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风雨故园_玫瑰营中学</span></p> <p class="ql-block"> 武建国 魏君</p> <p class="ql-block"> (二)教育扫盲“大跃进”</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1958年5月全国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的蓬勃开展,察右前旗和全国各地一样,同样开启了扫盲工作的“大跃进”运动,扫盲工作的一路高歌猛进与新中国成立近十年来全旗师资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p><p class="ql-block"> 从1959年开始,东风中学正式从社办学校转制为旗立学校,隶属于察右前旗文教局(教育局前身)管理,教师均由国家统一分配。这样,从1959年下学期起,第一批教师被分配到学校任教,民办教师随之被辞退。</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全旗扫盲办学师资严重匮乏、供不应求的问题,根据旗委、政府的指示精神,1959年,旗文教主管部门把从1958年首招的4个初中班改为师范班,并于1960年上半年将校名改为“前旗师范”,社办“东风中学”由此走入历史。扫盲办学的“大跃进”运动,加速了教育领域办学的快节奏。</p><p class="ql-block"> 学校从4个现有的初中班中选拔出40名学生作为师资对象培养,待毕业后确保分配到教育一线当老师。当时筛选的方法比较简易,完全是根据学业成绩、身高、年龄偏大等主要指标要求编为一个班级。</p><p class="ql-block"> 其余的班级虽名曰“师范班”,但旗文教局规定,学生们读满3年后将于1960年暑假毕业,毕业的去向是到农村充实“三员”即会计员、保管员、统计员。当时人民农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立,以大队为核算单位,“三员”也同样十分短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2年师生合影,坐者为崔万祥</span></p> <p class="ql-block"> 学校改制为师范后,灯塔公社党委书记张占义虽然兼任师范学校校长,但因公务繁忙而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委托给崔万祥和薛玉管理,崔万祥成为师范学校的实际负责人。薛玉是师范学校的团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0年7月师生在“玫师”合影,右一为薛玉</span></p> <p class="ql-block">附:崔万祥简历</p><p class="ql-block">崔万祥,男,汉族,1932年出生于山东省荷泽县。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响应国家的号召支援边疆,来到内蒙古工作,1956年分配到自治区建设厅工作。1958年分配到玫瑰营中学工作。后举家由荷泽搬迁到玫瑰营定居。1959年学校转制成了师范学校,他受公社委派负责学校的具体教务工作。1961年调任赛汉塔拉公社六苏木小学校长;1970年调任赛汉塔拉公社中心校校长;1977年调到平地泉中学工作;1986年退休;1999年去世。</p><p class="ql-block"> 1960年毕业的速成师范生,于同年8月分配,分配去向大多是原籍(户口所在地)的人民公社,9月份上岗。在校学习虽然短暂,但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一直坚守这一岗位到退休的教师很多。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刻苦历练,自我砥砺,甘于清贫,不断地提升自己教学业务水平,不乏优秀的教师,如安玉、薛进发、白玲云、赵廷玉、石素珍、孙和鱼、周世昌等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师范学校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 安玉,是当时师范速成班学生,他1941年10月出生于高宏店乡兴和城,在全胜局读完小学,1958年在高宏店乡读办初中,不久初中班整体归并到了玫瑰营中学,这样玫瑰营中学也由原招收的3个班变成了4个初中班,因符合条件被选拔到定向师范班。1960年7月毕业,他和同班的8名同学被安排到弓沟小学实习,实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呼和乌素乡小学。由于19岁的他初出茅庐,校长杨茂生只让他担任四年级一个拥有30多个学生的劣等班的班主任,而另一个优等班由另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他天生有一股不甘落后的犟劲,发誓要赶超优等班,自此他发愤积淀知识、钻研教学、砥砺奋进。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在1961年全学区(土贵乌拉镇乡学区,管辖南营、天皮山、庙沟、七股半、纳令沟等大队学校)通考中,他所带的班级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他的名声大噪,令全学区对他刮目相看。备受感动的杨茂才毫不犹豫地让他跟班自然升级。1962年他光荣地出席了乌兰察布盟教育先代会。他是当时全学区最年轻的任课教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6年安玉(后排左四)与宿泥梁的小学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呼和乌素乡小学下放到种地槽大队宿泥梁小学,这所山村小学只是二人班的小学,与他搭班的是一位叫董世仁的本村教师,带小学一、二、三年级,而他带小学五、六年级的复式班,他因勤奋教学、严格管理而备受大队书记郭子义和学生家长们敬重。他家住口子村,而宿泥梁距家有八、九里地之遥,他每个星期只回家一趟,星期一自带粮食匆匆往学校赶。隆冬时节,天寒地冻,风雪弥途,他顶着呼啸的西北风徒步去学校。那时候,因山村人烟稀少,野狼出没,尤其是他摸黑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耳畔不时传来瘆人的狼嗥声,再一看周围绿幽幽的亮点忽远忽近跟踪着他,不由地毛骨悚然。他住在办公室兼宿舍的家里,放学后自己还得动手做饭,冬天就像置身于冰窖,生火做饭家里才有一点暖意。就是这样的艰苦环境,他一呆就是四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乌盟教育先进代表会全体代表合影(第三排左四为安玉)</span></p> <p class="ql-block"> 四年后他调回到拥有200多名学生、8名教师的口子村大队学校,先是任教,后任校长。1983年调任呼和乌素公社中学任校长,1984年2月又被任命为学区校长,一干就是9年,直至退休。在任职期间,他素以治校有方、管理严苛、教学造诣颇深而名闻全旗23个学区,累计有上百名学生考上中专以上的院校,不乏远涉重洋留学的白俊才等佼佼者,以及国内各个领域贡献昭彰的成功人士,诸如中国石化分部经理苗月忠,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建筑二院结构总工程师张震等,还有旗县级领导干部。他的人生信条是,在他学区一亩三分地上,不希望看见有一个厾牛屁股的盲(文肓)童!</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旗外学校、本旗地区中学、乡镇中学有许多学生趋之若鹜投奔前旗一中的热潮下,二中、三中部分补习生竟然慕名到地处偏僻乡野的呼和乌素学区补习,这在全旗一时传为美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退休赋闲的薛进发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 薛进发也是当时的一位速成师范毕业生,被分配到偏僻的弓沟磨子山小学校,全校仅仅6个人,他担任组长,负责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他坚守在山乡的三尺讲台,秉持教书育人、甘为人梯的红烛精神,期间辗转调换了几个乡村小学校,他都无怨无悔,默默承受与担当,无论是风雪弥途的冬季三九,还是酷暑难当的夏季三伏,他徒步或骑自行车,行进在乡野的崎岖小路,不耽误学生的一天课。放学后自己动手做饭,自己拾柴禾拣牛粪,烘烤着冰冷的宿舍。三十余年如一日,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智慧,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一直到了退休那一天。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告别愚昧与无知,带着自信与憧憬走出大山。他的山乡教育心路历程,是当年这些速成毕业生坚守教育一线奋斗履迹的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薛进发与老伴</span></p> <p class="ql-block"> 要知道,那个时候师范毕业后选择其它工作岗位是非常容易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很大,供不应求。很多学生不愿意当教师。当时教育局长郭隆盘担心学生转岗流失,就住在东风中学门房,苦口婆心地教育毕业生从事教育工作。薛进发等毕业生们听从了组织召唤,填写了教育志愿,背着行李下乡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孙和鱼与小学生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孙和鱼与小学生们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 孙和鱼,女,1943年8月出生于玫瑰营一户铁匠家庭,1958年入玫瑰营中学读书,1959年也被选拔到了师范班,到1960年她和同班同学安瑞珍同时被分配到了黄茂营小学,学校设在庙村,条件十分简陋和艰苦,她教一年级,二年后调回灯塔公社圣家营小学,“四清”运动后调回玫瑰营小学,她知道自己学识底子差,在工作中认真敬业、吃苦耐劳、严格要求自己,连续多少年荣获旗级优秀教师。1970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女性教师中唯一的一个女党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玫瑰营小学全体女教师合影,中间左四为白玲云,后排左一为孙和鱼,左三为魏金香</span></p> <p class="ql-block"> 虽然安玉、薛进发、孙和鱼、白玲云等绝大多数教师在清贫与艰辛的教育生涯中,中途都有转行跳槽的念头,并且态度也很执拗,但是当他们看到山村的孩子们对知识渴求的目光时,听了学生家长们、学区校长、主管部门领导恳切深情的挽留言辞时,他们最终放弃了一次又一次转行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1959年秋季“前旗师范”新招了2个旨在培养扫盲的工农师范班,与此同时,前旗文教主管部门又在鸭子场(在黄旗海附近)开办1个旨在培养社办教师的短期师范班,前旗范围内总计3个师范班。学校实行的是寄宿制,学生一律要求带粮上学,但是到了1960年,适逢三年自然灾害,中苏关系交恶,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为苏联还债。出生于广大农村家庭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无粮可带,导致一大部分学生辍学,返乡务农。1960年下半年“前旗师范”被撤销,代之以一所公办的初级地区中学,校名定为“玫瑰营中学”。招生范围涵盖玫瑰营、黄茂营、高宏店、弓沟、小淖、巴音塔拉等人民公社。</p> <p class="ql-block"> 那些带着“师范”名分充实农村“三大员”的毕业生们,个个都是好样的,有知识、有理想、有担当,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激情岁月,在实践的革命大熔炉里淬火,踊跃奉献,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1年“七一”郭宝明荣获中央组织部颁授的“光荣在党五十年”奖章</span></p> <p class="ql-block"> 郭宝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他1942年4月出生于玫瑰营,是1958年首批入学的学生,后被选为玫瑰营师范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他热情奔放,为人正直,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经常在课余时间组织学校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开展公益事业。后与同学孙和鱼结为伉俪,1960年毕业后因学业优良留校,1962年安排到公社武装部工作。国家实行精减政策后,回到生产小队当会计。1966年入党,后担任玫瑰营大队支部书记。1970年他作为第一批农民工被招到包头营盘湾煤矿当工人,在路途中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圆满负责248名农民工抵达煤矿。1976年返乡,先后在玫瑰营、高宏店公社担任党委秘书和政工干事,1978年任公社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被任命为公社主任。以后调任旗建委副主任兼环卫局局长,直至2002年退休。他在4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无论在农民身份,还是国家干部,廉洁奉公、无私奉献,在建委副主任兼环卫局局长期间,因工作繁重超负荷运转,在旗领导亲自过问下,旗财政专门给他拨专款3500元购买摩托车,他却购买环卫局四轮车头。他上街巡回检查环境卫生,自己停放的自行车连续被盗三辆。他作为单位负责人勤俭持家,不安装暖气冬天却生火炉,不安装电话却亲自骑自行车上门通知。多少年来获得的荣誉证书上百个。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跳入公厕粪坑对一名不慎落入粪坑的青年施救。他曾荣获乌兰察布盟精神文明奖项,还作为英模报告团成员巡回全旗宣讲。2020年“七一”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光荣在党50年”荣誉奖章。</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身为高宏店公社主任的郭宝明</span></p> <p class="ql-block"> 二、饥馑岁月的办学苦旅</p><p class="ql-block"> 在新的一轮教育体制转型中,“玫瑰营中学”形成了独特的有3类不同属性教学班并存的教育办学格局,即在一校之内,既有1960年秋季新招的5个初中一年级教学班,又有“前旗师范”撤销后遗留下来的1959年招生而未毕业的两个工农师范班,还有1个由鸭子场迁移过来的短师班。</p><p class="ql-block"> 担任2个工农师范班的老师是张启、李文华老师;短师班班主任是杨有禄老师。初中一年级五个班的班主任是:一班是高德文老师;二班是王佩卿老师;三班是石复生老师;四班是张煜华老师;五班是孙立业老师。</p><p class="ql-block"> 1961年,国家进入3年困难时期,2个工农师范班只办了不到1年就停办了,短师班办了半年就也匆匆毕业,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赵守杰 石复生 张煜华 杨国鼎;中排左起:孙立业 杨清 王佩卿;后排左起:高德文 杨有禄 于培鸿</span></p> <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玫瑰营中学并未停止前行,虽因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导致部分学生辍学流失,但通过整合将原有的5个初中班合并成4个班,而且在当年的秋季招生中招收初一新生4个班。这样在校教学班有:初二年级1班、2班、3班、4班;初一年级5班、6班、7班、8班。8个教学班的班主任分别是:一班高德文老师,二班刘宝珍老师,三班李雅勤老师,四班吴锦仁老师,五班石玉林老师(后为张鸿恩老师),六班董武老师,七班李福老师,八班朱标老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恰同学少年(张淑慧在前排左二)</span></p> <p class="ql-block"> 1962年秋季招新生初一2个班,即9班、10班。9班班主任是张九如老师,10班班主任是张淑惠老师。此时在校班级初一2个班,初二4个班,初三4个班共10个教学班。</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一大批优秀教师先后调入,他们是:李雅勤、刘宗芳、张铁铮、吴锦仁、张喜林、张淑惠、刘志清、李彬、张世坤、李福、刘宝珍、张鸿恩、张相义、石玉林、董武、朱标、陈俊英、游爱、姚山敦、高步云、曹德胜、王之刚等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左起:吕登峰(贾考成夫人),贾考成,张淑惠,王芝毓,张誉,游爱,张鸿恩,张九如。后排左起:杨胜杰,李福老师夫人,段英生,刘宗芳,李福,石玉林,石凤英(张鸿恩老师夫人),刘宗芳老师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短短的5年的历练,玫瑰营中学由青涩而臻于成熟。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一支专业齐全、知识全面、能力过硬、吃苦耐劳、德才兼备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堪称玫瑰营中学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