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找不回来的年味 </p><p class="ql-block"> 朝起幕落,日月如梭,还未来得及眨眼,一晃,年就这样过完了,悄无声息的走了。年是岁月开出的花,它来去匆匆。它赐你青春的活力,又让你白发如霜,它不断的携着新年轮向你走来。</p><p class="ql-block"> 今年过年因疫情防控没有外出,呆在家里闲坐期间,不经意回想起了陕南平利以前的年,特别是儿时那浓浓的年味。过去年味记忆,虽然只是零星碎片,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难忘,挥之不去。所有的记忆,不曾泯灭。那欢乐的气氛,喜悦的心情,浓厚的人情味,淳朴的民俗,都历历在目。至今,念念不忘,如梦境一般缭绕在心头。终此一生,沉浸其中,给我无尽的回味,想起来还是甜甜蜜蜜。我感叹那种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纯粹。在那物质匮乏、日子单调的年代,虽然落后、贫瘠,但感觉一切都美好,人心简单幸福,知足快乐。平时穷的像孙子,过年快乐的像爷。记忆中的年味,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拿不走抹不掉,它曾给我带来难忘的快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如此体会和感受。 </p><p class="ql-block"> 一年又一年,我已走过了七十多年,年纪越大,越觉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年味却淡了,人情味也淡薄了。过年成为了一种形式,好像是个假期,只剩下聚在一起玩手机、打牌、看电视,再也找不到过去在一起亲切交谈的热闹和曾经的那份情。如不贴春联、挂红灯,很难感觉到有过年的气氛,心中不免生出一缕淡淡的惆怅。什么是年味?人情味就是最好的年味。有亲情的社会,才是有温暖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我们把春节叫过年。在我的记忆里,过了腊八节就是百姓忙年的开始,年的味道日朝浓郁,家家户户、紧锣密鼓,不亦乐呼的置办年货。那时候是计划经济,物质紧张,生活条件差,年货都是按户按人发票证,定量供应。我记得儿时供应的大肉都是很瘦的干盐肉,后来才是新鲜肉。白酒是本省自产的散装"西凤酒",蔬菜凭票要到蔬菜门市部购买,大米、白面、食油均按人定量供应。这些食材购买时,都需要排很长的队,花一定的时间。衣服都是凭布票扯布,请裁缝师傅制作,我们家的衣服好像都是老街西头黃师傅或东头吳师傅制作的。那时成品衣很少,也要布票且很贵。腊月间裁缝师傅都很忙,加班加点赶制,我们要跑几次预约,才能在年前取回,正月初一才有新衣服穿。时光变得真快,现在办年货一个电话,一趟超市,或是手机上一个订单就全部搞定,真是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是"扫扬尘"的日子,也就是大扫除。这天全家人都十分忙碌,自己动手的喜悦,冲洗着贫困的难堪。一要把家中该洗的衣服、被子、床单等都要清洗干净。那时没有洗衣机,全靠人工手洗,双手洗的又红又白又肿。二要把家里的墙壁和各种家具物件上的灰尘全部清除干净。那时住的是平房,虽然简陋破旧,但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要彻底打扫,展现出一副除旧迎新的新气象,等待新年的到来。干完这些活,大约要一天的时间,人到最后往往累的筋疲力尽,但看见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家,心里也很欣慰和高兴。"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是满工"。这天在农村工作的人也开始放假了,县城机关单位除值班的,其他的人也开始松动起来,可以回家准备年货。越是临近年跟的几天最忙。各家炊烟升起,开始蒸包子做甜酒,炒花生瓜子,"炸散子"、胡豆等,过年时把它当作招待客人的零食,这是普通老百姓平淡生活中的讲究。</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七,那时各单位都要举行团年,县上分管领导、部局、单位领导和退休的老同志,欢聚一起、互相感谢,共勉来年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真是上下关系融洽密切。</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八、九,单位团完年后,领导都要带上几位同志,拿上慰问品登门看望老同志,给他们拜个早年,询问有什么困难和要求⋯。这简单的几句亲切的问候,就是对人民公仆的最好诠释,没有人走茶凉、世态炎凉之感。</p><p class="ql-block"> 除夕对人们来说极为重要,这天是辞旧迎新吃团年饭。一是家家户户贴对联、年画、挂红灯,祈求好运。过去的对联是文化人在红纸上挥毫泼墨,写上黑色或金黄色的联语,对联的内容都是家人的美好祝愿和期望。手写的对联,使过年更有仪式感。这天各家还会贴上几张从新华书店买来的鲜艳喜庆的年画,家家红灯高挂、户户喜庆祥和。二是祭拜祖先和逝人,不忘感恩。人们要在年夜饭前带上祭品,上坟烧纸送亮,慎终怀远、以示过年。三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大家都特别看重这个幸福时刻。吃团年饭前,各家都要在自家门前,放几串花炮后才能开始。放的花炮有多有少,但基本上家家都放,街头巷尾到处是爆竹声,仿佛向大家宣告:年来啦。</p><p class="ql-block"> 团年饭是老百姓一年里最丰盛的一顿。各家都是倾尽全力,下尽功夫,把年夜饭做的风风光光,鱼肉的香气在每家每户的房屋中萦绕,年味浓得化不开扯不断。各家的团年饭都少不了鱼,希望年年有余,有头有尾。我家的团年饭总是父亲親自上手,味道独特、鲜美可口,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饭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平时看不到的佳肴,有的是平时舍不得吃,而有意留下的;有的是釆购的年货精心制作的,总之有什么好吃的全都上桌。全家人互敬互爱、长幼有序围桌而坐,孙輩则被爷奶抱在怀中,尽享天伦之乐。一家人吃着、喝着、笑着、说着,享受着丰盛的年夜饭和温暖的亲情,每个人臉上都是笑逐颜开、欢欣不已。全家人个个满面春风、其乐融融。吃完年夜饭后,开始扯着各种家常闲话,夜话守岁,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孩子们上街放鞭炮,有限的几串小花炮舍不得一次放,一个个拆散放在口袋里,像摸宝贝似的一次摸出一个,点燃甩向空中,一声脆响变成許多火花,轻轻的飘落在地,真过瘾,大街小巷成了孩子们玩耍的世界。大人们则在家中围坐在一起,有的聊天唠家常,并相约时间在一起吃饭;有的看春晚电视,那时的节目很贴切百姓生活,大家都爱看。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零点,新年的钟声敲响,大街小巷各种鞭炮齐鸣,长的短的、沉闷的、响亮的、近的、远的交织在一起,彼此起伏,如汹涌浪涛滚滚而来,天空中五颜六色的烟花绽放的绚丽多彩,每个人都处在热闹的喜庆之中,观望着最扶凡人心的人间烟火,这就是过去的除夕。</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打开门,到处都是新气象。这天早晨,各家都要包饺子、吃"元宝",长辈们一般不出门,一是在家守财,二是等待晚辈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上门拜年。那时拜年是要叩头的,叩完头才能给"压岁钱",崭新的人民币有多有少,都是长輩们的一份心意。</p><p class="ql-block"> 初二,儿女们都要拿着各种礼品,回娘家拜年,在娘家玩一天,与父母团聚,吃完晚饭才回家。</p><p class="ql-block"> 初三,迎来送往、走亲访友、互相串门拜年,互道"新年好"里包含了多少暖心、多少情感!在这天并约好一起相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初四,单位同事们开始互相拜年。三五成群,相约登门给领导、同事拜年,大家并十分诚恳的邀请,相约时间到家作客,十分融洽、随意。街坊邻居这天也你来我往、穿东走西、互相拱手拜年,互送问候祝福,这就是那时的人情味!</p><p class="ql-block"> 初五,单位同事们之间开始吃"磨盘席",无论领导还是同事,每天轮流转。这样的团聚都是在各自家中操办,十分重视认真。碗筷、桌椅、酒盅不够,都是在隔壁邻居借用。酒席间相互敬酒的、碰杯的、划拳的、猜"宝"的好不热闹,干群之间、同事之间真是亲热,这种真情对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p><p class="ql-block"> 初六,县城单位和农村开始"出灯"。记忆中是县邮电局的"狮子"、"船灯"和县建司的"龙灯"玩的最好,最热闹的还有农村进城来耍的"花灯",演员们都是农村爱热闹的冬闲农民,节目大多是"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等,有锣鼓唢呐伴奏,歌曲大都是滑稽可笑,引得大家笑声不断。"玩灯"要玩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也还在过年。但不知从何时起,过年的期盼和喜悦似乎平谈了很多,有的只是感叹!民俗文化简化、传统美德改变、人情世故淡薄。从过去上门拜年,后变为打电话,现又变成发微信,网络化的表情包,人与人之间有了一屏之隔,再也找不到过去那种亲切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年的气氛却越来越淡了。相对而言,我更怀念过去的年,过去的年很暧、很甜、很俭、很欢乐,虽然清贫但很热闹,是充满人情味的年啊!尽管时间过去了很久,以前过年的风俗和趣事至今都留在我心中回味无穷,给我留下了久远的回忆。其实,年没变,变的是我们,不是吗?</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心生感慨。我多么想找回以前的年,找回儿时浓浓的年味,但终究只能把叹息和怀念变成为追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人到老年,倍感时光难留,毎过一次年,就好像毃响了一次警钟,则意味着正向残年滑落。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停留,只有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陈 忠 山 </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11日于安康竹园</p> <p class="ql-block">找不回来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杀年猪</p> <p class="ql-block">贴对联</p> <p class="ql-block">年夜饭</p> <p class="ql-block">拜年</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