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笔从戎为国防,军中拾笔意犹长

刁新利:

<p class="ql-block">  人们说部队是所大学校,确实如此。学军事、学政治、学知识、学文化。每人亦有特长,战友既是老师。只要用心,就能取长补短的学到东西。</p><p class="ql-block"> 我小学毕业上完初一赶上“文革”学校停课。最宝贵的上学阶段成了文化空白期。弃笔从戎到部队,随着职务、职责的变更,这种文化短板也就突显出来。写个工作总结也觉吃力,经历十分清楚的事情,变成文字材料,自己都觉得词不达意,言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有了自知之明,“加强学习,拾遗补缺,改变现状”便成了我强烈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三人行,必有我师”。战友熊德清自学成才改变命运的成功范例,给了我深深的启示和动力。</p><p class="ql-block"> 熊德清是一个来自湖南农村、一九七七年入伍的战士,初中文化。当兵一年后,主动改行申请喂猪。利用更多时间自学写作。他说:我总得在部队学点东西、有个长处,为复员地方打个基础呀!”</p><p class="ql-block"> 他每天坚持看书看报,从写新闻报道练起。稿子大大方方念给大伙听,在人们嘻嘻哈哈的“评论”中汲取营养,改进提高。虽与诸多媒体建立联系,头半年发出的稿件几乎百投不中。</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些人的冷嘲热讽,他付之一笑,抱定“失败越多离成功越近”的必胜信心,依然故我的勤学苦练。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他投寄的稿件开始在各媒体陆续刊出,随着时间推移,稿件采用率不断攀高,被媒体、部队评为优秀通信员。一年多时间,他从报上剪贴汇总成自己的“稿件集”就有厚厚一本。</p><p class="ql-block"> 三年服役期满,熊德清信心满满回县里报到。同年复员兵根据“哪来哪去”的政策,大都回乡务农。而熊德清凭借亮出的“稿件集”和优秀通信员证书,被县里诸多单位以引进写作人才争相录用。最后他选择了县文联。实现了“军中拾笔、改变命运”的夙愿。</p><p class="ql-block"> 战友的励志经历,让我明白了“有志者,事竞成”的道理,增加了“拾笔”学习信心。我步他后尘(没去喂猪),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把通信报道当作一种爱好坚持下来,文字表达能力较前有了明显改观,工作中的总结、报告质量随之提升。武空科研处深入基层部队选调参谋时,通过阅览我文字材料,把我列为首选,因情报处以保留业务骨干为由予以拒绝而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部队养成的文学业余爱好,到地方在人们眼里成了“写作专长”,在我各工作岗位上都发挥了与时俱进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早期习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