭窄的人工栈道朝前走。山谷里不见桃花,多见溪流,瀑布飞泻,流水潺潺,寻找着各种机位拍慢门,脚架不便竖就用手机拍,苹果手机的长曝光效果,看上去还行~</p> <p class="ql-block">太行天路如巨蟒般舞动在深山峡谷中~</p> 醉卧在漫山似锦的秋色里~ <p class="ql-block">巍巍太行山,葱郁苍茫,<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雄踞大地,其横向多层级展开的岩壁,一道道粗粝的裂纹,构成了太行山富有标志性的地质景观。薄雾缭绕中,显出自然叠影状,印象中的太行山,不正是这般模样吗?</span></p> <p class="ql-block">在太行大峡谷里觅秋色,不时为眼前和脚下所见吸引,常常登高爬下,便忘了身边潜在的风险。图一脚下是深谷,图二下面是陡崖,身体稍有闪失,便是万劫不复。想想后怕,以后再不冒这个险了。</p> 柏尖山秋色正浓,像一幅展开的万里江山画卷,层峦连绵跌宕,墨绿嫣红似绵,如虹气势,美得荡气回肠。柏尖山位于河南安阳,山峰突起,顶端有一处金色古庙,有长长的石阶通向庙宇。懒得往上爬了,便在山下看风景如画~ <p class="ql-block">南太行一带,无论天气怎么晴朗,白天总是雾气朦朦,视线不通透。柏尖山观景台,阳光灼灼下,视野里仍一片轻纱笼罩,背靠锦绣莽原,与好友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郭亮村挂壁公路,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新乡市下辖的辉县。1972年,13位村民在村支书带领下,全凭人力一锤一钎,在绝壁中凿出了一条1200余米长的石洞——郭亮洞,即如今这条挂壁公路,历时五年,于1977年5月1日通车。</p> <p class="ql-block">下午二三点左右,阳光暖暖地穿进郭亮洞,洞内明暗光影感充足,认真寻找机位和角度拍摄的话,应有不错的收获。但实际上那天自己拍摄兴致并不是很高,心里想着怎么好好去体验和感受眼前这一人类伟大创举,毕竟脚下这条路,其蕴含的中华儿女勤劳勇敢、百折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价值,远胜于从镜头中展现出的艺术审美价值。洞中行走的感觉,与井底挂壁公路并无明显不同,从洞口望出去,四周依然是群山环抱,地势险峻,洞内水泥路面较井底挂壁更平坦宽阔些,但道路比井底挂壁短200米,并且少见车辆通过,多见游客穿梭游览。作为辉县万仙山景区的一个主推景点,这里已经实行了收费,周边的商业活动也随之兴起。如今的郭亮挂壁公路,它的交通功效,似乎更多让位给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走出郭亮洞,顺坡下到前面一条小商业街,街的一侧满是小门面店铺,有餐馆、酒店、杂货店、民宿和旅社,以及售卖各种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的小摊,一位坐在院子门前,头戴竹编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老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不过我的目光首先停留在了他背后的一块红底白字的招牌上:申春福,1945年生,1972年开掘郭亮洞“十三先遣队员”之一......呀,面前这位,竟是当年十三壮士之一!多稀罕又多令人钦敬呀!再看正脸,跟招牌上的相片一模一样,除了现在增添了岁月沧桑。老人现年76岁,面色红润,牙齿有些脱落,说起当年往事,如数家珍,感叹在开凿时牺牲过一位勇士,而今像他这样在世的仅寥寥几个。在与老人的攀谈中了解到,他平常并没受到什么特别福利关照,晚年生活很一般,目前常态也就是门口摆个摊,给自己作作宣传的同时,售卖点蜂蜜、红枣、五谷豆类等土特产。不免唏嘘,这样用亲身经历铸就过人间奇迹,并造福世代的硕果仅存的真人英雄,晚年养老应享受到更多社会福利政策的阳光......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太行山区设立过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老人身后的一座青砖瓦房四合院,院墙外挂着的“八路军办事处”牌匾和里面的一张五人合影像,显然这里是个抗战纪念场所。郭亮村还被称为中国第一影视村,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清凉寺的钟声》便在此拍摄。这些历史记忆的痕迹如今都在~</p> <p class="ql-block">在对面山口遥看郭亮洞,一条在崖上穿针走线的绝壁长廊~</p> <p class="ql-block">晨曦中的万仙山。看曙光渐显,从淡黄到绯红,再到银白;重重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峦,连绵起伏在烟波浩渺中,与变幻着美妙色彩的曙光,一起唤醒了丛林和山谷~</span></p> <p class="ql-block">浏览云台山景区似乎都在峡谷中穿行,游客接踵,沿着狭窄的栈道上坡下坡,或穿越山洞,或踩石过河,泉水、瀑布、溪流随处可见,在岩封里、峭壁上、石阶处和水潭边扑啦啦奔流。每看到不错的景致想留步竖脚架拍时,局促的环境,前呼后拥的人流,顿让人打消此念,只能将就了,用布垫把相机搁在栏杆上拍流水慢门,丝状雾状拍到就好。人流中,抬头见岩壁上有人攀岩,虽不是很高,但也陡峭,绳索腰间栓着,绳索要是滑脱,后果也是不堪。给勇士们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隔着透明玻璃,行走在云台山高空玻璃栈道上,观云海苍茫,山峰拔地,林木葱茏,充分领略了云台山的险、绝、秀,至于脚下的悬空深崖,基本忽略了~</p> <p class="ql-block">韩家洼,远观略有山乡秋韵之魅,近看则房屋衰旧环境凌乱。学生娃们簇拥着在局促的场院或窄泥小道上写生画画,就着眼前的“草窝”,描画心中的“凤凰”~</p> <p class="ql-block">水段村的小溪沟</p> <p class="ql-block">崖上人家~</p> <p class="ql-block">哈哈,画风突变,又回到了太行山村~!提前退团,与好友包车,驱车150多公里,从焦作北上返回林州。行程临近尾声,总感觉不过瘾,没有拍到心目中想要的太行山的神韵气魄。身在河南,不甘心把遗憾带回上海,不如现在就补上。返回林州的第二天,便在包车司机引导下,前往当地一个村一个村转悠了。自由拍摄的感觉真好,起码时间充裕,冰冰背、韩家洼、水段村、漏子头,等等,这些散居在太行山深处的村庄,有的先前来过,有的没到过。遗憾天公依然不作美,阴郁雾朦,不见阳光,拍是努力在拍,总体仍是勉强。太行山郁郁苍苍,太行人民的生活简朴清寡,居住的房屋多半陈旧残破,老人与小孩留守着山乡的空寂......</p> <p class="ql-block">漏子头村周边的太行山秋景~</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上午,去贤麻沟的途中路过一处“山上人家”客栈,环境布置有点显眼,且难得见太阳露脸,便在此小坐半会儿,拍点小照,吃了一碗当地的杂拌面条~</p> <p class="ql-block">也体验一下山里农家乐~</p> <p class="ql-block">瞥一眼被岁月磨蚀掉生息的荒凉山庄~</p> <p class="ql-block">空巷空屋,寂寂不闻,唯外来游客在彩叶堆里自拍自嗨~</p> <p class="ql-block">小心移步至脚下这处伸向太行大峡谷上空的简陋观景点,万仞陡崖上,站直身子环顾四方,群山巍巍,峻岭滔滔,一时心旌摇动有晕醉感.....观太行秋色,没有比当下视野更开阔的了,还有那山、那人、那狗的纯朴特有的民情风俗,全都融汇成了脑海中的一幅幅山乡秋景图,如此的真切、生动、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