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尼尼的罗马城

Rona 容

<p class="ql-block">有人说,罗马的巴洛克“新城”属于济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n(1598 – 1680年)!这个有着两千多年鲜活生命力的大都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古罗马时代,</span>曾经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条条大路通罗马”的</span>地中海中心。这里所谓“新”是相较于古罗马的“旧”(图中D1标出的大体区域是古罗马遗址),而巴洛克“新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中D2和D3标出的大概区域)</span>是指在古罗马城市原址上,于17世纪巴洛克时期新建的城市环境。</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贝尼尼是巴洛克时期的雕塑一哥,他的成就之大,可与米开朗基罗比肩。<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出生于雕塑世家,从小就在父亲的雕塑作坊学徒,又天赋异禀,十几岁时就和父亲一起创作出精湛的作品(参见上图中的美国大都会藏品</span>“酒神节狂欢,儿童戏弄农牧神 Bacchanal: A Faun Teased by Children”,161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他的雕塑作品华美灵动、鲜活而有弹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理石在他的手里犹如</span>橡皮泥一样任其随意捏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地图上标出的绿点,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贝尼尼作品在罗马城的足迹分布!他服务过9位教皇,以一己之力占据了罗马城,成就有建筑、雕塑和绘画。 </span></p> 贝尼尼的喷泉雕塑 <p class="ql-block">图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标出的</span>红点(心)就是此文中贝尼尼作品相关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贝尼尼在罗马城里留下了众多地标性的喷泉雕塑,是他把罗马变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雕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喷泉名称:四河喷泉 <span style="font-size:18px;">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span> </p><p class="ql-block">坐标:纳沃纳广场 <span style="font-size:18px;">Piazza Navona</span> </p><p class="ql-block">年代:1651年,教宗英诺森十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Pope Innocent X</span></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白色大理石雕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喷泉</span>,圆形的水池中屹立着两座假山,一匹骏马和一头雄狮从山间爬出,池中有两条石鱼,假山四角是四座巨人石雕,象征17世纪给人类文明给养的四条河流:非洲的尼罗河、欧洲的多瑙河、亚洲的恒河、美洲的拉普拉塔河。假山上方的方尖碑是罗马城内11座古埃及方尖碑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一世纪,这里曾是古罗马图密善(Domitian)竞技场,后来改造成一个市场,因贝尼尼的设计和全面改造,这里已是罗马最受欢迎的广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喷泉名称:<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尔人喷泉Fontana del Moro</span></p><p class="ql-block">坐标:纳沃纳广场 Piazza Navona </p><p class="ql-block">年代:157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尔塔</span>初建,1653年贝尼尼加建</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p><p class="ql-block">一个摩尔人站在海螺壳中, 与一只海豚在角逐,周围是四个特里同人鱼雕塑(参见下一段中的解释)。</p><p class="ql-block">喷泉最初由博尔塔设计于1575年,当时只有海豚和四个特里同。1653年,由贝尼尼增加了摩尔人雕像。1874年,原品转移到博盖塞博物馆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场喷泉上的是</span>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如果时间允许,四河喷泉旁的“圣阿格尼斯教堂(Sant'Agnese in Agone)”值得一看,这是贝尼尼的竞争对手<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洛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 1599-1667年)设计的</span>一座罗马天主教堂,教堂所在地是圣女阿格尼斯殉难之处(当时的图密善广场)。</p> <p class="ql-block">喷泉名称:人鱼喷泉(又被称作海神<span style="font-size:18px;">波塞冬儿子特里同Triton</span>喷泉) <span style="font-size:18px;">Fontana del Tritone </span></p><p class="ql-block">坐标:巴贝里尼广场 <span style="font-size:18px;">Piazza Barberini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代:1642年,</span>教宗乌尔班八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span>海神波塞冬的儿子特里同Triton是波塞冬与安菲特里忒的独生子,上半身是人身,下半身是鱼尾,而且长满了海藻,是个男美人鱼。</p><p class="ql-block">喷泉中的特里同雕塑,人鱼形状,肌肉发达,坐在四头海豚支撑的贝壳上,他头部后仰,双臂举起海螺,由海螺壳号角向上方喷水。</p><p class="ql-block">传说他身上总会带着一个海螺壳,每当父亲出巡时,他便在一旁吹响海螺,唤起海浪为父亲领路。下方四条起支撑作用的鱼尾处刻有教皇头冠、十字钥匙和教皇乌尔班八世(巴贝里尼)家族的蜜蜂族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喷泉名称: 蜜蜂喷泉 <span style="font-size:18px;">Fontana delle Api</span> </p><p class="ql-block">坐标:巴贝里尼广场 Piazza Barberini </p><p class="ql-block">年代:1644年,教宗乌尔班八世</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p><p class="ql-block">位于巴贝里尼广场一侧,原本是饮马用的。喷泉的主体是一只贝壳,贝壳上有一大两小三只蜜蜂,是巴贝里尼家族族徽。</p><p class="ql-block">贝壳上写着:乌尔班八世为该城的公共装饰而修建一喷泉,这个小喷泉服务于市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喷泉名称:破船喷泉 <span style="font-size:18px;">Fontana della Barcaccia</span> </p><p class="ql-block">坐标:西班牙广场 <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ish Steps</span></p><p class="ql-block">年代:1627年,教宗乌尔班八世</p><p class="ql-block">雕塑特色:</p><p class="ql-block">位于西班牙阶梯下的西班牙广场的这个喷泉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济安·</span>贝尼尼和其父<span style="font-size:18px;">彼得·贝尼尼</span>合作的第一个早期喷泉项目。<span style="font-size:18px;">1598年台伯河洪水后,</span>乌尔班八世下令建造。</p><p class="ql-block">这座喷泉设计精巧,将雕刻和建筑融合在一起,水先流入船内,再由中央溢出,很逼真地展现出了漏水的船即将沉入水中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著名的许愿池 Trevi Fountain 大喷泉与贝尼尼也相关。</p><p class="ql-block">建成年代:1450-1762年</p><p class="ql-block">第一阶段:1453年,教皇尼古拉五世主持修建“处女”引水渠,请来意大利最著名的建筑师阿尔伯蒂Alberti(1406 – 1472) 设计建造了水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阶段:1629年,教皇乌尔班八世请贝尼尼设计喷泉。由于教皇的离世,设计没有实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阶段:1730年,教皇克雷蒙十二世请</span>Nicola <span style="font-size:18px;">Salvi重新设计喷泉。成现在样子的最大巴洛克风格喷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地处三叉路口,因此叫Trevi. 高26.3米,宽50米</span></p> 贝尼尼的雕塑 <p class="ql-block">罗马博盖塞国家美术馆(Borghese Gallery)是集中欣赏贝尼尼作品的必去之地,他二十几岁时创作的四部成名作均收藏在该馆。</p> <p class="ql-block">“埃涅阿斯、安喀塞斯和阿斯卡尼斯 Aeneas,Anchises, and Ascanius”,大理石,1619年,高220厘米,博盖塞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贝尼尼21岁时的创作,但有专家认为它主要由贝尼尼父亲<span style="font-size:18px;">彼得罗.贝尼尼(Pietro Bernini, 1562–1629)</span>完成,因雕塑造型相对平和、静止,与贝尼尼后面的动态雕塑风格不太吻合。</p><p class="ql-block">雕塑故事背景取自“荷马史诗”,当迈锡尼人用木马计攻入特洛伊城后,烧杀抢掠,火光冲天,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情急之下肩扛年迈的父亲安喀塞斯,带着年幼的儿子阿斯卡尼斯在爱神维纳斯的护佑下逃离特洛伊城。跟据罗马神话传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涅阿斯后来创建了罗马城(参见</span>《埃涅阿斯纪》)<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劫掠普罗瑟皮娜 The Rape of Proserpina”,大理石,1621-1622年,高225厘米,博盖塞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贝尼尼年仅23岁时完成的第一部成功之作。选自古罗马神话故事奥维德的《变形记》,描述了宙斯和谷神色列斯的女儿普罗瑟皮娜被地狱之王、冥王普鲁托(Pluto)绑架,返回地下世界的情景。</p> <h1><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波罗与达芙妮 Apollo and Daphne ”,大理石,1622-1625年,高243厘米,博盖塞美术馆藏。</span></h1><p class="ql-block">贝尼尼26岁时完成的第二部成功之作。描述了阿波罗被爱神厄洛斯(Eros)的金箭射中,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达芙妮,而达芙妮则被厄洛斯的铅箭射中,对阿波罗却毫不动情。</p><p class="ql-block">阿波罗不肯放弃,在达芙妮身后紧紧追赶,达芙妮只好向她的父亲河神(Peneus)求救。最后,在阿波罗的手即将碰触达芙妮的一刻,河神将女儿变成了一棵月桂树。</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生动完美地定格了达芙妮在变成月桂树时的那一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大卫像 David”,大理石,1623年,高170厘米,博盖塞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与真人大小一致的雕塑,刻画了大卫准备向巨人歌利亚(Goliath)投掷石头的发力瞬间。大卫左手拿石头,右臂向后,扭转身躯,随时准备将弹弓甩出,他的面部表情让人凛然感觉到他与巨人对峙局面的严峻,他的脚下是国王扫罗的铠甲与大卫的竖琴。</p> <p class="ql-block">“山羊阿玛尔泰娅 Capra Amaltea”,大理石,1606-1615年,44厘米宽,博盖塞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这是贝尼尼十几岁时做的一件小雕塑,描述了希腊神话中宙斯出生后,父亲要吃掉他,母亲就把小宙斯托付给仙女阿玛尔泰娅照顾,雕塑中山羊就是仙女的化身。这件雕塑的亮点在于山羊的皮毛,可见十多岁的天才少年贝尼尼已经可以很好的驾驭这种细节了。</p> <p class="ql-block">“时间揭示真理 Truth Unveiled by Time”,大理石,1646-1652年,高277厘米,博盖塞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贝尼尼晚年因圣彼得大教堂西边两座塔楼的结构问题而饱受争议,教皇乌尔班八世去世,更使得他整个事业处于低谷,他为自己创作了这幅未完成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作品的名称富有哲理,少女的胴体展现在脱落的衣服上,寓意着真理的出现。主要人物“时间”还没有完成,他就离开了尘世。</p><p class="ql-block">贝尼尼的遗嘱明确指出将这尊雕像传给他的长子,作为永恒的警示,要求永久地保存在他出生的家里,直至1924年,这尊雕像才被移至博盖塞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维多利亚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也称胜利圣母教堂,晚年的贝尼尼为其中的柯尔纳罗小礼拜堂创作了惊世骇俗的主雕塑群“圣特蕾莎的狂喜”,这是贝尼尼艺术生涯已臻化境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圣特蕾莎的狂喜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大理石和镀铜,1647-1652年,胜利圣母教堂。</p><p class="ql-block">天使的一只手掀起圣德瑞萨那海浪似的层层长袍,另一只手持金箭刺向她的身体,她渴望自己的灵魂能与上帝达成完美的融合。这是“心被天赐的爱之箭射中时的感受”,她沉浸在一种莫名的狂喜之中。</p><p class="ql-block">德瑞萨酥软的身体慢慢腾空而起,一只脚无力的垂落下来,而脚下的世界已经地动山摇,连地狱的魂灵也逃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贝尼尼为这幕戏剧安排了两组观众,他们是资助人柯尔纳罗家族的主要人物,在看台包厢里或凝视不语,或交头接耳。</p> <p class="ql-block">Blessed Ludovica Albertoni in the Paluzzi-Albertoni chapel,圣方济各堂(San Francesco a Ripa/ Chiesa di san francesco a ripa)(照片来自群友马红),1671–167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收录于此,留待将来去罗马时再走贝尼尼之路!</p> 建筑和相关雕塑 <p class="ql-block">1620年,贝尼尼受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委托,改建了圣比边纳教堂(Church of St. Bibiana)的正面,这是他的第一件建筑作品。</p> <p class="ql-block">教堂中的祭坛雕像 圣比边纳Saint Bibiana是贝尼尼的作品之一,1624-1626年创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之后,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又邀请他设计圣彼得大教堂长方形会堂的华盖。这件铜和金铸成的“青铜华盖 The Papal Altar & Baldacchino”建于</span>1624-1633年间,成了圣彼得大教堂镇馆三宝之一。</p><p class="ql-block">4根近20米高的金色螺旋铜柱撑起巨大的华盖,每根铜柱分为三节,装饰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宗乌尔班八世的</span>“巴尔贝里尼”家族纹章图形(蜜蜂、太阳和月桂叶卷),华盖正中是一只光芒四射的鸽子。</p><p class="ql-block">贝尼尼对于收尾工程最有独创性,即用4位天使支撑上方的镀金铜球与十字架构造。华盖高30米,总重37000公斤,贝尼尼耗费9年时间雕刻而成,即使在138米高的穹顶下依然显示出它的大气磅礴之势。</p> <p class="ql-block">华盖后面是“圣彼得宝座 The Chair of Saint Peter”,大理石、铜、镀金、灰泥,1657-1666年。</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镇馆三宝之一。置于青铜华盖后面的半圆形壁龛,这件作品以大理石和青铜雕刻而成,由一把宽大的镀铜木椅和一组巨大青铜雕塑群组成,群雕中心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雪花石打磨而成的</span>圣灵鸽子,如同玻璃一般通透,阳光透过金黄色的椭圆窗照射在座椅上,神圣无比。</p> <p class="ql-block">“圣朗基努斯 Saint Longinus ”,大理石,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四根支撑穹顶的柱子以巨型雕像装饰,其中的“圣朗基努斯”就是贝尼尼设计的。</p><p class="ql-block">《圣经》记载: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罗马士兵朗基努斯用长矛去刺耶稣的腹部,试探其是否断气,耶稣的血喷溅到朗基努斯的眼睛上,他高度近视12年的双眼竟神奇地恢复了视力。此后他放弃了军人职业,受洗成为虔诚的信徒和德行高尚的圣者,被后世称为圣朗基努斯,他用过的长矛也被称为圣矛(Holy lance)。</p> <p class="ql-block">“乌尔班八世墓龛 Urban VIII,1568-1644”,大理石,1628-1647年,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教皇乌尔班八世是贝尼尼最主要的资助人。雕像呈坐姿,坐像下面是青铜镀金的棺材,棺材两侧各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天使,代表仁爱和公义。</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七世墓龛 Pope Alexander VII”,1599-1667),大理石、镶金青铜,1671-1678年,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七世呈跪姿祷告,红色大理石雕雕的布幔四周是白色大理石雕成的四位女神:“慈爱”、“真理”、“正义”和“智慧”。贝尼尼用大体量的桃红色西西里碧玉制作了巨大的棺罩,铜镀金的骷髅骨架在棺罩下掀开厚重的帐幔挣扎,手执沙漏正从棺中爬出,也许是警示世人死亡的真实存在。</p><p class="ql-block">设计和完成这件作品时,贝尔尼尼已近八十岁,这是贝尼尼在圣彼得大教堂里完成的第2座宏伟的教宗墓碑。他以立体的人形雕刻代替了传统式墓碑,这也是贝尼尼突破传统作法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设计并主持建造了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广场st peter's colonnade。</span></p><p class="ql-block">共计284根18米高的多利安式巨型圆柱和88根方柱组成四排,形成三条340公尺长,240公尺宽的弧形大理石柱廊,环抱着广场犹如“拥抱世界的双臂”。</p><p class="ql-block">每根石柱需3-4人才能合抱,走入廊中,复杂的明暗效果,光影犹如乐曲般美妙,这是贝尼尼广场综合建筑中最成熟的杰作之一。</p><p class="ql-block">站在方尖碑与喷泉之间的小圆盘石上向柱廊望去,原来四行交错排列的柱廊则成为一条直线,这是贝尼尼匠心设计的透视效果,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廊顶160尊3.2米高的圣人雕像,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余座是贝尼尼的真品,其余的是</span>贝尼尼指导其弟子完成。</p> <p class="ql-block">跨越台伯河连接圣天使堡的圣天使桥上一共有10尊天使雕像和2尊圣人雕像。10尊天使雕像中靠近桥尾的两座是贝尼尼亲自雕刻的,剩余八座是由他工作室的学生们完成的。</p><p class="ql-block">圣天使堡由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于123年开始兴建,准备当作自己及家人的陵墓(圣天使堡一开始其实只是被称为哈德良陵墓)。哈德良在公元138年于拜亚去世后,骨灰被放置于此,连同他的妻子萨宾娜和他的第一个养子。139年,继任的安敦宁·毕尤皇帝将圣天使堡建造完成,在此之后,其他皇帝的遗体也被放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据说公元590年罗马发生了严重的瘟疫(黑死病),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消除瘟疫,组织了一次庄严的忏悔游行,当游行队伍抵达附近的哈德良陵墓时,教皇看见了插剑入鞘的天使长弥额尔,这次所见被认为是神迹,预示着瘟疫的结束,从那以后,罗马人就称此地为圣天使堡。</p><p class="ql-block">14世纪开始,教皇将这座陵墓修建成为一座城堡,教皇尼古拉三世建造了著名的“博尔戈走廊”(传说中是用来逃生的)来连接圣彼得大教堂。教皇克莱芒七世(来自美第奇家族)于1527年罗马之劫期间被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军队困于圣天使堡内。</p><p class="ql-block">罗马教皇也用圣天使城堡当过监狱,例如焦尔达诺·布鲁诺在此被囚禁了六年,另一名著名犯人是雕塑家和金匠切利尼。</p> <p class="ql-block">奎琳岗圣安德烈堂(Sant’Andrea al Quirinale),是贝尼尼最珍爱的作品。晚年的贝尼尼常常静坐在这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