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籍抗战英雄雷大浔

樵苏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崇州籍抗战英雄雷大浔</b></p><p class="ql-block"> 图、文/樵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雷大浔(1910-1938),崇州锦江乡人,抗日名将李家钰部第47军178师1063团3营少校营长。1938年2月16日在山西黎城东阳关战役中牺牲于响堂铺对日阻击战。</p><p class="ql-block"> 雷大浔小名雷尚关,又名雷大群、雷孟修,1910年出生于崇州市锦江乡乌尤村(今属道明镇)。雷大浔出身于家境富裕的地主家庭,父亲雷青年是开明人士,有田地100多亩,并在崇州三元街置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雷青年共有五子二女,雷大浔是家中长子。</p><p class="ql-block"> 雷大浔在天民寺小学毕业后,1923年考入崇庆中学初中男生第5班。</p><p class="ql-block"> 1927年春季毕业后,雷大浔进入灌县敬业乐群学社。其时,在灌县活跃着一些思想进步的地下党组织,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救国爱民思想已在雷大浔的心中发芽生根。1929年他在灌县县立初级中学教书,两年后应聘到成都南城小学任教。</p><p class="ql-block"> 1928年雷大浔与妻子羊克群结婚后,育有一子雷家云一女雷家勤。</p> <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露出了狰狞面目。民族危亡时刻,雷大浔决定放弃自己优渥平静的生活,毅然报名从军,进入李家钰部47军。因为有知识有文化,雷大浔最初在47军任文书,后被选送到47军军官训练团受训,进入47军新编第6师(后改番号104师)1063团历任排长、连长,部队驻防西昌。</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战序幕拉开,日本人疯狂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川军47军全体官兵同仇敌忾,积极准备出川御敌。为了表示抗日决心,雷大浔以杜甫在湖南汨罗江绝笔诗句“城府开清旭,松筠起碧浔”将自己原名雷孟修改为“雷大浔”。他要立志追随一代伟人屈原的足迹,胸怀马革裹尸之志,随时准备怀国捐躯。</p><p class="ql-block"> 整编后的47军从西昌到达成都集训换装的时间在1937年8月,其时雷大浔已任47军新建178师1063团3营少校营长。他匆匆回崇州告别家人,父亲雷青年不忍心儿子出川抗战,挽留他说“你的一儿一女才几岁啊”。然而,态度坚决的雷大浔去意已定,他一字一顿地回父亲说:“伯伯,请理解儿子——国将不国,我们何以为家?”</p><p class="ql-block"> 离家的那天早晨,他还专程到天明寺小学看望在此读书的五弟雷幼修,叮咛他要认真学习,孝敬长辈,将来报效国家。临别,雷大浔摸出一个半开银元给五弟。当天中午,雷大浔小学和初中的同学袁用书等五六人在罨画池公园为他送行。简单的饯行宴席上,同学们把酒言志,流泪高声酬唱。大家吟诵辛弃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岳飞《满江红》和陆游《示儿》等。雷大浔站起来击节引吭高唱《松花江上》,雄浑而悲壮的歌声荡漾在罨画池畔。</p> <p class="ql-block">  雷大浔所属的47军越过秦岭在宝鸡乘火车到达山西时,河北省几乎全境沦陷。47军号称中国的三流军队,装备奇差,面对直接从日本本土调来的精锐日军甲种师团,斗笠单衣草鞋的川军只有血肉之躯。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划定长治、长子、潞城、平顺、黎城、襄垣、屯留、壶关八县为47军防守地区,属日军从中线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的前沿地区。1937年12月,178师师长李宗昉受命率部守备黎城东阳关,雷大浔所部进入东阳关前沿阵地。</p><p class="ql-block"> 最初,面对日伪军小股部队试探渗透性骚扰作战,雷大浔部予以日军迎头痛击。随着日军中线进攻计划步步实施,2万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已聚集在东阳关前,而川军却迟迟得不到装备和物资的补给。1938年2月13日,心急如焚的47军军长李家钰急赴临汾,面见阎锡山和卫立煌,要求拨给炮兵未果。2月14日,驻河北涉县的第一战区孙殿英部面对日军的进攻,手忙脚乱,部分官兵发生哗变。孙殿英向李家钰求救,李家钰急派团长罗时英率1062团1营出关驰援,1063团3营营长雷大浔、副营长赵前裕率部递进至东阳关外20里地的响堂铺策应友军。缩头乌龟孙殿英随即退却,致川军被日军左右包抄。激战一夜,川军伤亡100余人后撤回东阳关。2月15日涉县失陷。</p> <p class="ql-block">  山西、河北交界的太行山下响堂铺,英雄的浴血之地。它位于河北邯郸至山西长治的咽喉要道上,是东阳关的前端堡垒,行政区划属河北邯郸涉县。雷大浔率领的3营急行军到达响堂铺查看地形后,防御阵地和工事还来不及完善,日寇已经开始进攻。日军首先以榴弹炮地毯式轰击雷大浔所部阵地达1小时之久,然后日伪军步兵开始疯狂进攻。雷大浔指挥全营英勇抗击敌军。在敌人炮火饱和轰击之下,前沿阵地硝烟弥漫,房舍倾倒,窑洞陷塌,川军伤亡惨重。崇州人民的优秀儿女雷大浔和他3营的100多名川军兄弟为掩护友军撤退,当日牺牲在响堂铺阻击战中!</p><p class="ql-block"> 16日夜晚,日寇占领响堂铺。受到重创的1063团3营在新任营长赵前裕的指挥下,在接下来两天的战斗中担任预备部队,18日晨3营余部在东阳关失守后奉命转移。</p><p class="ql-block"> 一个多月后,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徐向前指挥,在同样的地点响堂铺设伏日军辎重部队,那就是著名的响堂铺伏击战,歼灭日军400人,算是为雷大浔等川军报仇雪恨吧。</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雷大浔牺牲的消息传回崇州,举家悲痛。李家钰部驻成都办事处给雷大浔家里送匾“精忠报国”,由时任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季陶)手书。大门外还有一个“为国捐躯”匾,由时任崇庆县县长赵世杰书写。</p><p class="ql-block"> 抗战英雄雷大浔的遗骸至今还长眠在响堂铺的黄土之下。</p><p class="ql-block"> 80多年后的今天,面对国家的日益强盛和中华民族的蓬勃复兴,雷大浔的子孙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他们在崇州,时时深情地远望东北方向的东阳关和响堂铺,思绪越过千山万水,去向他们心中英雄的先辈雷大浔寄上无尽的哀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鸣谢雷大浔之弟雷幼修、孙雷强、外孙王乃宽。版权所有,末经授权不得转载)</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来源】</p><p class="ql-block">1.赵晋波《血战东阳关,2000川军永眠山西》,中华人,2019.01.18;</p><p class="ql-block">2.《战场一别70年,东阳关战役老川军成都重聚》,央广网,2014.10.13。</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樵苏简介】本名叶成军,崇庆中学教师。北京市微型小说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崇州精短文学》副主编,崇州市作协会员,《崇州教育》前执行主编。中国叶氏文化总会副秘书长兼文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两次应邀参加"十四五"国家红色文化项目打造脚本写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