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坛是 北京 “天地日月”四坛之首,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一座典型坛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每年孟春祈谷、孟夏祈雨、孟冬祀天。无论从架构、力学还是美学角度来看,天坛都是出类拔萃、举世无双的建筑杰作。现已辟为公园开放,昔日的皇家坛庙现已成为 北京 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 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占地273公顷,面积占整个崇文区的1/4。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有垣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有斋宫、圜丘坛、祈年殿、长廊、万寿亭、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和古柏等名胜古迹。</p> <p class="ql-block">我是第一次去天坛公园,为了有的放失的游玩,我约了我的朋友好姐妹周建军姐姐作我的向导,她对天坛公园非常的熟悉,她从小生长在这里,我们从公园西门进入天坛公园,给我的感觉是公园很大,柏树很多,路也很开阔,我们一边聊着一边径直地走向了这祈年殿。</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p class="ql-block">在天坛的北部,前身为大祈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为三重顶圆殿,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1889年)毁于雷火,数年后按原样重建</p><p class="ql-block">祈年殿是一座直径32.72米的圆形建筑,鎏金宝顶蓝瓦三重檐攒尖顶,层层收进,总高38米。祈年殿内有28根金丝楠木大柱,里圈的四根寓意春夏秋冬四季,中间一圈12根寓意十二个月,最外一圈12根寓意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每个到天坛公园必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的正殿。用于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嘉靖十七年(1538)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改建为今式。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这是天坛的长廊,一直通向北宰牲亭、北神厨和祈年殿同期建于1420年。是天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为明清两朝皇家孟春祈谷专用,两者经南面的长廊相连,通往祈年殿。宰牲亭和神厨是准备祭祀用牺牲的地方,祭祀时,祭品通过长廊送到祈年殿献祭。</p><p class="ql-block">宰牲亭上边的几根柱子不落地,都落在4个抹角梁上。抹角梁与两边各成45度角,把上房椽架了起来。宰牲亭是宰杀牲口的场所,也称打牲亭。内有石槽,为洗涤祭品之用。在神厨的南侧是宰牲亭,宰牲亭的西侧就是井亭。</p> <p class="ql-block">圈丘 形圆象天,三层坛制,高5.17米,下层直径54.92米,上层直径23.65米,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p><p class="ql-block">圜丘边有一圈红墙,当天几乎没有人 ,很适合拍照,朱红色的围墙,衬着象征苍穹的蓝色琉璃瓦。不仅美观,而且还包含着美好的寓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面积近4万平方米,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仪、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诚。</p> <p class="ql-block">由于走的太累了,实在是走不动了,所以有一处就没有去,我们又从西门出去,吃完午饭,我就乘15路公交车回家了。谢谢周姐姐的一路讲解,让我少走了许多路,观看了哪么多景点,并拍了那么多的片片。谢谢周姐姐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