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名:《林海雪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作者:曲波</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字数:40万字</b></p><p class="ql-block"><br></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3年,曲波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父亲当过染匠,后失业归农。曲波只念过五年半私塾。13岁失学在家务农和樵采,15岁入八路军胶东公学(今鲁东大学)。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少年时代曾熟读了《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海雪原》是根据作家曲波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6年冬天,他带领一支36人的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参与剿匪斗争。1955年2月正式动笔创作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于次年8月完稿。小说叙述的便是小分队剿匪的斗争经历。</p><p class="ql-block"><br></p> 创作过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曲波以前从未从事过文学创作,但当年为革命献身的战斗英雄们时刻活在他的心中。当他在医院治疗养伤的时候,曾无数次地讲过战友们的故事,也曾无数次地讲过林海雪原的战斗。这些故事,尤其是杨子荣的英雄事迹,使听者无不动容,无不惊叹,而且从中获得了某种力量。讲来讲去,他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但由于工作忙,加上写作水平低,最初试着写了三章,便感到力不从心:一是内心的感情笔下表达不出来;二是分不出轻重,平铺直叙,力量使不到刀刃上。一气之下,他把写完的三章全都撕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5年春节前的某天半夜,作者冒雪回家,一路还在冥思苦想怎样才能写好这部小说,如何突破语言文字关等问题。当他到家,一眼望见甜睡的妻子和孩子,一种深沉的感触不禁涌上心头:他想起了八年前,北满也是刮着狂风暴雪,那时正是飞袭威虎山的前夜;而今祖国已空前强大,各方面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自己的小屋是如此的温暖舒适,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但这一切的一切,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也没有享受到。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最艰苦的年月里,他们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望着窗外飞舞着的雪花、茫茫的林海、皑皑的雪原,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孙大德、刘蕴苍等同志的形象和事迹,又一一浮现在作者的脑海。从此,曲波每晚都加班三至四个小时,星期天和节假日则是他写作最集中的时间。从1955年2月到1956年8月,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里,曲波完成了《林海雪原》的初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林海雪原》以绚丽多彩的笔墨,出色地描绘了解放军侦察员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塑造了人民战士的英雄形象,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突破险中险,历经难中难,发挥智上智,战胜魔中魔的斗争中”,压过了敌人,战胜了敌人,直至将匪徒消灭”的这场艰苦卓绝斗争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林海雪原”,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记忆。对祖辈来说,是小说中铺天盖地的大雪,是齐腰斩断大树、填山改地的穿山风;对父辈来说,是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壮阔豪情;对80后、90后年轻人来说,是3D电影《智取威虎山》里融合武侠元素和先进电影技术的视觉盛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林海雪原》这一红色经典并没有随着时光流逝而褪色,那为什么作者自认笔法拙劣的《林海雪原》能世代传承呢?</p><p class="ql-block"><br></p> 传奇的英雄人物形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雄是时代精神的承载者,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智慧果敢的指挥官203少剑波;智勇双全的侦察排长杨子荣;机警周到的警卫员高波;勇猛过人的“坦克”刘勋苍;吃苦耐劳的“长腿”孙达得;诙谐乐观的“猴登”栾超家等等,在他们身上彰显着人民解放军忠于党,忠于人民,誓死卫国的优秀精神品质。而在众多的人物中,杨子荣又是不得不说的一个。曲波在小说的开篇便写下“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的英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所以杨子荣不仅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更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说中叙述了杨子荣智识小炉匠、献礼座山雕、舌战小炉匠、盛布酒肉兵、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在众多的情节当中,“智取威虎山”又是极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当小分队接受剿灭匪首座山雕的任务后,杨子荣主动请缨,化身许大马棒的司马副官胡彪,孤身一人带着“先遣图”直奔威虎山,杨子荣“千里走单骑”的胆魄令人惊叹。经过勇斗途中东北虎、智破山上座山雕和“四梁四柱”八大金刚,以及对峙小炉匠的生死舌战,最终得到座山雕的信任。于是借助司宴官之职,将威虎山的地形图传递给小分队。杨子荣与小分队里应外合,在年三十座山雕过坎子,大摆百鸡宴之时,一举端了匪窝,活捉了座山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说情节已经足够精彩,也许现实要比小说更精彩。以至于现实生活中闯荡江湖60年的座山雕被抓后,都在感叹对手杨子荣的智谋和胆略。虽然卧底成功一举拿下座山雕,但杨子荣却把功劳归于党的培养,归于战友的配合,没有丝毫的居功自傲,这样一个有勇有谋,有情有义的英雄,却在林海雪原最后的战斗中牺牲了。这样的现实结局若要再次在小说中重演,无疑是作者无法面对的,也是每个读者不能接受的,所以小说中作者要让杨子荣活着,要让杨子荣的精神永存。现在陆军某师杨子荣侦查连的番号已然让杨子荣成为英雄精神的灯塔,灵魂偶像的标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希望每个人心中都应该住着一个杨子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林海雪原”。</p><p class="ql-block"><br></p> 鲜明的东北地域文化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山黑水滋养的东北黑土地,具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有人说东北人身上具有与生俱来的幽默细胞,所以东北人个个都是段子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林海雪原》中也彰显出了许多东北独有地域文化特色。比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匪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怎么红了?防冷涂的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流传的民谣:关东山三桩怪“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公公穿错媳妇的鞋”;关东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白鸽用东北民歌调子哼唱库伦比的四怪“库伦比亚四大怪呀,年年大雪岗不白,松树秃头鸟不来,白天北风刮日来,夜晚南风吹门儿开呀,吹呀吹门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调子会不会是我们二人转中的单出头呢?</p> 艰险的林海雪原地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顶无人到,大顶没鸟鸣”的老爷岭,“如无包天的胆,不要嘴上噪”的绝壁岩,上去下不来的四方台,怀抱五福岭如烂泥塘似螃蟹窝的威虎山。小分队的每一步都充满着艰难险阻,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不服输精神时刻打动着每一个读者。着实令人“一入书中,难自拔”。</p> 流传的精彩神话故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中的灵芝姑娘和狄英儿送儿送女给穷人和老人,以及传说中开山劈路的李鲤姑娘,他们都是正义的化身,是善良的代表。他们的正义,某种意义上也预示了剿匪斗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寒冬腊月的林海雪原环境是恶劣的,大雪覆盖的地势是艰险的,可穿林海跨雪原的人和物都是有斗志又有情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更是始终燃烧不灭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代从来不缺少英雄,缺少的是懂得敬畏英雄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谨此读书笔记,致敬土改旧社会剿匪战斗的英雄,值此2022北京冬奥会,致敬冰雪新世界为国争光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