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给普通人的电影

冷水溪

旧的一年里,你已经看过了太多年度十佳榜单。可阿看在经过了春节档乌泱泱的观影潮之后,又还是想静静回味去年佳片。或许你也觉得,不妨再等等。不急,再多给创作者一点时间,搞出新一年足斤足两的年度十佳。我们呢,就再咂摸咂摸这些昨日佳作。这份《看电影》华语十佳内部片单,早就选出来了。送到你们面前,或许有点迟了。但好饭不怕晚,这些片子,还经得起再看几遍。 <strong>▼</strong><strong>爱情神话</strong><strong>导演 邵艺辉</strong><strong>主演 徐峥/马伊琍/吴越/倪虹洁/周野芒</strong><strong>类型 剧情/喜剧/爱情</strong> <strong>只是小事</strong>2021年末横空出世的[爱情神话],细琢磨起来是个市场<strong>“异端”</strong>。市场最爱“大”片,连本来就“大”的超级英雄电影,也愈发变成群英会,大还要更大;但[爱情神话]是个<strong>“小”品</strong>。小则小矣,爱情片倒也是个受市场欢迎的大路货;可它偏又不拍年轻人悲春伤秋的恋爱,而讲一群中年失婚的男女,完美避开爱情片观影主力。 要说中年,如果触角够深,直直戳到社会底层,讲出小人物的酸楚与疾苦,也是经过市场检验,也不放弃作者表达的口碑路线;但[爱情神话]也不,它的主角是一群中产,有钱有闲,对于广阔市场上的大多数。这样的生活显得遥远,带着点悬浮的小布尔乔亚气息,于整个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14亿人,这样的故事实在占不得千万分之一,是件不大有代表性的小事。 但它还是在年末杀出一条血路,口碑一路走高,上映一周内破亿。要说,它做对的,可能也恰恰是<strong>“只做小事”</strong>。[爱情神话]只在小事里钻研,却反而得了空,有气力好好讲小事。于是电影里,细细密密的是这些人物的生活。像老白追李小姐,请她来家里吃饭,循例,买菜这类“走过场”的中间环节,别的电影是要略过的。但[爱情神话]反正也优哉游哉,有心思慢慢演。 老白骑着自行车晃晃悠悠在店门口停下,熟门熟路和老板打招呼。还没进门,又被街坊拦下了,说是上次照他样子做的菜味道不大对,老白又细细给街坊讲菜谱。好容易进了店,想买瓶酒增加情调,热心的上海阿姨却又来指点,看他一个大老爷们来买酒,想必是来做菜的,当然要买临期的才划算。通过生活点滴,城市的气质便呼之欲出。 电影里的海苔花生是大老昌的,蝴蝶酥是天钥桥路的;老白的老妈薅走半瓶洗发水等大小生活用品,揣着小心思去给前儿媳,是精明的上海市井小民手段;鞋匠手边少不了的一杯咖啡,在咖啡馆数量世界第一的上海,是日常景观。种种“闲笔”,勾勒出一种上海生活,洋气又世俗,精致又市井。 那是在上海生活过的人都亲切,甚至即使没在上海生活过的人也极易辨认出的。尽管那般有闲有钱的生活离普通观众遥远,但电影里的上海却离普通观众格外近,因为它确确实实落了地,通过种种生活细节做得扎实。就算是一句最不起眼的沪语对白,也是经过一干上海本土演员“围炉”讨论过的。杂眉毛叫“野眉毛”,是马伊琍提的叫法,好像是只属于虹口区的讲法,“女人嫁不掉就死蟹一只”,是倪虹洁改的词,通俗而不粗俗的民间趣味。上海味通过这些细节活泛起来。 即使你在上海没有老宅,无法像老白一样靠收租过日子;不似老乌年轻留洋,交过数不清的外国女朋友;<br></br>不能像李小姐一样脚踩一双两万块的吉米周;也不是“有钱有闲,老公失踪”的格洛瑞亚,你还是会相信,在上海,确实有这样的人,有血有肉地活着。 也有不少人指出,作为一部年度佳片,[爱情神话]仅仅展现了上海“局部的真实”,而无全景,忽略掉更广大的普通劳动者。对那种悠闲的上海一景,也只呈现而无批判性的思考。这种批判大抵是不错的,但倒不是[爱情神话]拍错了,而是这样小而美又确实拍出一个城市真实一隅的电影,还不够多。还需要更多属于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的人的“小”电影。 在这个全世界电影都推崇“大”的2021,[爱情神话]掀起的讨论提醒我们,能让一个街道的小小故事切实地落地,有了呼吸,也是一种风情。我们也许还需要更多的小小“神话”,需要工地上的上海,胡同里的北京,雾气里的重庆。还有许许多多外地人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有钱没钱但同样都要吃饭喝水的人,千千万万这样的“局部气象”汇在一起,才是万家灯火。 <strong>▼</strong><strong>小伟</strong><strong>导演 黄梓</strong><strong>主演 彭杏英/薛立贤/高翰文/郭尔君/钟雨伦</strong><strong>类型 剧情/家庭</strong> <strong>死亡的现实与超现实</strong>2021年,[小伟]与[雄狮少年]一前一后,共同参与了岭南地区不同群体的现实生活书写,填补了近两年大银幕上岭南电影的空白。[小伟]讲述了笼罩在绝症阴霾下的普通广州家庭的故事,死亡一直以妥帖的方式在场,并成为一家三口成长的催化剂。电影采用经典的三幕式结构,分别从母亲慕伶、儿子一鸣、父亲伟明的主观视角展开叙事。 母亲的段落充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侧重表现一家人起初对于父亲罹患肝癌的不知所措。母亲下意识选择隐瞒真相,对病情的不安与压抑,与儿子的隔膜与疏离,在摇晃的手持镜头中得到释放。 儿子的关键词,正是释放。他处于荷尔蒙躁动的青春期,又遇上家庭变故,不断寻找情绪的出口。躲厕所抽烟、翻墙逃课、跟喜欢的女生闹别扭,进而遭受叛逆带来的冲击。 而与母亲的紧张关系,意外打开了他与父亲交流的窗口。不同于母亲和儿子贴近地面的现实主义白描,父亲的段落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色彩。他离死亡最近,于是开始回顾来路,陷入了梦境般的体验。 父亲回到自己的故乡,勾连起三代人的出走与回归。父亲曾经离家去广州打拼,儿子此时正要出国读书;奶奶曾经送父亲离家,父亲准备送儿子离家;奶奶已经魂归泥土,父亲也即将迎接死亡。当父与子的视线在同一扇窗户上交织,父亲便坦然接受了宿命,从梦境回到现实。对于父亲的死亡,电影聪明地做了留白处理,避免了不得已的煽情。 处在母子背后的固定镜头,见证了两人的成长与和解。母亲不再干涉儿子的选择,而儿子也懂得了体谅和关怀。母子着手处理父亲的遗物,这时候,一个像幽灵一样的手持长镜头介入,在室内逡巡一周后离开。一家三口都学会了失去,同时学会了如何不遗忘。 [小伟]讲死亡,讲失去,却有着契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克制。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导演黄梓的半自传电影。那些真实可感的生活细节,恰到好处的情感浓度,都来自导演的亲身体验。对于父亲离世的遗憾,那些未能达成的陪伴与亲密,也终于借助“与父亲挤在狭小卧铺”这样小小的创作得到了弥补。 <strong>▼</strong><strong>吉祥如意</strong><strong>导演 大鹏</strong><strong>主演 王吉祥/大鹏/刘陆/王庆丽</strong><strong>类型 剧情/家庭</strong> <strong>生活这出戏</strong>[吉祥如意]是一部挺难被定义的电影。它模糊了剧情片和纪录片的边界,不断地在电影和现实两个维度游走,最终生活这只手一锤定音,成就了现在这种独特的形态。电影由两个短片组成,一个叫[吉祥],一个叫[如意]。前者以剧情片的形式讲述了姥姥去世后,一家人关于“如何安置智力障碍的三舅”展开的讨论。后者则以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大鹏拍摄[吉祥]的过程,形式与[摄影机不要停]有些类似。 为了营造真实的乡土和生活感,大鹏与很多创作成本不高的导演一样,选择了自家亲戚出镜,同时也安排了真实的演员融入他们的生活。一边是生活,一边是表演,真实和虚幻交织,企图有牵引地完成一场寄生于生活的剧情片创作。 [吉祥如意]本来的名字叫<strong>[姥姥]</strong>,导演大鹏创作影片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想拍一下姥姥怎么在东北老家过年。电影的形式(剧情片+纪录片)和剧本敲定得很快,堪景也异常顺利,却在开拍前收到了姥姥重病去世的噩耗。在巨大的悲痛中,所有拍摄计划瞬间打乱。老人的突然离世,暴露了整个家庭的矛盾与推诿,接下来由谁照顾智力不正常的三舅,成为[吉祥]的一大议题,也成为一家人冲突的核心。 导演本想通过一部短片展现中国家庭的日常和情感,却发现一次意外,次次意外,从姥姥去世开始,剧本早就脱离了他的掌控,发生什么拍什么,生活完全反客为主。导演胸有成竹地开了机,却逐渐失去了喊“卡”的权力,唯一能做的就是顺着事情的发展,履行自己记录的使命。最终形成了这道口味新奇又难以划分菜系的私厨小鲜。 [吉祥如意]没出来之前,大鹏在人们印象中只是一个喜剧演员,还是个看起来格调并不高的喜剧演员。他是影片的噱头,也是影片的束缚。[吉祥如意]带给他的转型是比较成功的,至少从此他的名字前,有了郑而重之的“导演”两个字。虽然之前他也拍过几部喜剧电影,但我们都知道,这两个“导演”的分量和意义是全然不同的。 与其玄乎的说什么上帝之手的操控,不如说再目的明确的剧本、再具作者性的创作也戏剧化不过生活本身。而聪明的创作者,会利用这些意料之外的波动顺势而为,呈现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电影景观。<strong>▼</strong><strong>悬崖之上</strong><strong>导演 张艺谋</strong><strong>主演 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strong><strong>类型 剧情/动作/悬疑</strong> <strong>雪在烧</strong>[悬崖之上]是一部不太主旋律的主旋律电影。少了些亢奋多了些沉寂,少了些刺激多了些克制。全片看下来,冰冷肃穆之感弥漫始终,正如哈尔滨街头、郊外漫天的大雪,吸走了这部电影全部的热乎气。 每个人脸上都像绷着一张凝固的面具。就连哭泣和愤怒都带着一种打落牙齿和血吞的隐忍。只有一双眼睛能看出些许情绪,也只是些许,更多的,是警惕,是试探,是伪装。一切有关于人的情绪都掩埋在了厚实的风衣毡帽之下。<br></br> 作为一部谍战片,[悬崖之上]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故事性,也打破了单一男女主角贯穿始终的一般商业电影模式。很不同,也很冒险。电影中的“乌特拉”行动以四人小组营救革命同志王子阳为开端。但从他们降落伞落地的一瞬间,却逐渐演变成了四人小组两两组合与特务斗智斗勇的故事,真正的营救由别人执行,他们变成了吸引战火的靶子。 或许是为了填上开头挖下的坑,结尾处导演安排王子阳象征性地露了个脸,算是给这次任务一个交代,也算是为英勇牺牲的两位战友一份哀荣。至少就结果看来,他们的牺牲是有回报的。 主旋律战争题材电影不好拍,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单薄的嘶吼之中,用视觉刺激和情绪宣泄强行拉高电影的震撼程度。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值得赞扬的,所有战争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反战。用悲壮和惨烈警示人们曾经有过的苦难,那些慷慨赴死,鲜血悲歌是人们在面对黑暗时所做出的充满人性光辉的选择。他们的伟大和伤痛,都需要铭记,可惜大部分电影只拍出了前半段。 [悬崖之上]很有野心,它不仅拍出了小分队为了营救战友所做的战斗和牺牲,也拍出了英雄之外,属于普通人的心软、牵挂、后悔和愧疚。张宪臣从出场起就呈现一副宠辱不惊的专业感,面对酷刑都能不动如山,却在最后将儿子托付给周乙时露出了一个快哭的表情。作为资深特工,周乙全程喜怒不形于色,被调查关押也没有皱一下眉头。只有在最后勒死叛徒时沉稳的脸才有了一丝痛苦和崩塌,让我们看到了钢筋铁骨之下包裹着柔软热烈的内心。 英雄在成为英雄之前,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战争成全了他们的美名同时也摧毁了他们的人生。对于坐享成果的后人来说,赞美和反思,同样重要。<strong>▼</strong><strong>刺杀小说家</strong><strong>导演 路阳</strong><strong>主演 雷佳音/杨幂/董子健/于和伟/郭京飞</strong><strong>类型 动作/奇幻/冒险</strong> <strong>欢迎来到路阳的异世界</strong>几乎每一位导演都有自己表达的欲望与诉求,可一旦拍摄商业电影,一旦进入市场,就将面临自我作者性的适度取舍。当年郭帆的[李献计历险记]就因过于注重自我表达而致电影票房不太理想。路阳的电影也是如此。[绣春刀]是他很早之前就已经构思的作品,[刺杀小说家]是特别想拍的剧本。(原话是:“这小说你别给别人了,我想拍,特别想拍。”)所以需要恰当好处地去平衡电影的商业属性与导演作者性。 假如说[绣春刀]系列能靠着古装、动作、剧情元素弱化“观影门槛”,更适合商业与市场的话,[刺杀小说家]则是需要特效、类型化设计去改编原著,消解门槛。仅从视效,或者异世界的角度来说,[刺杀小说家]是[流浪地球]后,又一部特效水平基本达到世界前列的电影。影片中那场烛龙对白瀚的攻城战、红甲战士追逐空文的跑酷戏、雨中黑甲战士战群贼、最后与赤发鬼的大战都是近年华语电影中不可多得的想象力高光时刻。路阳的个人趣味像漫画、游戏等元素也被他利用,巧妙融入电影中。 但一分为二看,[刺杀小说家]是两个世界的平行与联结:现实世界与异世界。路阳企图以关宁寻女将现实世界的脉络徐徐展开,但现实世界有它自己的法则,它不像异世界那般天马行空、百无禁忌。两个世界需要被精妙地衔接起来。 但在处理现实世界时,路阳没有像处理异世界那般勇猛向前,他还是退了一步,保守了。尤其是当关宁说出“相信就有”时,现实世界的基石一点点崩塌,变成与异世界一样的空中楼阁,路阳的表达还是趋于稳妥。对《刺杀小说家》的热爱,让路阳难以舍弃原著材料,他小心翼翼地保留故事的文学性,类型电影的要求也靠边站,市场成绩自然受影响。 不过这并不代表电影不好。或许正因为它的好过于突出,而平庸之处只是相对平庸,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的中国电影里,更显珍贵。电影是幻想的国度,中国电影保守太久了,需要[刺杀小说家]这类电影来探路,即便它充满瑕疵,存在不足。但就冲赤发鬼细腻的毛发,就冲“冒蓝火的加特林,你见过吗”,就值得路阳继续书写[刺杀]宇宙,书写自己的传说。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jIMlwshuJ263cOrUyaWD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