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视域下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

生态好文

<p class="ql-block">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每一个进展都是教师在具体班级的实践中,在来自不同班级的教师的讨论中实现的。所以,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应该以班级为基点。”每个班级都是不同的,孩子、家长、教师以及他们背后广阔的生长环境,基于生活的幼儿园班本课程相对来说更加贴近幼儿的年龄特点,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从园本课程到班本课程转变的关键何在,本文给予了回答、启发及思考……</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我园依托“园本生态课程构建”课题研究,完成了“模仿→本土→园本”的过渡,完善了园本课程框架,形成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的生态主题活动方案,建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以“生态教育视域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蒲公英园本课程”为蓝本,融入生态教育理念和课程游戏化精神,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关注幼儿的生活、兴趣、需要,顺应幼儿的天性,支持幼儿按照自身速度和方式自然成长,师幼共同创生和实施适合本班的、独特的、富有价值的班本课程,实现课程“园本→班本→生本”的跨越与变革,让幼儿在绿色生态的环境、课程与游戏中快乐成长。</p> <p class="ql-block">刷新理念,提升课程建设的专业性</p> <p class="ql-block">在大(1)班社会课程“垃圾分类小达人”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发现,班级投放的“可回收”“不可回收”标记引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激发了其对垃圾分类的热情。果果说:“咦?上面有一个三角形!”丁丁仔细观察了一下,说:“两个三角形不一样哟!”认识字的兜兜还轻轻地念出了标记上的字。但是,在具体的垃圾分类实践中,孩子们还是比较容易出错。教师对这一热点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进行了分析,追随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开启了探究之旅:哪里还有垃圾分类标记?应该怎样进行垃圾分类?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寻找垃圾分类标记,明确不同标记的意义,知道不同垃圾的“家”在哪里;认真观看视频,了解垃圾回收、处理的基本过程;制作宣传海报,通过发传单、表演节目、开展实验等方式,与同伴合作完成宣传任务……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认识了垃圾分类的标记,争当“垃圾分类小达人”,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萌发了环保意识。</p> <p class="ql-block">梳理与反思:</p><p class="ql-block">理念决定行为,有怎样的理念,就有怎样的课程观。我们的生态教育是指利用本园丰富且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来开展教育活动,注重运用“尊重、顺应、自然、和谐”等生态教育理念来指导、支撑和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所谓的班本课程,一方面指园本课程的班本化实施;另一方面指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挖掘园内外教育资源,师幼共同创生的适合本班幼儿的课程。我们通过目标解读、课程回顾等多元教研形式,加强理论学习、课程审议和专业引领,分析现有课程的优势与不足,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追随幼儿兴趣,强化幼儿体验,支持幼儿探究,创设良好的生态场域和教育情境,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通过不断刷新理念,提升了课程建设的专业性。</p> <p class="ql-block">自主创新,赋予课程决策权</p> <p class="ql-block">我园大(5)班开展了生命教育课程“与小黄相伴的日子”。课程开展过程中,师幼与一只小黄鸭同吃住、共生活,观察小黄鸭的生活习性、外形变化、情绪动态,带着小黄鸭学游泳、去觅食、玩游戏,帮助小黄鸭清理便便、洗澡理毛、准备冬粮,为小黄鸭下的蛋做标记、记日期、做实验……整整一年的相知相伴和自由放养,小黄鸭成了班级的一员,成了孩子们的伙伴。一大堆的问题,一次次的化解,一系列的活动,一连串的故事……孩子们在心中播下了与小动物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种子。家长、教师和幼儿都围着小黄鸭“团团转”,小黄鸭也从“班宝”变成了“团宠”“园宝”,还成了抖音上的小明星。</p> <p class="ql-block">梳理与反思:</p><p class="ql-block">《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和核心力量。我们通过访谈、调查、交流等形式了解到教师关于课程建设的困惑与想法,最大限度地尊重、信任和支持教师的创造性,赋予其自主选择、修改、筛选和创设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资源利用的决策权。无论是新手教师、成熟型教师还是骨干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实施目标,运用模仿实践、同题异构、自主创生等方式,以“促进幼儿发展,引发深度学习”为目标,以观察、倾听、尊重、支持为准则,预设弹性方案,创设教育情境,提供环境材料,不断生成、推进和升华班本课程。</p> <p class="ql-block">实践探索,落实课程班本化</p> <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开展课程审议的方式,聚焦班本化课程实施。以中班自然课程“沙水变形记”为例。首先,中班年级组集体审议上一届中班已经实施过的园本课程方案——“沙水”,分析今年在硬件条件上的优势与弱项,根据沙池面积增大、沙水结合紧密、遮阳网有损坏等情况进行讨论与预设。其次,由中(4)班(骨干教师所在班级)主动梳理课程方案,创造性地拟定沙水课程班本化实施预案,其他班级可以借鉴与改进。各班分步骤实施与完善,并对本班沙水课程的实施全过程进行问题反思、回顾分析和策略提炼,变园本课程为班本课程,增强了课程的实操性和适切性。</p> <p class="ql-block">梳理与反思:</p><p class="ql-block">课程改革的宗旨是让每一个课程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实现个性化定制。我们注重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班本化,关注班级生态,拓展家园互动、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途径,使班本课程更具针对性,更加接地气。同时,我们采用替换、改编、补充、生成等方式大胆取舍与优化,使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兴趣需要和经验水平,形成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活适应、季节更替、体能运动、珍爱生命等班本化、个性化内容。通过原稿审议、骨干先行、细微调整、实践尝试、及时优化、反馈充实、资料整理等七个步骤,对已有园本课程进行班本化、创新化、个性化实践。教师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支持幼儿随机生发的自主探究活动,梳理幼儿的已有经验、课程的价值、教师的支持策略,采用集体、小组、个别等方式,不断盘活旧的或拓展新的课程资源,并使不同或相同的资源在各个班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班本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资源库。</p> <p class="ql-block">小结</p><p class="ql-block">生态教育视域下幼儿园班本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师幼共同发展、最优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推动了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我们的班本课程满足了不同班级、不同幼儿的兴趣需求,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和参与喜欢的课程活动,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增加个性化、多元化表达和表现的机会,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人。班本课程更新了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使教师从课程的指导者和发令者变成了课程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观察者、倾听者和记录者,并对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的适切性有了更多的思考,加快了其成长步伐。</p>

课程

幼儿

教师

班本

班级

垃圾

教育

生态

园本

实施